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黎汝清戰爭經典係列:湘江之戰 作者:黎汝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海外學者認為,周恩來一生中有許多機會成為中國的頭號領袖。可他激流勇退,甘居次位,從不處心積慮地去謀求那唾手可得的最高權力:30年代初,他退居李立三之後,退居王明、博古、張聞天、毛澤東之後;1945年他退居劉少奇之後,1966年他退居林彪之後;……甚至準備退到王洪文之後。
周恩來深諳這些鬥爭的嚴酷性,在這種左右互換的磨盤中求存在,並不是一件易事。他有很多機會獲取中共的最高領導,他不但沒有爭取而且讓給別人,沒有統治欲領袖慾權力欲固然是他的高尚品德。但另一方麵,他深知,第一把手,那是風險之地,任何風雲變幻,任何輕微失足,就會成為歷史罪人而身敗名裂。
有些海外學者,對周的這些不爭名利不謀高位的品格,感到迷惑,他們從權力鬥爭哲學或是從生存競爭意義方麵去解釋。有的則認為周雖然具備了領袖的許多偉大品質,卻缺乏兩點:
一、缺乏獨立地決策能力。
二、缺乏無毒不丈夫的那種森然無情的權術和手段。
有的則認為周恩來的品質“反映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謙讓態度”,有的則認為“正是周無可比擬的光明磊落的氣量使他成為一個重要的排難息爭解決糾紛和照顧全局的角色”、有的還認為周一貫小心謹慎地避免強求任何個人權力,而在努力貫徹與實行國家與革命政權的政策時,則一向是個熱心的工作人員。他的謙和態度遮蓋著不屈的意誌,他自我隱沒的獻身精神使得他成為毛澤東不可缺少的助手。……
海外學者對周恩來評價有多少接近真實,那也隻能見仁見智。對一個人的評價絕對公允或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就像我們在討論一個幹部,有人說很好,有人說很壞,投贊成票棄權票反對票本來就是正常的!
周恩來的種種優秀品格、溫良恭儉讓之風采,符合中國固有的傳統道德規範,所以他獲得持久不衰的聲譽與愛戴。
周恩來不願意陷進個人之間的是非曲直之中,但他又無法擺脫這些是是非非的人際關係,在國共合作北伐時期直到蔣介石清黨向共產黨人舉起屠刀,他就悟出了一個道理:任何統一戰線,隻是暫時的聯合,是矛盾的綜合而不是矛盾的解決。
但是,黨內的矛盾是需要解決的。在大軍遠征的路途上,解決這種錯綜複雜的矛盾是困難的。他對與二、六軍團的會合,處在左右為難的境地,因為他對目前的態勢看得比李德、博古更清楚一些。
“必須與二、六軍團會合!”李德以毫不掩飾的衝動站了起來,“不然,我們就落進災難的深坑裏,……身敗名裂了。”
“的確如此,”博古急急地向上托托眼鏡,身體前傾,雙手緊扣,望著周恩來,他受了李德情緒的感染,憂心如焚,悽慘的聲音表示出痛苦和絕望的深度。“放棄與二、六軍團會合,等於自殺!”
“現在判定能否與二、六軍團會合,為時尚早,”周恩來懷著一種沉重的潛憂盯視著鋪在桌上的地圖,“目前隻能督促部隊快些渡江,早些進入西延地區,……”周恩來用手點著要去的方向,等李德回到桌邊,“……在這裏,爭取擺脫敵人的尾追堵截……”
“快些脫離湘江是必須的,”李德冷靜下來,“即使有些部隊讓敵人粘住不能過江,也不能等了!”
“可以讓他們留在江東岸堅持戰鬥,拖住敵人。”博古受到了啟發,補充說,“要他們留在附近山區打遊擊,建立新的遊擊根據地。”
“也隻能如此了。”周恩來表示同意。
“現在當務之急是選擇一個渡江後的集結地點,進行必要的組織調整和休息。而後決定行動方向,”周恩來邊說邊在地圖上尋視著,“現在隻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這種被動局麵很可能延續很久!”
李德對地圖是非常熟悉的,他劃定了經木皮口、鷂子江口;廟山、梅子嶺經大灣兩個山口,進入資源縣境的越城嶺山區,在油榨坪集結。
“好的!”周恩來認為這條退路是可行的,“博古同誌的意見呢?”
“我看就這樣定了!”
“等朱總從前線回來,我們再下達命令吧!”
這時天已微明,大家一時無語。博古仍被中央縱隊裏發生的種種議論所纏繞,無法擺脫,沉思了一會兒,突然沒頭沒腦地說:“說我們這次轉移是無計劃無準備無目的的,說我們是倉促決定的,”他忿忿地捶著桌麵叫道,“這太不公正了!”
