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聶華苓回憶錄:三生影像 作者:聶華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生影像》 壓不扁的玫瑰(2)
他笑著說:在寫,天天寫。不過,現在用的不是筆紙,是用鐵鍬寫在大地上。
1982年他在愛荷華,七十七歲的楊逵,瘦小的身子,單薄的兩肩,背著旅行包,在大夥人前麵,小跑步似的不停地走,走,走。我就想:那麽瘦弱的人,如何擔得起五分之四的20世紀的滄桑?隻因他自己所說的:
能源在我身能源在我心寫著,寫著,我又看到、聽到1982年愛荷華的楊逵了。
那年秋天,楊逵由他兒媳蕭素梅陪伴來愛荷華,見到世界許多地區的作家,也見到大陸來的劉賓雁和陳白塵,他們仿佛一見如故。我們一夥人到美國朋友丹恩夫婦的農場上去野餐,他們一家三代全來和我們聚會,丹恩首先舉起他八個月的小孫子向我們炫耀。胖嘟嘟的小手向楊逵招著,楊逵和嬰兒一樣開心地笑。主人將嬰兒放在地板上,向我們介紹他的農場:他們夫婦倆,和兒子以及一個助手,四個人種一千多畝地,養十頭牛,還開了一個冰淇淋店。小嬰兒在爺爺腳邊的地板上爬來爬去。丹恩講完了,我們突然發現楊逵和嬰兒一同在地上爬。一老一小,趴在地上,昂著頭,互相望著嗬嗬笑。就像兒歌唱的:
你對著我,笑嘻嘻
我對著你,笑哈哈
那是我此生所看到的最美的人景之一。
我也從他兒媳素梅那兒更認識了楊逵。她對公公的孝心和愛心,也是一幅美麗的人景。他一咳嗽,她就為他捶背。他講話太興奮了,她就說:爸爸,休息一下吧。素梅對公公照顧得無微不至。
我和我爸爸是同學呀,素梅指著楊逵,連說帶笑對我說。
同學?
我們關在火燒島上的人,都叫同學。
你也去了火燒島?
素梅仍然微笑著,若無其事地點點頭。我在火燒島五年,從1950年到1955年。
啊!你們在火燒島上碰見過嗎?
見過。爸爸可不認識我呀!素梅透著點兒調侃地笑望著楊逵。遠遠看到他,我知道他就是楊逵。
啊!我看著楊逵。他歉然笑笑。你怎麽做了他的媳婦呢?
我佩服爸爸呀!才嫁了他兒子。
我一下子愣住了。許多女人因為爸爸有錢,有權,有勢,才嫁給兒子。因為爸爸的精神感召而嫁給兒子的女性,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素梅反映出來的楊逵形象更真切更感人了。
他們離開愛荷華的前一天,我們三人在河邊餐館相聚。楊逵告訴我,他此生有一個願望,就是將他多年用鐵鍬寫詩的大地──“東海花園”發展成文化村,有紀念館,劇場,兒童樂園,當然,還有作家生活寫作的地方。
就像愛荷華!楊逵笑眯眯地說。
希望在那兒再見你……
我還沒說完,他已咳嗽起來了。
1988年,台灣終止戒嚴法,在餘紀忠先生各方奔走後,我才能又去台灣。楊逵已於1985年3月12日病逝台中。
無緣再見楊逵,非常遺憾,所幸我在愛荷華已經看到那座閃耀人性光輝、超越民族意識、永遠屹立的楊逵形象了。
《三生影像》 踽踽獨行(1)
——陳映真,1983
