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頁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1: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回到呂宋戰役上,山下統領的部隊並無很強的戰鬥力,他當然隻能那麽做。第32軍不一樣,盡管缺了第九師團,但剩下的兩個半師團還算兵強馬壯,此外,為了最大限度地填補第九師團調離後形成的真空,牛島已經盡可能地把駐島海軍和後方部隊全部改編成了一線步兵。這些步兵雖然裝備低劣,也沒受到過多少訓練,但起碼在主力部隊缺員時可以進行補充。
後衛部隊缺了,牛島再來個拆東牆補西牆,將3900名沖繩百姓作為勞務部隊臨時編入第32軍,600名學生則被分配到各司令部充當傳令兵、勤雜兵和報務員的助手。
美軍情報估計島上日軍隻有約7萬人,但第32軍的可作戰兵員實際達到了10萬之眾。如果把這10萬人馬全都塞到不值錢的山窩窩裏去,造成兵力上的極大浪費不說,知道的人,也必然會認為第32軍是十足的懦夫。
下下策、下策、中策都講完了,八原開始竭力推銷他的上上策,也就是第四種方案。
沖繩的首府那霸和老城首裏都在南部,那霸是第32軍軍部及軍港所在地,更重要的是南部同樣有山區,日軍若全力以赴,不僅可以守住那霸軍港,還可以用大炮對讀穀和嘉手納機場進行封鎖,讓美軍有了機場都用不爽。
就思路來看,它與栗林在硫黃島戰役中使用的戰術最為接近和相似。八原推出“硫黃島模式”後,果然一眼就被牛島、長勇相中,第32軍軍部的其他成員也都表示滿意。
八原據此對防線重新進行了部署,除派兩個大隊在島的北部做象徵性防禦外,其他部隊全部開往沖繩島南部。一個月後,他對新防線進行視察,結果發現防線整體仍過於薄弱,恐怕難以抵禦美軍的密集攻勢。在徵得牛島和長勇的同意後,八原又進一步縮短了各部隊之間的距離,第32軍主力所在區域也相應變得越來越小,其集結範圍僅占全島總麵積的八分之一。
盡管像刺蝟一樣紮堆到了易守難攻的最南端,但由於認識到大本營對沖繩島已愛莫能助,無法再派援兵來,第32軍的官兵還是打不起精神來。
事情也明擺在眼前。戰前他們估計美軍將有6~10個師在沖繩登陸,一個美軍師的火力約為日軍師團的5~6倍,整整多出3~7個師,這就意味著美軍地麵部隊的火力至少是日軍的15倍,甚至更多。這還不算上美軍占有絕對優勢的海空軍力量。
如此懸殊的實力對比,沒打兩下,第32軍就可能輸得跟死人差不多了,光靠山區又能擋得幾時?出路出路,有出無路,很多人想著想著,便把心灰到了大西洋,從上到下都陷於沉悶絕望的氣氛之中。
八原給第32軍找到的法子,就是像硫黃島的栗林那樣,全力修築和利用地下坑道。為此,他還專門寫了一本名為“必勝之路”的小冊子,作為防禦作戰的指導性文件。在這本小冊子裏,八原提出,隻要擁有完備的坑道設施,要戰勝人數、火力和技術都占有優勢的美軍就不是沒有可能的事,因為“勝利的信心來自於堅固的堡壘”。
島上日軍被鼓動起來,開始幹勁十足地大挖坑道。不過天下事總是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沖繩島南部表麵全部由珊瑚石構成,厚達10~20米,像鋼筋混凝土一樣堅硬,而日軍缺乏挖地道的機械設備,土木作業完全依賴鐵鍬、鋤頭等原始工具,挖掘難度非常之大。士兵們挖著挖著,鐵鍬、鋤頭常常被挖成斷柄,直到珊瑚層被挖穿,下麵出現了鬆軟的紅黏土,作業過程才變得順暢了一些。
