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金人一來,這一切就全變了,金太宗廢免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強製推廣奴隸製,執行“猛安謀克製”,各村寨設猛安謀克戶,規定以戶為計算單位,以三百戶為一謀克,設百夫長為首領,十謀克為一猛安,設千夫長為首領,使女真同其他民族混居,以利於控製。下詔“禁民漢服,及削髮不如式者,死!”強迫漢人剃頭辮髮。有抗拒者立殺。在任官舉仕上更定了限製歧視漢人南人的法規。明令不許漢人擔任中央或地方官吏,其“長則金人為之,而漢人、貳焉”即使在不得以用漢人時也要金人做主官,漢人出任副職。更罷黜了科舉製度,絕了漢人學子的入仕之途,以致與有人嘆曰:如何窮巷士,埋首書卷間;年年去射箭,臨老猶儒冠!
尤其對低等階級的老百姓最是殘酷,在盡數掠奪過田地之後,廣放高利貸,使無以為計的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做了債務奴隸。規定『欠債者以人口折還,及藏亡命而被告者皆死』,凡是積欠公私債務而無力償還者,即以本人和妻子兒女的人身抵償,凡是藏匿逃亡者之家,家長處死,產業由官府和告發者均分,人口一半充當官府奴婢,一半充當告發者的私人奴婢,連違令者的四鄰也須繳納“賞錢”三百貫。更出動大批金軍,到處搜捕“欠債者”。搜捕隊凡遇著村民,即行拷掠,或迫使其自誣,或威逼其誣人,致使“生民無辜,立成星散,被害之甚,不啻兵火”。以致“積屍狼藉,州縣囹圄為之一盈”。還任意徵發大量漢族成年男子去當兵,有時候竟然挨家挨戶搜捕漢人壯丁,標價出賣,或者轉換戰馬;而當搜捕到的漢人壯丁數量過多,暫時派不上用場而又難於供應其口糧時,就大批大批地坑殺;隨意霸占蹂躪漢人婦女,每在一處便多有銀牌天使,不問貧貴婚否,任意指定女子伴宿,略有不從便給予滅門之罰........如此的法苛賦重、淩虐劫掠使得金管區人丁大減,民生凋敝,經濟倒退,到處都是蕭條景象。
一一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會有反抗。
腳踩到生死的邊緣,百姓們終被逼迫得開始反擊了,時有村民在井水、食品中投毒藥殺金國官兵、牲畜,這也更引來了當政者的強烈反彈,金太宗親自下諭,令店鋪主人必須將姓名刻於石頭或木板之上立在店前,違令不辦者,治以重罪,又禁革沿街流動售賣的小商販,以期絕了毒藥來源。並且凡村中有一人從事抗金鬥爭,便株連全村,如果有人據城抵抗,金兵破城之後就要屠殺全城居民。
無可奈何之下的人們開始逃亡。被掠為阿哈的漢人紛紛背井離鄉。一部分逃往了朝鮮,遼天慶五年,“逃人朝鮮者,不下二萬”。同年,江寧州兵民起義遭到鎮壓後,三萬餘人渡江,逃入朝鮮。金太宗完顏阿骨打為此致書威脅朝鮮王:“據聞我所獲得之民,多有逃往爾國者”,務須送還,否則將結下仇怨,對朝鮮不利。
更多的人們選擇往南方宋國逃難,畢竟那裏是大多數漢人的祖源。到天慶六年中,已多達八十餘萬人。此後,逃者仍然絡繹不絕,可宋金協議,彼此劃定勢力後,不得招降納叛。最初時宋國尚敢接納一些難民,可隨著金朝以戰爭相威脅,宋不得不把這些人又歸還了回來。被徹底拋棄了的人們憤恨不已,一些人心中便隱隱有了魚死網破、死中求活的念頭,但這個念頭往往隻出現在一瞬間,便被自行打壓了下去,常年的逆來順受使他們的承受能力無比的堅韌,“日子總是會好起來的”的想法讓他們把初期的造反念頭堅忍了下去。
終於,一場大的天災讓人們的忍耐力衝破了極限,
由於平洲西北緊靠燕山山脈,東南瀕臨渤海灣,夏秋季節氣候濕熱,雨量集中,時有暴雨或連綿不止的淫雨,而此地地勢平坦低窪又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這就為洪水泛濫創造了先決條件。加之連年戰火不斷堤壩不修,天慶八年“天災流行,淫雨作陰,川澤漲溢,皆失故道,”洪水漫淹了大量的田園莊舍,害禾稼殆盡,居民廬舍多墊溺者”。野有餓殍,交相枕藉,有的地方竟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其慘景可想而知。而此時金國朝廷卻不予開禁、賑濟,還一味使喚空著肚皮的災民們在一一冰天凍地裏修堤築壩、恢復橋路,至使百姓們又餓死溺亡了數百人。
☆、第六節
窮山惡水出刁民,民刁是因為窮,窮則思變,惡劣的生存條件是一切量變的誘因,就像一團怨念容積到密封的罈子裏,經過無限發酵,終於會膨脹爆破,而氣沖鬥牛。
平州府西郊一座破敗的祠堂裏聚集了一幹人眾,都是些鄉學的秀才,賣肉的屠戶,和遠近幾個村子裏的大姓族長。
會議還沒有結束,人們或蹲或坐在這間狹小的宗祠裏,氣氛很沉悶,有人顯得激動,但更多的人表情很忐忑。
族長王貴憤憤不已,在孛楞台王姓是大戶,占了全莊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遼管時期,他在莊中可謂一手遮天,可自打金接手後卻被涼到了一旁。權利的喪失,讓他心裏很失落,加上連年人禍讓他的族人很多流離失所,此次洪災又有幾十人罹難了。
