第87頁
真相:專機副駕駛親歷「九一三」 作者:康庭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三,9月12日晚與9月13日淩晨,是個天空晴朗無雲,秋高氣爽、天高雲淡的好天氣,也是我國秋季北國天氣的象徵。盡管是在夜間,對飛行員來說,也是理想的飛行氣象。晴朗的夜晚與白天相比操縱飛機落地的難度要大一些,但是,隻要機場條件好,地麵保證得好,利用飛機上的著陸燈光再加上地麵探照燈對跑道的照射,機長一個人操縱飛機夜間安全落地是沒有問題的。
退一步講,如果潘景寅當時麵臨著祖國大地大範圍的複雜氣象,低雲降水或者大霧瀰漫,當他憑自己的技術條件意識到沒有安全降落的把握時,為了林彪的安全,他一定會建議推遲起飛或拒絕起飛。不過,這次不同的是,從一開始所謂“吳反林”的問題就為飛行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林立果等人這樣做是陰謀的需要,而對潘景寅來說成了真正擺脫吳法憲指揮的根據,成了當晚來自各方麵有可能阻止林彪專機起飛的根據。
潘景寅把3位機械師叫起床之後,又重新回到調度室等了十幾分鍾,在這段時間內,他仍然沒有叫我們起床,說明他決定一個人駕駛的想法沒有任何動搖。當時葉群等人,正在飛機旁邊表演著“有人要害林副主席,誓死捍衛林副統帥”的把戲。在副統帥危難之機,專機組為保衛首長的人身安全,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從那時開始,潘景寅與機械師們用自己超水平發揮的實際動作,真心實意地去捍衛心中敬仰的人民“領袖”。3位機械師不知道“吳反林”的問題,可是,在那種情況下,機械師們也不可能看出是這位赫赫有名的副統帥在搞陰謀詭計,最多就是從發現機組沒有到齊就要馬上起飛這一點上感到非常著急,於是就出現特設師邰起良迅速拿起停機坪邊上的電話通過調度室主任讓機組快起床的重要情節。退一步講,如果機械師們憑當時的現象就能識別出林彪一夥的罪惡陰謀,同樣是不可能的。
英製三叉戟飛機與當時的其他運輸機相比,最顯著的優點之一就是發動機啟動速度快。除了利用地麵專用起動車啟動發動機之外,也可以利用飛機自帶的壓縮空氣瓶的空氣進行啟動,不受地麵專用設備的影響。當時,就是利用機上設備啟動的。
該機種的另一個優點就是,在中央發動機起動之後,就可以一邊滑行,一邊利用中央發動機的壓縮空氣對另兩個發動機進行啟動,這樣就大大節約了在停機坪的時間。當時,256號專機就是這樣做的。
該機種還有一個優點就是,隻要在滑行中做好駕駛艙內的各項檢查,飛機一旦進入跑道後不需停機就可以加大油門起飛升空。當晚,256號專機也沒有放棄這一優點。
以上三叉戟飛機在地麵上的種種優越特性,完全被潘景寅和機械師充分利用並充分發揮了,並運用到非常完美的程度,沒有因任何動作上的疏漏影響飛機的起飛時間。可以斷定,中央發動機是主管機械師李平啟動的,這是機組的分工,而且他先於別人上的飛機。然後,潘景寅加大中央發動機的馬力使飛機沖了出去。在滑行中,又是李平起動了另外的兩台發動機,進跑道前的所有開關(不包括無線電台)、槓桿應放的位置及其檢查都是由張延奎和邰起良共同完成的。他們在缺少副駕駛員、領航員、通信員的情況下,依靠自己嫻熟的技術動作彌補了機組人員不全可能造成的漏洞。再者,還可以基本斷定,李平是坐在右邊副駕駛的位置上完成他能夠做到的一切動作,張延奎是坐在副駕駛座位後邊空勤機械師的座位上,邰起良是站在中央操縱台的後麵,從艙頂到操縱台的任何位置他都可以夠到,憑他對各種特種設備熟悉的程度,都會準確無誤地完成起飛前的各項工作。這時的潘景寅隻能全神貫注地操縱飛機快速準確地沿著滑行道滑行,因為,運輸機相對機身寬大,山海關機場又非大航空港,隻是小飛機(指戰鬥機)的訓練基地,滑行道不寬,夜間滑行速度太快時,轉彎很容易使機輪偏出水泥道麵而掉進草地,一旦機輪陷入草地,對龐大的機體來說是危險的。當晚,我看到裝在飛機前起落架上的滑行燈是打開的,但是機場的所有燈光設備都沒有打開,因為,山海關場站的領導也接到不準起飛的命令,理所當然就不能為256號專機提供任何導航及夜間飛行的燈光設備。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3位機械師以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及充分的崗位技術發揮為潘景寅單槍匹馬地完成2人的飛機操縱工作創造了順利的條件,也創造了運輸機種一個人駕駛升空的歷史紀錄。
作為緊急情況下的緊急處理,潘景寅不是第一次了。1967年發生在武漢的“七二〇”事件中,本來中央規定不準乘坐飛機的毛澤東,臨時決定秘密飛往上海。當時在武漢執行任務的副團長潘景寅,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毛澤東一行就突然登上了他駕駛的飛機,正好團長也帶領一個機組在那裏執行任務,這樣臨時組成一個加強機組,坐在正駕駛位子上的就是潘景寅。當機組啟動發動機,使飛機滑行進入跑道的時候,還不知道飛往何處,臨時詢問飛機上的空軍司令,才知道要去上海。如此緊急的最重要的專機任務,成了毛澤東最後一次飛行。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提出的是,為什麽無線電通話設備沒有打開?
