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廣布天下。論家世,論名聲,論履曆,論影響力,曾三次拒絕朝廷征召、剛剛入府為官的鄭泰是遠遠比不上的。至於曹操……光家世這一點就已經被何進拉入了黑名單。何進的這番言論太直太傷人,幾乎沒留什麽情麵,鄭泰被氣得夠嗆,直接掛印辭官,拂袖離去。在離開前,他還特地找了與自己關係不錯的荀攸,對他說了六個字。“何公未易輔也!”這何進我看是不能輔佐的了的,你們看著辦吧。鄭泰就這麽甩甩衣袖走了,無論其他人怎麽勸都不聽。對於大將軍何進,荀攸與荀早有過一番探討。平心而論,何進“素有仁恩”,所率兵士多感念他的恩德……算是比較好的明主。而他廣招天下名士,以禮相待,更是為他在士人間立下不錯的名聲。可他性格上的缺陷太過明顯。以名辨士,囿於偏見,喜歡用名聲來衡量一個人。家世好名聲顯赫的,重之信之;沒什麽名氣,家世又不顯貴的,輕之鄙之。表麵上察納雅言,折中群策,實則剛愎自用,聽不得任何反對的聲音。老實說,對於這樣的府主,荀攸與荀是有些失望的。可出於“正統”,他們還是希望何進能在這次權力鬥爭中勝出,溯本清流,為黨錮翻案,改變黑暗醜陋的官場。正所謂二人計短,三人計長,心憂天下的荀氏二人遞上名刺,再次造訪崔府。作為第三人的崔頌整個人都掛滿了黑人問號。對於何進,他確實了解不多.一個小說開端就領便當的炮灰,在讀者心中能留下多深的印象?至少,把曆史書當故事書讀的崔頌,對何進的了解就隻有三句話:太後他哥。被太監殺了。召董卓入京。所以當荀氏叔侄問他怎麽看待何進的時候,他掛著無懈可擊的微笑,手心卻被攢出了冷汗。荀二人可是在何進手下任職的,對何進一定知之甚深;之前忽悠崔琰的那些話,此時是不能再說了。何進是怎樣的人……他不知道,隻記得曆史上,對於何進的評價似乎很不友好?停頓了許久,崔頌決定還是保險起見,謹慎是福,拒絕發表意見。“頌不曾見過何大將軍,對大將軍知之甚少,不敢妄言。”這本來是一句很中規中矩,沒什麽毛病的話,可配上崔頌出聲前那段過長的停頓,霎時讓人覺得意味深長起來。作為容易多想的聰明人,荀氏叔侄心中各自有了的計較。二人不再糾纏於這個問題,舉杯對飲,時而評點亭外的秋蘭,你一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他一句“沅有芷兮澧有蘭”,好似馬上就要即興做賦一首,歌詠這滿園的蘭花,直聽得崔頌腦殼疼。比起這死文學細胞的活,他寧願和荀氏叔侄討論何進。眼見侍女們識趣地去園子裏摘了兩束蘭花回來,用小托盤乘好,恭敬奉上;而荀氏叔侄即興詠了一遍蘭花,紛紛將目光投向他,明裏暗裏示意他來接茬崔頌深吸了一口氣,取過托盤上的一隻蘭花,掐斷花萼。“天難諶,命靡常[1]。一如此花。”腦中急轉,崔頌想到昨晚翻閱的《尚書》,臨時從裏麵刨了一句名言,意有所指地道,“何大將軍之舉,恐殆禍無窮。”在下掐指一算,發現何進離曆史上的死期不遠了,所以各位還是趕緊跑路,別閑著沒事在這賞蘭花了……荀攸最為細致,從崔頌的神態中讀出了一些異樣,但他並不了解崔頌的外強中幹,是以雖發現了不對,卻不曾往這方麵想。崔頌並沒有深入解說的意思。多說多錯,在這些人精的麵前,他還是不要賣弄為好。因而他隻是淡淡一笑,讓侍女重摘了兩束極美的蘭花,裝入漆盒,贈予二人,無聲地表達了送客的意思。荀氏叔侄亦不勉強,但看他們的神色,顯然對崔頌剛剛的話上了心。臨走前,崔頌還對荀發出了組隊申請:如果荀近期想要回鄉,請務必知會他,順帶捎他一程。荀有些疑惑,他在京為官,短時間內並沒有回鄉的打算……不知崔頌的話中為何帶著一絲篤定,好似認準他定會回鄉一趟。但他還是鄭重其事地答應了崔頌的請求,表明自己若有回鄉的意向,定會修書告之,與崔頌一起上路。在一旁安靜不言的荀攸,忽的極細微地眯了眯眼睛。崔頌自然有著自己的小算盤。董卓進京後,荀會棄官回鄉這個小細節還是自家爺爺拿荀、程昱二人作對比的時候,特意舉的例子,因而他才記住,倒沒想到能在這個時候派上用場。因著外界世道混亂,賊寇橫行,崔頌又尚未掌握原身的武技,有所顧慮,不得不暫時留在洛陽城。如今他日夜鍛煉身手,雖談不上章法,到底也敏捷有力;而暗處刺客遲遲未動,京外董卓虎視眈眈,也是時候該考慮離京的事了。總歸都要離京,荀家人丁興旺,京郊部曲數十人……保鏢數量可觀,不如搭個夥吧。現在,崔頌就等董卓進京,廢帝自立,然後荀棄官回鄉,自己再蹭一下順風車……嗯?崔頌突然想到一個問題。董卓入京後,荀回鄉了,那荀攸呢?崔頌仔細回憶,然而記憶有限,他想不起這段細節。幾次無果後,他便放棄了,心想荀攸應當也是跟著荀一起回去的,不再糾結這個問題,回房開始他的鬼畫符。當然這鬼畫符隻是外人眼中的概念,崔頌他,其實在寫拚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焚香祭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積羽成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積羽成扇並收藏焚香祭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