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百年戰火:美洲近世的小國與戰爭 作者:閻京生/劉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撇去感情因素來看,這兩個國家選擇宣戰的時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1933年初,巴拉圭發現,查科前線的玻利維亞軍隊在急劇增加,這種增長讓巴拉圭大為震驚。玻利維亞正通過中立國智利、秘魯、阿根廷的港口輸入大量的軍火。巴拉圭政府認為,應該採取措施掐斷玻利維亞的武器供應,因此決定向玻利維亞宣戰,以阻斷其軍火進口通道。巴拉圭宣戰後,各國馬上做出反應,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魯相繼發表聲明,表示中立。不過,智利和秘魯的態度比較曖昧:兩國宣布中立,但是並不認為他們有義務製止軍火過境。與巴拉圭關係密切的阿根廷倒是痛快,馬上中止對外輸出戰爭物資,同時停止了糧食的輸出。阿根廷的這個決定對玻利維亞影響比較大,由於玻利維亞的南翼部隊長時間依靠阿根廷的糧食來維持,因此,糧食的禁運將嚴重影響玻利維亞軍隊的行動。
草原絞肉機 1933年的戰鬥(4)
玻利維亞也利用巴拉圭的宣戰展開了外交攻勢。玻利維亞代表在國聯提出,巴拉圭的宣戰意味著這場戰爭是巴拉圭挑起的,既然如此,國聯就有義務依據盟約第十六條對其實施製裁。玻利維亞的想法不免有些天真,雖然是巴拉圭向玻利維亞宣戰,可是人人都知道,這不過是對已經進行了一年的戰爭加以確認而已。對於雙方來說,它們都是違背國聯盟約在先,兩國都沒有履行義務,把爭端提交給國聯用和平方式解決。因此,兩國對局勢惡化導致戰爭爆發都有很大的責任。現在再想分清是誰引起了戰爭,誰應該受製裁,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對於國聯行政院來說,即使分清兩國之間的責任,繼而進行製裁,也得等雙方停戰才行。要不怎麽說得清到底是挑起戰爭的國家責任大、還是繼續戰爭的國家責任大呢?
在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戰爭進行了一年後,國聯才第一次認真地處理兩國之間日益嚴重的局勢。1933年5月20日,國聯召開會議,提出了解決查科戰爭的方法:首先必須讓兩國先停戰。兩國之間的邊界問題通過提交仲裁的方法來解決,要想完成這個計劃,必須派一個國聯委員會前往出事地點調查。
對於國聯的建議,巴拉圭很痛快地接受了。此時停戰對巴拉圭是有利的,至少可給巴軍以喘息的機會。巴拉圭方麵提出了一個條件:首先必須停止戰爭,並採取適當的措施防止戰爭再起。玻利維亞下這種決心就比較困難了。此時,玻利維亞軍的主力在距離本土幾百英裏的地方浴血奮戰,而且供給前線的補給線又不穩定,玻軍此時好不容易取得了優勢,而且勝利在望,如果此時接受國聯的建議,對玻利維亞來說變數太大。可是對玻利維亞來說,如果戰爭繼續進行下去,其國力勢必難以承受,如果能盡早結束戰爭也是好事。幾經權衡,玻利維亞勉強同意了國聯的建議,但是也提出了附加條件:仲裁的範圍僅僅適用於目前沒被玻軍控製的查科地區,而且在仲裁開始前,玻方不會停止戰鬥。
