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樸在《平邊策》中已經為他勾勒出了統一天下的路徑:先取南唐,再平嶺南、巴蜀;然後北伐燕地,收復燕雲十六州;最後,再啃下河東這塊硬骨頭。柴榮曾對自己許下以十年之期拓天下,如今過了還不到兩年,他還有時間。但他真的不著急嗎?隻有柴榮自己最清楚。無數次在夢裏,他都會想起七年前,邢州城清風樓上的那一幕。他正站在郭威身邊,一起凝視著陰霾密布的北方,遙望著那片令他魂縈夢牽的幽燕之地。
冷月高懸於墨藍的夜空,開封城還沒有從夢中甦醒,清脆的馬蹄聲已擊碎了寧靜,從京城西門一掠而入。
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王溥幾乎一夜沒有合眼。幾天來,西麵的緊急邊報一封接著一封。現在,又有一封密報送到了他的手上。信是鳳翔節度使王景寫的。王景報告說,最近,秦州(治所在今甘肅天水市)等關西地區的老百姓不斷有人偷偷跑到後周控製的鳳翔,向當地官員獻計獻策,請求周軍早日進擊,將關西併入後周的版圖。這些人裏麵,有不少是士族子弟,甚至還有後蜀的地方官吏。看來,他們早已對後蜀的統治喪失了信心,而對新興的中原王朝卻趨之若鶩。
王溥感慨萬千。
對那些高居廟堂之上的軍閥而言,他們就像釜底遊魚。鍋裏的水正在慢慢升溫,魚兒們卻渾然不知,依然做著自己的春秋大夢,過著窮奢極欲的日子。但普通老百姓卻敏銳地感受到了不同。也許他們對誰做統治者並沒有什麽興趣,但他們顯然願意選擇能夠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的那個人。不光是鳳翔,這段時間,關中各地也都送來類似報告。王溥坐不住了,他決定馬上進宮向皇帝報告。
“王愛卿的意見呢?”看完王景的密報,柴榮抬起頭,不動聲色地問道。對王溥,他是極為欣賞和信任的。當年郭威對這位後漢幹祐年間的進士十分寵信。就連病重之時,郭威都沒有忘記這位才華橫溢的智囊。臨終之前,郭威專門召學士擬旨,升任王溥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希望他盡心盡力輔佐柴榮。宣詔後,郭威說:“做完這件事,我總算沒有憂慮了。”就在當天,郭威去世。
王溥的表現確實沒有辜負郭威的期望。不久,北漢軍隊大舉入侵,柴榮決心出兵反擊。以馮道為首的文武官員大多反對,而王溥卻當了少數派,堅定地贊成柴榮的決定。柴榮剛剛登基,正麵臨最兇險局勢的關鍵時刻,得到了王溥全力支持,這讓柴榮覺得,這個人不光有才華,還有遠見。
“陛下。微臣認為,機不可失。蜀地自古就是天府之國,國主孟昶不思進取,軍備廢弛,正可乘此時機,順應民心,一舉收復關西四州。即使不能一戰滅蜀,至少也能將其趕回秦嶺以南,讓我朝再無後顧之憂。”王溥一如既往地觀點鮮明。
柴榮陷入了沉思。對天下局勢瞭然於胸的他,當然明白關西地區對中原的意義。秦、鳳、成、階四州,雖並非富庶之地,但戰略位置卻十分重要。這四州,既是蜀地的門戶,更是關中平原的西大門。更重要的是,占據了這四州,便可截斷渭水,切斷中原與隴西、漢中的聯繫。
而後蜀能夠得到這塊寶地,很有點摘落地桃子的味道。後晉末年,契丹大舉南侵,中原生靈塗炭。當時控製秦、成、階三州的節度使唯恐大禍臨頭,決定找個靠山,於是舉城投靠了看起來相對靠譜的後蜀政權。不久,後蜀國主孟昶又乘機擴大戰果,出兵攻下了臨近的鳳州,從此將關西四州牢牢控製在手裏。在孟昶看來,控製了這四個州,便可攻可守。不僅可以建立起蜀地的第一道屏障,更可以成為今後進取關中的跳板。隻是此後的孟昶卻再也不提進取中原之事。在他看來,中原戰火紛飛,千瘡百孔,遠不如在天府之國逍遙自在。公元950年,孟昶加封自己為睿文英武仁聖明孝皇帝,在成都這個安樂窩舒舒服服過起快活日子來。孟昶最愛芙蓉,讓人在成都內外遍種芙蓉,甚至連城樓上也種滿了芙蓉樹。秋風起時,成都城內城外四十裏,花團錦簇,滿眼錦繡,真正應了五代詩人譚用之的那句“秋風萬裏芙蓉國”。但孟昶卻做夢也沒有想到,當他陶醉在四海昇平,國泰民安的美夢中時,關西四州的老百姓卻已紛紛對更有朝氣的中原王朝心嚮往之。
