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聶華苓回憶錄:三生影像 作者:聶華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paul後來上了大學,也常常去看老師。他已經寫詩了。有一天,他興沖沖跑到蔻克老師的家,急急按了鈴。老師一打開門,他就遞給她一封信和一首詩,大叫:老師,你看!這麽多稿費!paul的一首詩在當時美國最有名的《禮拜六文學周報》發表了,稿費十塊錢。
paul在雪鬆川的一個文理學院讀書,沒上外地的大學,隻因為家在那兒,可以省膳宿費,也可以繼續在他家附近的雜貨店打工。但是,學費呢?怎麽辦?父親付不起。他打算讀一陣子書,工作一陣子,錢攢夠了再讀。paul上學的第一天,學費還沒著落。學校教務處的人叫他去一下。原來他得到了四年的獎學金!那筆錢是私人捐贈的。誰捐的呢?捐錢的人不肯公開姓名。paul滿心感激地接受了獎學金,但又不知道感激誰。
他不斷地寫詩,也辦學校的詩刊。(我現在還保留著他當年手寫的一本本的詩稿。)他寫了詩,就給蔻克老師看,有時等不及了,就在電話上念給老師聽。四年大學快結束了。1931年,有一天,蔻克老師上街,過街時給一輛汽車撞倒了,當時就死了。paul痛哭失聲。第二天,教務處的人又叫他去,告訴他:paul的大學四年獎學金,就是蔻克老師捐贈的。她給汽車撞死在地上時,手皮包裏的信封套,裝著一張張十塊錢的鈔票,一張張從她微薄的中學教師薪水中存儲下來的,那就是她要送到paul學校去給他的獎學金。
paul後來在愛荷華大學研究院讀碩士學位。愛荷華大學是美國第一所大學開始接受文學創作,作為碩士畢業論文,paul也是美國第一個研究生以一本詩稿而得到碩士學位。那本詩稿《舊土》(wornearth)得到耶魯大學年輕詩人獎,寫的是黑土地上的小人物,以及年輕詩人對自然、對生死的感悟。paul說,他在雪鬆川的學院畢業時,全班畢業生在校園種了一棵樹,他寫了一首詩,埋在樹下。樹就死了。那首詩收在他得獎的《舊土》中。
paul在愛荷華大學讀研究院時,認識了美國重要作家卞涅德(stevenvincentb,1898—1943),他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多才多藝的作家之一。寫詩,寫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也寫廣播劇。十七歲出版第一本書。他寫美國內戰的史詩《布朗的屍體》(johnbrown’sbody)於1929年榮獲普立策獎,1944年《西方的星鬥》(western
star)又獲普立策獎,但他在1943年已去世了,年僅四十五歲。他的小說和詩作流傳不衰。《布朗的屍體》寫內戰雙方的勝敗,從戰場寫到兩個倖存士兵的命運。那首史詩至今仍以不同藝術形式演出。《魔鬼與丹尼爾》(the
devil and daniel webster),是根據美國民間傳說所寫的一篇幽默小說,曾改成歌劇、舞台劇和電影。
1932年卞涅德應邀到愛荷華大學演講,見到年輕的paul,很欣賞他的文采。paul剛得到哥倫比亞大學800塊錢的獎學金,去讀人類學。卞涅德對paul說:我住在紐約。你到了紐約,打電話給我吧。
他和卞涅德那一份忘年交長達二十多年,一直到卞涅德於1943年去世。
paul對我講到卞涅德的時候,我說我翻譯過他的一篇小說《貓中之王》,收集在我翻譯的《美國短篇小說選》中。
他說:怎麽那麽巧!
可惜我沒有見過他。你是哪年第一次見到他的?我問。
1932年。
我笑著說:我沒趕上。我才上小學。沒關係,我終於譯了他的小說。我和paul常常如此談到各自的往事,仿佛那是前生的事,因為卞涅德的一篇小說,前生與今生就相連了。
paul告訴我:卞涅德的妻子瑪俐也寫詩,兩人合寫一本詩集《美國人的書》。他們倆都是有才華、親切溫暖的人。非常美滿的婚姻,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最完美的婚姻。
每逢假日或者有作家朋友的時候,他們必定找paul去吃飯。他在那兒認識了當時一些很有聲望的英美作家,如寫《費城故事》的劇作家白瑞(phil
berry),愛爾蘭詩人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春天,他幫他們後院鋤草,院子一團糟,簡直沒法種什麽。有一次,paul挖出一條死貓。他們覺得很可笑,哪兒來的貓?他們根本沒有貓。
《三生影像》 從玉米田來的人(3)
paul終於把他寫的詩給卞涅德看。
他說:很好,繼續寫下去吧。寫得夠出一本書了,就給我,我找出版公司出版。那就是1934年雙日公司出版的《美國之歌》(american
song),paul正在牛津。
我問:那就是《紐約時報》以整個篇幅評為美國詩壇新的裏程碑嗎?
paul點點頭。
1932年12月的一個禮拜六。paul打電話給卞涅德。paul說:我被選上參加牛津大學羅茲獎學金(rhodes
schrship)的決選口試。
卞涅德說:好極了!好極了!
paul說:我去不了。
為什麽?
