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百年戰火:美洲近世的小國與戰爭 作者:閻京生/劉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6月13日夜間,設在肯特山上的無線電監聽小組截獲並破譯了阿根廷守軍發給加爾鐵裏總統的密電,獲悉阿軍已無力再戰。穆爾決定立即投入預備隊,實施最後一擊。當天半夜,英軍第2傘兵營沿著偵察兵事先用箭頭標示出的秘密通道越過雷區,冒著零下25度的風雪,在“鷂”式飛機的空中掩護下向盤踞在無線嶺的阿軍發起全麵攻擊。
福克蘭戰爭回顧 攻克斯坦利港(2)
英軍裝備有紅外探測器、熱成像掃描器和星光夜視鏡等先進的夜戰武器和裝備,缺乏夜戰裝備的阿軍則隻有帶降落傘的照明彈,結果反而大量暴露了自己的目標。在夜戰中,阿軍大炮在發射6發炮彈後就必須迅速轉移,因為英軍的雷達透過夜幕和煙霧,在3分鍾內就能找到這門炮的準確位置,並用炮瞄雷達和計算機火控係統指引的105毫米加農炮精確火力將其消滅。
第2傘兵營南麵的蘇格蘭近衛團用上了包括“米蘭”反坦克飛彈和6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在內的武器,經過一夜苦戰,攻克了由阿軍最精銳的第5海軍陸戰營防守的欲墜山。廓爾喀步兵隨後通過這個缺口向威廉山發起進攻。經過5小時的激戰,英軍於6月14日淩晨5時占領了“加爾鐵裏防線”上的所有要點,隻損失20人。當天上午,大批阿軍放棄陣地,丟下重武器,惶惶不安地四下逃命。英軍部隊一直追擊到斯坦利港的邊緣。12時30分,梅嫩德斯下達了正式的後撤命令。所有阿軍部隊全都龜縮到了斯坦利港的鎮中心,坐在地上惶惶不安地等待下一步的命令。
由於英軍早已破譯了阿方的密碼,對其守島部隊的部署、調動和作戰意圖了如指掌(為了確保這一重要的信息源,英軍在整個作戰期間竟然沒有對阿軍守島司令部進行火力襲擊,而是使其一直“享受”著安然無恙卻又禍在其中的特殊“優待”),穆爾從破譯的電報中獲悉斯坦利港阿軍即將崩潰,於是下令停止進軍。斯坦利港外的英軍接到了停止追擊的命令。穆爾嚴令他們“隻有在自衛的情況下才能射擊”,以免在斯坦利港的居民住宅中間發生戰鬥、造成平民傷亡。
此時阿軍防線被攻破,已無險可守,要後撤又無路可逃,雖然斯坦利港殘餘的9000名守軍仍然不缺糧秣彈藥,但士氣已經跌落得一塌糊塗。阿守軍司令梅嫩德斯將軍無奈之下隻得向加爾鐵裏匯報了島上守軍的絕望形勢。經加爾鐵裏同意後,斯坦利港守軍於6月14日下午掛出白旗,簽署停火命令,規定在當地時間15點實現停火。
6月14日傍晚,穆爾搭乘直升機飛往斯坦利港,在晚上21點接受了梅嫩德斯準將的投降。21點30分,梅嫩德斯在停戰協議上簽字,在東西福克蘭島上的14000名阿軍全部向英軍繳械投降。這場持續了74天的戰爭終於結束。
福克蘭戰爭回顧 戰爭尾聲(1)
戰爭尾聲
阿方簽署投降協定後,第2、3傘兵營和第42突擊營隨即在6月15日上午進駐斯坦利港。4月2日最後一個離開福克蘭的科伊軍士,在政府大樓上重新升起了英國國旗。第5步兵旅的大部分部隊後來返回菲茨羅伊,廓爾喀士兵則前往古斯格林清除那裏的地雷。英艦的艦載直升機忙著把在西福克蘭島的霍華德港和福克斯灣等處投降的阿軍運到臨時改做戰俘營的斯坦利機場。除了500名高級軍官和技術人員被留下繼續甄別盤問外,其餘阿根廷戰俘將在斯坦利港登上遣返船回國。滿載3000名戰俘的“坎培拉”號郵船於6月18日從斯坦利港起航,兩天後在阿根廷海軍驅逐艦“聖特裏尼達”號和“派準將”號的護衛下駛入馬德林港。阿根廷軍艦下了半旗,以哀悼戰爭中陣亡的軍人。當地的阿根廷市民不顧陰冷黯淡的天氣,佇立在碼頭旁,在鴿灰色的天空下默默地看著戰俘歸來。有的人在人群中悄悄地掩麵抽泣。
