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真實情況來寫,很可能被扣上替張國燾翻案的帽子。
正像《祁連雪》(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的兩位作家在該書後記中說的:
“……我們終於完成了一個反映西路軍壯烈鬥爭的劇本,哪知禍從天降,‘四害’猖狂,一場浩劫,我們和其他寫過紅西路軍題材的同誌,均以‘表現錯誤路線’的罪名挨了批判,完成的劇本也付之一炬。”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撥亂反正、事實求是的精神鼓舞下,有關紅西路軍的真實史料、文獻、回憶錄才得以大量出版,正像馬克思說的“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恢復了紅西路軍的真實麵貌,先後有大量的有關紅西路軍的史料、回憶錄、報告文學和文學作品出現。
紅西路軍已經不是有爭議的敏感的歷史事件,而是應該大力恢復真實麵貌廣為宣傳的革命歷史題材了。
問:
二
你能談談目前已經有哪些有關紅西路軍的史料和作品出版嗎?你有什麽看法和想法?
答:
最新出版的有《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戰史》,其中有專章全麵地概述紅西路軍的整個戰鬥歷程和經驗教訓。還有剛剛出版的《悲壯的征程》,該書序言中指出:“人們將從這部書中,知道革命鬥爭不僅有勝利的歡樂,更有失敗的血淚,沒有失敗,就不會有勝利;沒有血淚,也不會有歡樂。而迴避失敗的歷史,必然是虛假的和殘缺的。……相信這部書會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中國革命現代史研究者、愛好者的歡迎。”我也相信這一點。
近幾年出版的還有徐向前元帥的《歷史的回顧》,李天煥的《氣壯山河》,程世才的《悲壯的歷程》,呂黎平的《星光照西陲》,周純麟的《血戰河西走廊》,秦基偉的《苦戰臨澤》,饒子健的《漫漫西征路》;關於紅西路軍回憶的合集有《祁連雪》、《血染河湟》,報告文學有《西路軍女戰士蒙難記》、《西部悲歌》等,至於各地區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編印的有關紅西路軍的史料和回憶就不勝枚舉了。
以上這些史料和回憶的出版,均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為我創作《碧血黃沙》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對於馬家軍方麵的史料現在出版的已有《青海三馬》、《寧夏三馬》,還有《青海文史資料選輯》中關於馬家軍的大量回憶和記述。關於伊斯蘭教也有《伊斯蘭教歷史百問》、《宗教大辭典》等出版。目前寫紅西路軍的史料、回憶、報告文學已經很多很多,尚沒有見到一部長篇文學作品來反映紅西路軍這一悲壯的歷程,所以我認為出版《碧血黃沙》,正是廣大讀者所希望的。
問:
三
目前寫《碧血黃沙》這樣的題材當然不會有異議了,雖然已經有了大量讀物出版,受到了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好評,但是,這不等於沒有難度。如果站在更高更廣更深的歷史層麵上來寫,在藝術處理上有哪些難處理的問題呢?
答:
在沒有總體把握紅西路軍失敗的歷史淵源和主客觀條件時,總覺得有許多難處理的問題:比如在部分四方麵軍的同誌中有埋怨情緒,甚至認為中央不太關心這支部隊;失散在河西走廊的紅軍也有許多委屈,……我認為擱置不如解決,迴避不如說清。所以,我在小說中直麵現實。
在藝術處理上,《碧血黃沙》首先闡明了一個大家所關心的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局部與全局的關係。
西路軍的失敗,正像恩格斯所說:“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能實現的”悲劇性的衝突,帶有歷史的必然性。
由於西路軍執行打通國際路線任務時,正值西安事變前後,國內形勢變化不定,中央把西路軍當成一支戰略力量,配合河東的政治、軍事鬥爭。由於形勢多變,交給西路軍的任務也必然多變,一會要他們東返,一會要他們西進,一會又要他們停住,……從全局上來說,這種要求是必然的合理的。
但是,西路軍處境極端困難,任務忽東忽西,他們失去了戰場主動權。當時,他們也不可能了解全局的複雜性,因而有許多埋怨情緒。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就像一支打阻擊的部隊,從全局利益,要求他們與陣地共存亡,不惜一切代價擋住敵人援軍,以保證兄弟部隊圍殲敵人的勝利。從這支打阻擊的部隊局部來看,他們吃足了苦頭。
在戰爭中為了全局犧牲局部是正常的。
這個道理講透了,埋怨情緒也就沒有了。
在藝術處理上,《碧血黃沙》還闡明了另一個大家雖議論紛紛卻不便言明的深層次的問題:就是理智與感情的問題,也就是“以弱掩強”的問題。
流落在河西走廊的散失的紅軍對此頗有微詞,認為要他們自尋生路,就是把他們拋棄了。西路軍宣布失敗後,尚有近三千人,石窩山分兵,分為左支隊和右支隊。左支隊為主力部隊,沿祁連山西進去新疆;右支隊(分為三股)基本上是後勤人員傷病員和婦女,向北、向東、向南突圍,分散遊擊,有人稱之為丟包袱,吸引敵人,掩護主力(三十軍)近千人西進。
這在感情上來說,有人想不通,寧願同歸於盡,也應該“以強掩弱”,主力部隊應該掩護傷病老弱婦女突圍。但從革命利益上來說,應該理智地看待這個問題,與其同歸於盡,不如保留革命火種。就像一個戰士背著傷員脫險,敵人追至,丟下傷員感情上說不過去,不丟傷員就會雙雙落人敵手,理智的辦法是傷員要求把他丟下,掩護戰士脫險,犧牲一個保存一個。
正像《祁連雪》(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的兩位作家在該書後記中說的:
“……我們終於完成了一個反映西路軍壯烈鬥爭的劇本,哪知禍從天降,‘四害’猖狂,一場浩劫,我們和其他寫過紅西路軍題材的同誌,均以‘表現錯誤路線’的罪名挨了批判,完成的劇本也付之一炬。”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撥亂反正、事實求是的精神鼓舞下,有關紅西路軍的真實史料、文獻、回憶錄才得以大量出版,正像馬克思說的“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恢復了紅西路軍的真實麵貌,先後有大量的有關紅西路軍的史料、回憶錄、報告文學和文學作品出現。
紅西路軍已經不是有爭議的敏感的歷史事件,而是應該大力恢復真實麵貌廣為宣傳的革命歷史題材了。
問:
二
你能談談目前已經有哪些有關紅西路軍的史料和作品出版嗎?你有什麽看法和想法?