國聯對交戰雙方的態度進行了評估。兩國態度看似堅決,但是雙方的國力、前線的現實、戰爭的殘酷以及後方的經濟狀況,決定了雙方的軍隊和國民都願意盡早結束戰爭。最終,國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說服了兩國接受委員會的建議。7月,由英國、法國、義大利、墨西哥和西班牙的外交和軍事人員組成的委員會前往南美。這個委員會由西班牙人阿爾瓦雷斯·德耳巴約任主席,國聯秘書廳法律科科長布埃羅(前烏拉圭外長)任秘書。但是,就在委員會啟程前,國聯突然接到兩國措辭相同的要求:委員會暫停啟程!兩國決定繼續打下去。
草原絞肉機 1933年的戰鬥(5)
1933年6月,戰爭已經進行了一年,戰局依然呈膠著狀態。而此時,玻利維亞的攻勢已是強弩之末,但是,納納瓦要塞依然控製在巴拉圭人手裏。一年的激烈戰鬥讓玻利維亞方麵出現了巨大傷亡,玻軍數量已經降至大約3萬人。為了補充前線的缺口,玻利維亞下令進行更大規模的動員,30歲以上的男子也奉命入伍,奔赴前線。
國聯的武器禁運政策首先讓玻利維亞嚐到了苦頭。由於阿根廷封鎖了皮科馬約河,大批軍火被扣留,玻利維亞軍隊的日子開始不好過。而巴拉圭方麵情況則要好一些。他們在戰前就訂購了大批軍火,此時一批從阿根廷購買的軍用飛機也加入了巴拉圭武裝序列,不久,巴拉圭就用這批飛機轟炸了玻利維亞的戰線。
進入1933年夏天後,查科地區變得如同地獄一般。毒辣的陽光烤著大地,湖泊幹涸,河流斷流,要想解決飲用水,隻能期待老天開眼來一場大雨,或者不惜代價去挖一口深井。然而挖井也是個技術活,要想挖出水來也要點運氣,因此,圍繞著水源的爭奪戰往往格外殘酷。玻利維亞的一個小分隊為了解決吃水的問題,決定挖一口深井。工程進行了7個月,井的深度由10米變成20米,最終達到了50米,卻仍然沒有出水。
玻利維亞人打井的消息傳到了巴拉圭方麵。巴拉圭人認為玻軍一定打出了水,不然不會堅持這麽久,於是組織了一個小分隊偷襲這口井。挖井的玻軍和搶井的巴軍圍繞這個沒有一滴水的井眼進行了激烈的戰鬥,雙方誰都不願退讓,直到這口幹涸的井眼中填滿了雙方戰死者的屍體。
查科戰爭中沒有出現什麽戰爭天才,受製於地形、裝備和人員素質的因素,更像是一場小規模的塹壕戰。不過,這種塹壕戰也是打了折扣的。在雙方的據點攻防戰中,戰鬥形式和“一戰”時歐洲戰場的情形一樣,防禦方大挖塹壕,用自動武器作為支撐,用炮火為防禦方提供支援。進攻方更多依靠的是士兵的英勇無畏,依靠炮兵、炸藥、手榴彈突破敵方陣地。一旦防禦方對工事進行認真加固,做好與炮兵的協同,進攻方的進攻往往成為噩夢。
草原絞肉機 1933年的戰鬥(4)
玻利維亞也利用巴拉圭的宣戰展開了外交攻勢。玻利維亞代表在國聯提出,巴拉圭的宣戰意味著這場戰爭是巴拉圭挑起的,既然如此,國聯就有義務依據盟約第十六條對其實施製裁。玻利維亞的想法不免有些天真,雖然是巴拉圭向玻利維亞宣戰,可是人人都知道,這不過是對已經進行了一年的戰爭加以確認而已。對於雙方來說,它們都是違背國聯盟約在先,兩國都沒有履行義務,把爭端提交給國聯用和平方式解決。因此,兩國對局勢惡化導致戰爭爆發都有很大的責任。現在再想分清是誰引起了戰爭,誰應該受製裁,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對於國聯行政院來說,即使分清兩國之間的責任,繼而進行製裁,也得等雙方停戰才行。要不怎麽說得清到底是挑起戰爭的國家責任大、還是繼續戰爭的國家責任大呢?
