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恐怖的考試製度(2)
功名的授予
在大清國,每個省的省城都設有會考考場,通過這些省城的考試可以獲得兩個級別的初級功名(秀才和舉人);但更高兩級的功名隻能到北京去爭取(舉人經會試考中者為貢士,貢士經皇帝陛下殿試賜出身者為進士)。“狀元”是清國功名的最高名位,相當於我們英國的“學位考試甲等第一名”,它又被稱為“萬中選一”,因為考場能容納一萬名趕考的舉子,而每三年隻能有一人獲此殊榮,此名即由此而來。
一次又一次,清國男人們千裏迢迢進京趕考,直到他們漸漸老去,頭髮變得灰白和稀疏。人們想獲得顯赫功名的願望是如此強烈!聽說有一個人,每次都來趕考,一直考到80歲。如果有人能堅持到這麽大年齡的話,清國皇帝通常會授予他一定的榮譽。
在北京的這項爭奪是一場異常嚴峻的考驗。考試要持續九天,分為“三科”。整整三天三夜的時間,這“一萬人”全部的智慧就被限製在他們的筆頭上,每個人都被關進一塊大約僅有一平方碼的狹窄空間內,這樣可以把他與其他人完全隔開。他必須在這裏完成試卷或論文。
考試題目是由考官們出的,這在考生進入他的小房間之前是決不可能知道的。貼著官方封條的試卷分發給每位參加考試的人,他們完全憑藉著對那些經典著作的記憶力來把答案寫在考卷上。有人製作了那些經典著作的微型抄本,以便考生能偷偷帶進考場作弊,但現在製作和販賣這些抄本都算犯罪行為。我曾經閱讀過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作品,它讓人回憶起大部分在早期學校中學過的小品文或為培養年輕人的思維、智力而寫的文章,但這些文章都包含有數不清的引經據典,而這些文章的風格我們可以從前麵給大家提到過的標誌牌上得到些啟示,都是些以華麗詞藻堆砌而成的空泛文章。
會考考場占地達數英畝之大,由很長很長的一排排小房間組成,這看上去有點像個巨大的養豬場。考場四周立有不少塔樓,上麵站有監考人員在一直監視著考場。監考官禁止外麵的人與考生交流,也不準考生之間相互溝通。
“一萬”考生(其中有些年紀已經很老了)就這樣被關在小房間裏,三天三夜,而前後一共要進行三場這樣的考試,這真是一項痛苦欲絕的考驗。常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是一些年紀較大的考生死在了裏麵。這種情況下,人們就從外麵鑿個洞,把屍體拖出去扔掉。這樣的結局對一個人的求學生涯來說真是再悲慘不過了。1然而,考試帶給成功者的榮譽也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封閉考試的另一個側麵。如果一個人獲得了這些功名中的任何一個,他的名字就會被迅速地張貼到他家宅院的院牆上,而整個村莊或鄉鎮都會為此感到極大的光榮和驕傲。政府的職位和升遷機會就擺在成功者的麵前。也許,這位幸運兒能升遷到大清國最高的權貴階層呢!假如他獲得了一個讀書人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狀元”,家鄉那些歡騰的人們就會在孔廟裏為他樹碑慶賀,而他的名字也將流芳百世。
清國皇室生活記趣
1886年8月29日
據香港《每日新聞》:
滿清皇室的皇子們在未諳人事時就在教育上獲得最嚴格的訓練。他們每天淩晨起床,由宮內惟一的太師授課。1第一堂課是中國文學。當這些皇室學生走進教室時,老師要從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學生們的“大請”,他也回敬一個禮並坐下。
如果功課記熟了,一個學生會把書放在太師麵前,然後回到座位反覆默記。如果功課沒有背熟,太師會叫一個在場的太監拿一根教鞭來,再做一次正確的示範。每位皇子由八名學生(滿語叫“哈哈珠子”即隨侍皇子皇孫的幼丁)陪讀,他們要與皇子學習同樣的課本。更加嚴厲地訓誡後者是必要的,皇子如果背不上來,哈哈珠子就要代他挨教鞭。但另一方麵,如果皇子與其他學生學得一樣好,他們也會受到嘉許或得到獎賞。
對最桀驁不馴的皇子,作為最後手段,隻有讓他自己挨教鞭。盡管太師多數時候隻是嘴上說說而已,但實在忍無可忍,也會把他帶去見皇上。這時,清帝會命令一個太監擰他的臉。皇太後就是用這一方法處罰已故的同治皇帝。
中國文學課要上兩個小時,然後是用滿族的通古斯語和蒙古語作文。教師的級別比太師低一些,稱“師傅”,他須在門口恭迎學生,並要先鞠躬,然後才開始上課,學習滿族通古斯語和蒙古語,有時還要學習地方方言。
接下來的課程是在“諳達”(滿語,教習皇子皇孫弓馬、國語的人)輔導下進行馬、步、箭等競技運動。擊劍、摔跤,年輕王子們一整天都用來進行腦力與體力的訓練,他們睡得比較早。每天飲食也是定時定量,決不允許賭博。
皇子15歲時必須結婚。如果確定為皇儲,還要為他選太子妃。選立正式的太子妃前一年,宗人府要先為他選一位比他長一歲的宮女試用,教他學會怎樣做丈夫。如果皇子同意,這位宮女也可以立為太子妃。
皇後的尊號在妻妾成群的後宮內隻許一人使用。其他妃嬪除非獲得皇太後的準許,否則不準與皇帝過夜。清帝就寢時,床邊有8名宮女侍候,還有16名從內務府傳來的侍女在旁協助。她們的職責是服侍主子,不能打噴嚏、咳嗽、唾吐和發出任何聲音。清帝醒來的第一個動作是擊掌召喚執勤宦官。
