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百年戰火:美洲近世的小國與戰爭 作者:閻京生/劉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我個人而言,《戰爭史研究》遠不僅是一份刊物,更是一種感情。在它初生之時,我是它的讀者,如同許多熱心國防問題、貪婪地找尋一切相關書籍來閱讀的年輕人一樣,翹首期待著每一期雜誌。也因為它在高三的艱難歲月中帶來的慰藉,我報考大學時選擇了國際政治係,以更多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對戰爭事務的關注。嗣後蒙前輩章騫先生引薦,得以拜會閻京生兄,開始為戰研撰文,最初為撰稿人之一,而後為主筆、副主編。四五年間,參與了全部三十餘冊刊物中超過半數的編撰工作,得償夙心往誌。放翁雲,紙上得來終覺淺,年輕時經歷過從愛者到任事者的漸變,體味過數年焚膏繼晷撰稿的艱辛,感慨過歷史繆斯克利俄(clio)質樸而莊嚴的魅力,對世事與人生自會有不尋常的觀感。
我們生活在廣義的和平時代。上一次世界大戰已是六十餘年前的舊聞,發達的傳媒則將伊拉克、巴勒斯坦、阿富汗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日常發生的一切包裝為可資獵奇的肥皂劇。似乎和平本屬天經地義,戰爭倒是不多見的病態。然而我們終究無法否認,當今世界的絕大部分國家是經由流血的獨立造就的,同樣由戰爭塑造的還有現存的國界及版圖。在人類標榜“科學”與“理性”的時代來臨後,戰爭的殘酷性反而顯得愈加突出,造成的破壞也更為恐怖。而盡管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最近六年國際軍火貿易總額卻仍在直線上升。人類陸續征服過天花、結核病與脊髓灰質炎,但在可見的歲月裏,我們仍必須適應在一個時時有戰爭的世界上生存——這便是閱讀與思考戰爭的起因。
我不敢說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套小書足以使人“得到關於過去的正確知識,藉以預見未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1.22)。它僅僅是一種助產術,旨在喚起關於正見的思索,以便讓人更好地麵對生活,麵對作為持劍武士與和平召喚者雙重角色的人類自身。在此,我願以美國歷史學家塞繆爾·莫裏森在14卷《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海戰史》中的結語為本序作結:
“如果說對日戰爭的勝利除卻變更了國際均勢外還有些別的內涵的話,那便是始自希臘的永恆價值與恆常道德的復歸。這些信條常遭折損,當人們為生存拚殺時,往往對其視而不見。但人類終將復歸於斯,且誠然復歸於斯,以期安享造物主之偉大饋贈——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之權。”
劉怡
2010年春於西壩河
《百年戰火》相關資料 目錄
目錄
草原絞肉機
南美洲的犀牛頭
爭奪出海口
年的武裝衝突
擴軍備戰
戰爭爆發
年的戰鬥
軟弱的國聯
年的轉折
戰爭的結束
附錄:20世紀初的玻利維亞和巴拉圭
附錄:巴拉圭的海軍
附錄:查科戰爭中的坦克
附錄:查科戰爭若隱若現的幕後黑手
附錄:查科戰爭中的戰俘
草原絞肉機 南美洲的犀牛頭(1)
南美查科戰爭始末
南美洲的犀牛頭
在20世紀初,南美大陸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和阿根廷之間還有一塊土地的歸屬沒有確定,這就是查科地區。
查科地區位於美洲大陸南部的中心地帶,東起巴拉圭河和巴拉那河,向西一直延伸到玻利維亞塔裏哈省和聖克魯斯省境內的安第斯山麓,北部的邊界在南緯18度左右的亞馬遜盆地,南鄰阿根廷的薩拉多河和潘帕斯,麵積大約為26萬平方公裏,略小於美國的德克薩斯州。查科地區土地貧瘠,基本上是一塊幹旱未開墾的半沙漠地區。這個地區高溫少雨,缺乏淡水,在可以查到的氣候記錄中,南美洲氣溫的最高紀錄就多次出現在這個地區。
查科地區分為南查科和北查科,南查科位於阿根廷境內,而北查科——也稱格蘭查科,在20世紀初則是一塊沒有明確歸屬的土地。這是一塊形狀類似犀牛腦袋的土地,麵積大約17萬平方公裏,位於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之間,犀牛的尖嘴伸到巴拉圭首都亞鬆森附近。在靠近查科地區西部的地方,是一塊幹旱缺水的半沙漠平原,往東去則景色大不一樣,土地慢慢地肥沃起來。這裏生長著許多富含鞣酸的白堅木(破斧木),是製革工業的重要原料,此外還有長滿灌木叢的片片草原。
總的來說,北查科地區和安第斯山東麓的其他許多地區一樣,幹旱、高溫,缺少淡水,不適宜人類居住與生活。然而就是這樣一塊貧瘠的土地,竟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引發了玻利維亞與巴拉圭之間一場頗為奇特的戰爭。
一個大的政治區域分裂為多個小區域時,很容易在領土劃分上留下後遺症。查科問題就是龐大的西班牙殖民帝國轟然崩塌時留下的諸多問題中的一個。
草原絞肉機 南美洲的犀牛頭(2)
