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黎汝清戰爭經典係列:湘江之戰 作者:黎汝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即使在短暫的睡眠中,李德也未曾得到安寧。隻要一閉上眼睛,他麵前就出現一幅漫無邊際的地圖,恍惚中看到地圖上出現的田野河流和山丘。標示著戰爭實況的紅色藍色箭頭交錯在一起,他苦苦思索,想弄清這些藍箭可怕的含義。他歷數了歷史上許多成功的和不成功的遠征,想從中找到某種借鑑。
李德把一切希望和全部熱情寄托在與二、六軍團會合上。越快越好!
紅軍減員雖大,但大都是出征前的新兵。紅軍主力仍然保留著,仍然是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
這時,二、六軍團在哪裏呢?
紅六軍團是紅軍主力兵團之一,也是在二、六軍團會合後組成一二方麵軍的重要組成部分。
六軍團的轉移,是臨時中央和中革軍委吸取了鄂豫皖蘇區,四方麵軍戰略轉移的經驗。
當時人們所想,與後來經過“清算錯誤路線”之後的歷史記載是很不一樣的:
史載:
1932年7月,蔣介石調集26個師又5個旅共30餘萬人,對鄂豫皖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剿”,當時擔任中央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的張國燾,始則採取“堅決進攻”的錯誤方針,繼則實行退卻逃跑,於10月率紅四方麵軍主力向外線轉移,實際上放棄了鄂豫皖蘇區;12月,紅四方麵軍翻越大巴山,進入川北地區。
1933年2月,中共川陝省委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先後成立,川陝蘇區初步建成。爾後,紅四方麵軍採取“收緊陣地”的方針,經過4個月的作戰,粉碎了四川軍閥田舜堯會同楊森和劉存厚等部對川陝邊根據地的三路圍攻,殲敵1萬餘人。接著紅四方麵軍舉行了儀(隴)南(部)、營(山)渠(縣)、宣(漢)達(縣)三次戰役殲敵近2萬人。……
1933年10月,四方麵軍與川東遊擊軍會合,川東遊擊軍改編為紅四方麵軍第三十三軍,這時紅四方麵軍發展到8萬人。
1933年1月至翌年9月,紅四方麵軍勝利地粉碎了川軍約20萬人的六路圍攻,俘敵兩萬餘人,保衛了川陝蘇區。……
那時的“左”傾路線的認識與後來的看法正巧相反:認為紅四方麵軍的戰略轉移不是張國燾的罪行,而是適應形勢的必須行動,因而才建立了川陝根據地,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使紅四方麵軍發展到8萬人。這是張國燾的功而不是他的過。
那時候,各個蘇區都有大大小小的轉移。
六軍團的遠征是正確的嗎?二軍團的轉移是正確的嗎?紅三十五軍的轉移是正確的嗎?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派出是正確的嗎?如果這些大的奉中央之命的戰略性的行動是正確的,那麽當時王明左傾路線之下的中央指示不也成了正確的嗎?還是錯的並不全錯,對的並不全對呢?不然,為什麽獨獨一、四方麵軍的戰略轉移是錯誤的?按尊卑而定褒貶,看沉浮而事揚抑。歷史便成了任意轉動的魔方。
這些配合中央紅軍作戰略轉移的計劃和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哪些達到了預期目的,哪些由於種種主觀客觀的原因未能達到,李德和博古都是不太清楚的。但有一點他們是痛切的感覺到了:六軍團與二軍團未能按原想的那樣順利地會合。他們的遲遲不能會合,這不能不使中央紅軍的西征向後推移。
李德腦幕上的戰爭圖像被失利的風雨沖刷掉了,變得零亂模糊起來。失去了章法,亂了方寸,無法一下子抓住敵我雙方所處的瞬息萬變的態勢,而定下正確的決心。
出於軍事學院養成的習慣。李德很喜歡標示地圖。他可以在地圖前靜坐很久。在地圖上,他看到現實的戰場,看到戰火紛飛中的攻防進退,猶如親臨其境,在這半觀賞中思索的地圖作業裏,他善於捕捉住某種瞬息即滅的思想的火花。
李德繪製地圖,簡直可以說是一門藝術:他不但非常細微地畫出敵我雙方的位置、行動、雙方指揮員的指揮意圖,而且關於用線條的粗細,箭頭的形狀(大小利鈍的區別)顯示出敵我雙方行動的鮮明的特性。他標的地圖是活的!
李德對眼前的這張標示得零亂不堪的地圖很不滿意、他懷念他的獨立房裏那張由他親自標的地圖。
兩個月以前,那的確是沉重的時刻,他獨自一人,在獨立屋子裏團團轉圈。忽而停下來,疾步走到粉牆上的掛圖前,用陰鬱的眼光盯視著六軍團用連日苦戰劃在上麵的血紅的曲線:他站了很久。似乎想用自己的熱情、希望、焦灼去感動那支紅色的箭頭,他恨不能用他高大的身軀擋住敵軍阻截的炮口,用有力的雙臂推著六軍團的脊背直線開進,他把六軍團看成是中央紅軍西征預先挺出的刀鋒。
1934年9月3日,紅六軍團電告中央:他們已經進至廣西灌陽東北地區,在灌陽與文市一線展開,在擊潰湘敵十六師和桂敵十九師之後,決定在全縣以南的界首地區乘虛搶渡湘江,而後向西延地區挺進。
李德在地圖上尋找,但他一時無法找到西延地區,他弄不清這個陌生的地名是在桂北、湘南還是黔東。
1934年的9月3日(夏曆七月二十五),贛南的秋老虎露出熱魔似的威勢。屋前的幾棵孤獨的洋槐,像病了似地無精打采地低垂下枝條,油綠的葉子像火烤了似地卷了起來。屋前屋後的稻田裏,蒸發出帶有火藥氣息的怪味,混濁的水冒著泡,像有火焰在底下燒煮。
李德把一切希望和全部熱情寄托在與二、六軍團會合上。越快越好!