‘我想,這不是計較個人是非的時候,”周恩來反反覆覆地說著這句話,“事實總歸是事實嘛。”
周恩來嘴裏雖然這樣說,西征前的一切準備活動卻歷歷如在目前。心頭湧起一股有苦難言的酸楚。……
二、博古叫屈
1934年4月27日。
廣昌戰役,紅軍集中了主力,苦戰十數日,但是由於採取以集中對集中、以堡壘對堡壘的陣地戰和“短促突擊”戰術,盡管予敵重創,自己亦遭受很大傷亡,這種殲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消耗戰,無法守住廣昌,4月28日。紅軍被迫撤到貫橋、高虎堖一線防禦。
周恩來深諳這些鬥爭的嚴酷性,在這種左右互換的磨盤中求存在,並不是一件易事。他有很多機會獲取中共的最高領導,他不但沒有爭取而且讓給別人,沒有統治欲領袖慾權力欲固然是他的高尚品德。但另一方麵,他深知,第一把手,那是風險之地,任何風雲變幻,任何輕微失足,就會成為歷史罪人而身敗名裂。
有些海外學者,對周的這些不爭名利不謀高位的品格,感到迷惑,他們從權力鬥爭哲學或是從生存競爭意義方麵去解釋。有的則認為周雖然具備了領袖的許多偉大品質,卻缺乏兩點:
一、缺乏獨立地決策能力。
二、缺乏無毒不丈夫的那種森然無情的權術和手段。
有的則認為周恩來的品質“反映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謙讓態度”,有的則認為“正是周無可比擬的光明磊落的氣量使他成為一個重要的排難息爭解決糾紛和照顧全局的角色”、有的還認為周一貫小心謹慎地避免強求任何個人權力,而在努力貫徹與實行國家與革命政權的政策時,則一向是個熱心的工作人員。他的謙和態度遮蓋著不屈的意誌,他自我隱沒的獻身精神使得他成為毛澤東不可缺少的助手。……
海外學者對周恩來評價有多少接近真實,那也隻能見仁見智。對一個人的評價絕對公允或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就像我們在討論一個幹部,有人說很好,有人說很壞,投贊成票棄權票反對票本來就是正常的!
周恩來的種種優秀品格、溫良恭儉讓之風采,符合中國固有的傳統道德規範,所以他獲得持久不衰的聲譽與愛戴。
周恩來不願意陷進個人之間的是非曲直之中,但他又無法擺脫這些是是非非的人際關係,在國共合作北伐時期直到蔣介石清黨向共產黨人舉起屠刀,他就悟出了一個道理:任何統一戰線,隻是暫時的聯合,是矛盾的綜合而不是矛盾的解決。
但是,黨內的矛盾是需要解決的。在大軍遠征的路途上,解決這種錯綜複雜的矛盾是困難的。他對與二、六軍團的會合,處在左右為難的境地,因為他對目前的態勢看得比李德、博古更清楚一些。
“必須與二、六軍團會合!”李德以毫不掩飾的衝動站了起來,“不然,我們就落進災難的深坑裏,……身敗名裂了。”
“的確如此,”博古急急地向上托托眼鏡,身體前傾,雙手緊扣,望著周恩來,他受了李德情緒的感染,憂心如焚,悽慘的聲音表示出痛苦和絕望的深度。“放棄與二、六軍團會合,等於自殺!”
“現在判定能否與二、六軍團會合,為時尚早,”周恩來懷著一種沉重的潛憂盯視著鋪在桌上的地圖,“目前隻能督促部隊快些渡江,早些進入西延地區,……”周恩來用手點著要去的方向,等李德回到桌邊,“……在這裏,爭取擺脫敵人的尾追堵截……”
“快些脫離湘江是必須的,”李德冷靜下來,“即使有些部隊讓敵人粘住不能過江,也不能等了!”
“可以讓他們留在江東岸堅持戰鬥,拖住敵人。”博古受到了啟發,補充說,“要他們留在附近山區打遊擊,建立新的遊擊根據地。”
“也隻能如此了。”周恩來表示同意。
“現在當務之急是選擇一個渡江後的集結地點,進行必要的組織調整和休息。而後決定行動方向,”周恩來邊說邊在地圖上尋視著,“現在隻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這種被動局麵很可能延續很久!”
李德對地圖是非常熟悉的,他劃定了經木皮口、鷂子江口;廟山、梅子嶺經大灣兩個山口,進入資源縣境的越城嶺山區,在油榨坪集結。
“好的!”周恩來認為這條退路是可行的,“博古同誌的意見呢?”
“我看就這樣定了!”
“等朱總從前線回來,我們再下達命令吧!”
這時天已微明,大家一時無語。博古仍被中央縱隊裏發生的種種議論所纏繞,無法擺脫,沉思了一會兒,突然沒頭沒腦地說:“說我們這次轉移是無計劃無準備無目的的,說我們是倉促決定的,”他忿忿地捶著桌麵叫道,“這太不公正了!”
‘我想,這不是計較個人是非的時候,”周恩來反反覆覆地說著這句話,“事實總歸是事實嘛。”
周恩來嘴裏雖然這樣說,西征前的一切準備活動卻歷歷如在目前。心頭湧起一股有苦難言的酸楚。……
二、博古叫屈
1934年4月27日。
廣昌戰役,紅軍集中了主力,苦戰十數日,但是由於採取以集中對集中、以堡壘對堡壘的陣地戰和“短促突擊”戰術,盡管予敵重創,自己亦遭受很大傷亡,這種殲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消耗戰,無法守住廣昌,4月28日。紅軍被迫撤到貫橋、高虎堖一線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