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頁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1: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7月4日,麥克阿瑟正式宣布菲律賓戰役結束,被零散分割於北呂宋山區的山下部隊隻有出氣,沒有進氣,要解決它,也不過是一刀了斷的事。至7月底,澳軍奪取了婆羅洲的所有目標,“雙簧管”戰役完成得像“勝利戰役”一樣漂亮。
三年來,在麥克阿瑟主持的西南太平洋戰場上,共有八個集團規模的日本陸軍被擊潰或喪失戰鬥力,即便是那些沒有被完全消滅的部隊,也被孤立地分隔在太平洋的各個小島上,他們對盟軍進軍日本已構不成任何實質性威脅。
第三十一章
誰也活不成
在萊特戰役中,參與作戰的海軍陸戰單位不僅有陸戰航空隊,還有第五兩棲軍的兩個榴彈炮營,他們曾與陸軍的重炮營集中在一起,對步兵實施過火力支援。
據說有一次,麥克阿瑟視察這兩個榴彈炮營時,發現一門榴彈炮上被人用粉筆寫下了標語:“憑著上帝和少數陸戰隊的幫助,麥克阿瑟已經收復了菲律賓。”
這是典型的陸戰隊風格,如果你不了解和熟悉陸戰隊,會覺得這群人該有多麽自大:收復菲律賓主要是陸軍的功勞,你們不過是起輔助作用,難道就可以喧賓奪主了?
所幸麥克阿瑟並不計較細節,他在意的隻是他老麥的大名有沒有被忽略。看到標語後,他先是感到驚異,接著便笑逐顏開,看上去非常高興。
在萊特戰役臨近結束時,榴彈炮營正式歸還了建製,這一次,他們將參與進攻硫黃島。
硫黃島是美軍即將踏上的第一片日本國土。這是一座火山熔岩冷卻後形成的火山島,島上覆蓋著一層火山噴發造成的硫黃,因而整個島嶼終年瀰漫著蒸汽和硫黃味,顯得生氣勃勃。
硫黃島最長處8千米,最寬處4千米,總麵積20平方千米。從空中望去,它就像一塊肥豬排,是一個標準的彈丸之地。即便就軍事戰略角度而言,硫黃島也構不成馬裏亞納群島那樣的“防波堤”作用,與沖繩“日本本土大門”的地位更是相去甚遠。照理,美軍完全可以用“蛙跳”戰術將其置於一邊,隻用海空軍封鎖監視,任其自生自滅。類似的例子,在太平洋戰爭的中後期比比皆是。
之所以不能跳過硫黃島,是為了給空襲日本打開方便之門。
★成本與收益
至麥克阿瑟發起呂宋戰役時,美軍以馬裏亞納群島為基地,已對日本實施了六次空襲。盡管美國國內媒體對空襲行動進行了大量宣傳,但實際上並沒有取得什麽像樣的轟炸成果。
美國陸軍航空兵總司令阿諾德上將對此很不滿意,特把李梅少將從歐洲調來進行指導。
李梅時年隻有38歲,是當時美國空軍最年輕的將領。他說話不像一般軍人那樣粗著嗓子,扯著喉嚨,而是很輕很柔,隔得稍遠就聽不到他的聲音,實際上他非常勇猛,曾多次在歐洲戰場執行危險的轟炸任務。
與很多空軍將領不同,出身於工人家庭的李梅並沒有在軍校就讀過,他硬是憑藉出色的戰績,從一名普通的b-17轟炸機飛行員一步步晉升成為將軍。正是因為自己有這樣一路搏命打拚的經歷,他對部下的要求也非常嚴厲。一名飛行員用略帶誇張的口氣評價道:“李梅將軍接管空軍後,就是要讓我們全部送死!”