由於人們不了解或者忽視了這一重要情節,所以才輕易相信了飛機起飛後又返回山海關機場上空,隻因機場封閉沒有打開降落設備而被迫出逃的傳說。
退一步講,如果潘景寅當時麵臨著祖國大地大範圍的複雜氣象,低雲降水或者大霧瀰漫,當他憑自己的技術條件意識到沒有安全降落的把握時,為了林彪的安全,他一定會建議推遲起飛或拒絕起飛。不過,這次不同的是,從一開始所謂“吳反林”的問題就為飛行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林立果等人這樣做是陰謀的需要,而對潘景寅來說成了真正擺脫吳法憲指揮的根據,成了當晚來自各方麵有可能阻止林彪專機起飛的根據。
潘景寅把3位機械師叫起床之後,又重新回到調度室等了十幾分鍾,在這段時間內,他仍然沒有叫我們起床,說明他決定一個人駕駛的想法沒有任何動搖。當時葉群等人,正在飛機旁邊表演著“有人要害林副主席,誓死捍衛林副統帥”的把戲。在副統帥危難之機,專機組為保衛首長的人身安全,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從那時開始,潘景寅與機械師們用自己超水平發揮的實際動作,真心實意地去捍衛心中敬仰的人民“領袖”。3位機械師不知道“吳反林”的問題,可是,在那種情況下,機械師們也不可能看出是這位赫赫有名的副統帥在搞陰謀詭計,最多就是從發現機組沒有到齊就要馬上起飛這一點上感到非常著急,於是就出現特設師邰起良迅速拿起停機坪邊上的電話通過調度室主任讓機組快起床的重要情節。退一步講,如果機械師們憑當時的現象就能識別出林彪一夥的罪惡陰謀,同樣是不可能的。
英製三叉戟飛機與當時的其他運輸機相比,最顯著的優點之一就是發動機啟動速度快。除了利用地麵專用起動車啟動發動機之外,也可以利用飛機自帶的壓縮空氣瓶的空氣進行啟動,不受地麵專用設備的影響。當時,就是利用機上設備啟動的。
該機種的另一個優點就是,在中央發動機起動之後,就可以一邊滑行,一邊利用中央發動機的壓縮空氣對另兩個發動機進行啟動,這樣就大大節約了在停機坪的時間。當時,256號專機就是這樣做的。
該機種還有一個優點就是,隻要在滑行中做好駕駛艙內的各項檢查,飛機一旦進入跑道後不需停機就可以加大油門起飛升空。當晚,256號專機也沒有放棄這一優點。
以上三叉戟飛機在地麵上的種種優越特性,完全被潘景寅和機械師充分利用並充分發揮了,並運用到非常完美的程度,沒有因任何動作上的疏漏影響飛機的起飛時間。可以斷定,中央發動機是主管機械師李平啟動的,這是機組的分工,而且他先於別人上的飛機。然後,潘景寅加大中央發動機的馬力使飛機沖了出去。在滑行中,又是李平起動了另外的兩台發動機,進跑道前的所有開關(不包括無線電台)、槓桿應放的位置及其檢查都是由張延奎和邰起良共同完成的。他們在缺少副駕駛員、領航員、通信員的情況下,依靠自己嫻熟的技術動作彌補了機組人員不全可能造成的漏洞。再者,還可以基本斷定,李平是坐在右邊副駕駛的位置上完成他能夠做到的一切動作,張延奎是坐在副駕駛座位後邊空勤機械師的座位上,邰起良是站在中央操縱台的後麵,從艙頂到操縱台的任何位置他都可以夠到,憑他對各種特種設備熟悉的程度,都會準確無誤地完成起飛前的各項工作。這時的潘景寅隻能全神貫注地操縱飛機快速準確地沿著滑行道滑行,因為,運輸機相對機身寬大,山海關機場又非大航空港,隻是小飛機(指戰鬥機)的訓練基地,滑行道不寬,夜間滑行速度太快時,轉彎很容易使機輪偏出水泥道麵而掉進草地,一旦機輪陷入草地,對龐大的機體來說是危險的。當晚,我看到裝在飛機前起落架上的滑行燈是打開的,但是機場的所有燈光設備都沒有打開,因為,山海關場站的領導也接到不準起飛的命令,理所當然就不能為256號專機提供任何導航及夜間飛行的燈光設備。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3位機械師以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及充分的崗位技術發揮為潘景寅單槍匹馬地完成2人的飛機操縱工作創造了順利的條件,也創造了運輸機種一個人駕駛升空的歷史紀錄。
作為緊急情況下的緊急處理,潘景寅不是第一次了。1967年發生在武漢的“七二〇”事件中,本來中央規定不準乘坐飛機的毛澤東,臨時決定秘密飛往上海。當時在武漢執行任務的副團長潘景寅,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毛澤東一行就突然登上了他駕駛的飛機,正好團長也帶領一個機組在那裏執行任務,這樣臨時組成一個加強機組,坐在正駕駛位子上的就是潘景寅。當機組啟動發動機,使飛機滑行進入跑道的時候,還不知道飛往何處,臨時詢問飛機上的空軍司令,才知道要去上海。如此緊急的最重要的專機任務,成了毛澤東最後一次飛行。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提出的是,為什麽無線電通話設備沒有打開?
由於人們不了解或者忽視了這一重要情節,所以才輕易相信了飛機起飛後又返回山海關機場上空,隻因機場封閉沒有打開降落設備而被迫出逃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