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脫離最糟狀態後,一九四六年八月,戰俘營的中庭樹立起高台,舉行了盂蘭盆節。戰俘們唱起北海道民謠,還有各種絕技表演,來自福岡縣的人還出演了博多仁輪加舞蹈。


    負責整個活動企劃的,是出身板金技工、擁有自行製作水桶技術的俘虜。如前一章所描述的,擁有這些特殊技術的俘虜們,大多都以室內勤務為主,糧食等待遇也較佳,所以在體力與時間上更有餘裕。


    這年的九月,俘虜間成立了名為“五十二會”的敦睦組織。此時的第二十四區第二分所,舊軍階關係已然消失,互相以階級稱呼的習慣也不復存在,因此得以自發性地發展敦睦組織。


    根據謙二的說法,這是一個“為了在秋日長夜話鄉愁而集結的組織”,為了紀念離開奉天一周年而成立。成員以各縣、各出身地為別,做成名冊,希望能通過這樣的各縣區分促進同鄉者的親睦關係。擔任幹事的是隈部上尉與一位大阪出身居住於中國東北、年約四十歲叫作西田的溫和派人物。


    謙二自己先出席了一次東京之會,第二次則參加了本籍地的新潟之會,但總不太自在。


    還在服役時收到外祖父寄來的信,說位於中野的住處因為強製疏散的關係,已遭拆除,而且家人們也因疏散而移住岡山,東京已經沒有可以回去的家。所以即便歸國,大概也隻能回到本籍地的新潟,所以返鄉之後的人脈,將顯得更為重要。但參加新潟之會時,畢竟從未在新潟住過,根本沒有共同回憶,跟大家談話也扯不上邊。


    謙二已經成為喪失故鄉的人了。


    謙二說:“這個五十二會,舉辦兩次之後便停止了。大概是蘇聯方麵有所壓力,他們認為放任俘虜自發性地成立組織會產生問題。”雖然蘇聯體製下對自發性組織嚴加禁止,不過在後述的民主運動中,日本俘虜們卻產生了過度的“自主性”甚至“自主規範性”的行動。這個“五十二會”取締的詳細狀況與理由仍不太清楚。


    從一九四六年開始到一九四七年冬天,俘虜們更進一步組成了演劇團。如前所述,第二年的冬天,也就是一九四六年的十二月起,清晨六點如果低於零下三十五度,便會取消當日戶外作業,所以俘虜們開始擁有室內生活時間。


    一開始這個劇團名為“黎明演藝團”,演出過《記憶中的母親》(《まぶたの母》)等大眾戲碼。團員主要是喜歡演戲的士官們、大學畢業喜歡音樂的年輕軍官加上扮演女性角色的年輕新兵等。一九四七年後,劇團名稱改為“民眾座”,改名後一開始演出的劇碼與之前並無太大差異。


    作為西伯利亞拘留者民主運動的官方媒體,《日本新聞》(之後改用平假名《日本しんぶん》)這份報紙廣為人知。這份報紙於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五日,在蘇聯紅軍政治部的指導下創刊,由集合於哈巴羅夫斯克(伯力)的日本俘虜們參加編輯;至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停刊為止,共發行六百五十號(平均每周發刊三次),發行最多的時期,號稱高達八十萬份。這份報紙配送到蘇聯各個戰俘營,也組織了讀者團體,可以算是戰俘民主運動的發端。


    謙二最初讀到《日本新聞》,是在移送西伯利亞途中的一九四五年十月,當時他們仍身處中蘇邊境的黑河一帶。偽裝身份自稱二等兵的佐橋中尉,用俄語對抱著一疊報紙的蘇聯軍官說:“阿金打歪。”[6]軍官便遞了一份給佐橋。謙二當時還心想:“原來如此,如果想要討東西,隻要說‘阿金打歪’就可以了。”俘虜們傳閱了那份報紙,內容是用難以閱讀的日語不斷說明蘇聯紅軍取得重大勝利,讀來十分無趣,很快就被扔掉了。


    第二次讀到這份報紙,是在一九四六年一月。蘇聯軍官把報紙拿到戰俘營,說要讓大家傳閱。因為日本人評價這份報紙是“造假新聞”,大部分的人都採取無視的態度。不過除了通過這份報紙,其實大家也沒有其他方法得知日本的消息。


    謙二閱讀此報紙,最初讓他留下印象的是一九四五年九月陸軍上將東條英機企圖以手槍自殺卻失敗,後被美國占領軍逮捕的消息。東條英機是在一九四一年一月下達《戰陣訓》的陸軍大臣,訓示內容包含了“生不受囚虜之辱”這句名言,東條也是美日開戰時的日本首相。


    當時傳閱讀到這則新聞時,心中感到非常輕蔑。教導我們如果可能成為俘虜,就要自殺,並且帶幾個敵人一起上路,那種想法還停留在我們腦子裏。隻是因為天皇命令我們投降,所以可以勉強活下來當俘虜。可是那位命令我們不準成為俘虜的上將,卻自殺失敗遭俘,得知這消息讓我相當看不起這個人。真的想自殺的話,把手槍塞進嘴裏擊發,肯定能夠真正死亡。因為之前聽到希特勒戰死的消息,更激發了我對他的蔑視。


    其他讓他印象較深刻的報導,還有皇族之一的梨本宮遭收監的新聞。一九四六年二月送抵戰俘營的《日本新聞》,寫著瀨戶內海的日軍機場提供和平用途、現在成為鹽田的報導。這再怎麽說,戰爭結束之前都是不可能發生的狀況。


    畢竟謙二“在一九四六年之前,完全不懂民主化這個詞彙,也沒想過這件事情。雖然聽過‘民主主義’這個詞彙,不過隻覺得這與日本的國體不相符合”。即便如此,原本對戰時新聞一直抱持懷疑態度的謙二,讀到上述報導時,也不由得產生“‘這世道真的改變了’的想法。這份報紙,除了宣傳之外,或許也記載了一些其他消息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小熊英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小熊英二並收藏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