紅軍減員雖大,但大都是出征前的新兵。紅軍主力仍然保留著,仍然是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
這時,二、六軍團在哪裏呢?
紅六軍團是紅軍主力兵團之一,也是在二、六軍團會合後組成一二方麵軍的重要組成部分。
六軍團的轉移,是臨時中央和中革軍委吸取了鄂豫皖蘇區,四方麵軍戰略轉移的經驗。
當時人們所想,與後來經過“清算錯誤路線”之後的歷史記載是很不一樣的:
史載:
1932年7月,蔣介石調集26個師又5個旅共30餘萬人,對鄂豫皖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剿”,當時擔任中央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的張國燾,始則採取“堅決進攻”的錯誤方針,繼則實行退卻逃跑,於10月率紅四方麵軍主力向外線轉移,實際上放棄了鄂豫皖蘇區;12月,紅四方麵軍翻越大巴山,進入川北地區。
1933年2月,中共川陝省委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先後成立,川陝蘇區初步建成。爾後,紅四方麵軍採取“收緊陣地”的方針,經過4個月的作戰,粉碎了四川軍閥田舜堯會同楊森和劉存厚等部對川陝邊根據地的三路圍攻,殲敵1萬餘人。接著紅四方麵軍舉行了儀(隴)南(部)、營(山)渠(縣)、宣(漢)達(縣)三次戰役殲敵近2萬人。……
1933年10月,四方麵軍與川東遊擊軍會合,川東遊擊軍改編為紅四方麵軍第三十三軍,這時紅四方麵軍發展到8萬人。
1933年1月至翌年9月,紅四方麵軍勝利地粉碎了川軍約20萬人的六路圍攻,俘敵兩萬餘人,保衛了川陝蘇區。……
那時的“左”傾路線的認識與後來的看法正巧相反:認為紅四方麵軍的戰略轉移不是張國燾的罪行,而是適應形勢的必須行動,因而才建立了川陝根據地,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使紅四方麵軍發展到8萬人。這是張國燾的功而不是他的過。
那時候,各個蘇區都有大大小小的轉移。
六軍團的遠征是正確的嗎?二軍團的轉移是正確的嗎?紅三十五軍的轉移是正確的嗎?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派出是正確的嗎?如果這些大的奉中央之命的戰略性的行動是正確的,那麽當時王明左傾路線之下的中央指示不也成了正確的嗎?還是錯的並不全錯,對的並不全對呢?不然,為什麽獨獨一、四方麵軍的戰略轉移是錯誤的?按尊卑而定褒貶,看沉浮而事揚抑。歷史便成了任意轉動的魔方。
這些配合中央紅軍作戰略轉移的計劃和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哪些達到了預期目的,哪些由於種種主觀客觀的原因未能達到,李德和博古都是不太清楚的。但有一點他們是痛切的感覺到了:六軍團與二軍團未能按原想的那樣順利地會合。他們的遲遲不能會合,這不能不使中央紅軍的西征向後推移。
李德腦幕上的戰爭圖像被失利的風雨沖刷掉了,變得零亂模糊起來。失去了章法,亂了方寸,無法一下子抓住敵我雙方所處的瞬息萬變的態勢,而定下正確的決心。
出於軍事學院養成的習慣。李德很喜歡標示地圖。他可以在地圖前靜坐很久。在地圖上,他看到現實的戰場,看到戰火紛飛中的攻防進退,猶如親臨其境,在這半觀賞中思索的地圖作業裏,他善於捕捉住某種瞬息即滅的思想的火花。
李德繪製地圖,簡直可以說是一門藝術:他不但非常細微地畫出敵我雙方的位置、行動、雙方指揮員的指揮意圖,而且關於用線條的粗細,箭頭的形狀(大小利鈍的區別)顯示出敵我雙方行動的鮮明的特性。他標的地圖是活的!
李德對眼前的這張標示得零亂不堪的地圖很不滿意、他懷念他的獨立房裏那張由他親自標的地圖。
兩個月以前,那的確是沉重的時刻,他獨自一人,在獨立屋子裏團團轉圈。忽而停下來,疾步走到粉牆上的掛圖前,用陰鬱的眼光盯視著六軍團用連日苦戰劃在上麵的血紅的曲線:他站了很久。似乎想用自己的熱情、希望、焦灼去感動那支紅色的箭頭,他恨不能用他高大的身軀擋住敵軍阻截的炮口,用有力的雙臂推著六軍團的脊背直線開進,他把六軍團看成是中央紅軍西征預先挺出的刀鋒。
1934年9月3日,紅六軍團電告中央:他們已經進至廣西灌陽東北地區,在灌陽與文市一線展開,在擊潰湘敵十六師和桂敵十九師之後,決定在全縣以南的界首地區乘虛搶渡湘江,而後向西延地區挺進。
李德在地圖上尋找,但他一時無法找到西延地區,他弄不清這個陌生的地名是在桂北、湘南還是黔東。
1934年的9月3日(夏曆七月二十五),贛南的秋老虎露出熱魔似的威勢。屋前的幾棵孤獨的洋槐,像病了似地無精打采地低垂下枝條,油綠的葉子像火烤了似地卷了起來。屋前屋後的稻田裏,蒸發出帶有火藥氣息的怪味,混濁的水冒著泡,像有火焰在底下燒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