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9月12日 關於在東南地區構築工事的命令
65 9月19日 領袖關於在帝國國內戰區黨與國防軍合作的第2號規定
65a 9月20日 領袖關於在帝國國內戰區指揮權的第2號規定
66 11月28日 領袖關於孤立無援部隊指揮問題的命令
1945年
67 1月21日 領袖關於通信工作的命令
68 1月28日 領袖關於人民衝鋒隊的使用的命令
69 2月5日 關於從東部地區向丹麥實施後送
70 3月19日 關於在帝國領土上的破壞措施
71 4月7日 關於西戰場的新的指揮關係
72 4月15日 領袖關於被分割的德國北部和南部地區指揮關係的命令
73 4月15日 希特勒對東線官兵的號召
附件:1943年4月15日的第6號作戰命令(“堡壘”)
附錄
附錄一 1919-1945年的德軍統帥機構
出版說明
本密令全集選譯自聯邦德國貝爾納德與格雷費出版社1983年再版的《1939-1945年希特勒的作戰指令——國防軍統帥部文件》一書。該書是聯邦德國波恩大學的歷史學教授瓦爾特·胡巴奇編輯的,曾於1962年出過第一版,1983年再版時對內容作了增補和訂正。胡巴奇生於1915年,1939-1945年期間曾是納粹德國的步兵預備役軍官,1943年當過國防軍統帥部戰爭日誌的書記員。1945年他到格廷根大學任教。自1956年起,任波恩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他著有多部歷史著作,是多卷本《國防軍統帥部戰爭日誌》的主要編者之一。是聯邦德國的一位知名的歷史學家。
本密令全集收譯了希特勒親自簽署的和凱特爾等人受希特勒委託簽署的幾乎全部作戰指令和命令。這些指令和命令主要記錄了納粹德國統帥部在1939-1945年的一係列重大戰略決策和關於各個重要戰局、戰役、戰鬥的作戰方針,以及對戰術、指揮、後勤、通信、偵察、反遊擊戰和海戰等方麵的重要指示;此外,還涉及到納粹德國最高當局在政治、經濟、外交、宣傳等許多領域的重要決定。顯然,這些指令和命令是納粹德國統帥部最重要的一部分文件,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從節節勝利轉由失敗直至滅亡的一部分記錄。它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特別是德國現代史的研究工作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軍事科學出版社
1a 4月3日 “白色方案”指令(進攻波蘭)
“白色方案”指令
“白色方案”指令
一、鑑於波蘭目前的態度,不僅需要使修改後的東部邊界有安全保障,而且還需要進行軍事準備,以便在必要時永遠消除來自這一方向的各種威脅。
(一)政治上的前提和目的:
德國同波蘭的關係仍然要遵循避免引起騷亂的原則。如果波蘭改變其迄今基於同樣原則的對德政策,轉而採取對帝國進行威脅的態度,那麽,同它進行最終清算就有可能勢在必行。
那時要達到的目的是,粉碎波蘭的防徹力量,在東麵造成一種能滿足國防需要的態勢。最遲在衝突開始時,宣布但澤共和國 [ 譯者註:原文為der freistaat,德國歷史上的舊稱。魏瑪共和國時期多數州的正式名稱。但澤共和國俗稱但澤自由市。 ] 為德意誌帝國的領土。
政治當局認為自己的任務是:在上述情況下必須盡可能地使波蘭孤立,即把戰爭局限在波蘭進行。
這種局麵在不太遠的將來就可能出現,因為法國的內部危機日益加劇,英國會因此而採取克製態度。
俄國的幹預(它有能力這樣做)很可能對波蘭毫無益處,而僅僅意味著波蘭被布爾什維主義吞併。
周邊國家的態度如何,完全取決於德國的軍事需要。
德國不能輕易地將匈牙利列為盟國。義大利的態度是由柏林-羅馬軸心已經確定了的。
(二)軍事上的結論:
建設德國國防軍的偉大目標,仍然要視西方民主國家的敵對程度而定。 “白色方案”僅僅是諸項準備工作的—個預防性的補充措施,決不能將它視為同西方對手進行軍事衝突的先決條件。
越能成功地以突然、猛烈的打擊開始戰爭,並迅速取得勝利,就越容易使波蘭處於孤立地位,即使在戰爭爆發以後也是如此。
但是,整個局勢要求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採取預防措施,以確保帝國西部邊界和北海沿岸及其空域的安全。
在進軍波蘭時,要針對周邊國家特別是立陶宛採取警戒措施。
(三)國防軍的任務:
國防軍的任務是殲滅波蘭的軍事力量。為達到此目的,必須做好準備,力求達成進攻的突然性。秘密的或公開的總動員,將盡可能推遲到進攻日的前一天才下令進行。
計劃用於防守西部邊界的兵力暫時不得另行調用。
對立陶宛須保持警惕,對其邊界隻須進行監視。
(四)國防軍各軍種的任務:
1、陸軍
在東線的作戰目標是殲滅波蘭陸軍。為此,在南翼,可進入斯洛伐克地區。在北翼,應迅速在波莫瑞 [ 譯者註:波蘭北部麵臨波羅的海的地區。 ] 和東普魯士之間建立聯繫。
必須做好開戰的各項準備工作,以便以現有的部隊也能發動進攻,而無需等待動員後組建的部隊按計劃開到後再行動。
現有部隊的蔭蔽的進攻出發地區,可在進攻日直前予以規定。