王溥的話對柴榮震動頗大。按照王樸的建議,他的首要目標是對付對中原更有威脅的南唐。但智者順勢而為,如果能乘此良機,一舉奪下關西四州,則能打通渭河水運,保障關中平原的安全,同時消弱後蜀政權的實力,解除中原的後顧之憂。這將是一場有限戰爭。在時機並不成熟前,柴榮並不想勞師遠征,深入蜀地,在次要方向上投入過多兵力。
但讓誰領兵出擊呢?目前禁軍尚未打造成形,張永德、李重進、趙匡胤、馬全義等禁軍將領正在全力訓練新兵,既不動用禁軍,又要保證勝算,這確實是個難題。“如果依愛卿所言,攻伐四州,誰能當此重任?”思來想去,柴榮又把這個難題拋給了王溥。
王溥微微一笑。進宮之前,他已經思慮再三,心中早已有了合適的人選。“禁軍拱衛京師,不宜輕動。既然伐蜀之戰,目標隻在關西四州,臣以為,宣徽南院使、鎮安節度使向訓足以當此任!”王溥答道。
柴榮神色微微一動。向訓,這個人他並不陌生。此人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向訓狀貌雄偉,性情豪爽,行事高調。年輕時,他準備到太原投奔劉知遠,沒想到路上遇到劫匪尾隨,要伺機劫持財物。向訓卻毫不慌張,走到一個叫石會關的地方,宰驢買酒,招募了一群壯漢把自己安全護送到了太原。沒想到劉知遠對向訓卻並不感冒,認為此人過於高調,言過其實,把他打發到郭威手下了事。郭威卻並不介意,很爽快地將其納入帳下。向訓雖然有不少缺點,但打仗還是很有一套,在郭威軍中屢立戰功。高平一戰,向訓隨同柴榮出征,指揮陣中精騎,表現不俗。戰後,向訓因功升遷,被委以鎮安節度使,出鎮關中重鎮陳州。在地方將領當中,向訓確實是個可選之人。
冷月高懸於墨藍的夜空,開封城還沒有從夢中甦醒,清脆的馬蹄聲已擊碎了寧靜,從京城西門一掠而入。
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王溥幾乎一夜沒有合眼。幾天來,西麵的緊急邊報一封接著一封。現在,又有一封密報送到了他的手上。信是鳳翔節度使王景寫的。王景報告說,最近,秦州(治所在今甘肅天水市)等關西地區的老百姓不斷有人偷偷跑到後周控製的鳳翔,向當地官員獻計獻策,請求周軍早日進擊,將關西併入後周的版圖。這些人裏麵,有不少是士族子弟,甚至還有後蜀的地方官吏。看來,他們早已對後蜀的統治喪失了信心,而對新興的中原王朝卻趨之若鶩。
王溥感慨萬千。
對那些高居廟堂之上的軍閥而言,他們就像釜底遊魚。鍋裏的水正在慢慢升溫,魚兒們卻渾然不知,依然做著自己的春秋大夢,過著窮奢極欲的日子。但普通老百姓卻敏銳地感受到了不同。也許他們對誰做統治者並沒有什麽興趣,但他們顯然願意選擇能夠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的那個人。不光是鳳翔,這段時間,關中各地也都送來類似報告。王溥坐不住了,他決定馬上進宮向皇帝報告。
“王愛卿的意見呢?”看完王景的密報,柴榮抬起頭,不動聲色地問道。對王溥,他是極為欣賞和信任的。當年郭威對這位後漢幹祐年間的進士十分寵信。就連病重之時,郭威都沒有忘記這位才華橫溢的智囊。臨終之前,郭威專門召學士擬旨,升任王溥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希望他盡心盡力輔佐柴榮。宣詔後,郭威說:“做完這件事,我總算沒有憂慮了。”就在當天,郭威去世。
