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南唐與契丹的使者還在大海中奔波往返,討價還價之時,柴榮的治水大軍已經開始在汴水兩岸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沒有人把治理汴水、泗水的計劃和江淮之間的那個王國聯繫起來。在人們看來,這隻是柴榮為了消除中原水患,確保開封安全的又一次浩大工程而已。


    為了迷惑南唐軍隊,柴榮甚至下令減少在南唐邊境上的駐軍。這一招,令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的南唐軍隊大鬆了一口氣。在此之前,每到冬天枯水期,淮河水淺幹涸之時,南唐人便極度緊張,立即增兵淮河沿岸,嚴防中原乘機南侵。現在中原正埋頭搞發展,似乎對江淮失去了興趣。南唐小朝廷議論紛紛,既然邊境平安無事,每年再派大量軍隊駐守,空費財物糧草,實在可惜。大臣們紛紛上疏,請求撤回淮河沿岸的駐軍。


    負責壽州一線防禦的清淮節度使劉仁贍是個明白人。此人精通軍事,深諳韜略,是南唐不可多得的良將。劉仁贍見朝廷竟然要自廢武功,裁撤淮河沿岸的駐軍,急得幾乎一夜白頭。劉仁贍連連上表,痛陳原委,要求保留駐軍。可憐的劉仁贍根本不明白,此時的南唐王朝早已被奢靡享樂之風侵蝕了根基,王公大臣們巴不得消減軍費,好讓朝廷有更多的錢來供自己揮霍,哪裏還有人會支持劉仁贍的意見。看著緩緩南撤的軍隊,再看看空無一人的軍營,劉仁贍仰天長嘆。他站在壽州城頭,遙指著煙雲迷朦的江北之地,痛心疾首地對部下說:“不出一年,中原虎狼之師必鋪天蓋地而來!”


    千裏之外的開封,柴榮驟然加快了變革的步伐。他已經嗅到了難得的戰機,在大動幹戈之前,他還要為自己的王朝注入更強的動力。不久,柴榮再次在農耕上出手。他下詔,明確每年徵收夏、秋兩稅的上限時間為六月、十月,不得提前。又命各地官員均田定賦,並派官吏巡查各地,丈量土地,以此據田畝,定稅賦。在柴榮看來,製定合理的規則,並嚴格監督施行,比紙麵上單純的減稅更為重要。既然定了規矩,當然要一視同仁。柴榮對權貴階層毫不手軟,他宣布,取消各大權貴家族的免稅權,即使歷代享有免稅免役特權的曲阜孔家也不例外。消息一出,權貴們個個愁眉苦臉,非議之聲不絕。


    但不管阻礙與非議有多大,柴榮仍堅定地推行著自己的革新。而他接下來要做的,更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20 皇後的眼淚


    暮春四月,芳草遍野,群鶯亂飛。開封城大相國寺的廟門前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整個中原,數這個寺院的香火為最盛。微服出巡的柴榮負手站在廟門前,靜靜地注視著這一切。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人們各懷心事而來,或衣飾華美,或衣衫襤褸,但臉上都掛著渴求與虔誠。世界在這裏被分割成了兩半。廟門外,是那個也許殘酷但卻真實的世界。在那裏,不遠的地方,開封新城的修建熱火朝天,千萬人的汗水正拋灑進巨大的工地。而更遠的地方,肆虐奔騰的河流旁,無數人正迎著風浪築起漫長的堤壩。但在這裏,時間好像停止了,所有人眼裏隻有那座靜默的佛像,外麵的一切似乎都和他們沒有關係。他們帶著對現實的不甘、焦慮與忐忑而來,而這座寺院卻輕易把這一切都化為烏有。


    柴榮輕輕地嘆了口氣。如果走進這裏,就能終結亂世,就能光復幽雲,他寧願比任何人都虔誠地跪在佛主麵前。但他不是普通人。他是塵世的皇帝,心頭壓著的重量比任何人都沉重。他的肩頭背負著數十年戰亂殺戮留下的債,那個時代發出的深重悲鳴無時無刻不在他心裏迴旋,他做不到,俯首一拜,就讓一切雲淡風輕。半晌,柴榮終於略帶倦意地揮揮手,對身邊的王樸輕聲道:“回宮!”


    夜已經深了,皇宮深處的一角,依然透出通明的燈火。王樸正把一疊又一疊的奏章送到柴榮的案前。趁著皇帝伏案疾書,王樸偷閑呷了一口杯中的濃茶。茶香撲鼻,王樸頓覺精神一振。“啪!”桌案上轟然一聲巨響。王樸猝不及防,嚇了一跳,險些將手中茶盞摔個粉碎。


    柴榮怒拍案頭,厲聲道:“各州紛紛報告,那些作奸犯科之人,竟然紛紛把寺院當做法外之地,一旦犯事就逃進寺院,騙稱出家,以此逃避懲罰。等到風頭一過,這些人本性不改,又跑出來為非作歹!供奉佛祖,靜修佛法的清靜之所,竟成藏汙納垢之地!這還了得?”


    王樸一聽,趕緊上前,接著皇帝的話題報告:“不僅如此,臣還聽地方官員們抱怨,許多人為逃避兵役、勞役,紛紛以出家為名遁入空門。鄉野之間,寺院越來越多,許多地方卻田地荒蕪,人口零落。如果再不嚴加管束,長此以往,恐怕會國庫空虛,人力枯竭。那時,陛下的中興大業就成鏡花水月了……”


    後漢幹祐年間,王樸曾躲避戰亂,隱居故裏。那段時間,他漫遊鄉野,親眼見到佛事之盛而百姓之苦。後來做開封府尹,又見到王公貴族們不惜重金侍奉法事,卻不願施捨百姓們一丁點好處。街頭盡是孤苦無依的貧苦百姓,寺院高牆內卻富可敵國。他早就有心勸諫皇帝限佛,是以主動提出陪柴榮微服出巡大相國寺。


    柴榮沒有再說話。王樸的話絕非危言聳聽。象野草一樣蔓延的寺廟正給他的宏圖大誌帶來不和諧的雜音。但佛教如此興盛,卻遠非這麽簡單。柴榮清楚地記得,那個被許多人念念不忘的王朝曾讓佛教的鼎盛達到了頂點。據說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討四方之時得到過僧人們的幫助,也許是懷著特殊感情,當他登上帝位之後,立即下詔在全國“交兵之處”建立寺剎,還在大慈恩寺設譯經院,廣招天下名僧,佛教頓時興盛一時。唐高宗、武則天時期,佛教得到了空前規模的發展,迎逢佛骨更成了唐朝皇帝們爭先恐後的演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刀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宇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宇微並收藏五代刀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