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頁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1: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美軍攻擊西部防線的時間比東部要晚一些。原因是位於小祿半島的日本海軍分遣隊對其側翼具有一定威脅,若不事先剷除,往前攻時就有腹背受敵之憂。
這支分遣隊原來就駐紮在小祿半島,任務是保護海軍港口以及航空站。8000多人的海軍,加上1000多名沖繩國民自衛軍,有接近10000人,但他們中大多數是信號兵、魚雷保養兵、海軍倉庫兵和自衛隊員,隻有幾百人受過地麵戰訓練,裝備也非常有限。
按照牛島發出的撤退命令,分遣隊應該在自行摧毀所有重武器後,向南撤退到喜屋武半島,與陸軍會合。結果分遣隊司令官太田實少將錯誤地理解了命令,提前五天便開始了南撤。
撤到喜屋武半島後,他們發現新陣地用起來不爽,於是又匆匆忙忙地回到了熟悉的小祿半島。
美軍用來對付這支雞賊部隊的是陸戰六師,戰鬥用了一個星期才基本結束。在向第32軍軍部拍發最後一封電報後,太田實選擇了自殺,但他的部隊共有159人投降,是沖繩戰役以來日軍投降人數最多的一次。
一占領小祿半島,在步96師的協同配合下,陸戰一師即朝著日軍的西部防線聯手展開進攻。
美軍在進攻東部防線時,日軍防線出現了整體潰敗的情況,傷亡數字飆升,每天被殲滅數量達到了3000人。多數日軍退縮到岩洞之中僅僅是為了保命,而不再是以掩體為堡壘對美軍實施積極殺傷。
巴克納認為自己的反洞穴戰術成功了,由噴火坦克和火焰噴射器組成的攻擊火力,足以粉碎日軍的地下坑道。
其實,他的這種戰術並不是特別新鮮,火焰噴射器早就是攻克岩洞和地下掩體的必備利器,噴火坦克在硫黃島戰役中也露過臉了。美軍之所以攻得如此輕鬆,關鍵還是東部防線上的日軍缺乏訓練和武器,根本就不是美軍的對手。
西部防線就不同了。駐防此處的第24師團集中了第32軍所餘精兵,他們憑藉地形的掩護和精心構築的防禦工事,可以做到一人拚命,萬夫莫當,而陸戰一師也不是好惹的,雙方殺得難解難分。
6月12日,就在東部陸軍攻克八重瀨嶽的同一天,陸戰七團的兩個連使出海軍陸戰隊的拿手絕活,以黑夜為掩護髮動奇襲,占領了山嶺頂峰。
撤至喜屋武半島後,第五炮兵部隊的實力還算保存得相對完整,占總數一半的大型野戰炮都能作戰,其中包括16門150毫米榴彈炮。天亮後,這些集中在北麵山坡的火炮切斷了這支陸戰隊與其他部隊的聯繫。陸戰隊既不能進又不能退,隻好就地掘壕防守。
在被死死釘住的那幾天裏,坦克扮演了陸戰隊救星的角色。北麵山坡是陸戰隊獲得援兵和彈藥,運走傷員的必經之路,而除了坦克,任何部隊都無法通過日軍的炮火封鎖線。
日軍的火力實在過於猛烈和密集,在山頂的美軍甚至都不敢直起身子,撤運傷員時都不得不把傷員放在雨布上,然後拖到坦克旁邊,通過坦克下部的逃生艙送到坦克裏。可以想見,倘若沒有坦克的支援,遭到孤立的這兩個陸戰連鐵定是完了。
被日軍反坦克炮阻擊的m4坦克。m4的車身外形較高,不易躲藏,在距離較近的情況下,反坦克炮可對它構成較大威脅
