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炮彈下的渴望:加沙走廊轟炸日記 作者:[巴勒斯坦]穆罕默德·奧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2]以色列自行開發的反火箭係統,能自動探測火箭彈,攔截5~70公裏以內的目標。
[3]歷史上,納粹都曾在這些地區設立過集中營。
[4]原文出自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插nt of venice)。
[5]聯合國於1947年通過分治法案,主張建立一個猶太國、一個阿拉伯國,而以色列於1948年宣布建國,1949年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黑夜降臨加沙
以色列不斷突襲加沙。
齋戒月[1]的夜晚總是歡欣滿溢,親朋好友會齊聚一堂享受開齋飯[2]。但是今年的氣氛卻不同於以往。
夜晚最令人恐懼。每到夜晚,以色列軍方會提高轟炸的頻率,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清真寺、教堂,甚至學校或是醫院,到處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
周一,以色列軍隊向位於加沙中心戴爾阿達斯的阿克薩醫院展開一連串炮火襲擊,他們聲稱自己是要轟炸藏匿的坦克飛彈。首發炮彈爆炸時,哈利勒·哈塔卜這位外科醫師正在開刀。察覺炮擊之後他立刻衝下樓,發現至少有4人死亡、12人受傷,其中包括醫生、護士、看護,還有管理人員。這些醫療人員全部變成了傷員。
麵積比半個紐約市小一些的加沙走廊是180萬人的家,這些人大多是穆斯林,其中摻雜少數基督教徒。自從2007年被以色列跟埃及封鎖之後,加沙人民就與外界隔絕。對所有未滿七歲的孩子來說,這已經是他們經歷的第三次長期攻擊了。
據報導,經歷了兩周的炮火猛攻,已經有超過600名巴勒斯坦人喪命。而以色列陸地突襲之後,有28名以色列士兵死亡,另外還有2名以色列市民死於衝突之中。
加沙根本沒有電可用,到處都是一片漆黑;民生用水發臭,食物也全部變質。這個夏日的夜晚,到處都瀰漫著恐懼的氛圍。
我拜訪了位於第八大街的阿爾巴巴一家人,因為這個15人的大家庭,他們跟炸彈之間,隻隔著一層皺皺的鐵皮屋頂。23歲的哈尼·阿爾巴巴聽見無人機的嗡嗡聲。這些無人機有些隻是為了監視用,而有些則被改裝成武器。這次來的到底是哪一種無人機,沒有人猜得出來。無人機的聲響,足以把孩子們嚇得匆匆躲到街角,一邊發抖一邊祈禱。哈尼緊張地盯著夜空,察看無人機的蹤影。
以色列的攻擊行動已經導致好幾戶家庭被毀。周日,在靠近汗尤尼斯[3]的一個小鎮裏,炸彈炸毀了阿布·賈姆一家的住宅,造成20多人死亡。為了安全起見,哈尼的父親把一家人分散到不同房間裏——這殘酷的躲炸彈遊戲,天天都在加沙的各戶人家中上演。
這個時候,突然有一顆炸彈在阿爾巴巴家後方的田地爆炸,震出一聲巨響,接著發出一道閃光。地麵劇烈地搖晃,空氣開始內爆,整個人的肺似乎要被抽成真空。
夜幕再度降臨。這個區域為何會遭到襲擊,原因至今未明,這裏沒有“恐怖分子”,也沒有火箭炮彈。住在這一帶的,都是被攻擊行動嚇得膽戰心驚的平凡家庭。
長期處在戰亂之下,加沙走廊的各式資源已然枯竭。政府沒有錢來維護公共服務,多數人也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截至目前,至少有12萬名加沙市民,因為戰爭流離失所,好幾千名加沙人也暫時躲在聯合國學校避難。大多數的難民返家時,迎接他們的隻剩一堆廢墟,幾乎無法重建家園。用來建造房屋的水泥更遭到以色列嚴厲管製,他們懷疑這些水泥會被哈馬斯挪用,拿去建造士兵專用的通道。