李梅注重發揮空軍部隊的勇敢精神,不過他經過認真考察後發現,空襲不成功,並不是b-29的飛行員不敢出擊或是水平不行,而是確實存在著一些客觀原因。
首先引起李梅關注的就是硫黃島。硫黃島幾乎處於東京和塞班島的正中間,一旦b-29靠近硫黃島,島上的雷達就可以提前兩個小時向日本本土發出預警。接著,當身形巨大的b-29機群飛越硫黃島上空時,島上小而靈活的日軍戰鬥機就會蜂擁而上,打亂轟炸機的隊形。甚至當受傷的b-29返回基地時,還會再次遭到硫黃島日機的攔截,很多飛行員和機組成員就是在這樣的戰鬥中葬身大海的。
李梅向阿諾德報告,硫黃島已對飛行員構成嚴重威脅,影響了美軍對日本本土的攻擊,必須把它拿下。在阿諾德的提議下,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責成尼米茲組織硫黃島戰役。尼米茲對此非常重視,他在珍珠港的辦公室裏有一張地圖,尼米茲在地圖上劃出了一個射向日本心髒的箭頭,而硫黃島就處在這個箭頭經過的線路上。
為了便於就近指揮,尼米茲特地將指揮部從珍珠港移至關島,並組織人員先後對硫黃島進行了371架次的空中偵察。
自1945年初起,按照既定的輪換製度,斯普魯恩斯接替哈爾西擔任海上作戰的戰役總指揮,第三艦隊也重新改名為第五艦隊。斯普魯恩斯最初對進攻硫黃島持積極態度,因為他和尼米茲一開始都認為,攻占這麽一座小島不會有什麽特殊困難。直到看過航空照片以及根據照片製作的泡沫乳膠模型後,他們才感到哪裏不對勁。
照片和模型顯示,硫黃島上遍布碉堡、炮位和地堡。在三個飛機場周圍,有著許多緊密聯繫的戰壕和防守據點。
按照過去的經驗,如果地麵就搞得這麽複雜,地下一定還有大規模的戰壕和隧道網。斯普魯恩斯估計,這些戰壕和隧道網應該就埋在一座名叫折缽山的死火山下。
折缽山位於硫黃島的南端,是該島製高點,雖然它僅僅隻有170米高,但因為聳立於海上的緣故,很有些威武的架勢。山上重炮和迫擊炮陣地密集,僅腹部山脊就有200多個炮位和21個碉堡,從而對南部海灘構成了嚴密的火力控製。
三年來,在麥克阿瑟主持的西南太平洋戰場上,共有八個集團規模的日本陸軍被擊潰或喪失戰鬥力,即便是那些沒有被完全消滅的部隊,也被孤立地分隔在太平洋的各個小島上,他們對盟軍進軍日本已構不成任何實質性威脅。
第三十一章
誰也活不成
在萊特戰役中,參與作戰的海軍陸戰單位不僅有陸戰航空隊,還有第五兩棲軍的兩個榴彈炮營,他們曾與陸軍的重炮營集中在一起,對步兵實施過火力支援。
據說有一次,麥克阿瑟視察這兩個榴彈炮營時,發現一門榴彈炮上被人用粉筆寫下了標語:“憑著上帝和少數陸戰隊的幫助,麥克阿瑟已經收復了菲律賓。”
這是典型的陸戰隊風格,如果你不了解和熟悉陸戰隊,會覺得這群人該有多麽自大:收復菲律賓主要是陸軍的功勞,你們不過是起輔助作用,難道就可以喧賓奪主了?