6月20日,作為整個戰爭中的最後一次軍事行動,“忍耐”號破冰船派出2架直升機,在“雅茅斯”號護衛艦的火炮掩護下奪回了南桑德維奇群島中的南圖勒島。英國和阿根廷都將南桑德維奇群島劃入本國的南極領地,雖然“南極委員會”凍結了各國在南緯60度以南對南極的領土要求,阿根廷還是在1979年奪占了南圖勒島。這一次,島上的阿根廷海軍科學考察站人員未發一槍便向英國人投降了。
阿軍投降後,在福克蘭群島留下了大量的軍用物資:11架“普卡拉”攻擊機、3架馬奇mb-339攻擊機、2架貝爾212直升機、1架“美洲豹”直升機、1架“支努幹”、2架阿古斯塔a-109、9架休伊uh-1。英軍還俘獲了幾艘阿根廷艦船(部分已受創):2艘小型供應艦“馬爾維納斯”號(改名為“虎灣”號)和“伊瓜蘇河”號,拖船“葉胡因”號(改名為“福克蘭海峽”號),運輸艦“布恩蘇塞索”號,以及醫院船“帕萊索灣”號(隨即釋放)。此外,英軍還繳獲了3枚未發射的mm-38“飛魚”飛彈及其發射車。
福克蘭戰爭回顧 戰爭尾聲(2)
早在戰爭結束前,“壯麗”號核潛艇、“格拉斯哥”號驅逐艦、“活潑”號護衛艦和英國石油公司的一些油船便從6月初陸續踏上了歸國的航程。隨後起程回國的是“無恐”號、“勇猛”號、在空襲中受傷的“格拉摩根”號、“普利茅斯”號和其他一些護衛艦。伍德沃德的特混艦隊司令職務在7月2日被解除。繼任的雷菲爾少將以“布裏斯托”號驅逐艦為旗艦,繼續在福克蘭海區滯留了一段時間。伍德沃德及其旗艦“競技神”號航母於7月4日在“大刀”號護衛艦護航下啟程回國,7月21日抵達樸次茅斯,在那裏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福克蘭戰爭回顧 攻克斯坦利港(2)
英軍裝備有紅外探測器、熱成像掃描器和星光夜視鏡等先進的夜戰武器和裝備,缺乏夜戰裝備的阿軍則隻有帶降落傘的照明彈,結果反而大量暴露了自己的目標。在夜戰中,阿軍大炮在發射6發炮彈後就必須迅速轉移,因為英軍的雷達透過夜幕和煙霧,在3分鍾內就能找到這門炮的準確位置,並用炮瞄雷達和計算機火控係統指引的105毫米加農炮精確火力將其消滅。
第2傘兵營南麵的蘇格蘭近衛團用上了包括“米蘭”反坦克飛彈和6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在內的武器,經過一夜苦戰,攻克了由阿軍最精銳的第5海軍陸戰營防守的欲墜山。廓爾喀步兵隨後通過這個缺口向威廉山發起進攻。經過5小時的激戰,英軍於6月14日淩晨5時占領了“加爾鐵裏防線”上的所有要點,隻損失20人。當天上午,大批阿軍放棄陣地,丟下重武器,惶惶不安地四下逃命。英軍部隊一直追擊到斯坦利港的邊緣。12時30分,梅嫩德斯下達了正式的後撤命令。所有阿軍部隊全都龜縮到了斯坦利港的鎮中心,坐在地上惶惶不安地等待下一步的命令。
由於英軍早已破譯了阿方的密碼,對其守島部隊的部署、調動和作戰意圖了如指掌(為了確保這一重要的信息源,英軍在整個作戰期間竟然沒有對阿軍守島司令部進行火力襲擊,而是使其一直“享受”著安然無恙卻又禍在其中的特殊“優待”),穆爾從破譯的電報中獲悉斯坦利港阿軍即將崩潰,於是下令停止進軍。斯坦利港外的英軍接到了停止追擊的命令。穆爾嚴令他們“隻有在自衛的情況下才能射擊”,以免在斯坦利港的居民住宅中間發生戰鬥、造成平民傷亡。