在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戰爭進行了一年後,國聯才第一次認真地處理兩國之間日益嚴重的局勢。1933年5月20日,國聯召開會議,提出了解決查科戰爭的方法:首先必須讓兩國先停戰。兩國之間的邊界問題通過提交仲裁的方法來解決,要想完成這個計劃,必須派一個國聯委員會前往出事地點調查。
對於國聯的建議,巴拉圭很痛快地接受了。此時停戰對巴拉圭是有利的,至少可給巴軍以喘息的機會。巴拉圭方麵提出了一個條件:首先必須停止戰爭,並採取適當的措施防止戰爭再起。玻利維亞下這種決心就比較困難了。此時,玻利維亞軍的主力在距離本土幾百英裏的地方浴血奮戰,而且供給前線的補給線又不穩定,玻軍此時好不容易取得了優勢,而且勝利在望,如果此時接受國聯的建議,對玻利維亞來說變數太大。可是對玻利維亞來說,如果戰爭繼續進行下去,其國力勢必難以承受,如果能盡早結束戰爭也是好事。幾經權衡,玻利維亞勉強同意了國聯的建議,但是也提出了附加條件:仲裁的範圍僅僅適用於目前沒被玻軍控製的查科地區,而且在仲裁開始前,玻方不會停止戰鬥。
國聯對交戰雙方的態度進行了評估。兩國態度看似堅決,但是雙方的國力、前線的現實、戰爭的殘酷以及後方的經濟狀況,決定了雙方的軍隊和國民都願意盡早結束戰爭。最終,國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說服了兩國接受委員會的建議。7月,由英國、法國、義大利、墨西哥和西班牙的外交和軍事人員組成的委員會前往南美。這個委員會由西班牙人阿爾瓦雷斯·德耳巴約任主席,國聯秘書廳法律科科長布埃羅(前烏拉圭外長)任秘書。但是,就在委員會啟程前,國聯突然接到兩國措辭相同的要求:委員會暫停啟程!兩國決定繼續打下去。
草原絞肉機 1933年的戰鬥(5)
1933年6月,戰爭已經進行了一年,戰局依然呈膠著狀態。而此時,玻利維亞的攻勢已是強弩之末,但是,納納瓦要塞依然控製在巴拉圭人手裏。一年的激烈戰鬥讓玻利維亞方麵出現了巨大傷亡,玻軍數量已經降至大約3萬人。為了補充前線的缺口,玻利維亞下令進行更大規模的動員,30歲以上的男子也奉命入伍,奔赴前線。
國聯的武器禁運政策首先讓玻利維亞嚐到了苦頭。由於阿根廷封鎖了皮科馬約河,大批軍火被扣留,玻利維亞軍隊的日子開始不好過。而巴拉圭方麵情況則要好一些。他們在戰前就訂購了大批軍火,此時一批從阿根廷購買的軍用飛機也加入了巴拉圭武裝序列,不久,巴拉圭就用這批飛機轟炸了玻利維亞的戰線。
進入1933年夏天後,查科地區變得如同地獄一般。毒辣的陽光烤著大地,湖泊幹涸,河流斷流,要想解決飲用水,隻能期待老天開眼來一場大雨,或者不惜代價去挖一口深井。然而挖井也是個技術活,要想挖出水來也要點運氣,因此,圍繞著水源的爭奪戰往往格外殘酷。玻利維亞的一個小分隊為了解決吃水的問題,決定挖一口深井。工程進行了7個月,井的深度由10米變成20米,最終達到了50米,卻仍然沒有出水。
玻利維亞人打井的消息傳到了巴拉圭方麵。巴拉圭人認為玻軍一定打出了水,不然不會堅持這麽久,於是組織了一個小分隊偷襲這口井。挖井的玻軍和搶井的巴軍圍繞這個沒有一滴水的井眼進行了激烈的戰鬥,雙方誰都不願退讓,直到這口幹涸的井眼中填滿了雙方戰死者的屍體。
查科戰爭中沒有出現什麽戰爭天才,受製於地形、裝備和人員素質的因素,更像是一場小規模的塹壕戰。不過,這種塹壕戰也是打了折扣的。在雙方的據點攻防戰中,戰鬥形式和“一戰”時歐洲戰場的情形一樣,防禦方大挖塹壕,用自動武器作為支撐,用炮火為防禦方提供支援。進攻方更多依靠的是士兵的英勇無畏,依靠炮兵、炸藥、手榴彈突破敵方陣地。一旦防禦方對工事進行認真加固,做好與炮兵的協同,進攻方的進攻往往成為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