我在台灣從沒見過陳映真。1960年,隻有二十三歲的陳映真,在《筆匯》發表一連串小說,《我的弟弟康雄》、《家》、《鄉村的教師》、《故鄉》、《死者》、《祖父與傘》。那年正是《自由中國》事件發生,我和外界隔絕,自我放逐,心情極端虛無,沒有讀到陳映真的小說,也沒有見到陳映真,很遺憾。更何況當年他一定是個俊美的男子。1964年,我到愛荷華以後,才讀到他的小說,如《第一件差事》、《最後的夏日》、《我的弟弟康雄》,以及後來的《鈴鐺花》、《山路》,隱約感到他的憂鬱、激情和孤獨。在那個恐怖時代,作家的傾向,盡可能不觸及社會現實。陳映真獨樹一幟,他的小說不局限於鄉土,不賣弄現代,而是基於對人的終極關懷,基於人性,用藝術的手法,挖掘社會現實,表達他的思想,而他的激進思想,是當時的權力統治者要封閉剷除的。
陳映真是思想型的小說家。他的思想可以從他小小的年紀追溯起。他10歲那年,目睹台灣“二?二八”事變,看見被人打在地上呻吟、鞋襪沾著血跡的外省人,聽著大人神色恐懼地談論國民黨軍隊揚威台北。上小學五年級時,老師在半夜裏被軍用吉普車押走,就住在他家後院的兄妹倆也被人押走。他讀初中時,眼看著憲兵在火車站貼出的告示:“……加入朱毛匪幫……驗明正身,發交憲兵第四團,明典正法。”讀初中時在父親的書房發現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啟發他對文學的思想的探索。他也讀契訶夫、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畢竟沒有魯迅的《吶喊》那麽親切。上大學時,他對於知識和文學如饑似渴,讀西洋文學,在台北舊書店搜尋魯迅、巴金、茅盾、老舍那些作家的作品,甚至找到聯共黨史、斯諾(edgar
snow)的《紅星照耀中國》、馬列選集這些沒人敢碰的禁書。他細讀美和審美的社會功利性以及藝術的勞動起源這一類的美學。1959年,他開始寫小說了,在尉天驄主編的《筆匯》發表。從此他沒停筆,用他冷峻而又豐潤的筆,寫出大量精緻、理性、批判性的作品。同時,他的左傾思想渴求實踐,和幾個年輕人組織讀書會,那和台灣的現實是絕對對立的。
他笑著說:在寫,天天寫。不過,現在用的不是筆紙,是用鐵鍬寫在大地上。
1982年他在愛荷華,七十七歲的楊逵,瘦小的身子,單薄的兩肩,背著旅行包,在大夥人前麵,小跑步似的不停地走,走,走。我就想:那麽瘦弱的人,如何擔得起五分之四的20世紀的滄桑?隻因他自己所說的:
能源在我身能源在我心寫著,寫著,我又看到、聽到1982年愛荷華的楊逵了。
那年秋天,楊逵由他兒媳蕭素梅陪伴來愛荷華,見到世界許多地區的作家,也見到大陸來的劉賓雁和陳白塵,他們仿佛一見如故。我們一夥人到美國朋友丹恩夫婦的農場上去野餐,他們一家三代全來和我們聚會,丹恩首先舉起他八個月的小孫子向我們炫耀。胖嘟嘟的小手向楊逵招著,楊逵和嬰兒一樣開心地笑。主人將嬰兒放在地板上,向我們介紹他的農場:他們夫婦倆,和兒子以及一個助手,四個人種一千多畝地,養十頭牛,還開了一個冰淇淋店。小嬰兒在爺爺腳邊的地板上爬來爬去。丹恩講完了,我們突然發現楊逵和嬰兒一同在地上爬。一老一小,趴在地上,昂著頭,互相望著嗬嗬笑。就像兒歌唱的:
你對著我,笑嘻嘻
我對著你,笑哈哈
那是我此生所看到的最美的人景之一。
我也從他兒媳素梅那兒更認識了楊逵。她對公公的孝心和愛心,也是一幅美麗的人景。他一咳嗽,她就為他捶背。他講話太興奮了,她就說:爸爸,休息一下吧。素梅對公公照顧得無微不至。
我和我爸爸是同學呀,素梅指著楊逵,連說帶笑對我說。
同學?