此時阿軍防線被攻破,已無險可守,要後撤又無路可逃,雖然斯坦利港殘餘的9000名守軍仍然不缺糧秣彈藥,但士氣已經跌落得一塌糊塗。阿守軍司令梅嫩德斯將軍無奈之下隻得向加爾鐵裏匯報了島上守軍的絕望形勢。經加爾鐵裏同意後,斯坦利港守軍於6月14日下午掛出白旗,簽署停火命令,規定在當地時間15點實現停火。
6月14日傍晚,穆爾搭乘直升機飛往斯坦利港,在晚上21點接受了梅嫩德斯準將的投降。21點30分,梅嫩德斯在停戰協議上簽字,在東西福克蘭島上的14000名阿軍全部向英軍繳械投降。這場持續了74天的戰爭終於結束。
福克蘭戰爭回顧 戰爭尾聲(1)
戰爭尾聲
阿方簽署投降協定後,第2、3傘兵營和第42突擊營隨即在6月15日上午進駐斯坦利港。4月2日最後一個離開福克蘭的科伊軍士,在政府大樓上重新升起了英國國旗。第5步兵旅的大部分部隊後來返回菲茨羅伊,廓爾喀士兵則前往古斯格林清除那裏的地雷。英艦的艦載直升機忙著把在西福克蘭島的霍華德港和福克斯灣等處投降的阿軍運到臨時改做戰俘營的斯坦利機場。除了500名高級軍官和技術人員被留下繼續甄別盤問外,其餘阿根廷戰俘將在斯坦利港登上遣返船回國。滿載3000名戰俘的“坎培拉”號郵船於6月18日從斯坦利港起航,兩天後在阿根廷海軍驅逐艦“聖特裏尼達”號和“派準將”號的護衛下駛入馬德林港。阿根廷軍艦下了半旗,以哀悼戰爭中陣亡的軍人。當地的阿根廷市民不顧陰冷黯淡的天氣,佇立在碼頭旁,在鴿灰色的天空下默默地看著戰俘歸來。有的人在人群中悄悄地掩麵抽泣。
6月20日,作為整個戰爭中的最後一次軍事行動,“忍耐”號破冰船派出2架直升機,在“雅茅斯”號護衛艦的火炮掩護下奪回了南桑德維奇群島中的南圖勒島。英國和阿根廷都將南桑德維奇群島劃入本國的南極領地,雖然“南極委員會”凍結了各國在南緯60度以南對南極的領土要求,阿根廷還是在1979年奪占了南圖勒島。這一次,島上的阿根廷海軍科學考察站人員未發一槍便向英國人投降了。
阿軍投降後,在福克蘭群島留下了大量的軍用物資:11架“普卡拉”攻擊機、3架馬奇mb-339攻擊機、2架貝爾212直升機、1架“美洲豹”直升機、1架“支努幹”、2架阿古斯塔a-109、9架休伊uh-1。英軍還俘獲了幾艘阿根廷艦船(部分已受創):2艘小型供應艦“馬爾維納斯”號(改名為“虎灣”號)和“伊瓜蘇河”號,拖船“葉胡因”號(改名為“福克蘭海峽”號),運輸艦“布恩蘇塞索”號,以及醫院船“帕萊索灣”號(隨即釋放)。此外,英軍還繳獲了3枚未發射的mm-38“飛魚”飛彈及其發射車。
福克蘭戰爭回顧 戰爭尾聲(2)
早在戰爭結束前,“壯麗”號核潛艇、“格拉斯哥”號驅逐艦、“活潑”號護衛艦和英國石油公司的一些油船便從6月初陸續踏上了歸國的航程。隨後起程回國的是“無恐”號、“勇猛”號、在空襲中受傷的“格拉摩根”號、“普利茅斯”號和其他一些護衛艦。伍德沃德的特混艦隊司令職務在7月2日被解除。繼任的雷菲爾少將以“布裏斯托”號驅逐艦為旗艦,繼續在福克蘭海區滯留了一段時間。伍德沃德及其旗艦“競技神”號航母於7月4日在“大刀”號護衛艦護航下啟程回國,7月21日抵達樸次茅斯,在那裏受到了熱烈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