當然那些每天來往於山上的美軍坦克也付出了不菲的代價。在日軍反坦克炮的襲擊下,前後共有21輛坦克被摧毀。
6月15日,陸戰一師又實施了一次奇襲,各路人馬合兵一處,突破了第89聯隊的防線。
僅隔兩天,從小祿半島開來的陸戰六師快馬趕到,揮手一記追魂劍,不僅劈開了第22聯隊的防線,還幾乎將該聯隊全部包了餃子。
隻有位於中部的第32聯隊的防線尚保持完整,也因此成為美軍重點攻擊的目標。黃昏,在奇襲方麵已經玩得如魚得水的陸戰隊一個迂迴,再次從背後向第32聯隊投去一桿標槍,從而把西防線的日軍也擠壓到了極限。
★鐵的準則
第24師團所餘部隊大多訓練有素,且配備的武器彈藥也較為充足,這使得陸戰一師一側的戰鬥始終進行得異常激烈,以至很多陸戰隊員都想起了貝裏琉島上那座曾被鮮血染紅的“血鼻嶺”。
由於傷亡較大,很多戰鬥補充兵都參加到一線作戰中來。在沖繩戰役初期,陸戰一師也有一些補充兵,他們在參戰前已在後方接受過一段時間的陸戰隊訓練,所以戰鬥素質較好,也比較容易融入陸戰隊的氛圍,而現在這些補充兵是直接從美國運來的,除了必要的新兵訓練外,有關陸戰隊的訓練隻有短短幾個星期,用陸戰一師的標準來衡量,還遠遠不夠格。
新兵怕炮,當新兵們第一次暴露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之下時,他們變得不知所措,作戰效率也非常低下,老兵們看得直搖頭。
接著,當需要將傷員從炮火下抬走時,一些新兵又表現得縮手縮腳,不敢或不願意冒險前去搶救受傷的隊友,他們“就像迷糊的小白臉似的把一切都弄糟了”。不放棄任何一個隊友,向來都是海軍陸戰隊裏鐵的準則,是誰也不能打破和輕視的,老兵們被激怒了,終於板起了臉:“你們到底去不去抬傷員,不去,就先開槍突突了你們!”
看著老兵們圓睜的怒目,新兵怯了,相比日軍的炮火,他們顯然更害怕這些桀驁不馴,任何時候都敢作敢為的老兵。
這支分遣隊原來就駐紮在小祿半島,任務是保護海軍港口以及航空站。8000多人的海軍,加上1000多名沖繩國民自衛軍,有接近10000人,但他們中大多數是信號兵、魚雷保養兵、海軍倉庫兵和自衛隊員,隻有幾百人受過地麵戰訓練,裝備也非常有限。
按照牛島發出的撤退命令,分遣隊應該在自行摧毀所有重武器後,向南撤退到喜屋武半島,與陸軍會合。結果分遣隊司令官太田實少將錯誤地理解了命令,提前五天便開始了南撤。
撤到喜屋武半島後,他們發現新陣地用起來不爽,於是又匆匆忙忙地回到了熟悉的小祿半島。
美軍用來對付這支雞賊部隊的是陸戰六師,戰鬥用了一個星期才基本結束。在向第32軍軍部拍發最後一封電報後,太田實選擇了自殺,但他的部隊共有159人投降,是沖繩戰役以來日軍投降人數最多的一次。
一占領小祿半島,在步96師的協同配合下,陸戰一師即朝著日軍的西部防線聯手展開進攻。
美軍在進攻東部防線時,日軍防線出現了整體潰敗的情況,傷亡數字飆升,每天被殲滅數量達到了3000人。多數日軍退縮到岩洞之中僅僅是為了保命,而不再是以掩體為堡壘對美軍實施積極殺傷。
巴克納認為自己的反洞穴戰術成功了,由噴火坦克和火焰噴射器組成的攻擊火力,足以粉碎日軍的地下坑道。
其實,他的這種戰術並不是特別新鮮,火焰噴射器早就是攻克岩洞和地下掩體的必備利器,噴火坦克在硫黃島戰役中也露過臉了。美軍之所以攻得如此輕鬆,關鍵還是東部防線上的日軍缺乏訓練和武器,根本就不是美軍的對手。
