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被郭嘉避過。“不妥。”接收到崔頌疑惑的注視,郭嘉解釋道,“‘分李(而食)’,‘分離’也,此舉不詳。”崔頌:……他記得自家摯友從不信讖緯之學,怎麽突然計較起諧音吉不吉祥了?似是看穿崔頌的疑惑,郭嘉鄭重道:“事關子琮,縱是不經之談,也該慎重幾分。”大約是郭嘉的神色太過認真,崔頌亦收起輕忽之心。“誠如奉孝所言,這‘李(離)’分不得。”他從另外一個碟子上拿了一隻,又大,又粉嫩的桃子,“不若分個桃?”郭嘉:“……”見郭嘉神色微妙,崔頌意識到:看來這個桃也是不能分的。他在腦中扒拉了一番,總算在角落裏扒拉出一個很早以前看過的有關分桃的典故。《韓非子》記載,衛國有個叫瑕的,很受君主的寵愛。有一天他在園裏摘了個桃子,咬了幾口,覺得很甜,就把剩下的桃子丟給國君吃。國君十分感動:“他肯定是很愛我,滿心想把好吃的東西讓給我,忘記他自己已經咬過(顯得不恭敬)了。”後來,瑕老了,人變醜了,國君也就不喜歡他了。回想起以前的事,國君很生氣:“這人竟然把吃剩的東西給我。”……這就是彌子瑕分桃的故事。最初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崔頌隻覺得這個國君衛靈公特別雙標且顏狗:臣子年輕貌美就對他十分縱容,怎麽折騰都不生氣;就算臣子逾越了,也給他找一千種理由,各種開脫。後來臣子年老色衰,不好看了,什麽光環都沒了;不僅看他不順眼,覺得他做什麽都是錯,還翻舊賬。後來再仔細一琢磨,這不就是後世“斷袖分桃”裏的分桃嗎?哪怕此時的分桃和斷袖一樣,尚未成為“某性向”的專有代名詞,這個典故本身的寓意也不太美妙。“奉孝放心,等你老後,我不會嫌你‘色衰’而對你‘愛弛’的。”崔頌以為郭嘉之前的沉默同樣是因為這個典故有個be的結局,所以出言寬慰。並在心裏默默補充了一句:他還巴不得奉孝越長壽越好,怎會嫌棄他年老變醜?郭嘉忽而輕笑出聲,取過崔頌手中的桃:“那便‘分桃’吧。”用匕首將桃一分為二,分而食之。崔頌吃了其中半個甜絲絲的桃子,總覺得哪裏怪怪的。……應該是錯覺吧。翌日,崔頌在城中查看水道。他從民區旁邊一處池塘繞過,發現岸邊站著一個穿著舊衣的男子,雙手倒背,如同一棵鬆柏,一動不動地立著。應該不是準備投湖的吧……心中冒出這樣的念頭,崔頌腳步一轉,往湖邊走了過去。那人警惕心頗強,竟察覺到後背有人靠近,緩緩轉過身來。一看到那人的臉,崔頌便停了腳步,甚至想扭頭就走,當什麽也沒發生過一樣返回原點。“崔部丞。”然而來不及了,那人不僅看到了他,還友善地與他打了個招呼。崔頌隻得點頭致意,含笑客氣道:“未想到會在此巧遇劉豫州。”原來,這在池邊半天不動的人形鬆柏正是劉備。崔頌對劉備倒沒有特殊的想法。雖然《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被寫成一個時常淚目、動不動“為之奈何”的慈弱之主,但曆史上的劉備可是“剛”得狠。至於怎麽個“剛”法……《三國演義》開篇寫了“張飛酒醉鞭打督郵”這個情節,實際上,正史上鞭打過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劉備。而且還是“杖二百”,足足打了兩百棍,可見劉備之“剛”。這樣一個敢“剛”的人,當然不可能是《演義》中那個略顯軟弱,除了哭與逃跑就隻剩下仁義的慈弱之主。真正的劉備,乃是一個有膽有謀、武力過人的人中豪傑,擔得起曹操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讚譽。世人對於英雄豪傑,總歸有著幾分敬意。崔頌對劉備雖然稱不上有多少好感,但也沒有多大的惡感。普通的不想接近,僅此而已。他正打算找個理由撤退,劉備已先他一步接過話茬。“崔部丞來此,亦是為了賞荷而來?”崔頌抽空掃了眼池麵,隻見池麵被數米長的綠色占滿,蒼翠欲滴的巨大荷葉間次分布,小心地托舉著井口大小、亭亭玉立的荷花。聯係劉備之前所站的方位……他還真的是在賞荷。崔頌保持著臉上風淡雲輕的笑意,緩緩點頭。他總不能說:自己以為這裏有人自殺,所以過來阻止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焚香祭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積羽成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積羽成扇並收藏焚香祭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