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秋含冤而去,“四人幫”的結論是畏罪自殺,自然是十惡不赦,死有餘辜。一九六八年十年動亂才進入第三年,一個人的悲劇的帷幕落下了,一個時代的悲劇卻遠沒有結束。
這一個夜晚,很黑。
恐懼的夜晚終於為光明的白晝所代替,魑魅魍魎化成了一攤膿血一縷黑煙。
十一年之後,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四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張琴秋同誌追悼會在京舉行》。
為張琴秋同誌含冤去世昭雪,悼詞是這樣寫的:
張琴秋同誌參加革命四十多年來,一貫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她對偉大領袖毛主席、敬愛的周總理和朱委員長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懷有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她都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忘我地工作,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切。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
悼詞自然帶著七十年代的色彩。在《人民日報》的消息中介紹了她出獄後的工作情況:
抗日戰爭期間,張琴秋同誌在延安,積極從事黨的婦女工作,擔任過抗大女生大隊隊長,中國女子大學教務處處長等職。解放戰爭期間,她擔任中央婦女委員會委員,曾出席國際民主婦聯第二次代表大會;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她在雁北、冀中、渤海等地區農村,參加了偉大的士地改革運動。全國解放以後,她從事經濟工作,擔任紡織工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對發展我國紡織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琴秋活到六十四歲,麵對她的一生,該說什麽呢?泰戈爾麵對世界,說過一句很圓滑很俏皮也很有寓意的話:
世界及其居民的活動,
都具有神秘的魅人的特徵。
世界在躊躇之心的琴弦上跑過去,
奏出憂鬱的柔聲。
人們總會找到它的教訓的。
張琴秋的一生,應合了一句民間諺語:
受人民愛的人不會死!
第7章 多倫多風雪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日,深夜。
加拿大第二大城市多倫多,被百年不遇的猝然而至的暴風雪震懾住了,不是騷亂,而是沉寂。仿佛整個世界又回到了混沌之中,狂風把前天落的一英尺厚的積雪重又吹動起來,與天空中的落雪攪在一起,瘋狂地歇斯底裏地飛舞,無情地蹂躪著大地。
多倫多東郊官辦的老人免費醫院的木板房,發出吱吱嘎嘎的碎裂聲。它和這個城市的二百六十萬居民一起在暴風雪的搖滾樂中狂抖。
他躺在鋪著厚毛氈罩著白床單的病床上,靜聽著室外暴風雪的吼聲。
一股毛骨悚然的寒氣,在室內瀰漫開來,襲入他的肌骨。他看到什麽了?一個人身骷髏披著黑色鬥篷,左手執著類似草原上刈草用的那種鉤刀,站在他的床前,伸出白骨如爪的右手,似要撫摸他的額頂!
他用一隻瞪得奇大的眼睛惶悚地盯視著它,仿佛室內森森的冷氣是從這個疹人的骷髏中噴吐出來。
他清醒地意識到死神已經來臨。
他想到了延安,有一年延安的風雪也是這樣大。是哪一年?已記不清了。他離開延安已經三十九年零八個月了,凡是見過他的人,恐怕沒有一個能認出這個臨近死亡的人就是張國燾。
嚴重的中風使他的臉歪扭得厲害,左邊的嘴角眼角吊上去,左眼微眯,右眼奇大,像兩個不同的臉拚在一起。原來豐腴的手上青筋畢露;白皙的臉上布滿深茶色的斑塊,那是歲月灑落塵埃;富有光澤的濃密的黑髮一絲不存,稀拉拉的幾縷長長的灰發,正像河西走廊戈壁灘上被風霜摧折的幾棵茅草。
暴風雪愈來愈殘忍地衝撞著飽經風霜的病房,張國燾仿佛覺得病床的搖晃,這使他想起兩年前,還沒有中風癱瘓時,和他夫人楊子烈,坐在安大略湖遊船上被狂風吹走時的情景。那是一次難忘的歷險,差一點葬身魚腹。
他又感到了即將沉船的那種恐懼。室外的風雪高嚎低吟,像為他即將離去的靈魂唱一曲粗礪的輓歌。
壁爐裏的火焰漸漸熄滅下去,室內變得暗淡了,一盞十五度光的壁燈,成了室內唯一的光源。
死神的黑影消逝了,對麵牆上,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在冥冥中隱現出來。
這幅畫,張國燾已經望過千百遍了,自從一九六八年六月十日由章力生為之施洗皈依基督之後,他就把自己的靈魂獻給了耶和華。
但是,他的靈魂並沒有得救,在怨天尤人的回憶與悔悟中,反而越來越沉重了,在他的參悟中:人生是一個難渡的苦海。
張國燾看到基督斜躺在聖母的雙膝上,看不到他的表情,卻能感受到他的痛苦。聖母低頭凝望著死去的兒子,臉上布滿神聖的憂傷,像凝望著人世間的苦難。
“基督是無罪的,他是至誠至善的化身,是為人間的罪行而受苦……”張國燾斜吊的嘴角抽搐著,發出隻有上帝才能聽清的喃喃聲。
他已經活了八十二歲了,皈依基督的虔誠,無法改變生活的烙鐵打在他靈魂上的烙印。