他不耐的揮一揮手,這是他的招牌動作,因為練過幾招把式,臂膊起落時連帶著一股重拳攪動空氣的呼嘯。“這日子已經混到這份兒上了,不反就沒活路,大夥兒還猶豫個球。”聲音並不敢太大,雖然祠堂離人家很遠,又派了人放風,但隔牆興許有耳,還是小心些好。
尤其對低等階級的老百姓最是殘酷,在盡數掠奪過田地之後,廣放高利貸,使無以為計的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做了債務奴隸。規定『欠債者以人口折還,及藏亡命而被告者皆死』,凡是積欠公私債務而無力償還者,即以本人和妻子兒女的人身抵償,凡是藏匿逃亡者之家,家長處死,產業由官府和告發者均分,人口一半充當官府奴婢,一半充當告發者的私人奴婢,連違令者的四鄰也須繳納“賞錢”三百貫。更出動大批金軍,到處搜捕“欠債者”。搜捕隊凡遇著村民,即行拷掠,或迫使其自誣,或威逼其誣人,致使“生民無辜,立成星散,被害之甚,不啻兵火”。以致“積屍狼藉,州縣囹圄為之一盈”。還任意徵發大量漢族成年男子去當兵,有時候竟然挨家挨戶搜捕漢人壯丁,標價出賣,或者轉換戰馬;而當搜捕到的漢人壯丁數量過多,暫時派不上用場而又難於供應其口糧時,就大批大批地坑殺;隨意霸占蹂躪漢人婦女,每在一處便多有銀牌天使,不問貧貴婚否,任意指定女子伴宿,略有不從便給予滅門之罰........如此的法苛賦重、淩虐劫掠使得金管區人丁大減,民生凋敝,經濟倒退,到處都是蕭條景象。
一一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會有反抗。
腳踩到生死的邊緣,百姓們終被逼迫得開始反擊了,時有村民在井水、食品中投毒藥殺金國官兵、牲畜,這也更引來了當政者的強烈反彈,金太宗親自下諭,令店鋪主人必須將姓名刻於石頭或木板之上立在店前,違令不辦者,治以重罪,又禁革沿街流動售賣的小商販,以期絕了毒藥來源。並且凡村中有一人從事抗金鬥爭,便株連全村,如果有人據城抵抗,金兵破城之後就要屠殺全城居民。
無可奈何之下的人們開始逃亡。被掠為阿哈的漢人紛紛背井離鄉。一部分逃往了朝鮮,遼天慶五年,“逃人朝鮮者,不下二萬”。同年,江寧州兵民起義遭到鎮壓後,三萬餘人渡江,逃入朝鮮。金太宗完顏阿骨打為此致書威脅朝鮮王:“據聞我所獲得之民,多有逃往爾國者”,務須送還,否則將結下仇怨,對朝鮮不利。
更多的人們選擇往南方宋國逃難,畢竟那裏是大多數漢人的祖源。到天慶六年中,已多達八十餘萬人。此後,逃者仍然絡繹不絕,可宋金協議,彼此劃定勢力後,不得招降納叛。最初時宋國尚敢接納一些難民,可隨著金朝以戰爭相威脅,宋不得不把這些人又歸還了回來。被徹底拋棄了的人們憤恨不已,一些人心中便隱隱有了魚死網破、死中求活的念頭,但這個念頭往往隻出現在一瞬間,便被自行打壓了下去,常年的逆來順受使他們的承受能力無比的堅韌,“日子總是會好起來的”的想法讓他們把初期的造反念頭堅忍了下去。
終於,一場大的天災讓人們的忍耐力衝破了極限,
由於平洲西北緊靠燕山山脈,東南瀕臨渤海灣,夏秋季節氣候濕熱,雨量集中,時有暴雨或連綿不止的淫雨,而此地地勢平坦低窪又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這就為洪水泛濫創造了先決條件。加之連年戰火不斷堤壩不修,天慶八年“天災流行,淫雨作陰,川澤漲溢,皆失故道,”洪水漫淹了大量的田園莊舍,害禾稼殆盡,居民廬舍多墊溺者”。野有餓殍,交相枕藉,有的地方竟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其慘景可想而知。而此時金國朝廷卻不予開禁、賑濟,還一味使喚空著肚皮的災民們在一一冰天凍地裏修堤築壩、恢復橋路,至使百姓們又餓死溺亡了數百人。
☆、第六節
窮山惡水出刁民,民刁是因為窮,窮則思變,惡劣的生存條件是一切量變的誘因,就像一團怨念容積到密封的罈子裏,經過無限發酵,終於會膨脹爆破,而氣沖鬥牛。
平州府西郊一座破敗的祠堂裏聚集了一幹人眾,都是些鄉學的秀才,賣肉的屠戶,和遠近幾個村子裏的大姓族長。
會議還沒有結束,人們或蹲或坐在這間狹小的宗祠裏,氣氛很沉悶,有人顯得激動,但更多的人表情很忐忑。
族長王貴憤憤不已,在孛楞台王姓是大戶,占了全莊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遼管時期,他在莊中可謂一手遮天,可自打金接手後卻被涼到了一旁。權利的喪失,讓他心裏很失落,加上連年人禍讓他的族人很多流離失所,此次洪災又有幾十人罹難了。
他不耐的揮一揮手,這是他的招牌動作,因為練過幾招把式,臂膊起落時連帶著一股重拳攪動空氣的呼嘯。“這日子已經混到這份兒上了,不反就沒活路,大夥兒還猶豫個球。”聲音並不敢太大,雖然祠堂離人家很遠,又派了人放風,但隔牆興許有耳,還是小心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