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犍連子帝須長老進入第四禪定,獲得法力,使方圓一由旬內之大地晃動。此時,隻見處於東界線內的車輪在顫動,而處於線外的車輪不動;處於南界內馬的兩條腿和半邊身子以及處於西界內男子一隻腳和半邊身子在顫動,而處於線外的馬腿和半邊身子以及男子的腳和半邊身子都不動;處於北界線上水杯中的水,界線以內部分在動,而界線以外部分卻不動。因佛陀不允許變化龍相、妙翅鳥相等變化形象的神通,隻允許禪定神通,所以目犍連子帝須長老便顯此神通給國王看。
國王看過這樣的神通,知道長老有能力扶助佛教大業弘揚佛法。又向長老請教自己的疑惑。“師父,弟子曾派遣一大臣前往寺廟調解紛爭,命僧伽們持守齋戒。然而該大臣到了寺廟之後,竟將眾僧伽殺害,這是誰之罪?”“大王,你命大臣去寺廟有殺僧伽之意否?”“師父,弟子並無殺害僧伽之意。”“若無此意,罪孽不歸大王。”
長老用巴利經文中:“僧伽們,吾講心意。心有意則身、口、意三者皆可造成惡業。”一語,使國王了解無意則不成惡業的道理。為了進一步說清這一道理,又講了《鷓鴣王本生》的故事 注 :
“尊敬的大王,昔日,一個偏遠山村有一獵鳥人。該獵鳥人在籠子裏養了一隻鷓鴣,教它啼鳴。獵鳥人把鷓鴣帶進林子,利用它的叫聲把所有引來的鷓鴣都捉住了。鷓鴣想,因為我,許多親朋戚友遭了殃,他們的死是我的罪過,就不再出聲。獵鳥人見鷓鴣不叫,就拿竹片打它的頭。打疼了不得不又叫起來。就這樣獵鳥人利用這隻鷓鴣,捕捉鷓鴣為生。鷓鴣想,我無意讓獵鳥人捕殺眾多鷓鴣。而因為我獵鳥人所做的惡業卻落到我的頭上了。我若不啼叫,鷓鴣們是不可能飛來的。我叫引它們飛了過來,獵鳥人才把所有飛來的鷓鴣都捕殺了。這是不是我的罪過?自從有這個想法之日起,鷓鴣便想找一位智者為自己解除疑惑。一天,獵鳥人又捉了許多鷓鴣,把籠子都裝滿了。獵鳥人來到出家修習六神通和禪定的佛陀前世仙人寺廟中喝水。把籠子放在仙人身旁,喝過水就躺在沙地上睡著了。鷓鴣見獵鳥人睡去,想向仙人請教自己的疑惑,便對仙人問道:仙人,我不叫,鷓鴣們是不可能飛來的。因為我的啼叫引來了無數親朋鷓鴣。獵鳥人把所有來的鷓鴣都捕殺了,利用我犯下殺生戒。因此所作惡業是否也有我的罪孽。弟子對此充滿疑惑。仙人說:如果你沒有做壞事的心意,雖然獵鳥人利用你做了壞事,這惡業也落不到你的頭上。你不想作惡,有著純潔的心靈,沒有殺生之念。因此罪惡不會玷汙你的心的。”
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在禦花園裏住了七日,每日向國王誦講佛法。第七日國王來到阿輸迦羅摩大寺,召集眾僧伽。國王將自己和目犍連子帝須長老用簾子與眾僧伽隔開。將同一觀點的僧伽集合成一組,然後按組考問佛陀的主張。當問到外道僧人時,有人說:“佛陀主張永恆。”有人說:“佛陀認為部分生靈之‘行’永恆。”有人說:“佛陀主張有終亦無終。”有人說:“佛陀的主張像阿摩羅魚一樣從不固定。”有人說:“佛陀主張事物無因論。”有人說:“佛陀主張有覺論。”有人說:“佛陀主張無覺論。”有人說:“佛陀主張既不是有覺,也不是無覺論。”有人說:“佛陀認為死了就了斷了。”還有人說:“佛陀認為眼前的肉身可涅槃。”