自從他癱瘓之後,躺在潔白的病床上,麵對著受苦的基督和憂傷的聖母,他無時不在思考。
這一個夜晚,很黑。
恐懼的夜晚終於為光明的白晝所代替,魑魅魍魎化成了一攤膿血一縷黑煙。
十一年之後,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四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張琴秋同誌追悼會在京舉行》。
為張琴秋同誌含冤去世昭雪,悼詞是這樣寫的:
張琴秋同誌參加革命四十多年來,一貫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她對偉大領袖毛主席、敬愛的周總理和朱委員長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懷有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她都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忘我地工作,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切。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
悼詞自然帶著七十年代的色彩。在《人民日報》的消息中介紹了她出獄後的工作情況:
抗日戰爭期間,張琴秋同誌在延安,積極從事黨的婦女工作,擔任過抗大女生大隊隊長,中國女子大學教務處處長等職。解放戰爭期間,她擔任中央婦女委員會委員,曾出席國際民主婦聯第二次代表大會;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她在雁北、冀中、渤海等地區農村,參加了偉大的士地改革運動。全國解放以後,她從事經濟工作,擔任紡織工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對發展我國紡織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琴秋活到六十四歲,麵對她的一生,該說什麽呢?泰戈爾麵對世界,說過一句很圓滑很俏皮也很有寓意的話:
世界及其居民的活動,
都具有神秘的魅人的特徵。
世界在躊躇之心的琴弦上跑過去,
奏出憂鬱的柔聲。
人們總會找到它的教訓的。
張琴秋的一生,應合了一句民間諺語:
受人民愛的人不會死!
第7章 多倫多風雪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日,深夜。
加拿大第二大城市多倫多,被百年不遇的猝然而至的暴風雪震懾住了,不是騷亂,而是沉寂。仿佛整個世界又回到了混沌之中,狂風把前天落的一英尺厚的積雪重又吹動起來,與天空中的落雪攪在一起,瘋狂地歇斯底裏地飛舞,無情地蹂躪著大地。
多倫多東郊官辦的老人免費醫院的木板房,發出吱吱嘎嘎的碎裂聲。它和這個城市的二百六十萬居民一起在暴風雪的搖滾樂中狂抖。
他躺在鋪著厚毛氈罩著白床單的病床上,靜聽著室外暴風雪的吼聲。
一股毛骨悚然的寒氣,在室內瀰漫開來,襲入他的肌骨。他看到什麽了?一個人身骷髏披著黑色鬥篷,左手執著類似草原上刈草用的那種鉤刀,站在他的床前,伸出白骨如爪的右手,似要撫摸他的額頂!
他用一隻瞪得奇大的眼睛惶悚地盯視著它,仿佛室內森森的冷氣是從這個疹人的骷髏中噴吐出來。
他清醒地意識到死神已經來臨。
他想到了延安,有一年延安的風雪也是這樣大。是哪一年?已記不清了。他離開延安已經三十九年零八個月了,凡是見過他的人,恐怕沒有一個能認出這個臨近死亡的人就是張國燾。
嚴重的中風使他的臉歪扭得厲害,左邊的嘴角眼角吊上去,左眼微眯,右眼奇大,像兩個不同的臉拚在一起。原來豐腴的手上青筋畢露;白皙的臉上布滿深茶色的斑塊,那是歲月灑落塵埃;富有光澤的濃密的黑髮一絲不存,稀拉拉的幾縷長長的灰發,正像河西走廊戈壁灘上被風霜摧折的幾棵茅草。
暴風雪愈來愈殘忍地衝撞著飽經風霜的病房,張國燾仿佛覺得病床的搖晃,這使他想起兩年前,還沒有中風癱瘓時,和他夫人楊子烈,坐在安大略湖遊船上被狂風吹走時的情景。那是一次難忘的歷險,差一點葬身魚腹。
他又感到了即將沉船的那種恐懼。室外的風雪高嚎低吟,像為他即將離去的靈魂唱一曲粗礪的輓歌。
壁爐裏的火焰漸漸熄滅下去,室內變得暗淡了,一盞十五度光的壁燈,成了室內唯一的光源。
死神的黑影消逝了,對麵牆上,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在冥冥中隱現出來。
這幅畫,張國燾已經望過千百遍了,自從一九六八年六月十日由章力生為之施洗皈依基督之後,他就把自己的靈魂獻給了耶和華。
但是,他的靈魂並沒有得救,在怨天尤人的回憶與悔悟中,反而越來越沉重了,在他的參悟中:人生是一個難渡的苦海。
張國燾看到基督斜躺在聖母的雙膝上,看不到他的表情,卻能感受到他的痛苦。聖母低頭凝望著死去的兒子,臉上布滿神聖的憂傷,像凝望著人世間的苦難。
“基督是無罪的,他是至誠至善的化身,是為人間的罪行而受苦……”張國燾斜吊的嘴角抽搐著,發出隻有上帝才能聽清的喃喃聲。
他已經活了八十二歲了,皈依基督的虔誠,無法改變生活的烙鐵打在他靈魂上的烙印。
自從他癱瘓之後,躺在潔白的病床上,麵對著受苦的基督和憂傷的聖母,他無時不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