為了證明本國政府對查科地區擁有主權,玻利維亞和巴拉圭兩國的學者們分別拿出了一係列的證據。巴拉圭人拿出的證據是,1617年12月16日,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將巴拉圭劃分為兩個管轄區。之後,巴拉圭總督就不時組織討伐隊討伐查科地區的印第安人。其中比較著名的有1662年的拉薩羅·奧爾特加·巴列霍斯遠征。這次征討歷時6個月,在查科地區建立了5個要塞。1675年,時任巴拉圭總督的雷赫·科爾瓦蘭組織部隊,在亞鬆森對麵的河西岸建立了一座要塞。
我們生活在廣義的和平時代。上一次世界大戰已是六十餘年前的舊聞,發達的傳媒則將伊拉克、巴勒斯坦、阿富汗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日常發生的一切包裝為可資獵奇的肥皂劇。似乎和平本屬天經地義,戰爭倒是不多見的病態。然而我們終究無法否認,當今世界的絕大部分國家是經由流血的獨立造就的,同樣由戰爭塑造的還有現存的國界及版圖。在人類標榜“科學”與“理性”的時代來臨後,戰爭的殘酷性反而顯得愈加突出,造成的破壞也更為恐怖。而盡管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最近六年國際軍火貿易總額卻仍在直線上升。人類陸續征服過天花、結核病與脊髓灰質炎,但在可見的歲月裏,我們仍必須適應在一個時時有戰爭的世界上生存——這便是閱讀與思考戰爭的起因。
我不敢說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套小書足以使人“得到關於過去的正確知識,藉以預見未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1.22)。它僅僅是一種助產術,旨在喚起關於正見的思索,以便讓人更好地麵對生活,麵對作為持劍武士與和平召喚者雙重角色的人類自身。在此,我願以美國歷史學家塞繆爾·莫裏森在14卷《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海戰史》中的結語為本序作結:
“如果說對日戰爭的勝利除卻變更了國際均勢外還有些別的內涵的話,那便是始自希臘的永恆價值與恆常道德的復歸。這些信條常遭折損,當人們為生存拚殺時,往往對其視而不見。但人類終將復歸於斯,且誠然復歸於斯,以期安享造物主之偉大饋贈——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之權。”
劉怡
2010年春於西壩河
《百年戰火》相關資料 目錄
目錄
草原絞肉機
南美洲的犀牛頭
爭奪出海口
年的武裝衝突
擴軍備戰
戰爭爆發
年的戰鬥
軟弱的國聯
年的轉折
戰爭的結束
附錄:20世紀初的玻利維亞和巴拉圭
附錄:巴拉圭的海軍
附錄:查科戰爭中的坦克
附錄:查科戰爭若隱若現的幕後黑手
附錄:查科戰爭中的戰俘
草原絞肉機 南美洲的犀牛頭(1)
南美查科戰爭始末
南美洲的犀牛頭
在20世紀初,南美大陸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和阿根廷之間還有一塊土地的歸屬沒有確定,這就是查科地區。
查科地區位於美洲大陸南部的中心地帶,東起巴拉圭河和巴拉那河,向西一直延伸到玻利維亞塔裏哈省和聖克魯斯省境內的安第斯山麓,北部的邊界在南緯18度左右的亞馬遜盆地,南鄰阿根廷的薩拉多河和潘帕斯,麵積大約為26萬平方公裏,略小於美國的德克薩斯州。查科地區土地貧瘠,基本上是一塊幹旱未開墾的半沙漠地區。這個地區高溫少雨,缺乏淡水,在可以查到的氣候記錄中,南美洲氣溫的最高紀錄就多次出現在這個地區。
查科地區分為南查科和北查科,南查科位於阿根廷境內,而北查科——也稱格蘭查科,在20世紀初則是一塊沒有明確歸屬的土地。這是一塊形狀類似犀牛腦袋的土地,麵積大約17萬平方公裏,位於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之間,犀牛的尖嘴伸到巴拉圭首都亞鬆森附近。在靠近查科地區西部的地方,是一塊幹旱缺水的半沙漠平原,往東去則景色大不一樣,土地慢慢地肥沃起來。這裏生長著許多富含鞣酸的白堅木(破斧木),是製革工業的重要原料,此外還有長滿灌木叢的片片草原。
總的來說,北查科地區和安第斯山東麓的其他許多地區一樣,幹旱、高溫,缺少淡水,不適宜人類居住與生活。然而就是這樣一塊貧瘠的土地,竟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引發了玻利維亞與巴拉圭之間一場頗為奇特的戰爭。
一個大的政治區域分裂為多個小區域時,很容易在領土劃分上留下後遺症。查科問題就是龐大的西班牙殖民帝國轟然崩塌時留下的諸多問題中的一個。
草原絞肉機 南美洲的犀牛頭(2)
為了證明本國政府對查科地區擁有主權,玻利維亞和巴拉圭兩國的學者們分別拿出了一係列的證據。巴拉圭人拿出的證據是,1617年12月16日,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將巴拉圭劃分為兩個管轄區。之後,巴拉圭總督就不時組織討伐隊討伐查科地區的印第安人。其中比較著名的有1662年的拉薩羅·奧爾特加·巴列霍斯遠征。這次征討歷時6個月,在查科地區建立了5個要塞。1675年,時任巴拉圭總督的雷赫·科爾瓦蘭組織部隊,在亞鬆森對麵的河西岸建立了一座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