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聶華苓回憶錄:三生影像 作者:聶華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生影像》 愛情,鮮花,夢想(1)
愛情,鮮花,夢想的莊園——殷海光
鬆江路124巷3號,是我在台北的家。當時的鬆江路隻有兩三條小巷,在空蕩蕩的田野中。那房子是《自由中國》剛創辦時,從台灣省政府借來的,那時正是吳國禎任台灣省主席兼保安司令部司令。地方偏僻,交通不便,三房一廳的房子,隻有殷海光一個人住。誰也不願去沾惹他,人都說他古怪、孤僻、傲慢,一句話不投機,立刻拒人於千裏之外。
殷海光抗戰時在昆明的西南聯大,是金嶽霖的學生,非常佩服他老師的學養和為人。他十六歲時對於邏輯學的心得,就得到金嶽霖的重視,引用在他的著作中。抗戰後,殷海光是南京《中央日報》主筆,徐蚌會戰,他一篇社論《趕快收拾人心》,針砭當時的國民政府的弊病,得到許多知識分子的共鳴。他到台灣後,應傅斯年之聘在台灣大學教書,離開《中央日報》,並參加《自由中國》任編輯委員。
1949年,一群年輕知識分子剛從大陸到台灣,常在一起聚會,討論中國的未來。我第一次和王正路去參加,也是第一次見到殷海光。他比他們隻年長幾歲,儼然是他們的大師。朋友們在小房的榻榻米上席地而坐,希望聽聽殷海光的意見。然而,大師不講話,兩眉緊鎖坐在那兒。筆挺的希臘鼻,晶黑深沉的眼睛,射出兩道清光,一蓬亂發任性地搭在額頭上。他久久不說話,仿佛肩上壓著千斤重擔,不知如何卸下才好。他終於講話了,湖北腔的國語,一個個字,咬得清楚、準確、堅定。他逐漸來勁了,講起他的道了。他那時的道是中國必須全盤西化,反對傳統。後來在另一個場合,突然有人在房門口叫了我一聲,抬頭一看,正是殷海光。我站起來招呼他。他卻頭一扭,硬著脖子走了。許久以後,我才知道,他發現屋子裏有個“氣壓很低”的人。
我拖著母親弟弟妹妹從大陸到台灣,哪裏還有選擇住處的自由?一家人隻有懷著凶吉不可測的心情,搬到鬆江路。
搬家那天,殷海光在園子裏種花,對我們打了個招呼,沒有歡迎,也沒有不歡迎的樣子。但是,來日方長,和母親所稱的那個“怪物”,擠在四堵灰色土牆內,是否能相安無事,不知道。
第二天早上,走出房來,桌上一束紅艷艷的玫瑰花!殷海光園子裏的玫瑰花!他摘下送給我母親。空空洞洞的屋子,窗前放了一束玫瑰花,立刻有了喜氣。
那是我們台灣生活中第一束花。
我對母親說:莫擔心,殷海光是愛花的人。
母親說:我才不怕他!
