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在郭威的親戚幾乎被誅殺殆盡的情況下,身為女婿又智勇雙全的張永德頓時成為郭威眼裏的珍寶。郭威稱帝後,擢升張永德為左衛將軍,加附馬都尉,領和州刺使。第二年又升為殿前都虞侯、領思州團練使。不久又升為殿前都指揮使、泗州防禦使。兩年之內三次提升,年僅二十四歲的張永德一躍成為殿前司的最高長官,執掌殿前親軍,更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禁軍高級將領。
不久,郭威病死,養子柴榮繼登皇位。柴榮繼位之後,任李重進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侯,張永德為殿前都指揮使,分掌侍衛親軍和殿前親軍。不久,北漢來犯,張永德、李重進雙雙隨柴榮出征。高平一戰,兩人均有不俗表現,戰後,李重進加使相銜,升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張永德加檢校太傅,授義成軍節度使。在很多人看來,李重進和張永德正成為柴榮麾下最為耀眼的雙子星座。但張永德心裏卻很清楚,事情遠遠沒有這麽簡單。
唐亡以來,各國發生了無數次兵變,手足相殘,同宗反目,屢見不鮮,而這一切都隻為了那至高無上的權力。表麵上柴榮對他和李重進不斷提拔,寵信有加,但誰知道皇帝心裏到底是怎麽想的?人人都知道,柴榮有一個致命的軟肋:兒子年紀太小。因為當年後漢隱帝劉承祐突下黑手,柴榮的三個兒子均遭橫死,直到他三十二歲的年紀才又得一子。在這個混亂的年代,誰都說不清哪天就會遭遇橫禍。而柴榮一旦不測,他年幼的兒子能坐得穩龍椅嗎?張永德每每想到這一點,就不寒而慄。
就算他對皇位沒有什麽興趣,但別人的呢?如果是自己的政敵上台,他又怎麽辦?每次想到這裏,一個人就會從陰影裏走出來,跳進他的腦海,這個人就是同為皇親的李重進。李重進是郭威姐姐的兒子,如此算來應該是柴榮的姑表兄,郭威對他極為寵信。當年郭威除掉舊臣王峻,藉助的正是李重進之手。
雖說張永德和李重進也是親戚,但不知道為什麽,他們卻互相看不慣對方。李重進執掌侍衛親軍,張永德則是殿前軍的最高指揮官。這兩支軍隊之間的關係可謂相當微妙。侍衛軍成為一支重要的正規軍始於朱溫,對軍隊極富控製欲的朱溫建立了由自己親自掌握的侍衛馬步軍,並將其迅速擴充成一支可怖的軍事力量。但歷經數十年之後,這支被歷任帝王極為重視的軍隊卻慢慢變了味。特別是後晉以來,侍衛軍漸漸演變成身份和待遇高人一等的特權階層,甚至父子相襲,腐敗不堪。高平一戰,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竟然在大戰的關鍵時刻臨陣脫逃,幾乎釀成大禍。這讓柴榮決心對禁軍進行重組。他下令從各地篩選精兵,充實加強殿前軍,後周逐漸形成了殿前軍與侍衛軍平列,分享中央禁軍的體製。而這兩支軍隊的實際指揮官便是張永德與李重進。毫無疑問,同為皇帝的左膀右臂的兩支軍隊互相都把對方看成最大的競爭對手,兩軍將士之間互不服氣,經常因為一些小事惡言相向。久而久之,柴榮的姑表兄李重進與妹夫張永德之間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緊張。張永德暗暗作了一個決定:一旦朝中有變,就算自己當不上皇帝,也不能讓李重進上位。