paul說沒錢買紐約到愛荷華的火車票。他必須在禮拜一清早在愛荷華的笛茉茵參加口試。
那正是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年代。卞涅德僅靠寫作維持他夫婦倆和三個孩子的生活。他說:我手邊也沒錢。你等我電話吧。
他放下寫作,趕到紐約的耶魯俱樂部,他是耶魯校友。他搬了張椅子,坐在入口過道上,來一個人,就用支票兌幾塊錢,湊足了來回的火車票錢。下午5點,paul接到他電話,趕到他住處,拿到錢,趕到火車站,隻有五分鍾,火車就開行了。
paul在雪鬆川的一個文理學院讀書,沒上外地的大學,隻因為家在那兒,可以省膳宿費,也可以繼續在他家附近的雜貨店打工。但是,學費呢?怎麽辦?父親付不起。他打算讀一陣子書,工作一陣子,錢攢夠了再讀。paul上學的第一天,學費還沒著落。學校教務處的人叫他去一下。原來他得到了四年的獎學金!那筆錢是私人捐贈的。誰捐的呢?捐錢的人不肯公開姓名。paul滿心感激地接受了獎學金,但又不知道感激誰。
他不斷地寫詩,也辦學校的詩刊。(我現在還保留著他當年手寫的一本本的詩稿。)他寫了詩,就給蔻克老師看,有時等不及了,就在電話上念給老師聽。四年大學快結束了。1931年,有一天,蔻克老師上街,過街時給一輛汽車撞倒了,當時就死了。paul痛哭失聲。第二天,教務處的人又叫他去,告訴他:paul的大學四年獎學金,就是蔻克老師捐贈的。她給汽車撞死在地上時,手皮包裏的信封套,裝著一張張十塊錢的鈔票,一張張從她微薄的中學教師薪水中存儲下來的,那就是她要送到paul學校去給他的獎學金。
paul後來在愛荷華大學研究院讀碩士學位。愛荷華大學是美國第一所大學開始接受文學創作,作為碩士畢業論文,paul也是美國第一個研究生以一本詩稿而得到碩士學位。那本詩稿《舊土》(wornearth)得到耶魯大學年輕詩人獎,寫的是黑土地上的小人物,以及年輕詩人對自然、對生死的感悟。paul說,他在雪鬆川的學院畢業時,全班畢業生在校園種了一棵樹,他寫了一首詩,埋在樹下。樹就死了。那首詩收在他得獎的《舊土》中。
paul在愛荷華大學讀研究院時,認識了美國重要作家卞涅德(stevenvincentb,1898—1943),他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多才多藝的作家之一。寫詩,寫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也寫廣播劇。十七歲出版第一本書。他寫美國內戰的史詩《布朗的屍體》(johnbrown’sbody)於1929年榮獲普立策獎,1944年《西方的星鬥》(western
star)又獲普立策獎,但他在1943年已去世了,年僅四十五歲。他的小說和詩作流傳不衰。《布朗的屍體》寫內戰雙方的勝敗,從戰場寫到兩個倖存士兵的命運。那首史詩至今仍以不同藝術形式演出。《魔鬼與丹尼爾》(the
devil and daniel webster),是根據美國民間傳說所寫的一篇幽默小說,曾改成歌劇、舞台劇和電影。
1932年卞涅德應邀到愛荷華大學演講,見到年輕的paul,很欣賞他的文采。paul剛得到哥倫比亞大學800塊錢的獎學金,去讀人類學。卞涅德對paul說:我住在紐約。你到了紐約,打電話給我吧。
他和卞涅德那一份忘年交長達二十多年,一直到卞涅德於1943年去世。
paul對我講到卞涅德的時候,我說我翻譯過他的一篇小說《貓中之王》,收集在我翻譯的《美國短篇小說選》中。
他說:怎麽那麽巧!
可惜我沒有見過他。你是哪年第一次見到他的?我問。
1932年。
我笑著說:我沒趕上。我才上小學。沒關係,我終於譯了他的小說。我和paul常常如此談到各自的往事,仿佛那是前生的事,因為卞涅德的一篇小說,前生與今生就相連了。
paul告訴我:卞涅德的妻子瑪俐也寫詩,兩人合寫一本詩集《美國人的書》。他們倆都是有才華、親切溫暖的人。非常美滿的婚姻,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最完美的婚姻。
每逢假日或者有作家朋友的時候,他們必定找paul去吃飯。他在那兒認識了當時一些很有聲望的英美作家,如寫《費城故事》的劇作家白瑞(phil
berry),愛爾蘭詩人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春天,他幫他們後院鋤草,院子一團糟,簡直沒法種什麽。有一次,paul挖出一條死貓。他們覺得很可笑,哪兒來的貓?他們根本沒有貓。
《三生影像》 從玉米田來的人(3)
paul終於把他寫的詩給卞涅德看。
他說:很好,繼續寫下去吧。寫得夠出一本書了,就給我,我找出版公司出版。那就是1934年雙日公司出版的《美國之歌》(american
song),paul正在牛津。
我問:那就是《紐約時報》以整個篇幅評為美國詩壇新的裏程碑嗎?
paul點點頭。
1932年12月的一個禮拜六。paul打電話給卞涅德。paul說:我被選上參加牛津大學羅茲獎學金(rhodes
schrship)的決選口試。
卞涅德說:好極了!好極了!
paul說:我去不了。
為什麽?
paul說沒錢買紐約到愛荷華的火車票。他必須在禮拜一清早在愛荷華的笛茉茵參加口試。
那正是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年代。卞涅德僅靠寫作維持他夫婦倆和三個孩子的生活。他說:我手邊也沒錢。你等我電話吧。
他放下寫作,趕到紐約的耶魯俱樂部,他是耶魯校友。他搬了張椅子,坐在入口過道上,來一個人,就用支票兌幾塊錢,湊足了來回的火車票錢。下午5點,paul接到他電話,趕到他住處,拿到錢,趕到火車站,隻有五分鍾,火車就開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