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htilominlo意即:白傘中意王族也中意(之王)。舊譯醯路彌路。故此王也被人稱為澤亞登卡南當米亞,意即:眾人皆希他主持皇廷的澤亞登卡。
[20] 原文為74年,有誤。應為70年,更正之。參見本節末尾的注釋。
[21] 參見(142)節注各鎮等級。
[22] 原文寫成37歲繼位終年74歲,明顯有誤。因按37歲繼位計,那臘勃底西都王生於緬歷409年(公元1137年),比其兄明因那臘登卡尚長2歲。故按《緬甸大史》所述33歲繼位譯出。終年則應為70歲。
(149)澤亞登卡南當米亞王
緬歷573年6月11日(公元1211年8月6日)木曜日,那臘勃底西都王之子澤亞登卡南當米亞即位。《緬甸大史》和其他史籍記為緬歷559年(公元1197年)即位。兩者相差14年。緬歷573年之說,據考出自《澤亞布碑文》。碑文中記有:“緬歷573年6月10日(公元1211年8月5日)木曜日朕烏茲那登基。”該王稱號有二:一為梯羅明羅,一為烏茲那。
王有四位王後:南宮王後名普瓦道基,其父為歐德拉都,祖父是瑞固佛窟施主之婿丁克都;北宮王後,其父為德耶沃達那;中宮王後名蘇米邊,其父生於密達人稱密達村長,祖父丹巴丁,曾祖係瑞固佛窟施主阿朗悉都王;恩道蒂,其父登克都,祖父是瑞固佛窟施主阿朗悉都之婿亞紮都。南宮王後生子登勃德與德亞蒙;中宮王後、北宮王後皆無子女。
澤亞登卡王即位後,按父王生前安排一絲不苟秉公行事。尊重四位王兄,每逢齋日畢恭畢敬前去問候,從不間斷。所得貢品及各地稅銀均一分為五,弟兄五人各取一份。由於國王如此公正,受到朝中大臣及全國人民的由衷愛戴。他們以深厚的情義為國王祝福。王儀態端莊,舉止文雅,品德高尚,學識淵博,辦事嚴謹得體,了解僧俗疾苦哀樂。因此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一派繁榮。王登丹吉山、杜雲山、卜巴山並順流而下至烏容鎮朝覲沿江各佛塔浮屠。
一日,王的百寶金筏正順流向烏容鎮進發,恩道蒂王後在筏上生下取名達摩亞紮的加蘇瓦王子。七日後,太後歸天。返回京都不久,南宮王後之子德亞蒙也亡故。王後與國王皆悲痛萬分水米不進。
中宮王後、北宮王後兩位王後召見大臣代迪加與堅傣說:“請二卿去解除國王、王後之煩惱。”兩位大臣來到國王麵前奏道:“陛下,佛陀所講經論謂:輪迴於三界之中的眾生都難逃無常之道。隻有涅槃才能永存。行蘊是沒有永恆的。由存至亡,由動至靜是規律。隻有在處於寂滅平靜的涅槃之時,才能獲得真正幸福。望陛下永記在心。”王說:“朕並非不知存亡規律,但如今朕卻不能自持。”說著又抽噎嗚咽起來。王與王族大臣們商議:“眾卿,朕今日如此痛苦源出於愛。朕祈禱升入脫離愛之涅槃。但等成為獲一切種智的佛陀後再進入涅槃為時太久,朕願成為辟支迦佛升入涅槃。”為此,國王興建澤德那佛塔。
澤德那佛塔之名一直流傳至今。從該日起國王不再乘舟騎馬外出巡遊,一心集中精力於功德事業之上。在當年曾祖江喜陀停留之地建一名為布澤底的佛塔。繼續修建父王那臘勃底西都未建成之高道巴林塔。此外還建一菩提佛塔,仿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狀。王祈禱順利進入涅槃,又建奈亞班塔,狀似佛陀涅槃時,在高達80肘尺的檀香木堆上火化的形象。奈亞班意即:升入涅槃狀,亦稱拘屍那。