就從那一束玫瑰花開始,殷海光成了我家三代人的朋友。他在我家搭夥。我們喜歡吃硬飯和辣椒,他一顆顆飯往嘴裏挑,不沾辣菜,尤其痛恨醬油。但他從沒說什麽。後來母親發現他有胃病,問他為什麽不早說呢?他說:人對人的要求,就像銀行存款,要求一次,就少一點。不要求人,不動存款,你永遠是富人。
母親把飯煮得軟軟的,辣椒醬油也不用了。殷海光仍然有一搭沒一搭地吃著。他和我們一起吃飯,好像隻是為了談話:談美、談愛情、談婚姻、談中國人的問題、談未來的世界、談昆明的學生生活、談他景仰的老師金嶽霖。有時候,在黑夜無邊的寂靜中,他從外麵回來,隻聽見他沉沉的腳步聲,然後喀嚓一下關房門的聲音。不一會兒,他就端著奶色的瓷杯,一步步走來,走到我們房門口:我——我可不可以進來坐一坐?母親看到殷海光總是很高興的,招呼他坐在我家唯一的藤椅上。他淺淺啜著咖啡(咖啡也是西化吧),也許一句話也不說,坐一會兒就走了。也許又娓娓談起來。他說話的聲調隨情緒而變化,有時如長江大河,一瀉千裏,有時又如春風,徐徐撩來。
他談到昆明的天:很藍,很美,飄著雲。昆明有高原的爽朗和北方的樸實。駝鈴從蒼蒼茫茫的天邊盪來,趕駱駝的人臉上帶著笑。我們剛從北平搬到昆明,上一代的文化和精神遺產還沒有受到損傷,戰爭也還沒有傷到人的元氣。人和人之間交流著一種精神和情感,叫人非常舒暢。我有時候坐在湖邊思考,偶爾有一對情侶走過去,我就想著未來美好的世界。月亮出來了,我沿著湖散步,一個人走到天亮。下雪了,我赤背袒胸,一個人站在曠野裏,雪花飄在身上。
《三生影像》 愛情,鮮花,夢想(2)
他也常常感時傷事:現在的人,大致可分三種:一種是糞坑裏的蛆,一天到晚逐臭地活著。一種是失掉人性的軀殼,隻是本能地生存著,沒有笑,沒有淚,沒有愛,也沒有恨。還有一種人生活在精神境界裏,用毅力和信心保護自己。物質的世界是狹小的,充滿欺詐和各種利害衝突。隻有在精神世界裏,才能開拓無限樂土,自由自在,與世無爭。
殷海光說西方文化的好處之一是線條清楚,不講麵子。他向我家借三塊錢,收到稿費,必定鄭重其事雙手奉還。我家向他借三塊錢,他就會問:幾時還?下星期三我要買書。母親說:星期二一定還。他才借給我們三塊錢,否則,下次休想再借。有朋友就那樣子碰過一鼻子灰。
他又說西方文化另一好處是人有科學頭腦,講究分析。他論事論人,鋒利冷酷,一層一層剝開來分析。因為沒有惡意,所以不傷人。有天晚上,他和幾個朋友在我家聊天。他興致來了,把在座的牛鬼蛇神全分析出來了,講了一個通宵。他指著一個人的鼻子,斬釘截鐵地下了一句結論:你是一團泥巴!那團泥巴哭喪臉跟著我們哈哈大笑。
愛情,鮮花,夢想的莊園——殷海光
鬆江路124巷3號,是我在台北的家。當時的鬆江路隻有兩三條小巷,在空蕩蕩的田野中。那房子是《自由中國》剛創辦時,從台灣省政府借來的,那時正是吳國禎任台灣省主席兼保安司令部司令。地方偏僻,交通不便,三房一廳的房子,隻有殷海光一個人住。誰也不願去沾惹他,人都說他古怪、孤僻、傲慢,一句話不投機,立刻拒人於千裏之外。
殷海光抗戰時在昆明的西南聯大,是金嶽霖的學生,非常佩服他老師的學養和為人。他十六歲時對於邏輯學的心得,就得到金嶽霖的重視,引用在他的著作中。抗戰後,殷海光是南京《中央日報》主筆,徐蚌會戰,他一篇社論《趕快收拾人心》,針砭當時的國民政府的弊病,得到許多知識分子的共鳴。他到台灣後,應傅斯年之聘在台灣大學教書,離開《中央日報》,並參加《自由中國》任編輯委員。
1949年,一群年輕知識分子剛從大陸到台灣,常在一起聚會,討論中國的未來。我第一次和王正路去參加,也是第一次見到殷海光。他比他們隻年長幾歲,儼然是他們的大師。朋友們在小房的榻榻米上席地而坐,希望聽聽殷海光的意見。然而,大師不講話,兩眉緊鎖坐在那兒。筆挺的希臘鼻,晶黑深沉的眼睛,射出兩道清光,一蓬亂發任性地搭在額頭上。他久久不說話,仿佛肩上壓著千斤重擔,不知如何卸下才好。他終於講話了,湖北腔的國語,一個個字,咬得清楚、準確、堅定。他逐漸來勁了,講起他的道了。他那時的道是中國必須全盤西化,反對傳統。後來在另一個場合,突然有人在房門口叫了我一聲,抬頭一看,正是殷海光。我站起來招呼他。他卻頭一扭,硬著脖子走了。許久以後,我才知道,他發現屋子裏有個“氣壓很低”的人。
我拖著母親弟弟妹妹從大陸到台灣,哪裏還有選擇住處的自由?一家人隻有懷著凶吉不可測的心情,搬到鬆江路。
搬家那天,殷海光在園子裏種花,對我們打了個招呼,沒有歡迎,也沒有不歡迎的樣子。但是,來日方長,和母親所稱的那個“怪物”,擠在四堵灰色土牆內,是否能相安無事,不知道。
第二天早上,走出房來,桌上一束紅艷艷的玫瑰花!殷海光園子裏的玫瑰花!他摘下送給我母親。空空洞洞的屋子,窗前放了一束玫瑰花,立刻有了喜氣。
那是我們台灣生活中第一束花。
我對母親說:莫擔心,殷海光是愛花的人。
母親說:我才不怕他!