在敘法醫院裏讓我感到最驚訝的,莫過於這些受災家庭的堅忍與韌性。為了躲避炮火,他們在自己的國土上成了難民。我目睹一位從城市西部逃難而來的祖母,試著安撫她的四個孫子跟兩個女兒。這一家人吃著幾片麵包、配著兩份酸奶,還有小黃瓜跟西紅柿,這就是他們的開齋飯。
停戰協議的確有可能落實,但是各方人馬都需要出麵談判。上周埃及提案時,沒有任何人來徵詢哈馬斯的意見。如果國際組織有勇氣跟哈馬斯對話,各方甚至也有可能和平共處。哈馬斯要求的停戰條約,跟聯合國呼籲的內容別無二致:開放國界,讓人民有工作、學習、重建家園的機會。假使加沙有辦法好好地獨立自處,以色列也無須擔憂自己的安危,無須害怕加沙走廊的人們鋌而走險、觸發危機。
2008年1月,加沙跟埃及國界的屏障終於撤除。數以千計的加沙人民湧入埃及,迫不及待地去領取生活必需品。我還記得當時巴勒斯坦社會有多麽寬慰,這樣倏忽即逝的自由是一時的紓解。
我的鄰居光是喝到一瓶可口可樂就欣喜若狂了。能夠有遷徙的自由,能夠取得新鮮的食物、幹淨的水,能夠享有啜飲可口可樂的樂趣,這種大家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正常生活,正是加沙人民需要的。開啟國界的第一天,哈馬斯就立刻停止從加沙發射火箭飛彈,以色列政府應當將這點銘記在心。
無論官方聲明為何,以色列根本無意擊潰哈馬斯,他們隻是想稍微削弱、分化哈馬斯的武力。哈馬斯的存在,恰好讓以色列有一個正當的、可供譴責的對象,不費吹灰之力就有了合理的攻擊目標。然而占領加沙唯一的目的,正是要讓下一代變得更為激進。
像阿爾巴巴這樣的家庭,根本不該被迫帶著孩子在屋內逃竄、祈求越多人活著越好。而遠在以色列國境另一端的阿什杜德,那裏的人民也不該窩在防空洞裏,躲避加沙激進分子的火箭炮彈。
[3]歷史上,納粹都曾在這些地區設立過集中營。
[4]原文出自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插nt of venice)。
[5]聯合國於1947年通過分治法案,主張建立一個猶太國、一個阿拉伯國,而以色列於1948年宣布建國,1949年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黑夜降臨加沙
以色列不斷突襲加沙。
齋戒月[1]的夜晚總是歡欣滿溢,親朋好友會齊聚一堂享受開齋飯[2]。但是今年的氣氛卻不同於以往。
夜晚最令人恐懼。每到夜晚,以色列軍方會提高轟炸的頻率,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清真寺、教堂,甚至學校或是醫院,到處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
周一,以色列軍隊向位於加沙中心戴爾阿達斯的阿克薩醫院展開一連串炮火襲擊,他們聲稱自己是要轟炸藏匿的坦克飛彈。首發炮彈爆炸時,哈利勒·哈塔卜這位外科醫師正在開刀。察覺炮擊之後他立刻衝下樓,發現至少有4人死亡、12人受傷,其中包括醫生、護士、看護,還有管理人員。這些醫療人員全部變成了傷員。
麵積比半個紐約市小一些的加沙走廊是180萬人的家,這些人大多是穆斯林,其中摻雜少數基督教徒。自從2007年被以色列跟埃及封鎖之後,加沙人民就與外界隔絕。對所有未滿七歲的孩子來說,這已經是他們經歷的第三次長期攻擊了。
