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浩丟下電話,催馬找到那位局長,摟頭就是一馬鞭。那位局長竟然忍受了。也難怪一方麵軍在長征路上與他們會合後,深感四方麵軍中有軍閥作風。
四方麵軍的參謀主任舒玉章是個剛直不阿的人,為了對前線情況與陳昌浩看法不同,激烈爭論起來,拍了桌子,後來,陳昌浩竟然把這個“犯上作亂分子”當成反革命處死在沙河灘上。
凡是從鄂豫皖來的四方麵軍的幹部,對白雀園“大肅反”莫不談虎色變,心膽震顫。在五十年後,總指揮有這樣一段回憶:
我和程訓萱同誌是一九二九年底結婚的,她是黃安人,家住檀樹崗程伍德村,婦女工作幹部,我老在前方打仗,她在後方工作,我們難有見麵團聚的機會。一九三二年反四次“圍剿”時,我在七裏坪一帶打仗,戰局很緊張,我無法回家看她,叫警衛員把襪子拿給她補一補,好行軍作戰,警衛員悄悄對我說,程訓萱被抓走了,人家說她是改組派。她命運如何,我不得而知,也不便過問,聽候組織“審查”就是了,還是打我的仗。
部隊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後,我一直打聽她的消息。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告訴我,一九三七年到延安,才聽說她和王樹聲的妹妹等一批人,都被殺了。我就問周純全,為什麽把我老婆抓去殺了,她有什麽罪過?周說:“沒有什麽罪過,抓她就是為了搞你的材料嘛。”
這次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仍然籠罩著往日大肅反的暗影: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設想,不同的方法,很容易當成路線問題,很容易當成反領導也就是反黨問題,誰還敢暢所欲言呢?
大家都等待著總指揮發言,以便從兩個領導人的意見中作出選擇。總指揮坐在右角上,一袋接一袋地吸菸,他的內心是激動的,可是,衝動,不是他的性格。
大家都互相交換著眼色,互相鼓勵著對方先講。就是連李特這樣好放炮的人也沉默無聲。
陳昌浩看出大家要等候總指揮講出不同的意見,便用銳不可當的目光尋視著會場,聲凝字重地說:
“大家還推託什麽?有話就說嘛,關於行動方針,我和總指揮昨天晚上就討論過了,今天主要是聽聽大家的意見嘛,集思廣益嘛。”
語調之冷,令人觸之若冰。他開始點名了:
“老王,你是副總指揮,你先說說吧!”
王樹聲一向是真誠坦率的人,敢於耿言抗辯,直展胸臆,從不轉彎抹角。但他的弟弟妹妹在大肅反中被捕被殺的餘悸仍留在心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說得十分謹慎:
“我們這次勝利的確不可低估,對我軍武器彈藥的補充,對我軍士氣的鼓舞都是很大的;我們損失小,繳獲大,也是以往戰鬥所沒有的……”王樹聲頓了一下,很艱難地說出了一個“但是”,他說,“但是,這次勝利是很值得分析的,馬元海在高台、臨澤、倪家營子一連串的得逞,沖昏了頭腦,他總認為我們像驚弓之鳥漏網之魚那樣隻顧奔逃,所以他長驅直追;驕兵必敗,敵人的失敗在於麻痹輕敵,而不是力量薄弱……可是,再返回倪家營子,我們是不是還有這樣的戰機?我想應該慎重考慮。”
陳昌浩的臉色陰沉沉的,他有些不耐煩了,這種發言聽來似乎對他的主張並不反對,但是,也不支持。不支持也就等於反對,隻是不願說出來就是了。他希望得到參謀長明確的支持。目示李特發言。
李特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他是軍政委員會的常委之一,王樹聲卻不是,李特一向是站在陳昌浩一邊的,而且,跟得很緊。由於處境和地位不同,在東返還是西返問題上,李特卻很難無條件地站在他一邊。
陳昌浩考慮的是如何取得中央的信任,李特和總指揮、副總指揮一樣,考慮的是部隊的處境,部隊的生存。這個好放大炮的人的發言比王樹聲還要謹慎,因為他更為了解陳昌浩的性格。
在他心目中,陳昌浩是堅毅果斷而有強烈事業心的人。這是他的突出的長處,可是,他十分嚴厲,甚至非常極端,如果他喜歡你,就會極力讚揚你,賦予你很大的權力,賞無吝色;若是他對你產生了反感,就會毫不留情地懲罰你,殺無憐容。
“現在的關鍵在於我們還不太了解全局。昌浩同誌在我們沒有中央指示情況下東返自救的考慮是正確的,從我們西路軍的局部來看,東返是應該的;可是從整個局勢來看,是不是妥當呢?當然,重返倪家營子,艱險也不可輕視。我看,最好在這裏暫停,聽候中央的指示。”
李特耍滑頭,繞了個大彎,似乎給會議獻了個兩全之策。自身的經歷使他體驗到一種人生哲理:人人都懂得“忠言逆耳利於行。”可是,歷史上願聽逆耳之言者能有幾人?!
