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運用石油武器反製伊朗的手段更多:一是壓迫歐佩克組織增產,降低世界石油價格,減少伊朗財政收入,給伊朗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麻煩;二是聯合其他西方國家,集體拒售伊朗先進的石油冶煉設備;三是聯合其他國家,控製伊朗石油輸出管道;四是封鎖波斯灣海岸,使伊朗原油無法外運。由於居於強勢地位,美國給伊朗製造麻煩的手段要比伊朗更多、更靈活、更厲害。


    由於能源收入幾乎占伊朗經濟收入的絕大部分,如果動用能源武器,受到重創的將是伊朗,而不是美國,但如果未來伊朗能改變自身的經濟結構,不再那麽依賴石油,那麽在能源博弈中,伊朗或許能讓美國有所顧忌。


    三、政治角逐


    國家的文化傳統、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和軍事能力,決定國家的政治行為和影響力。在國際政治中,不同性質的國家,因其國家力量、戰略選擇以及利益需求不同,形成不同的國際政治能力和影響力。小國弱國,受大國控製和影響,其國際政治能力和影響力很小,甚至連其國內政治都受大國影響;較強的地區性國家,其國際政治能力和影響力已經超出國內,但由於受全球性國家、邊緣性全球國家影響,基本限定在所在地區內;邊緣性全球國家,在某些政治、經濟問題上具有全球性影響,迫使全球性國家也必須考慮其利益需求;全球性大國,其國際政治能力和影響力幾乎遍及世界上每一個重要的地緣戰略區域,在幾乎所有問題上都有重大的影響力和發言權。


    伊朗*革命,在中東地區乃至世界*國家,引起宗教秩序的紊亂,進而引發政治、社會秩序的動盪,許多*國家對此憂慮忡忡,作為大多數*國家的盟友,美國對此也戒心深重。由於歷史積怨,加上*革命輸出過程中,美國屢屢壞其“好事”, 伊朗對美國的仇恨也日益增加,雙方政治對抗每每針鋒相對。


    美國和伊朗的政治角逐,是一個全球性國家和一個地區性國家,在比拚國際政治能力和影響力。在角逐中,美伊雙方都有三重政治目的,形成三個政治使命環。就美國來說,第一環是套住伊朗,改變伊朗政教合一的宗教神權政治製度,建立一個親西方的世俗資本主義共和國家。這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戰略任務,需要綜合運用文化、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才能擊破宗教神權政治製度的“堡壘”,如果一時難以從外部擊破“堡壘”,就等待忍耐,採取“和平演變”的方法,在伊朗內部培植反神權主義的力量,當時機成熟時,內外結合,從內部瓦解“堡壘”;第二環是套住中東地區,以文化、經濟、政治和軍事手段穩住*國家現政權,首先消除伊朗*革命的影響,繼之推行“大中東*改革計劃”,循序漸進地將中東地區打造成自由、*、與恐怖主義絕緣的*新世界,以維護美國霸權和安全;第三環是套住整個*世界,消除伊朗*革命的示範效應,放大“大中東*改革計劃”,用美國的價值觀改造整個*世界,使之徹底擺脫偏執、保守、濃烈的宗教文化氛圍,穩定地區和國際形勢,更好地維護西方國家的利益。


    伊朗,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國土麵積相當於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和比利時的總和。2010年,伊朗人口約7500萬,以其現有的出生率,也許不需要20年,其人口將過億。日本學者曾經提出,“在國際舞台上,要成為一個極,至少需要有兩億人口”,伊朗很難成為世界一極,但如果要執中東地區之牛耳,不需要兩億人口,一億人口就已經足夠。文化、領土、人口、自然資源,加上對*教的熱忱,足以使伊朗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是*世界的“巨無霸”。在美伊政治角力中,伊朗的三重目的三個政治使命環與美國完全相同,隻不過是賦予了相反的政治涵義。第一環,鞏固和發展政教合一的神權政治製度,為*世界樹立一個可以效仿的政治標杆,在適當的時候重整旗鼓,再次輸出“*革命”;第二環,以地緣優勢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迫使中東*國家在美國和伊朗之間保持政治平衡,使之其拒絕和美國一道包圍伊朗,同時以各種手段影響其政治製度,為以後輸出“*革命”創造條件;第三環,推進世界*國家文化、經濟、政治交流,以政教合一製度的“模範”作用,引領全球*國家的前進方向。


    綜合國力,是現代西方用於戰略比較的一個關鍵概念,包括一個國家的經濟力、科技力、國防力等“硬實力”和政治力、精神力等“軟實力”。“軟實力”是難以量化的,隻能概略計算,但卻意義重大,否則人們難以理解在韓戰中,中國何以能夠打敗美國。在中國古代,人們也已經認識到“軟實力”的重要性,有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說。


    但是,不能過分看重伊朗的“軟實力”因素,宗教熱忱、愛國熱情無論怎麽放大,其力量總是有一定限度的,*曾經指出,“物質的力量最終要靠物質來摧毀”;也不能過分看重伊朗的地利條件,時代的發展已經降低了戰爭中的地理因素。美伊中東政治爭鋒,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考察,無論“軟實力”還是“硬實力”,伊朗都居於明顯劣勢。


    四、信任危機


    中國人是很講究誠信的,《論語》中有38次提到了“信”,是否誠信,是孔子判斷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的重要標準。孔子還強調了國家的誠信對於贏得民心的重大意義。《論語·顏淵問仁》中有一段話: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即將到來的伊朗戰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陵隱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陵隱者並收藏即將到來的伊朗戰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