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對一向關心我們這一譯著問世的老師、前輩、國內外同行們,對在我們編譯這部歷史名著給予過幫助的所有同誌表示由衷的感謝,並且希望大家不吝指正。


    譯 者


    1996年7月


    譯者前言(續)


    1996年8月本書譯稿交商務印書館。由陳應年先生擔任責任編輯進行審稿。後商務印書館又將書稿交給陳炎教授審校一遍。2000年再將書稿返回到譯者手中。要求譯者按陳應年先生和陳炎教授的意見將書中所出現的年代(原文所用紀元多種,非常龐雜)查明相對應的公元年代後隨文用括號註明,並對某些部分進一步核查。


    在2000年以後至今約3年的時間內我們又做了以下工作:


    (1)為了查明原文所述年代相對應的公曆紀元年代,首先麵臨一個資料短缺問題。我們手頭沒有緬甸丹吞博士等編寫的《英緬對照萬年曆》,經多方查尋,直至2002年年初才在旅美孫來臣教授等人的幫助下找到了所需的多冊英緬對照年曆。我們將全書中出現的年代都註明了相應的公曆紀元日期。但是我們發現原文日期後註明的×曜日,有的與我們所查結果是一致的,有的則不同。這部分隻好原文照錄了。


    (2)我們又用1993年2月新版《琉璃宮史》與我們的譯稿從頭到尾核校了一遍。有不同之處又按新版《琉璃宮史》改了過來。比如:舊版《琉璃宮史》第一卷中列出了164節,另有7節是重號,我們原來隻好把重號的節編成某某節甲、某某節乙。而新版第一卷則沒有重號,一共編成了171節。現在我們譯稿按新版譯出。再如:新版《琉璃宮史》中將舊版中各節出現的‘得楞’一詞,全部改成‘孟’字。我們的譯稿也重新改了過來。又按1992年重版的《琉璃宮史》補譯了1967年、1992年所寫的序、前言和出版說明等。


    (3)1996年譯稿交出版社時,全部是謄寫的手抄稿。為了不致引起誤讀、排版的錯誤,且能較快出版,我們又下定決心將全稿用電腦錄入成打字稿。(第一卷稿及前言、附錄等均由李謀錄入;第二、第三卷稿則是請人錄入後,再進一步核校定稿的)


    (4)1996年譯稿曾在譯文一側切口相應位置和目錄中皆註明了原書頁碼。現在考慮到懂緬文的人士終歸是少數,所以現在稿中又把這種頁碼略去了。


    (5)為了節省篇幅,我們將1996年交稿時所列的第三個附錄,即譯名對照索引大大縮減,隻保留少數常見的地名、人名新舊譯名與緬文拉丁拚音對照部分。


    還應該指出的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和東語係的領導們也一直對這項翻譯工作非常關心。最後還由非通用語人才培養基地撥款以保證書稿錄成完整的打字稿。在此表示由衷的謝忱。


    譯 者


    2002年歲末


    緬甸《琉璃宮史》漢譯本序


    季羨林


    中國和緬甸自古以來就是友好的鄰邦。在歷史上,在漫長的封建主義歷史階段中,兩國雖然也有過矛盾和衝突,甚至發生過戰爭;但那是時代環境所決定的,幾乎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它並不能影響我們兩國人民的“胞波”情誼。中緬友誼的長河,源遠流長,偶爾投入一點泥沙,並無傷大雅。所以,至今我們兩國人民仍保持著親切友好的關係。這對鞏固亞洲和平和世界和平是有貢獻的。


    但是,也有遺憾之處:我們兩國人民彼此了解得太不夠了。在中國,除了少數從事緬甸研究的人以外,一般老百姓,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緬甸的了解簡直如雲如煙,朦朧模糊。在緬甸,恐怕情況也差不多。這種情況不利於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在新形勢下的發展。


    要想加強相互了解,最好的辦法是親眼去看;但那是隻有少數人能辦到的事,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說,是可望不可即的。對這些人最好的辦法是寫書或翻譯。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研究緬甸問題的學者也確實寫了一些關於緬甸的書,並翻譯了一些緬甸當代的文學作品。比如吳登佩敏的《摩登和尚》之類,受到了中國讀者的歡迎。但是,數量畢竟太少了,遠遠不能滿足讀者的需要。原因是,我國真正研究緬甸的人數不多,而研究緬甸文學者則人數更少。要想改變這個局麵,還須假以時日,倉促之間是辦不到的。


    在目前這樣專門人才缺少的情況下,北京大學東語係緬甸語專業,還算是人才比較多、比較集中的地方。這些人有的是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在培養過程中,從緬甸回國的華僑學者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一批中青年人,在國內學習幾年以後,幾乎都到緬甸的大學中去進修過。他們既能掌握我們祖國的語言漢語,又能掌握緬甸的語言,熟悉緬甸的歷史、文學以及一般的風俗文化。這是一批不可多得的人才,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


    至於我自己,我並不是緬甸語言、文學的研究者,可我同緬甸似乎有一段緣分。我曾兩次正式參加國家的代表團訪問過緬甸,緬甸的名城以及許多重要的名勝古蹟,都留下了我的足跡。以後又曾多次從緬甸過境。因此,我對緬甸人民對中國的情誼以及緬甸古代文化的燦爛輝煌,有親身的感受,對緬甸文化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談到緬甸文化,我曾多次從緬甸大學教授以及作家等人那裏聽到了《琉璃宮史》這一部古典名著的名字。可惜我自己沒有能力來介紹,徒作臨淵之嘆。無退而結網之力,常常引以為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琉璃宮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謀並收藏琉璃宮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