我們關在火燒島上的人,都叫同學。
你也去了火燒島?
素梅仍然微笑著,若無其事地點點頭。我在火燒島五年,從1950年到1955年。
啊!你們在火燒島上碰見過嗎?
見過。爸爸可不認識我呀!素梅透著點兒調侃地笑望著楊逵。遠遠看到他,我知道他就是楊逵。
啊!我看著楊逵。他歉然笑笑。你怎麽做了他的媳婦呢?
我佩服爸爸呀!才嫁了他兒子。
我一下子愣住了。許多女人因為爸爸有錢,有權,有勢,才嫁給兒子。因為爸爸的精神感召而嫁給兒子的女性,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素梅反映出來的楊逵形象更真切更感人了。
他們離開愛荷華的前一天,我們三人在河邊餐館相聚。楊逵告訴我,他此生有一個願望,就是將他多年用鐵鍬寫詩的大地──“東海花園”發展成文化村,有紀念館,劇場,兒童樂園,當然,還有作家生活寫作的地方。
就像愛荷華!楊逵笑眯眯地說。
希望在那兒再見你……
我還沒說完,他已咳嗽起來了。
1988年,台灣終止戒嚴法,在餘紀忠先生各方奔走後,我才能又去台灣。楊逵已於1985年3月12日病逝台中。
無緣再見楊逵,非常遺憾,所幸我在愛荷華已經看到那座閃耀人性光輝、超越民族意識、永遠屹立的楊逵形象了。
《三生影像》 踽踽獨行(1)
——陳映真,1983
我在台灣從沒見過陳映真。1960年,隻有二十三歲的陳映真,在《筆匯》發表一連串小說,《我的弟弟康雄》、《家》、《鄉村的教師》、《故鄉》、《死者》、《祖父與傘》。那年正是《自由中國》事件發生,我和外界隔絕,自我放逐,心情極端虛無,沒有讀到陳映真的小說,也沒有見到陳映真,很遺憾。更何況當年他一定是個俊美的男子。1964年,我到愛荷華以後,才讀到他的小說,如《第一件差事》、《最後的夏日》、《我的弟弟康雄》,以及後來的《鈴鐺花》、《山路》,隱約感到他的憂鬱、激情和孤獨。在那個恐怖時代,作家的傾向,盡可能不觸及社會現實。陳映真獨樹一幟,他的小說不局限於鄉土,不賣弄現代,而是基於對人的終極關懷,基於人性,用藝術的手法,挖掘社會現實,表達他的思想,而他的激進思想,是當時的權力統治者要封閉剷除的。
陳映真是思想型的小說家。他的思想可以從他小小的年紀追溯起。他10歲那年,目睹台灣“二?二八”事變,看見被人打在地上呻吟、鞋襪沾著血跡的外省人,聽著大人神色恐懼地談論國民黨軍隊揚威台北。上小學五年級時,老師在半夜裏被軍用吉普車押走,就住在他家後院的兄妹倆也被人押走。他讀初中時,眼看著憲兵在火車站貼出的告示:“……加入朱毛匪幫……驗明正身,發交憲兵第四團,明典正法。”讀初中時在父親的書房發現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啟發他對文學的思想的探索。他也讀契訶夫、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畢竟沒有魯迅的《吶喊》那麽親切。上大學時,他對於知識和文學如饑似渴,讀西洋文學,在台北舊書店搜尋魯迅、巴金、茅盾、老舍那些作家的作品,甚至找到聯共黨史、斯諾(edgar
snow)的《紅星照耀中國》、馬列選集這些沒人敢碰的禁書。他細讀美和審美的社會功利性以及藝術的勞動起源這一類的美學。1959年,他開始寫小說了,在尉天驄主編的《筆匯》發表。從此他沒停筆,用他冷峻而又豐潤的筆,寫出大量精緻、理性、批判性的作品。同時,他的左傾思想渴求實踐,和幾個年輕人組織讀書會,那和台灣的現實是絕對對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