據報導,經歷了兩周的炮火猛攻,已經有超過600名巴勒斯坦人喪命。而以色列陸地突襲之後,有28名以色列士兵死亡,另外還有2名以色列市民死於衝突之中。
加沙根本沒有電可用,到處都是一片漆黑;民生用水發臭,食物也全部變質。這個夏日的夜晚,到處都瀰漫著恐懼的氛圍。
我拜訪了位於第八大街的阿爾巴巴一家人,因為這個15人的大家庭,他們跟炸彈之間,隻隔著一層皺皺的鐵皮屋頂。23歲的哈尼·阿爾巴巴聽見無人機的嗡嗡聲。這些無人機有些隻是為了監視用,而有些則被改裝成武器。這次來的到底是哪一種無人機,沒有人猜得出來。無人機的聲響,足以把孩子們嚇得匆匆躲到街角,一邊發抖一邊祈禱。哈尼緊張地盯著夜空,察看無人機的蹤影。
以色列的攻擊行動已經導致好幾戶家庭被毀。周日,在靠近汗尤尼斯[3]的一個小鎮裏,炸彈炸毀了阿布·賈姆一家的住宅,造成20多人死亡。為了安全起見,哈尼的父親把一家人分散到不同房間裏——這殘酷的躲炸彈遊戲,天天都在加沙的各戶人家中上演。
這個時候,突然有一顆炸彈在阿爾巴巴家後方的田地爆炸,震出一聲巨響,接著發出一道閃光。地麵劇烈地搖晃,空氣開始內爆,整個人的肺似乎要被抽成真空。
夜幕再度降臨。這個區域為何會遭到襲擊,原因至今未明,這裏沒有“恐怖分子”,也沒有火箭炮彈。住在這一帶的,都是被攻擊行動嚇得膽戰心驚的平凡家庭。
長期處在戰亂之下,加沙走廊的各式資源已然枯竭。政府沒有錢來維護公共服務,多數人也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截至目前,至少有12萬名加沙市民,因為戰爭流離失所,好幾千名加沙人也暫時躲在聯合國學校避難。大多數的難民返家時,迎接他們的隻剩一堆廢墟,幾乎無法重建家園。用來建造房屋的水泥更遭到以色列嚴厲管製,他們懷疑這些水泥會被哈馬斯挪用,拿去建造士兵專用的通道。
在敘法醫院裏讓我感到最驚訝的,莫過於這些受災家庭的堅忍與韌性。為了躲避炮火,他們在自己的國土上成了難民。我目睹一位從城市西部逃難而來的祖母,試著安撫她的四個孫子跟兩個女兒。這一家人吃著幾片麵包、配著兩份酸奶,還有小黃瓜跟西紅柿,這就是他們的開齋飯。
停戰協議的確有可能落實,但是各方人馬都需要出麵談判。上周埃及提案時,沒有任何人來徵詢哈馬斯的意見。如果國際組織有勇氣跟哈馬斯對話,各方甚至也有可能和平共處。哈馬斯要求的停戰條約,跟聯合國呼籲的內容別無二致:開放國界,讓人民有工作、學習、重建家園的機會。假使加沙有辦法好好地獨立自處,以色列也無須擔憂自己的安危,無須害怕加沙走廊的人們鋌而走險、觸發危機。
2008年1月,加沙跟埃及國界的屏障終於撤除。數以千計的加沙人民湧入埃及,迫不及待地去領取生活必需品。我還記得當時巴勒斯坦社會有多麽寬慰,這樣倏忽即逝的自由是一時的紓解。
我的鄰居光是喝到一瓶可口可樂就欣喜若狂了。能夠有遷徙的自由,能夠取得新鮮的食物、幹淨的水,能夠享有啜飲可口可樂的樂趣,這種大家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正常生活,正是加沙人民需要的。開啟國界的第一天,哈馬斯就立刻停止從加沙發射火箭飛彈,以色列政府應當將這點銘記在心。
無論官方聲明為何,以色列根本無意擊潰哈馬斯,他們隻是想稍微削弱、分化哈馬斯的武力。哈馬斯的存在,恰好讓以色列有一個正當的、可供譴責的對象,不費吹灰之力就有了合理的攻擊目標。然而占領加沙唯一的目的,正是要讓下一代變得更為激進。
像阿爾巴巴這樣的家庭,根本不該被迫帶著孩子在屋內逃竄、祈求越多人活著越好。而遠在以色列國境另一端的阿什杜德,那裏的人民也不該窩在防空洞裏,躲避加沙激進分子的火箭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