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有八位羅漢到王宮來化齋。王接過僧缽,盛好齋飯獻給羅漢問道:“請問來自何方?”羅漢們答道:“僧等來自幹陀摩陀那山。”樂善好施的梯萊辛王建一安居寺院,並在三個月安居期間,每日向他們施齋。一次,國王向眾羅漢請求道:“請施法力變化出一座形似幹陀摩陀那山的難陀牟拉佛窟吧!”羅漢們依允施展法力變出佛窟。梯萊辛依照難陀牟拉佛窟模樣建起一巍峨佛窟,取名難陀窟。關於難陀窟的設計建築情況,《難陀茂貢》詩中有詳細記載。


    上述功德事業完成後,王又建一座浮屠珍藏錫蘭國王所贈九件佛陀舍利,取名敏喔千達 注 。王當年在北方避難時常揮舞寶矛,在寶矛所中之處各建一佛塔。在鄂辛蓋地區於山麓和山頂各建一座佛塔;山麓的佛塔取名采寶 注 ,因為當時王投擲寶矛時正中此處碼頭;山頂佛塔取名明薑 注 。在阿瓦城址建一佛塔,取名梯萊辛。在王的誕生地勃粦馬建一塔。此外,王與摩訶吉裏神談話之地以及在該地以南和以西王投擲寶矛擊中的地方各建一佛窟。除這些佛窟外,在全國各地還大量興建佛塔、佛窟、佛殿、寺院、禪堂、佛亭等。


    王鑄千斤 注 純銅大鍾五口;三口布施給瑞喜宮塔,一口布施給難陀窟,一口布施給敏喔千達塔。大功告成,功德圓滿。王44歲登基,在位28年,終年72歲。將死時,三魔鬼在重閣簷頂上顯身;火星和土星相鬥。生辰為火曜日。


    * * *


    [1] 僧人在緬歷七月十五日即每年安居期滿之日舉行檢舉懺悔集會,請別人盡情揭發自己的過失,自己進行懺悔;同時也隨別人的意願,盡情檢舉其過。也稱之為:“僧受歲日”或“僧嘆喜日”。


    [2] 意為:老王幸福。


    [3] 意即:到達碼頭。


    [4] 意即:帝王之廟。


    [5] 此處單位為緬斤。一緬斤約等於3.27市斤,或3.65磅,或1.6329公斤。


    (146)阿朗悉都王


    緬歷454年(公元1092年) 注 ,王孫阿朗悉都登基。該王生辰為木曜日。誕生之時恩辛大鼓不擊自鳴,禦座前門不啟自開。梯萊辛王將王孫抱於懷中說:“朕將為皇孫攝政,隻是為未來者 注 攝政而已。”賜名底裏澤亞都拉 注 ,為其灌頂加冕為王。有些史籍據王誕生時,恩辛大鼓不擊自鳴,稱他為阿朗悉都 注 王。有些史籍根據王即位後,首先建瑞固佛塔,而稱他為瑞固施主。有些史籍用其外祖父賜名,稱之為底裏澤亞都拉。有些史籍又根據他幼年啼哭時,臍部隆起一拳多高,而稱他為切道些 注 。有些史籍則採用天帝釋在南贍部洲蒲桃樹下書寫之名:底裏德裏巴瓦那底達拉巴瓦拉班底達都達馬亞紮摩訶迪勃底那臘勃底西都 注 。但在史籍中大多採用天帝釋賜名的結尾部分——那臘勃底西都 注 相稱。有些史籍根據信驃神像在勃拉牟卡墜落時曾呼道:“阿朗悉都接我上去!”而稱他為阿朗悉都。


    王有王後四人:亞德那布翁、底勞格山達、亞紮貢瑪意與南宮王後。四後皆舉行過正式的冊封儀式。亞德那布翁生明欣紹。底勞格山達後來又稱為烏紹班,生套壘加。亞紮貢瑪意未生養。南宮王後生二女,長女名當比亞,幼女名瑞久。南宮王後之妹曾嫁四夫,相繼去世,王也納其為後,賜名欽烏。欽烏先夫共遺四女,第一夫遺女瑪紹南,許配亞紮都為妻;第二夫遺女恩道蒂,許配金格都為妻;第三夫遺女喜宮,許配那臘都為妻;第四夫遺女薑道蒂,未婚即亡。欽烏成為阿朗悉都王後以後,又生漆吳和薑道蒂二女。阿朗悉都給四位公主每人一貝殼金粉,讓她們調在香料之中擦用。


    一日,國王姻兄摩訶德曼竟傲然騎象進宮,並牽象登階。被摩訶吉裏神撞見,喝道:“吾神在此,汝竟敢對吾友如此不敬!”摩訶德曼見神怒喝,全身戰慄,和大象一起摔向遠方。見此情景,學者們說王在位期間全國各地必叛亂蜂起,盜賊猖獗。該王在位時,緬歷456年(公元1094年)百餘名盜匪襲入王宮,宮內侍從奴僕將相各持刀槍協助鎮壓才得平息。比如:禦座前門前就倒斃三屍,血跡斑斑,大殿之上,慘不忍睹。部分盜賊脫身遠逃。據說後來那些被殺盜匪鬼魂夜間出來嚇人,投擲幹糞塊,潑灑尿水,沖德拉巴門,將通風的南宮門打開。上述史料係根據以首先登上艾畢當山而聞名的信高達瓦拉所撰史籍。


    王共有四位業師:阿羅漢長老、盛聶王之子大法師、阿難陀長老及摩訶吉裏神。


    阿朗悉都王四位王後 注 身邊各有宮女:身著綠寶石錦服頭梳素列髮式大臣女300名,身著鑽石錦服頭梳烏宜髮式大臣女300名,身著紅寶石錦服頭梳烏恰髮式大臣女300名,身著珍珠錦服頭梳雅今髮式大臣女300名,駝背女30名,羅圈腿女30名,伶俐聰明的富紳女4名。此外,還有操鼓、小鼓、彎琴、椰笙等的女樂師們經常為王後們演奏。


    據說阿朗悉都王計有大臣6萬、白象32頭、黑象80萬頭、馬800萬匹、船800隻、士卒16000萬名。國王率眾巡遊各地所乘12艘禦舫為:東路布佐、東路甲岸、卑基瑙、瓦濟拉丁卡、昂達德果、摩奧界、遂賴雅迪、那瓦雅、卑基灣、丁雅卑鬆、永珍、那伽皆等。阿朗悉都偕王後嬪妃文臣武將巡行緬甸南北,興修水利,統一長度,丈量土地,規定標準緬畝,開墾耕田,生產糧食飼料,以足兵勇象馬之需;合併土地村寨,建立鎮、縣,規定統一建製;確定欽 注 、架 注 、木 注 、貝 注 等重量單位與町 注 、奎 注 、塞 注 、薩由 注 、卑 注 、儈 注 、薩壘 注 等衡量單位,統一大小。規劃鎮縣建製後,大力修建禪堂、佛塔、寺院、浮屠、佛窟等,以期佛教長存五千年,造福眾生;在國境上設立遠近哨所;在京都蒲甘布防。王想觀賞海上風光,於是帶一尊相當於自身重量的純金佛像,偕王後嬪妃,水陸兩路南下。至孟國,沿傑朗河行至勃生。在該處建行宮,將王後嬪妃們留下。由80萬隻小船護衛,乘船繼續前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琉璃宮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謀並收藏琉璃宮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