高平之戰讓趙匡胤脫穎而出,更令張永德眼前一亮。趙匡胤出身平常,跟郭家扯不上關係,跟李重進更走不到一起,而且此人有勇有謀,為人穩重謹慎,是個可造之材。張永德決定,一定要扶持這匹千裏馬上位,不僅可以加強殿前軍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自己也有了強力的幫手和盟友。戰後,張永德在柴榮麵前把趙匡胤吹得天花亂墜,稱為不世出的大將之才。柴榮對這位青年將領原本就十分賞識,又見張永德如此力薦,於是順水推舟擢升趙匡胤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當時張永德為殿前都指揮使,軍中未設副使,趙匡胤由此成為殿前司的二把手,協助張永德統領殿前軍。趙匡胤一躍成為禁軍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這次出征淮南,李重進受命為先鋒援救李穀,在正陽渡一戰大敗南唐軍,殺大將劉彥貞,斬首萬餘級,獲戈甲三十萬,一舉扭轉了周軍在淮南戰場的被動態勢,李重進也順理成章地擠掉李穀成為征淮軍主帥。眼見著對頭大出風頭,張永德心急如焚。但機會轉眼即來,趙匡胤臨危受命,在短短一月之內,一舉啃掉南唐水軍和皇甫暉兩塊硬骨頭,威震淮南。張永德自然滿心歡喜,趙匡胤是他的副手,這次成就大功,長了殿前軍的威風,自己也大有麵子。從此以後,張永德逢人便吹噓趙匡胤如何厲害,如何了得。
但趙匡胤的頭腦卻十分清醒,何時該出頭,何時該低調,他拿捏得十分精當。自淮水邊一戰成名之後,趙匡胤每次親臨軍陣,必定把坐騎裝飾得金光閃閃,鎧甲兵器更是鋥亮耀眼。部下勸他:“您這樣穿戴過於醒目,在戰場上容易被敵人辨識,恐不安全。”趙匡胤卻哈哈大笑道:“我就想讓賊人們都知道誰是趙匡胤!”在對手麵前,無論如何高調都不過分,對一員武將而言,能讓對手震懾,這便是最大的資本。
而對處理父子同朝為官這樣的敏感問題,趙匡胤卻顯得格外謹慎。攻克滁州數日後,趙弘殷領兵半夜到達滁州城下,準備進城休整,大呼小叫要求開門。趙匡胤親自登上城樓,看著自己父親一臉嚴肅地說:“你我雖然是父子,但守城是國家大事,不能隨便開啟城門。請父親把文書送過來我驗看過再說!”趙弘殷被兒子弄得哭笑不得,不得不照章辦事才進了城。父子兩人都很清楚,這是做給柴榮看的,趙匡胤要讓皇帝知道,雖然父子二人同領禁軍,但在國家大事上,他一定秉公無私,絕無二心。
不久,郭威病死,養子柴榮繼登皇位。柴榮繼位之後,任李重進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侯,張永德為殿前都指揮使,分掌侍衛親軍和殿前親軍。不久,北漢來犯,張永德、李重進雙雙隨柴榮出征。高平一戰,兩人均有不俗表現,戰後,李重進加使相銜,升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張永德加檢校太傅,授義成軍節度使。在很多人看來,李重進和張永德正成為柴榮麾下最為耀眼的雙子星座。但張永德心裏卻很清楚,事情遠遠沒有這麽簡單。
唐亡以來,各國發生了無數次兵變,手足相殘,同宗反目,屢見不鮮,而這一切都隻為了那至高無上的權力。表麵上柴榮對他和李重進不斷提拔,寵信有加,但誰知道皇帝心裏到底是怎麽想的?人人都知道,柴榮有一個致命的軟肋:兒子年紀太小。因為當年後漢隱帝劉承祐突下黑手,柴榮的三個兒子均遭橫死,直到他三十二歲的年紀才又得一子。在這個混亂的年代,誰都說不清哪天就會遭遇橫禍。而柴榮一旦不測,他年幼的兒子能坐得穩龍椅嗎?張永德每每想到這一點,就不寒而慄。
就算他對皇位沒有什麽興趣,但別人的呢?如果是自己的政敵上台,他又怎麽辦?每次想到這裏,一個人就會從陰影裏走出來,跳進他的腦海,這個人就是同為皇親的李重進。李重進是郭威姐姐的兒子,如此算來應該是柴榮的姑表兄,郭威對他極為寵信。當年郭威除掉舊臣王峻,藉助的正是李重進之手。