王溥的表現確實沒有辜負郭威的期望。不久,北漢軍隊大舉入侵,柴榮決心出兵反擊。以馮道為首的文武官員大多反對,而王溥卻當了少數派,堅定地贊成柴榮的決定。柴榮剛剛登基,正麵臨最兇險局勢的關鍵時刻,得到了王溥全力支持,這讓柴榮覺得,這個人不光有才華,還有遠見。
“陛下。微臣認為,機不可失。蜀地自古就是天府之國,國主孟昶不思進取,軍備廢弛,正可乘此時機,順應民心,一舉收復關西四州。即使不能一戰滅蜀,至少也能將其趕回秦嶺以南,讓我朝再無後顧之憂。”王溥一如既往地觀點鮮明。
柴榮陷入了沉思。對天下局勢瞭然於胸的他,當然明白關西地區對中原的意義。秦、鳳、成、階四州,雖並非富庶之地,但戰略位置卻十分重要。這四州,既是蜀地的門戶,更是關中平原的西大門。更重要的是,占據了這四州,便可截斷渭水,切斷中原與隴西、漢中的聯繫。
而後蜀能夠得到這塊寶地,很有點摘落地桃子的味道。後晉末年,契丹大舉南侵,中原生靈塗炭。當時控製秦、成、階三州的節度使唯恐大禍臨頭,決定找個靠山,於是舉城投靠了看起來相對靠譜的後蜀政權。不久,後蜀國主孟昶又乘機擴大戰果,出兵攻下了臨近的鳳州,從此將關西四州牢牢控製在手裏。在孟昶看來,控製了這四個州,便可攻可守。不僅可以建立起蜀地的第一道屏障,更可以成為今後進取關中的跳板。隻是此後的孟昶卻再也不提進取中原之事。在他看來,中原戰火紛飛,千瘡百孔,遠不如在天府之國逍遙自在。公元950年,孟昶加封自己為睿文英武仁聖明孝皇帝,在成都這個安樂窩舒舒服服過起快活日子來。孟昶最愛芙蓉,讓人在成都內外遍種芙蓉,甚至連城樓上也種滿了芙蓉樹。秋風起時,成都城內城外四十裏,花團錦簇,滿眼錦繡,真正應了五代詩人譚用之的那句“秋風萬裏芙蓉國”。但孟昶卻做夢也沒有想到,當他陶醉在四海昇平,國泰民安的美夢中時,關西四州的老百姓卻已紛紛對更有朝氣的中原王朝心嚮往之。
王溥的話對柴榮震動頗大。按照王樸的建議,他的首要目標是對付對中原更有威脅的南唐。但智者順勢而為,如果能乘此良機,一舉奪下關西四州,則能打通渭河水運,保障關中平原的安全,同時消弱後蜀政權的實力,解除中原的後顧之憂。這將是一場有限戰爭。在時機並不成熟前,柴榮並不想勞師遠征,深入蜀地,在次要方向上投入過多兵力。
但讓誰領兵出擊呢?目前禁軍尚未打造成形,張永德、李重進、趙匡胤、馬全義等禁軍將領正在全力訓練新兵,既不動用禁軍,又要保證勝算,這確實是個難題。“如果依愛卿所言,攻伐四州,誰能當此重任?”思來想去,柴榮又把這個難題拋給了王溥。
王溥微微一笑。進宮之前,他已經思慮再三,心中早已有了合適的人選。“禁軍拱衛京師,不宜輕動。既然伐蜀之戰,目標隻在關西四州,臣以為,宣徽南院使、鎮安節度使向訓足以當此任!”王溥答道。
柴榮神色微微一動。向訓,這個人他並不陌生。此人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向訓狀貌雄偉,性情豪爽,行事高調。年輕時,他準備到太原投奔劉知遠,沒想到路上遇到劫匪尾隨,要伺機劫持財物。向訓卻毫不慌張,走到一個叫石會關的地方,宰驢買酒,招募了一群壯漢把自己安全護送到了太原。沒想到劉知遠對向訓卻並不感冒,認為此人過於高調,言過其實,把他打發到郭威手下了事。郭威卻並不介意,很爽快地將其納入帳下。向訓雖然有不少缺點,但打仗還是很有一套,在郭威軍中屢立戰功。高平一戰,向訓隨同柴榮出征,指揮陣中精騎,表現不俗。戰後,向訓因功升遷,被委以鎮安節度使,出鎮關中重鎮陳州。在地方將領當中,向訓確實是個可選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