就從那一束玫瑰花開始,殷海光成了我家三代人的朋友。他在我家搭夥。我們喜歡吃硬飯和辣椒,他一顆顆飯往嘴裏挑,不沾辣菜,尤其痛恨醬油。但他從沒說什麽。後來母親發現他有胃病,問他為什麽不早說呢?他說:人對人的要求,就像銀行存款,要求一次,就少一點。不要求人,不動存款,你永遠是富人。
母親把飯煮得軟軟的,辣椒醬油也不用了。殷海光仍然有一搭沒一搭地吃著。他和我們一起吃飯,好像隻是為了談話:談美、談愛情、談婚姻、談中國人的問題、談未來的世界、談昆明的學生生活、談他景仰的老師金嶽霖。有時候,在黑夜無邊的寂靜中,他從外麵回來,隻聽見他沉沉的腳步聲,然後喀嚓一下關房門的聲音。不一會兒,他就端著奶色的瓷杯,一步步走來,走到我們房門口:我——我可不可以進來坐一坐?母親看到殷海光總是很高興的,招呼他坐在我家唯一的藤椅上。他淺淺啜著咖啡(咖啡也是西化吧),也許一句話也不說,坐一會兒就走了。也許又娓娓談起來。他說話的聲調隨情緒而變化,有時如長江大河,一瀉千裏,有時又如春風,徐徐撩來。
他談到昆明的天:很藍,很美,飄著雲。昆明有高原的爽朗和北方的樸實。駝鈴從蒼蒼茫茫的天邊盪來,趕駱駝的人臉上帶著笑。我們剛從北平搬到昆明,上一代的文化和精神遺產還沒有受到損傷,戰爭也還沒有傷到人的元氣。人和人之間交流著一種精神和情感,叫人非常舒暢。我有時候坐在湖邊思考,偶爾有一對情侶走過去,我就想著未來美好的世界。月亮出來了,我沿著湖散步,一個人走到天亮。下雪了,我赤背袒胸,一個人站在曠野裏,雪花飄在身上。
《三生影像》 愛情,鮮花,夢想(2)
他也常常感時傷事:現在的人,大致可分三種:一種是糞坑裏的蛆,一天到晚逐臭地活著。一種是失掉人性的軀殼,隻是本能地生存著,沒有笑,沒有淚,沒有愛,也沒有恨。還有一種人生活在精神境界裏,用毅力和信心保護自己。物質的世界是狹小的,充滿欺詐和各種利害衝突。隻有在精神世界裏,才能開拓無限樂土,自由自在,與世無爭。
殷海光說西方文化的好處之一是線條清楚,不講麵子。他向我家借三塊錢,收到稿費,必定鄭重其事雙手奉還。我家向他借三塊錢,他就會問:幾時還?下星期三我要買書。母親說:星期二一定還。他才借給我們三塊錢,否則,下次休想再借。有朋友就那樣子碰過一鼻子灰。
他又說西方文化另一好處是人有科學頭腦,講究分析。他論事論人,鋒利冷酷,一層一層剝開來分析。因為沒有惡意,所以不傷人。有天晚上,他和幾個朋友在我家聊天。他興致來了,把在座的牛鬼蛇神全分析出來了,講了一個通宵。他指著一個人的鼻子,斬釘截鐵地下了一句結論:你是一團泥巴!那團泥巴哭喪臉跟著我們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