65 9月19日 領袖關於在帝國國內戰區黨與國防軍合作的第2號規定
65a 9月20日 領袖關於在帝國國內戰區指揮權的第2號規定
66 11月28日 領袖關於孤立無援部隊指揮問題的命令
1945年
67 1月21日 領袖關於通信工作的命令
68 1月28日 領袖關於人民衝鋒隊的使用的命令
69 2月5日 關於從東部地區向丹麥實施後送
70 3月19日 關於在帝國領土上的破壞措施
71 4月7日 關於西戰場的新的指揮關係
72 4月15日 領袖關於被分割的德國北部和南部地區指揮關係的命令
73 4月15日 希特勒對東線官兵的號召
附件:1943年4月15日的第6號作戰命令(“堡壘”)
附錄
附錄一 1919-1945年的德軍統帥機構
出版說明
本密令全集選譯自聯邦德國貝爾納德與格雷費出版社1983年再版的《1939-1945年希特勒的作戰指令——國防軍統帥部文件》一書。該書是聯邦德國波恩大學的歷史學教授瓦爾特·胡巴奇編輯的,曾於1962年出過第一版,1983年再版時對內容作了增補和訂正。胡巴奇生於1915年,1939-1945年期間曾是納粹德國的步兵預備役軍官,1943年當過國防軍統帥部戰爭日誌的書記員。1945年他到格廷根大學任教。自1956年起,任波恩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他著有多部歷史著作,是多卷本《國防軍統帥部戰爭日誌》的主要編者之一。是聯邦德國的一位知名的歷史學家。
本密令全集收譯了希特勒親自簽署的和凱特爾等人受希特勒委託簽署的幾乎全部作戰指令和命令。這些指令和命令主要記錄了納粹德國統帥部在1939-1945年的一係列重大戰略決策和關於各個重要戰局、戰役、戰鬥的作戰方針,以及對戰術、指揮、後勤、通信、偵察、反遊擊戰和海戰等方麵的重要指示;此外,還涉及到納粹德國最高當局在政治、經濟、外交、宣傳等許多領域的重要決定。顯然,這些指令和命令是納粹德國統帥部最重要的一部分文件,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從節節勝利轉由失敗直至滅亡的一部分記錄。它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特別是德國現代史的研究工作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軍事科學出版社
1a 4月3日 “白色方案”指令(進攻波蘭)
“白色方案”指令
“白色方案”指令
一、鑑於波蘭目前的態度,不僅需要使修改後的東部邊界有安全保障,而且還需要進行軍事準備,以便在必要時永遠消除來自這一方向的各種威脅。
(一)政治上的前提和目的:
德國同波蘭的關係仍然要遵循避免引起騷亂的原則。如果波蘭改變其迄今基於同樣原則的對德政策,轉而採取對帝國進行威脅的態度,那麽,同它進行最終清算就有可能勢在必行。
那時要達到的目的是,粉碎波蘭的防徹力量,在東麵造成一種能滿足國防需要的態勢。最遲在衝突開始時,宣布但澤共和國 [ 譯者註:原文為der freistaat,德國歷史上的舊稱。魏瑪共和國時期多數州的正式名稱。但澤共和國俗稱但澤自由市。 ] 為德意誌帝國的領土。
政治當局認為自己的任務是:在上述情況下必須盡可能地使波蘭孤立,即把戰爭局限在波蘭進行。
這種局麵在不太遠的將來就可能出現,因為法國的內部危機日益加劇,英國會因此而採取克製態度。
俄國的幹預(它有能力這樣做)很可能對波蘭毫無益處,而僅僅意味著波蘭被布爾什維主義吞併。
周邊國家的態度如何,完全取決於德國的軍事需要。
德國不能輕易地將匈牙利列為盟國。義大利的態度是由柏林-羅馬軸心已經確定了的。
(二)軍事上的結論:
建設德國國防軍的偉大目標,仍然要視西方民主國家的敵對程度而定。 “白色方案”僅僅是諸項準備工作的—個預防性的補充措施,決不能將它視為同西方對手進行軍事衝突的先決條件。
越能成功地以突然、猛烈的打擊開始戰爭,並迅速取得勝利,就越容易使波蘭處於孤立地位,即使在戰爭爆發以後也是如此。
但是,整個局勢要求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採取預防措施,以確保帝國西部邊界和北海沿岸及其空域的安全。
在進軍波蘭時,要針對周邊國家特別是立陶宛採取警戒措施。
(三)國防軍的任務:
國防軍的任務是殲滅波蘭的軍事力量。為達到此目的,必須做好準備,力求達成進攻的突然性。秘密的或公開的總動員,將盡可能推遲到進攻日的前一天才下令進行。
計劃用於防守西部邊界的兵力暫時不得另行調用。
對立陶宛須保持警惕,對其邊界隻須進行監視。
(四)國防軍各軍種的任務:
1、陸軍
在東線的作戰目標是殲滅波蘭陸軍。為此,在南翼,可進入斯洛伐克地區。在北翼,應迅速在波莫瑞 [ 譯者註:波蘭北部麵臨波羅的海的地區。 ] 和東普魯士之間建立聯繫。
必須做好開戰的各項準備工作,以便以現有的部隊也能發動進攻,而無需等待動員後組建的部隊按計劃開到後再行動。
現有部隊的蔭蔽的進攻出發地區,可在進攻日直前予以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