答:
最新出版的有《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戰史》,其中有專章全麵地概述紅西路軍的整個戰鬥歷程和經驗教訓。還有剛剛出版的《悲壯的征程》,該書序言中指出:“人們將從這部書中,知道革命鬥爭不僅有勝利的歡樂,更有失敗的血淚,沒有失敗,就不會有勝利;沒有血淚,也不會有歡樂。而迴避失敗的歷史,必然是虛假的和殘缺的。……相信這部書會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中國革命現代史研究者、愛好者的歡迎。”我也相信這一點。
近幾年出版的還有徐向前元帥的《歷史的回顧》,李天煥的《氣壯山河》,程世才的《悲壯的歷程》,呂黎平的《星光照西陲》,周純麟的《血戰河西走廊》,秦基偉的《苦戰臨澤》,饒子健的《漫漫西征路》;關於紅西路軍回憶的合集有《祁連雪》、《血染河湟》,報告文學有《西路軍女戰士蒙難記》、《西部悲歌》等,至於各地區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編印的有關紅西路軍的史料和回憶就不勝枚舉了。
以上這些史料和回憶的出版,均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為我創作《碧血黃沙》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對於馬家軍方麵的史料現在出版的已有《青海三馬》、《寧夏三馬》,還有《青海文史資料選輯》中關於馬家軍的大量回憶和記述。關於伊斯蘭教也有《伊斯蘭教歷史百問》、《宗教大辭典》等出版。目前寫紅西路軍的史料、回憶、報告文學已經很多很多,尚沒有見到一部長篇文學作品來反映紅西路軍這一悲壯的歷程,所以我認為出版《碧血黃沙》,正是廣大讀者所希望的。
問:
三
目前寫《碧血黃沙》這樣的題材當然不會有異議了,雖然已經有了大量讀物出版,受到了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好評,但是,這不等於沒有難度。如果站在更高更廣更深的歷史層麵上來寫,在藝術處理上有哪些難處理的問題呢?
答:
在沒有總體把握紅西路軍失敗的歷史淵源和主客觀條件時,總覺得有許多難處理的問題:比如在部分四方麵軍的同誌中有埋怨情緒,甚至認為中央不太關心這支部隊;失散在河西走廊的紅軍也有許多委屈,……我認為擱置不如解決,迴避不如說清。所以,我在小說中直麵現實。
在藝術處理上,《碧血黃沙》首先闡明了一個大家所關心的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局部與全局的關係。
西路軍的失敗,正像恩格斯所說:“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能實現的”悲劇性的衝突,帶有歷史的必然性。
由於西路軍執行打通國際路線任務時,正值西安事變前後,國內形勢變化不定,中央把西路軍當成一支戰略力量,配合河東的政治、軍事鬥爭。由於形勢多變,交給西路軍的任務也必然多變,一會要他們東返,一會要他們西進,一會又要他們停住,……從全局上來說,這種要求是必然的合理的。
但是,西路軍處境極端困難,任務忽東忽西,他們失去了戰場主動權。當時,他們也不可能了解全局的複雜性,因而有許多埋怨情緒。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就像一支打阻擊的部隊,從全局利益,要求他們與陣地共存亡,不惜一切代價擋住敵人援軍,以保證兄弟部隊圍殲敵人的勝利。從這支打阻擊的部隊局部來看,他們吃足了苦頭。
在戰爭中為了全局犧牲局部是正常的。
這個道理講透了,埋怨情緒也就沒有了。
在藝術處理上,《碧血黃沙》還闡明了另一個大家雖議論紛紛卻不便言明的深層次的問題:就是理智與感情的問題,也就是“以弱掩強”的問題。
流落在河西走廊的散失的紅軍對此頗有微詞,認為要他們自尋生路,就是把他們拋棄了。西路軍宣布失敗後,尚有近三千人,石窩山分兵,分為左支隊和右支隊。左支隊為主力部隊,沿祁連山西進去新疆;右支隊(分為三股)基本上是後勤人員傷病員和婦女,向北、向東、向南突圍,分散遊擊,有人稱之為丟包袱,吸引敵人,掩護主力(三十軍)近千人西進。
這在感情上來說,有人想不通,寧願同歸於盡,也應該“以強掩弱”,主力部隊應該掩護傷病老弱婦女突圍。但從革命利益上來說,應該理智地看待這個問題,與其同歸於盡,不如保留革命火種。就像一個戰士背著傷員脫險,敵人追至,丟下傷員感情上說不過去,不丟傷員就會雙雙落人敵手,理智的辦法是傷員要求把他丟下,掩護戰士脫險,犧牲一個保存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