功名的授予
在大清國,每個省的省城都設有會考考場,通過這些省城的考試可以獲得兩個級別的初級功名(秀才和舉人);但更高兩級的功名隻能到北京去爭取(舉人經會試考中者為貢士,貢士經皇帝陛下殿試賜出身者為進士)。“狀元”是清國功名的最高名位,相當於我們英國的“學位考試甲等第一名”,它又被稱為“萬中選一”,因為考場能容納一萬名趕考的舉子,而每三年隻能有一人獲此殊榮,此名即由此而來。
一次又一次,清國男人們千裏迢迢進京趕考,直到他們漸漸老去,頭髮變得灰白和稀疏。人們想獲得顯赫功名的願望是如此強烈!聽說有一個人,每次都來趕考,一直考到80歲。如果有人能堅持到這麽大年齡的話,清國皇帝通常會授予他一定的榮譽。
在北京的這項爭奪是一場異常嚴峻的考驗。考試要持續九天,分為“三科”。整整三天三夜的時間,這“一萬人”全部的智慧就被限製在他們的筆頭上,每個人都被關進一塊大約僅有一平方碼的狹窄空間內,這樣可以把他與其他人完全隔開。他必須在這裏完成試卷或論文。
考試題目是由考官們出的,這在考生進入他的小房間之前是決不可能知道的。貼著官方封條的試卷分發給每位參加考試的人,他們完全憑藉著對那些經典著作的記憶力來把答案寫在考卷上。有人製作了那些經典著作的微型抄本,以便考生能偷偷帶進考場作弊,但現在製作和販賣這些抄本都算犯罪行為。我曾經閱讀過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作品,它讓人回憶起大部分在早期學校中學過的小品文或為培養年輕人的思維、智力而寫的文章,但這些文章都包含有數不清的引經據典,而這些文章的風格我們可以從前麵給大家提到過的標誌牌上得到些啟示,都是些以華麗詞藻堆砌而成的空泛文章。
會考考場占地達數英畝之大,由很長很長的一排排小房間組成,這看上去有點像個巨大的養豬場。考場四周立有不少塔樓,上麵站有監考人員在一直監視著考場。監考官禁止外麵的人與考生交流,也不準考生之間相互溝通。
“一萬”考生(其中有些年紀已經很老了)就這樣被關在小房間裏,三天三夜,而前後一共要進行三場這樣的考試,這真是一項痛苦欲絕的考驗。常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是一些年紀較大的考生死在了裏麵。這種情況下,人們就從外麵鑿個洞,把屍體拖出去扔掉。這樣的結局對一個人的求學生涯來說真是再悲慘不過了。1然而,考試帶給成功者的榮譽也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封閉考試的另一個側麵。如果一個人獲得了這些功名中的任何一個,他的名字就會被迅速地張貼到他家宅院的院牆上,而整個村莊或鄉鎮都會為此感到極大的光榮和驕傲。政府的職位和升遷機會就擺在成功者的麵前。也許,這位幸運兒能升遷到大清國最高的權貴階層呢!假如他獲得了一個讀書人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狀元”,家鄉那些歡騰的人們就會在孔廟裏為他樹碑慶賀,而他的名字也將流芳百世。
清國皇室生活記趣
1886年8月29日
據香港《每日新聞》:
滿清皇室的皇子們在未諳人事時就在教育上獲得最嚴格的訓練。他們每天淩晨起床,由宮內惟一的太師授課。1第一堂課是中國文學。當這些皇室學生走進教室時,老師要從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學生們的“大請”,他也回敬一個禮並坐下。
如果功課記熟了,一個學生會把書放在太師麵前,然後回到座位反覆默記。如果功課沒有背熟,太師會叫一個在場的太監拿一根教鞭來,再做一次正確的示範。每位皇子由八名學生(滿語叫“哈哈珠子”即隨侍皇子皇孫的幼丁)陪讀,他們要與皇子學習同樣的課本。更加嚴厲地訓誡後者是必要的,皇子如果背不上來,哈哈珠子就要代他挨教鞭。但另一方麵,如果皇子與其他學生學得一樣好,他們也會受到嘉許或得到獎賞。
對最桀驁不馴的皇子,作為最後手段,隻有讓他自己挨教鞭。盡管太師多數時候隻是嘴上說說而已,但實在忍無可忍,也會把他帶去見皇上。這時,清帝會命令一個太監擰他的臉。皇太後就是用這一方法處罰已故的同治皇帝。
中國文學課要上兩個小時,然後是用滿族的通古斯語和蒙古語作文。教師的級別比太師低一些,稱“師傅”,他須在門口恭迎學生,並要先鞠躬,然後才開始上課,學習滿族通古斯語和蒙古語,有時還要學習地方方言。
接下來的課程是在“諳達”(滿語,教習皇子皇孫弓馬、國語的人)輔導下進行馬、步、箭等競技運動。擊劍、摔跤,年輕王子們一整天都用來進行腦力與體力的訓練,他們睡得比較早。每天飲食也是定時定量,決不允許賭博。
皇子15歲時必須結婚。如果確定為皇儲,還要為他選太子妃。選立正式的太子妃前一年,宗人府要先為他選一位比他長一歲的宮女試用,教他學會怎樣做丈夫。如果皇子同意,這位宮女也可以立為太子妃。
皇後的尊號在妻妾成群的後宮內隻許一人使用。其他妃嬪除非獲得皇太後的準許,否則不準與皇帝過夜。清帝就寢時,床邊有8名宮女侍候,還有16名從內務府傳來的侍女在旁協助。她們的職責是服侍主子,不能打噴嚏、咳嗽、唾吐和發出任何聲音。清帝醒來的第一個動作是擊掌召喚執勤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