陳昌浩臉上的灰斑變成了深茶色,眼睛不再看任何人了,隻盯著眼前的地圖。他所期待的衷心支持和熱烈擁護落空了。無疑,這對他的自尊心是一種強刺激,對他的無尚權威也是一種挑戰。當然,平時,對他的某些主張是可以討論的也是可以反駁的,那是在他允許的範圍之內,而不是他已經作出的結論。
他兩眼冷峻地盯著地圖,並不是想根據已有的意見改變自己的決定,即使是聰明人,當他鑽入牛角尖時,也會蒙住了智慧的眼睛,聽不見理智的呼聲。他麵對地圖視而不見,他的思想在痛苦地對抗麵前出現的現實,拐進了歪道。他感到會議出現的狀況不僅有傷他的尊嚴,而且意味著背叛,他甚至猜疑總指揮背著他向其他人做了說服工作,他的胸中湧動著受辱的憤懣之情。他的感情是堅強的也是脆弱的,很脆弱。
四方麵軍的參謀主任舒玉章是個剛直不阿的人,為了對前線情況與陳昌浩看法不同,激烈爭論起來,拍了桌子,後來,陳昌浩竟然把這個“犯上作亂分子”當成反革命處死在沙河灘上。
凡是從鄂豫皖來的四方麵軍的幹部,對白雀園“大肅反”莫不談虎色變,心膽震顫。在五十年後,總指揮有這樣一段回憶:
我和程訓萱同誌是一九二九年底結婚的,她是黃安人,家住檀樹崗程伍德村,婦女工作幹部,我老在前方打仗,她在後方工作,我們難有見麵團聚的機會。一九三二年反四次“圍剿”時,我在七裏坪一帶打仗,戰局很緊張,我無法回家看她,叫警衛員把襪子拿給她補一補,好行軍作戰,警衛員悄悄對我說,程訓萱被抓走了,人家說她是改組派。她命運如何,我不得而知,也不便過問,聽候組織“審查”就是了,還是打我的仗。
部隊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後,我一直打聽她的消息。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告訴我,一九三七年到延安,才聽說她和王樹聲的妹妹等一批人,都被殺了。我就問周純全,為什麽把我老婆抓去殺了,她有什麽罪過?周說:“沒有什麽罪過,抓她就是為了搞你的材料嘛。”
這次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仍然籠罩著往日大肅反的暗影: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設想,不同的方法,很容易當成路線問題,很容易當成反領導也就是反黨問題,誰還敢暢所欲言呢?