西部防線就不同了。駐防此處的第24師團集中了第32軍所餘精兵,他們憑藉地形的掩護和精心構築的防禦工事,可以做到一人拚命,萬夫莫當,而陸戰一師也不是好惹的,雙方殺得難解難分。
6月12日,就在東部陸軍攻克八重瀨嶽的同一天,陸戰七團的兩個連使出海軍陸戰隊的拿手絕活,以黑夜為掩護髮動奇襲,占領了山嶺頂峰。
撤至喜屋武半島後,第五炮兵部隊的實力還算保存得相對完整,占總數一半的大型野戰炮都能作戰,其中包括16門150毫米榴彈炮。天亮後,這些集中在北麵山坡的火炮切斷了這支陸戰隊與其他部隊的聯繫。陸戰隊既不能進又不能退,隻好就地掘壕防守。
在被死死釘住的那幾天裏,坦克扮演了陸戰隊救星的角色。北麵山坡是陸戰隊獲得援兵和彈藥,運走傷員的必經之路,而除了坦克,任何部隊都無法通過日軍的炮火封鎖線。
日軍的火力實在過於猛烈和密集,在山頂的美軍甚至都不敢直起身子,撤運傷員時都不得不把傷員放在雨布上,然後拖到坦克旁邊,通過坦克下部的逃生艙送到坦克裏。可以想見,倘若沒有坦克的支援,遭到孤立的這兩個陸戰連鐵定是完了。
被日軍反坦克炮阻擊的m4坦克。m4的車身外形較高,不易躲藏,在距離較近的情況下,反坦克炮可對它構成較大威脅
當然那些每天來往於山上的美軍坦克也付出了不菲的代價。在日軍反坦克炮的襲擊下,前後共有21輛坦克被摧毀。
6月15日,陸戰一師又實施了一次奇襲,各路人馬合兵一處,突破了第89聯隊的防線。
僅隔兩天,從小祿半島開來的陸戰六師快馬趕到,揮手一記追魂劍,不僅劈開了第22聯隊的防線,還幾乎將該聯隊全部包了餃子。
隻有位於中部的第32聯隊的防線尚保持完整,也因此成為美軍重點攻擊的目標。黃昏,在奇襲方麵已經玩得如魚得水的陸戰隊一個迂迴,再次從背後向第32聯隊投去一桿標槍,從而把西防線的日軍也擠壓到了極限。
★鐵的準則
第24師團所餘部隊大多訓練有素,且配備的武器彈藥也較為充足,這使得陸戰一師一側的戰鬥始終進行得異常激烈,以至很多陸戰隊員都想起了貝裏琉島上那座曾被鮮血染紅的“血鼻嶺”。
由於傷亡較大,很多戰鬥補充兵都參加到一線作戰中來。在沖繩戰役初期,陸戰一師也有一些補充兵,他們在參戰前已在後方接受過一段時間的陸戰隊訓練,所以戰鬥素質較好,也比較容易融入陸戰隊的氛圍,而現在這些補充兵是直接從美國運來的,除了必要的新兵訓練外,有關陸戰隊的訓練隻有短短幾個星期,用陸戰一師的標準來衡量,還遠遠不夠格。
新兵怕炮,當新兵們第一次暴露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之下時,他們變得不知所措,作戰效率也非常低下,老兵們看得直搖頭。
接著,當需要將傷員從炮火下抬走時,一些新兵又表現得縮手縮腳,不敢或不願意冒險前去搶救受傷的隊友,他們“就像迷糊的小白臉似的把一切都弄糟了”。不放棄任何一個隊友,向來都是海軍陸戰隊裏鐵的準則,是誰也不能打破和輕視的,老兵們被激怒了,終於板起了臉:“你們到底去不去抬傷員,不去,就先開槍突突了你們!”
看著老兵們圓睜的怒目,新兵怯了,相比日軍的炮火,他們顯然更害怕這些桀驁不馴,任何時候都敢作敢為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