國王已經修習了佛法教義,因而知道這些人不是僧伽而是外道。於是命他們還俗。還俗者竟有六萬之眾。繼之,國王又將另一部分僧人召來,問道:“佛祖有何主張?”眾人答:“尊敬的大王,佛祖主張凡事要有分析。”國王問目犍連子帝須長老:“佛祖有此主張嗎?”目犍連子帝須長老說:“佛祖有此主張。”阿育王道:“長老,佛法已純潔,叫羅漢僧伽們守戒吧!”留下護衛人員起駕回城。僧伽們聚會集體誦法持戒。參加集會的有60萬。會上,目犍連子帝須長老排除其他觀點,講誦《論事》經。後來,在阿育王灌頂前4年,灌頂後16年共享君王福祿20年之際,即佛曆234年(公元前310年)摩訶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在60萬僧伽之中,選出1000名精通三藏轉識得智的羅漢,舉行第三次佛經結集。結集完成之時大地強烈震動數次。第三次佛經結集開始於佛曆234年10月月盈日,結束於佛曆235年7月月盈日,歷時9個月。
《緬甸大史》載,第三次佛經結集是在佛曆236年(公元前308年)。與《大史》載阿育王灌頂後第17年舉行第三次佛經結集之後,王灌頂第18年時,摩哂陀長老前往錫蘭島;《波羅市迦經釋》載第三次佛經結集後8個月,即佛曆236年3月月盈日摩哂陀長老前往錫蘭島不相符。
* * *
[1] 《鷓鴣王本生》tittira jātaka,本生經第319號故事。
(102) 優波毱多長老
阿育王將從王舍城迎請來之佛陀舍利分成等份,分至南贍部洲的84000個地區,建造84000座寶塔。其中一份帶到華氏城大河旁約一拘薩 注 半的地方,將該地平整成手掌心狀,用種種奇特的裝飾建成一大塔。竣工後擬為大塔等84000座寶塔舉行七年七月七日的供奉法會。為防止此善舉受到破壞,國王請眾僧派出一名法力高強的長老。眾僧聚會商議,但無人敢於承擔此教訓魔羅的任務。第三天,眾僧正在集會之時龍國的一位龍王前來向眾僧膜拜,南鐵圍山的妙翅鳥從天而降欲擒拿龍王。眾僧皆無力阻止,在眾僧再三請求下一位七歲的沙彌進入第四禪定,顯示神通。在妙翅鳥距龍王身軀約一人一臂近時失去衝力,像一塊厚大的石板墜落逃走了。
國王看過這樣的神通,知道長老有能力扶助佛教大業弘揚佛法。又向長老請教自己的疑惑。“師父,弟子曾派遣一大臣前往寺廟調解紛爭,命僧伽們持守齋戒。然而該大臣到了寺廟之後,竟將眾僧伽殺害,這是誰之罪?”“大王,你命大臣去寺廟有殺僧伽之意否?”“師父,弟子並無殺害僧伽之意。”“若無此意,罪孽不歸大王。”
長老用巴利經文中:“僧伽們,吾講心意。心有意則身、口、意三者皆可造成惡業。”一語,使國王了解無意則不成惡業的道理。為了進一步說清這一道理,又講了《鷓鴣王本生》的故事 注 :
“尊敬的大王,昔日,一個偏遠山村有一獵鳥人。該獵鳥人在籠子裏養了一隻鷓鴣,教它啼鳴。獵鳥人把鷓鴣帶進林子,利用它的叫聲把所有引來的鷓鴣都捉住了。鷓鴣想,因為我,許多親朋戚友遭了殃,他們的死是我的罪過,就不再出聲。獵鳥人見鷓鴣不叫,就拿竹片打它的頭。打疼了不得不又叫起來。就這樣獵鳥人利用這隻鷓鴣,捕捉鷓鴣為生。鷓鴣想,我無意讓獵鳥人捕殺眾多鷓鴣。而因為我獵鳥人所做的惡業卻落到我的頭上了。我若不啼叫,鷓鴣們是不可能飛來的。我叫引它們飛了過來,獵鳥人才把所有飛來的鷓鴣都捕殺了。這是不是我的罪過?自從有這個想法之日起,鷓鴣便想找一位智者為自己解除疑惑。一天,獵鳥人又捉了許多鷓鴣,把籠子都裝滿了。獵鳥人來到出家修習六神通和禪定的佛陀前世仙人寺廟中喝水。把籠子放在仙人身旁,喝過水就躺在沙地上睡著了。鷓鴣見獵鳥人睡去,想向仙人請教自己的疑惑,便對仙人問道:仙人,我不叫,鷓鴣們是不可能飛來的。因為我的啼叫引來了無數親朋鷓鴣。獵鳥人把所有來的鷓鴣都捕殺了,利用我犯下殺生戒。因此所作惡業是否也有我的罪孽。弟子對此充滿疑惑。仙人說:如果你沒有做壞事的心意,雖然獵鳥人利用你做了壞事,這惡業也落不到你的頭上。你不想作惡,有著純潔的心靈,沒有殺生之念。因此罪惡不會玷汙你的心的。”