雖說張永德和李重進也是親戚,但不知道為什麽,他們卻互相看不慣對方。李重進執掌侍衛親軍,張永德則是殿前軍的最高指揮官。這兩支軍隊之間的關係可謂相當微妙。侍衛軍成為一支重要的正規軍始於朱溫,對軍隊極富控製欲的朱溫建立了由自己親自掌握的侍衛馬步軍,並將其迅速擴充成一支可怖的軍事力量。但歷經數十年之後,這支被歷任帝王極為重視的軍隊卻慢慢變了味。特別是後晉以來,侍衛軍漸漸演變成身份和待遇高人一等的特權階層,甚至父子相襲,腐敗不堪。高平一戰,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竟然在大戰的關鍵時刻臨陣脫逃,幾乎釀成大禍。這讓柴榮決心對禁軍進行重組。他下令從各地篩選精兵,充實加強殿前軍,後周逐漸形成了殿前軍與侍衛軍平列,分享中央禁軍的體製。而這兩支軍隊的實際指揮官便是張永德與李重進。毫無疑問,同為皇帝的左膀右臂的兩支軍隊互相都把對方看成最大的競爭對手,兩軍將士之間互不服氣,經常因為一些小事惡言相向。久而久之,柴榮的姑表兄李重進與妹夫張永德之間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緊張。張永德暗暗作了一個決定:一旦朝中有變,就算自己當不上皇帝,也不能讓李重進上位。
高平之戰讓趙匡胤脫穎而出,更令張永德眼前一亮。趙匡胤出身平常,跟郭家扯不上關係,跟李重進更走不到一起,而且此人有勇有謀,為人穩重謹慎,是個可造之材。張永德決定,一定要扶持這匹千裏馬上位,不僅可以加強殿前軍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自己也有了強力的幫手和盟友。戰後,張永德在柴榮麵前把趙匡胤吹得天花亂墜,稱為不世出的大將之才。柴榮對這位青年將領原本就十分賞識,又見張永德如此力薦,於是順水推舟擢升趙匡胤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當時張永德為殿前都指揮使,軍中未設副使,趙匡胤由此成為殿前司的二把手,協助張永德統領殿前軍。趙匡胤一躍成為禁軍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這次出征淮南,李重進受命為先鋒援救李穀,在正陽渡一戰大敗南唐軍,殺大將劉彥貞,斬首萬餘級,獲戈甲三十萬,一舉扭轉了周軍在淮南戰場的被動態勢,李重進也順理成章地擠掉李穀成為征淮軍主帥。眼見著對頭大出風頭,張永德心急如焚。但機會轉眼即來,趙匡胤臨危受命,在短短一月之內,一舉啃掉南唐水軍和皇甫暉兩塊硬骨頭,威震淮南。張永德自然滿心歡喜,趙匡胤是他的副手,這次成就大功,長了殿前軍的威風,自己也大有麵子。從此以後,張永德逢人便吹噓趙匡胤如何厲害,如何了得。
但趙匡胤的頭腦卻十分清醒,何時該出頭,何時該低調,他拿捏得十分精當。自淮水邊一戰成名之後,趙匡胤每次親臨軍陣,必定把坐騎裝飾得金光閃閃,鎧甲兵器更是鋥亮耀眼。部下勸他:“您這樣穿戴過於醒目,在戰場上容易被敵人辨識,恐不安全。”趙匡胤卻哈哈大笑道:“我就想讓賊人們都知道誰是趙匡胤!”在對手麵前,無論如何高調都不過分,對一員武將而言,能讓對手震懾,這便是最大的資本。
而對處理父子同朝為官這樣的敏感問題,趙匡胤卻顯得格外謹慎。攻克滁州數日後,趙弘殷領兵半夜到達滁州城下,準備進城休整,大呼小叫要求開門。趙匡胤親自登上城樓,看著自己父親一臉嚴肅地說:“你我雖然是父子,但守城是國家大事,不能隨便開啟城門。請父親把文書送過來我驗看過再說!”趙弘殷被兒子弄得哭笑不得,不得不照章辦事才進了城。父子兩人都很清楚,這是做給柴榮看的,趙匡胤要讓皇帝知道,雖然父子二人同領禁軍,但在國家大事上,他一定秉公無私,絕無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