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梁惠走了過來,行禮如儀,「先生所謂的《非攻》,與在下聽說過的《非攻》不同,不知到底是誰錯了。」


    我起身回禮,道:「鄙人鬥膽猜測,君子所謂的不同,未必就是真的不同。」


    「哦?還望先生賜教。」


    我想了想,道:「有時候人們為了證明某事,講述某個道理,往往會引用子墨子的話或者文章,其中也不乏斷章取義,隻求方便自己之人。如此擴散開來,往往就成了訛傳。君子若是不信,可以玩個小把戲。」


    「小把戲?」梁惠好奇地看著我。


    「君子與家中僕從相處也久,可排定序列,以耳語依次傳言,看看到了最後還是不是那句話。」我笑道,「若是不信,可以回去傳『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我壓低聲音道。


    梁惠真是個較真的女孩,居然真的回去玩這個遊戲了。我們這邊也坐成半月形,看他們依次耳語,很期待最後這麽一句話會走樣成什麽。


    當最後那個僕從高聲喊道:「愈發荷葉冷,月亮薄日出。」


    我們這邊頓時笑翻了,很快他們那邊也跟著笑了起來。我不得不承認,剛聽到的時候甚至沒聽懂他說的是什麽意思。


    梁惠再次走回來,臉上微紅,也不知道是害羞還是興奮了。她道:「這隻是音訛,若是寫成文字便不會如此了。」


    我讓從灤平的行囊裏取出毛筆,沾了水在地板上寫了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請君子試斷之。」我微笑道。


    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是千古疑案。到底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前者是說民眾隻能利用,不能讓他們知道道理。後者完全相反,是說民眾如果做得行,那就讓他們繼續如此。如果不行,那就得教育他們。有需要的政客偏向於第一種,走精英群愚統治方式。有良心的人會考究孔子的一貫思想,認為「仁者愛人」的孔子肯定是說第二種。


    梁惠想了想,將筆還給我,道:「夫子一定有教於我。」


    我接過筆,放回灤平的行囊,道:「不敢稱教,還是那十個字。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子墨子雖然去世了,但是他指明了墨者的修行方向,指明了墨徒麵臨的各種誘惑,這些都是墨家門徒的「法」。在子墨子之後,雖然有禽子,有孟勝子,有田襄子,有腹子,但他們都不可能背離子墨子留下的法,所以我們這些晚輩後學不必因為世上再無子墨子而迷茫,隻需要依照墨法走下去就行了。反之亦然,如果钜子在行止上與子墨子之法相悖,我們必然依據墨法而非依他。


    依義不依語也是一樣。語言有溝通交流之善,也有局限偏頗之害。誠如我可以用語言告訴大家如何到達這處傳舍,但是我絕無可能用語言告訴大家這所傳舍裏的一草一木,一幾一席,一蟲一鳥,甚至耗盡詞彙說上十日,也不如你親自看一眼摸一把。這就是語言的局限。在實際情況與子墨子經文中難符,不能適用的情況下,我們就該依據墨義行事。


    所以說,墨義是不能質疑,不能篡改的,是墨學的精髓所在,是子墨子畢生所求的境界,也是我們這些墨家門徒所應當恪守終身矢誌不渝的信條。


    我說得平平淡淡,這些聽的人卻個個激動不已。一直坐在遠處的梁成也一步步挪了過來,等我講完的時候他已經坐在了第一排,跟我麵對麵。我沖他微微一笑,往後挪了挪,因為我實在不習慣跟人這麽接近。


    「某遊學列國,也曾受教於稷下。嚐聽聞宋鈃子、尹文子傳說墨義,有惑於心,敢請教夫子。」梁成道。


    「疑義相與析,請先生指教。」我道。


    「墨氏以為天之有誌,兼愛天下百姓。鬼神有靈,於人間之事會賞善罰暴。」梁成道,「那為何不義之君仍坐高堂,錦衣玉食。行善之人遭逢天災人禍,輾轉溝壑?」


    我閉上眼睛,深口氣。這個問題的確是墨學的最大軟肋。墨家門徒大多都是沒讀過什麽書的勞動人民,所以跟他們講鬼神天命一套很受用。一旦要往高處走,就麵臨著當前最流行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潮的重重質疑,並且麵臨無數反例的駁斥。


    比如我自己,可以用家破人亡來形容了,難道真的做了罪不可恕的事?再說趙成李兌,明明是亂臣賊子,現在卻是救國的忠臣,天命就是這樣的麽?鬼神又在哪裏?如何才能成為鬼神?被供奉在太廟裏的簡襄列祖,他們的魂靈還不能成為鬼神麽?他們又在何處看著自己的世孫遭受濁辱?


    如果用佛教的因果輪迴,業力隨身,轉世不滅體係倒是可以詭辯過去。不過我覺得那種愚昧的思想恐怕對民族精神傷害更大。看看佛教的發源地兩千年後的模樣,我甚至不希望佛教有傳到這片土地上的一天。


    如果我今天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恐怕身邊的這六個人都會拋棄我。因為他們追隨我的根由在於對墨學的信仰,如果我不能證明自己的墨學修養,自然也就沒有資格成為他們的引路人。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雖然不認同,但還是得本著墨義說道,「鄙人讀《左傳》,有鄭伯曰:多行不義必自斃。故而知道此時不罰,隻是待其自斃。及至其自斃,也是天罰。又嚐聞孟軻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誌雲雲。故而知道一時磨難,也是天賜之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國狐出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本非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本非我並收藏戰國狐出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