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在禦花園裏住了七日,每日向國王誦講佛法。第七日國王來到阿輸迦羅摩大寺,召集眾僧伽。國王將自己和目犍連子帝須長老用簾子與眾僧伽隔開。將同一觀點的僧伽集合成一組,然後按組考問佛陀的主張。當問到外道僧人時,有人說:“佛陀主張永恆。”有人說:“佛陀認為部分生靈之‘行’永恆。”有人說:“佛陀主張有終亦無終。”有人說:“佛陀的主張像阿摩羅魚一樣從不固定。”有人說:“佛陀主張事物無因論。”有人說:“佛陀主張有覺論。”有人說:“佛陀主張無覺論。”有人說:“佛陀主張既不是有覺,也不是無覺論。”有人說:“佛陀認為死了就了斷了。”還有人說:“佛陀認為眼前的肉身可涅槃。”
國王已經修習了佛法教義,因而知道這些人不是僧伽而是外道。於是命他們還俗。還俗者竟有六萬之眾。繼之,國王又將另一部分僧人召來,問道:“佛祖有何主張?”眾人答:“尊敬的大王,佛祖主張凡事要有分析。”國王問目犍連子帝須長老:“佛祖有此主張嗎?”目犍連子帝須長老說:“佛祖有此主張。”阿育王道:“長老,佛法已純潔,叫羅漢僧伽們守戒吧!”留下護衛人員起駕回城。僧伽們聚會集體誦法持戒。參加集會的有60萬。會上,目犍連子帝須長老排除其他觀點,講誦《論事》經。後來,在阿育王灌頂前4年,灌頂後16年共享君王福祿20年之際,即佛曆234年(公元前310年)摩訶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在60萬僧伽之中,選出1000名精通三藏轉識得智的羅漢,舉行第三次佛經結集。結集完成之時大地強烈震動數次。第三次佛經結集開始於佛曆234年10月月盈日,結束於佛曆235年7月月盈日,歷時9個月。
《緬甸大史》載,第三次佛經結集是在佛曆236年(公元前308年)。與《大史》載阿育王灌頂後第17年舉行第三次佛經結集之後,王灌頂第18年時,摩哂陀長老前往錫蘭島;《波羅市迦經釋》載第三次佛經結集後8個月,即佛曆236年3月月盈日摩哂陀長老前往錫蘭島不相符。
* * *
[1] 《鷓鴣王本生》tittira jātaka,本生經第319號故事。
(102) 優波毱多長老
阿育王將從王舍城迎請來之佛陀舍利分成等份,分至南贍部洲的84000個地區,建造84000座寶塔。其中一份帶到華氏城大河旁約一拘薩 注 半的地方,將該地平整成手掌心狀,用種種奇特的裝飾建成一大塔。竣工後擬為大塔等84000座寶塔舉行七年七月七日的供奉法會。為防止此善舉受到破壞,國王請眾僧派出一名法力高強的長老。眾僧聚會商議,但無人敢於承擔此教訓魔羅的任務。第三天,眾僧正在集會之時龍國的一位龍王前來向眾僧膜拜,南鐵圍山的妙翅鳥從天而降欲擒拿龍王。眾僧皆無力阻止,在眾僧再三請求下一位七歲的沙彌進入第四禪定,顯示神通。在妙翅鳥距龍王身軀約一人一臂近時失去衝力,像一塊厚大的石板墜落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