所幸麥克阿瑟並不計較細節,他在意的隻是他老麥的大名有沒有被忽略。看到標語後,他先是感到驚異,接著便笑逐顏開,看上去非常高興。
在萊特戰役臨近結束時,榴彈炮營正式歸還了建製,這一次,他們將參與進攻硫黃島。
硫黃島是美軍即將踏上的第一片日本國土。這是一座火山熔岩冷卻後形成的火山島,島上覆蓋著一層火山噴發造成的硫黃,因而整個島嶼終年瀰漫著蒸汽和硫黃味,顯得生氣勃勃。
硫黃島最長處8千米,最寬處4千米,總麵積20平方千米。從空中望去,它就像一塊肥豬排,是一個標準的彈丸之地。即便就軍事戰略角度而言,硫黃島也構不成馬裏亞納群島那樣的“防波堤”作用,與沖繩“日本本土大門”的地位更是相去甚遠。照理,美軍完全可以用“蛙跳”戰術將其置於一邊,隻用海空軍封鎖監視,任其自生自滅。類似的例子,在太平洋戰爭的中後期比比皆是。
之所以不能跳過硫黃島,是為了給空襲日本打開方便之門。
★成本與收益
至麥克阿瑟發起呂宋戰役時,美軍以馬裏亞納群島為基地,已對日本實施了六次空襲。盡管美國國內媒體對空襲行動進行了大量宣傳,但實際上並沒有取得什麽像樣的轟炸成果。
美國陸軍航空兵總司令阿諾德上將對此很不滿意,特把李梅少將從歐洲調來進行指導。
李梅時年隻有38歲,是當時美國空軍最年輕的將領。他說話不像一般軍人那樣粗著嗓子,扯著喉嚨,而是很輕很柔,隔得稍遠就聽不到他的聲音,實際上他非常勇猛,曾多次在歐洲戰場執行危險的轟炸任務。
與很多空軍將領不同,出身於工人家庭的李梅並沒有在軍校就讀過,他硬是憑藉出色的戰績,從一名普通的b-17轟炸機飛行員一步步晉升成為將軍。正是因為自己有這樣一路搏命打拚的經歷,他對部下的要求也非常嚴厲。一名飛行員用略帶誇張的口氣評價道:“李梅將軍接管空軍後,就是要讓我們全部送死!”
李梅注重發揮空軍部隊的勇敢精神,不過他經過認真考察後發現,空襲不成功,並不是b-29的飛行員不敢出擊或是水平不行,而是確實存在著一些客觀原因。
首先引起李梅關注的就是硫黃島。硫黃島幾乎處於東京和塞班島的正中間,一旦b-29靠近硫黃島,島上的雷達就可以提前兩個小時向日本本土發出預警。接著,當身形巨大的b-29機群飛越硫黃島上空時,島上小而靈活的日軍戰鬥機就會蜂擁而上,打亂轟炸機的隊形。甚至當受傷的b-29返回基地時,還會再次遭到硫黃島日機的攔截,很多飛行員和機組成員就是在這樣的戰鬥中葬身大海的。
李梅向阿諾德報告,硫黃島已對飛行員構成嚴重威脅,影響了美軍對日本本土的攻擊,必須把它拿下。在阿諾德的提議下,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責成尼米茲組織硫黃島戰役。尼米茲對此非常重視,他在珍珠港的辦公室裏有一張地圖,尼米茲在地圖上劃出了一個射向日本心髒的箭頭,而硫黃島就處在這個箭頭經過的線路上。
為了便於就近指揮,尼米茲特地將指揮部從珍珠港移至關島,並組織人員先後對硫黃島進行了371架次的空中偵察。
自1945年初起,按照既定的輪換製度,斯普魯恩斯接替哈爾西擔任海上作戰的戰役總指揮,第三艦隊也重新改名為第五艦隊。斯普魯恩斯最初對進攻硫黃島持積極態度,因為他和尼米茲一開始都認為,攻占這麽一座小島不會有什麽特殊困難。直到看過航空照片以及根據照片製作的泡沫乳膠模型後,他們才感到哪裏不對勁。
照片和模型顯示,硫黃島上遍布碉堡、炮位和地堡。在三個飛機場周圍,有著許多緊密聯繫的戰壕和防守據點。
按照過去的經驗,如果地麵就搞得這麽複雜,地下一定還有大規模的戰壕和隧道網。斯普魯恩斯估計,這些戰壕和隧道網應該就埋在一座名叫折缽山的死火山下。
折缽山位於硫黃島的南端,是該島製高點,雖然它僅僅隻有170米高,但因為聳立於海上的緣故,很有些威武的架勢。山上重炮和迫擊炮陣地密集,僅腹部山脊就有200多個炮位和21個碉堡,從而對南部海灘構成了嚴密的火力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