當年父王曾立誓問卜,五位王子圍成一圈,將一頂白傘立於其中,看白傘向哪位王子方向傾斜。白傘傾斜的方向完全符合父王的心願。王在白傘傾斜的方向建一佛塔,名為梯羅明羅塔,其狀與蘇拉馬尼塔相似。人們對該王也稱之為梯羅明羅王。
《緬甸大史》中隻記載有該王建造或重修澤德那塔、布澤底塔和高道巴林塔。
該王穩健持重。信守君王十規。王37歲即位,在位23年,終年60歲。駕崩時土星出現彗星般光芒;影子顛倒。王生辰為火曜日。
(150)加蘇瓦王 注
緬歷596年(公元1234年)王子加蘇瓦即位,稱達摩亞紮王。國王愛護全國僧俗如親生骨肉。熟讀三藏經書達九遍之多。對巴利文經釋、註疏等反覆思考,深究含義。故在討論這些經書時無人能與其相比。每日向高僧們請教七次。編寫《二諦滴論》 注 ,以教導宮妃們了解心、意、色、涅槃、界、性等含義。王不聞國政民事,將一切審理、處置等事均交王儲烏茲那掌管。阿奴律陀王到達別克悅 注 山腳時,種下了一棵貝多羅樹,立誓說:“當朕再次在此為王時,將是貝多羅樹種發芽之日。”據說加蘇瓦王在位時,這顆樹種發芽了。國王聞訊,非常高興。
緬歷597年(公元1235年)王在色固建一寺,贈給底哈摩訶烏巴利法師。《緬甸大史》中沒有關於此事的記載。《緬甸大史》將王登基的時間記為緬歷581年(公元1219年)。其實不對,而是596年(公元1234年)。597年在色固鎮建廟捐贈。這兩個登基時間相差15年。
緬歷596年登基,597年建寺捐贈之說源自《開東枝廟碑文》。碑文記:“南當米亞王邀色固鎮的底哈摩訶烏巴利法師到蒲甘掛單。596年南當米亞王駕崩,王子加蘇瓦即位。597年建寺贈與底哈摩訶烏巴利法師和居住在寺周圍的達亞加勒亞那、達亞達馬、格勒亞那給底、尼亞納底哈、甘彼達亞、瓦濟亞尼亞那、拘那道巴等七小寺的七位僧人以及在廟中居住的十五位僧人。”據此得知王在596年登基,597年在色固鎮開東枝地區建寺捐贈。
[20] 原文為74年,有誤。應為70年,更正之。參見本節末尾的注釋。
[21] 參見(142)節注各鎮等級。
[22] 原文寫成37歲繼位終年74歲,明顯有誤。因按37歲繼位計,那臘勃底西都王生於緬歷409年(公元1137年),比其兄明因那臘登卡尚長2歲。故按《緬甸大史》所述33歲繼位譯出。終年則應為70歲。
(149)澤亞登卡南當米亞王
緬歷573年6月11日(公元1211年8月6日)木曜日,那臘勃底西都王之子澤亞登卡南當米亞即位。《緬甸大史》和其他史籍記為緬歷559年(公元1197年)即位。兩者相差14年。緬歷573年之說,據考出自《澤亞布碑文》。碑文中記有:“緬歷573年6月10日(公元1211年8月5日)木曜日朕烏茲那登基。”該王稱號有二:一為梯羅明羅,一為烏茲那。
王有四位王後:南宮王後名普瓦道基,其父為歐德拉都,祖父是瑞固佛窟施主之婿丁克都;北宮王後,其父為德耶沃達那;中宮王後名蘇米邊,其父生於密達人稱密達村長,祖父丹巴丁,曾祖係瑞固佛窟施主阿朗悉都王;恩道蒂,其父登克都,祖父是瑞固佛窟施主阿朗悉都之婿亞紮都。南宮王後生子登勃德與德亞蒙;中宮王後、北宮王後皆無子女。
澤亞登卡王即位後,按父王生前安排一絲不苟秉公行事。尊重四位王兄,每逢齋日畢恭畢敬前去問候,從不間斷。所得貢品及各地稅銀均一分為五,弟兄五人各取一份。由於國王如此公正,受到朝中大臣及全國人民的由衷愛戴。他們以深厚的情義為國王祝福。王儀態端莊,舉止文雅,品德高尚,學識淵博,辦事嚴謹得體,了解僧俗疾苦哀樂。因此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一派繁榮。王登丹吉山、杜雲山、卜巴山並順流而下至烏容鎮朝覲沿江各佛塔浮屠。