★一次都未刷到要害
沖繩島北部的土質與南部完全不同,挖坑道相對要輕鬆得多,但八原認為,南部堅硬的土質正是他需要的。
由於美軍潛艇很早就對沖繩海域實施了封鎖,使得沖繩島難以獲得必需的物資裝備,在修築地下坑道時,第32軍基本就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既無水泥,也無鋼筋和炸藥。
缺了水泥鋼筋,你就是挖了坑道,上麵掉一發炸彈下來,還是夠嗆。要知道,坑道不僅用來藏身,更主要的還是防空襲和炮擊。厚厚的珊瑚層解決了這一難題,它就像是給坑道做的鋼筋混凝土蓋子一樣,就算是美軍彈飛如雨,隻要拿“蓋子”一蓋,就不用害怕了。
水泥鋼筋雖然可以用珊瑚層代替,但坑道頂部總得用什麽東西撐起來,否則很容易塌。
能想到的就是木頭,沖繩島南部沒有大片森林,鬆林都集中在北部,於是,第32軍便在北部森林給各部隊劃分伐木區,每個師團和旅團都要抽調數百人組成伐木隊負責伐木。
鬆木伐下來了,得往南送。從北到南,有近65千米的路程,沿途沒有鐵路線,隻能用卡車運輸。第32軍雖然配有卡車,像第24師團還有專門的運輸聯隊,但在美軍此前對沖繩島發起的空襲中,島上儲存的汽油大部分都已被摧毀,第32軍被迫利用甘薯中提煉的酒精作為燃料,這當然無法滿足長途運輸的需要。
研究來研究去,最後的辦法仍是讓各部隊自己動手,用當地一種稱為“塞比尼”的小型船隻作為工具,從海上將木材運往各自位於南部的防禦陣地。
萊特戰役結束後,從萊特島機場起飛的b-24轟炸機開始進行每天的例行偵察,飛行員一瞅,日軍正從北向南運木頭,馬上就用機槍對船隻進行掃射。日軍不得不改在晚上進行水上運輸,運輸效率也由此大大降低,不過到1945年3月底,沖繩島南部的地下坑道已基本就緒,各部隊也早就進入坑道隱蔽。等到美軍大規模登陸的那一天,第24師團和第62師團已在坑道內待了100天,第44獨立混成旅團的時間短一些,也待了50天。
後衛部隊缺了,牛島再來個拆東牆補西牆,將3900名沖繩百姓作為勞務部隊臨時編入第32軍,600名學生則被分配到各司令部充當傳令兵、勤雜兵和報務員的助手。
美軍情報估計島上日軍隻有約7萬人,但第32軍的可作戰兵員實際達到了10萬之眾。如果把這10萬人馬全都塞到不值錢的山窩窩裏去,造成兵力上的極大浪費不說,知道的人,也必然會認為第32軍是十足的懦夫。
下下策、下策、中策都講完了,八原開始竭力推銷他的上上策,也就是第四種方案。
沖繩的首府那霸和老城首裏都在南部,那霸是第32軍軍部及軍港所在地,更重要的是南部同樣有山區,日軍若全力以赴,不僅可以守住那霸軍港,還可以用大炮對讀穀和嘉手納機場進行封鎖,讓美軍有了機場都用不爽。
就思路來看,它與栗林在硫黃島戰役中使用的戰術最為接近和相似。八原推出“硫黃島模式”後,果然一眼就被牛島、長勇相中,第32軍軍部的其他成員也都表示滿意。
八原據此對防線重新進行了部署,除派兩個大隊在島的北部做象徵性防禦外,其他部隊全部開往沖繩島南部。一個月後,他對新防線進行視察,結果發現防線整體仍過於薄弱,恐怕難以抵禦美軍的密集攻勢。在徵得牛島和長勇的同意後,八原又進一步縮短了各部隊之間的距離,第32軍主力所在區域也相應變得越來越小,其集結範圍僅占全島總麵積的八分之一。
盡管像刺蝟一樣紮堆到了易守難攻的最南端,但由於認識到大本營對沖繩島已愛莫能助,無法再派援兵來,第32軍的官兵還是打不起精神來。