大家都等待著總指揮發言,以便從兩個領導人的意見中作出選擇。總指揮坐在右角上,一袋接一袋地吸菸,他的內心是激動的,可是,衝動,不是他的性格。
大家都互相交換著眼色,互相鼓勵著對方先講。就是連李特這樣好放炮的人也沉默無聲。
陳昌浩看出大家要等候總指揮講出不同的意見,便用銳不可當的目光尋視著會場,聲凝字重地說:
“大家還推託什麽?有話就說嘛,關於行動方針,我和總指揮昨天晚上就討論過了,今天主要是聽聽大家的意見嘛,集思廣益嘛。”
語調之冷,令人觸之若冰。他開始點名了:
“老王,你是副總指揮,你先說說吧!”
王樹聲一向是真誠坦率的人,敢於耿言抗辯,直展胸臆,從不轉彎抹角。但他的弟弟妹妹在大肅反中被捕被殺的餘悸仍留在心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說得十分謹慎:
“我們這次勝利的確不可低估,對我軍武器彈藥的補充,對我軍士氣的鼓舞都是很大的;我們損失小,繳獲大,也是以往戰鬥所沒有的……”王樹聲頓了一下,很艱難地說出了一個“但是”,他說,“但是,這次勝利是很值得分析的,馬元海在高台、臨澤、倪家營子一連串的得逞,沖昏了頭腦,他總認為我們像驚弓之鳥漏網之魚那樣隻顧奔逃,所以他長驅直追;驕兵必敗,敵人的失敗在於麻痹輕敵,而不是力量薄弱……可是,再返回倪家營子,我們是不是還有這樣的戰機?我想應該慎重考慮。”
陳昌浩的臉色陰沉沉的,他有些不耐煩了,這種發言聽來似乎對他的主張並不反對,但是,也不支持。不支持也就等於反對,隻是不願說出來就是了。他希望得到參謀長明確的支持。目示李特發言。
李特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他是軍政委員會的常委之一,王樹聲卻不是,李特一向是站在陳昌浩一邊的,而且,跟得很緊。由於處境和地位不同,在東返還是西返問題上,李特卻很難無條件地站在他一邊。
陳昌浩考慮的是如何取得中央的信任,李特和總指揮、副總指揮一樣,考慮的是部隊的處境,部隊的生存。這個好放大炮的人的發言比王樹聲還要謹慎,因為他更為了解陳昌浩的性格。
在他心目中,陳昌浩是堅毅果斷而有強烈事業心的人。這是他的突出的長處,可是,他十分嚴厲,甚至非常極端,如果他喜歡你,就會極力讚揚你,賦予你很大的權力,賞無吝色;若是他對你產生了反感,就會毫不留情地懲罰你,殺無憐容。
“現在的關鍵在於我們還不太了解全局。昌浩同誌在我們沒有中央指示情況下東返自救的考慮是正確的,從我們西路軍的局部來看,東返是應該的;可是從整個局勢來看,是不是妥當呢?當然,重返倪家營子,艱險也不可輕視。我看,最好在這裏暫停,聽候中央的指示。”
李特耍滑頭,繞了個大彎,似乎給會議獻了個兩全之策。自身的經歷使他體驗到一種人生哲理:人人都懂得“忠言逆耳利於行。”可是,歷史上願聽逆耳之言者能有幾人?!
陳昌浩臉上的灰斑變成了深茶色,眼睛不再看任何人了,隻盯著眼前的地圖。他所期待的衷心支持和熱烈擁護落空了。無疑,這對他的自尊心是一種強刺激,對他的無尚權威也是一種挑戰。當然,平時,對他的某些主張是可以討論的也是可以反駁的,那是在他允許的範圍之內,而不是他已經作出的結論。
他兩眼冷峻地盯著地圖,並不是想根據已有的意見改變自己的決定,即使是聰明人,當他鑽入牛角尖時,也會蒙住了智慧的眼睛,聽不見理智的呼聲。他麵對地圖視而不見,他的思想在痛苦地對抗麵前出現的現實,拐進了歪道。他感到會議出現的狀況不僅有傷他的尊嚴,而且意味著背叛,他甚至猜疑總指揮背著他向其他人做了說服工作,他的胸中湧動著受辱的憤懣之情。他的感情是堅強的也是脆弱的,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