一日,王的百寶金筏正順流向烏容鎮進發,恩道蒂王後在筏上生下取名達摩亞紮的加蘇瓦王子。七日後,太後歸天。返回京都不久,南宮王後之子德亞蒙也亡故。王後與國王皆悲痛萬分水米不進。
中宮王後、北宮王後兩位王後召見大臣代迪加與堅傣說:“請二卿去解除國王、王後之煩惱。”兩位大臣來到國王麵前奏道:“陛下,佛陀所講經論謂:輪迴於三界之中的眾生都難逃無常之道。隻有涅槃才能永存。行蘊是沒有永恆的。由存至亡,由動至靜是規律。隻有在處於寂滅平靜的涅槃之時,才能獲得真正幸福。望陛下永記在心。”王說:“朕並非不知存亡規律,但如今朕卻不能自持。”說著又抽噎嗚咽起來。王與王族大臣們商議:“眾卿,朕今日如此痛苦源出於愛。朕祈禱升入脫離愛之涅槃。但等成為獲一切種智的佛陀後再進入涅槃為時太久,朕願成為辟支迦佛升入涅槃。”為此,國王興建澤德那佛塔。
澤德那佛塔之名一直流傳至今。從該日起國王不再乘舟騎馬外出巡遊,一心集中精力於功德事業之上。在當年曾祖江喜陀停留之地建一名為布澤底的佛塔。繼續修建父王那臘勃底西都未建成之高道巴林塔。此外還建一菩提佛塔,仿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狀。王祈禱順利進入涅槃,又建奈亞班塔,狀似佛陀涅槃時,在高達80肘尺的檀香木堆上火化的形象。奈亞班意即:升入涅槃狀,亦稱拘屍那。
當年父王曾立誓問卜,五位王子圍成一圈,將一頂白傘立於其中,看白傘向哪位王子方向傾斜。白傘傾斜的方向完全符合父王的心願。王在白傘傾斜的方向建一佛塔,名為梯羅明羅塔,其狀與蘇拉馬尼塔相似。人們對該王也稱之為梯羅明羅王。
《緬甸大史》中隻記載有該王建造或重修澤德那塔、布澤底塔和高道巴林塔。
該王穩健持重。信守君王十規。王37歲即位,在位23年,終年60歲。駕崩時土星出現彗星般光芒;影子顛倒。王生辰為火曜日。
(150)加蘇瓦王 注
緬歷596年(公元1234年)王子加蘇瓦即位,稱達摩亞紮王。國王愛護全國僧俗如親生骨肉。熟讀三藏經書達九遍之多。對巴利文經釋、註疏等反覆思考,深究含義。故在討論這些經書時無人能與其相比。每日向高僧們請教七次。編寫《二諦滴論》 注 ,以教導宮妃們了解心、意、色、涅槃、界、性等含義。王不聞國政民事,將一切審理、處置等事均交王儲烏茲那掌管。阿奴律陀王到達別克悅 注 山腳時,種下了一棵貝多羅樹,立誓說:“當朕再次在此為王時,將是貝多羅樹種發芽之日。”據說加蘇瓦王在位時,這顆樹種發芽了。國王聞訊,非常高興。
緬歷597年(公元1235年)王在色固建一寺,贈給底哈摩訶烏巴利法師。《緬甸大史》中沒有關於此事的記載。《緬甸大史》將王登基的時間記為緬歷581年(公元1219年)。其實不對,而是596年(公元1234年)。597年在色固鎮建廟捐贈。這兩個登基時間相差15年。
緬歷596年登基,597年建寺捐贈之說源自《開東枝廟碑文》。碑文記:“南當米亞王邀色固鎮的底哈摩訶烏巴利法師到蒲甘掛單。596年南當米亞王駕崩,王子加蘇瓦即位。597年建寺贈與底哈摩訶烏巴利法師和居住在寺周圍的達亞加勒亞那、達亞達馬、格勒亞那給底、尼亞納底哈、甘彼達亞、瓦濟亞尼亞那、拘那道巴等七小寺的七位僧人以及在廟中居住的十五位僧人。”據此得知王在596年登基,597年在色固鎮開東枝地區建寺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