事情也明擺在眼前。戰前他們估計美軍將有6~10個師在沖繩登陸,一個美軍師的火力約為日軍師團的5~6倍,整整多出3~7個師,這就意味著美軍地麵部隊的火力至少是日軍的15倍,甚至更多。這還不算上美軍占有絕對優勢的海空軍力量。
如此懸殊的實力對比,沒打兩下,第32軍就可能輸得跟死人差不多了,光靠山區又能擋得幾時?出路出路,有出無路,很多人想著想著,便把心灰到了大西洋,從上到下都陷於沉悶絕望的氣氛之中。
八原給第32軍找到的法子,就是像硫黃島的栗林那樣,全力修築和利用地下坑道。為此,他還專門寫了一本名為“必勝之路”的小冊子,作為防禦作戰的指導性文件。在這本小冊子裏,八原提出,隻要擁有完備的坑道設施,要戰勝人數、火力和技術都占有優勢的美軍就不是沒有可能的事,因為“勝利的信心來自於堅固的堡壘”。
島上日軍被鼓動起來,開始幹勁十足地大挖坑道。不過天下事總是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沖繩島南部表麵全部由珊瑚石構成,厚達10~20米,像鋼筋混凝土一樣堅硬,而日軍缺乏挖地道的機械設備,土木作業完全依賴鐵鍬、鋤頭等原始工具,挖掘難度非常之大。士兵們挖著挖著,鐵鍬、鋤頭常常被挖成斷柄,直到珊瑚層被挖穿,下麵出現了鬆軟的紅黏土,作業過程才變得順暢了一些。
★一次都未刷到要害
沖繩島北部的土質與南部完全不同,挖坑道相對要輕鬆得多,但八原認為,南部堅硬的土質正是他需要的。
由於美軍潛艇很早就對沖繩海域實施了封鎖,使得沖繩島難以獲得必需的物資裝備,在修築地下坑道時,第32軍基本就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既無水泥,也無鋼筋和炸藥。
缺了水泥鋼筋,你就是挖了坑道,上麵掉一發炸彈下來,還是夠嗆。要知道,坑道不僅用來藏身,更主要的還是防空襲和炮擊。厚厚的珊瑚層解決了這一難題,它就像是給坑道做的鋼筋混凝土蓋子一樣,就算是美軍彈飛如雨,隻要拿“蓋子”一蓋,就不用害怕了。
水泥鋼筋雖然可以用珊瑚層代替,但坑道頂部總得用什麽東西撐起來,否則很容易塌。
能想到的就是木頭,沖繩島南部沒有大片森林,鬆林都集中在北部,於是,第32軍便在北部森林給各部隊劃分伐木區,每個師團和旅團都要抽調數百人組成伐木隊負責伐木。
鬆木伐下來了,得往南送。從北到南,有近65千米的路程,沿途沒有鐵路線,隻能用卡車運輸。第32軍雖然配有卡車,像第24師團還有專門的運輸聯隊,但在美軍此前對沖繩島發起的空襲中,島上儲存的汽油大部分都已被摧毀,第32軍被迫利用甘薯中提煉的酒精作為燃料,這當然無法滿足長途運輸的需要。
研究來研究去,最後的辦法仍是讓各部隊自己動手,用當地一種稱為“塞比尼”的小型船隻作為工具,從海上將木材運往各自位於南部的防禦陣地。
萊特戰役結束後,從萊特島機場起飛的b-24轟炸機開始進行每天的例行偵察,飛行員一瞅,日軍正從北向南運木頭,馬上就用機槍對船隻進行掃射。日軍不得不改在晚上進行水上運輸,運輸效率也由此大大降低,不過到1945年3月底,沖繩島南部的地下坑道已基本就緒,各部隊也早就進入坑道隱蔽。等到美軍大規模登陸的那一天,第24師團和第62師團已在坑道內待了100天,第44獨立混成旅團的時間短一些,也待了5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