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頁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1: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馬奇就把他帶到一線去參觀,當他們到達一線時,正好前線部隊被150碼以外的一個日軍陣地給卡住了。按照陸軍一般的做法,這時就必須等炮兵將日軍陣地擊毀後才能恢復進攻。且不說得耗費很多時間,就算炮兵上來了也會麵臨困難——日軍陣地位於山脊反斜麵,地麵炮火很難打到。
一輛無線電吉普車隨即出現在前方位置,它用布板向飛機指示目標,並且用無線電把目標的具體情形向飛機進行說明。為了準確起見,聯絡人員還向目標位置的上方發射了一發做記號用的白磷彈。
轟炸機中隊馬上行動起來。中隊長在不投彈的情況下,先駕機對準目標飛一遍,等到位置確認,才投下第一發炸彈。緊接著,整個中隊的轟炸機魚貫而進,照葫蘆畫瓢,紛紛把炸彈投在既定目標上。其間,飛機投彈的最大誤差不超過30碼。
日軍陣地頃刻被毀,趴在地上的陸軍士兵聞訊站起,繼續大踏步前進。前來參觀的那名師長目瞪口呆,對馬奇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希望自己的步兵師也能夠馬上獲得同樣的空中支援。
飛機的有效掩護,使得快速部隊的穿插速度達到了每小時48千米。2月3日,晚上7點,他們越過馬尼拉市界,成為盟軍進入馬尼拉的第一支部隊。
在菲律賓遊擊隊的配合下,快速部隊穿過大街,衝散了三五成群的日軍散兵,到達被當成監獄的聖托馬斯大學。一輛綽號為“戰鬥基礎”的坦克撞破前門,快速部隊由此進入,將關押在校園裏的5000名美軍戰俘和美國平民俘虜全部予以解救。
第二天,37師的先頭部隊衝進老比利比德監獄,又救出1500名戰俘,其中有800人都是在巴丹半島上被俘的,這些戰俘都經歷過恐怖的“巴丹死亡行軍”。在以後漫長的三年時間裏,日本人也隻給他們提供少得可憐的糧食定量,裏麵全是蛀蟲和鳥糞。當被解救出來時,每一個戰俘都已經骨瘦如柴,身上破爛不堪,腳上的鞋也早已磨成了碎片。
但他們仍然是戰士。當麥克阿瑟前來看望時,這些被折磨得憔悴不堪的戰俘無一例外地都站到自己的鋪位前,以立正的姿勢迎接著他們的老長官。
一個戰俘以低沉的聲音對麥克阿瑟說:“您回來了,上帝保佑您!”在那個時候,麥克阿瑟甚至感到了一絲羞愧,他立即答道:“我來遲了,但是,我們到底還是回來了。”
★王者歸來
到此為止,除突進市內的快速部隊,美軍三個師的大部隊已從外部將馬尼拉緊緊包圍,其中騎一師、第37師像一把掄起來的鐵錘,從北麵狠砸下來,第11空降師固守南麵,仿佛是堅固的鐵砧,使得日軍無法尋機退入南麵山區。
快速突進的打法,是遇飯吃飯、遇粥喝粥,隻要能夠快速插過去,其他均退到其次。城市攻堅戰就不同了,這裏的日軍全都據守在一幢幢大廈裏,很難把他們趕出來。同時出於保護菲律賓平民的考慮,麥克阿瑟禁止使用飛機轟炸日軍的據點或進行空中支援,甚至重炮也被要求盡量少用,這無疑又加大了攻堅的難度。
美軍不得不一幢樓一幢樓地進行攻擊和搜索,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代價。2月7日,第37師終於在堅硬的外殼上敲開缺口,突入馬尼拉市區,得以與前幾天營救戰俘的先頭部隊會合。麥克阿瑟不顧幕僚們的勸阻,搭乘第37師的一輛坦克跟了進來,並發表公報,宣布:“美軍已突入馬尼拉的城區,馬尼拉的秩序將會很快得到恢復!”
然而,戰鬥並沒有像麥克阿瑟說的那樣在短時間內結束,非但如此,還越來越難打了。2月12日,馬尼拉的兩萬日軍收縮至南部濱海地區。這裏有古老的舊城牆,城牆用厚厚的石頭壘起,非常堅固。美軍沖不進去,隻得用重炮和迫擊炮連續轟擊,城區被炸成一片火海。
當肅清馬尼拉殘敵的掃尾戰鬥還在繼續時,麥克阿瑟已經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巴丹半島和科雷希多島上。
科雷希多島扼守著馬尼拉灣,不奪回該島,美軍就無法安全地使用馬尼拉灣以及港口設施。除此之外,對麥克阿瑟來說,巴丹和科雷希多還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哪怕遲一天收回,心裏都會堵得難受。
第37師的兩名士兵在馬尼拉街頭。照片上的鐵絲網和士兵凝重的神情,都顯示著市內作戰的艱險
呂宋島上的日軍與外界的通信聯繫早已中斷,這使得美軍在情報收集方麵變得較為困難。當時認為日軍在巴丹建立了堅固陣地,並有6000~8000人駐守,就像當初美軍守巴丹一樣,所以麥克阿瑟判斷那裏將有一場惡戰。實際上,巴丹半島上隻有少數日軍,抵抗力也微乎其微。
眼見收復巴丹勝利在望,麥克阿瑟抑製不住喜悅之情。2月16日,在幾名參謀的陪同下,他決定親自到前線視察。
一行人乘兩輛吉普車,沿海岸公路行進。麥克阿瑟不斷地催促駕駛員:“向南,向南!”
駕駛員一直開一直開,結果開到了超出戰線8000米的地方,到了日軍的範圍內。如果不是一座橋擋住去路,車可能還會開得更遠。
一批美軍的p-38“閃電”式戰鬥機打這裏經過,還以為他們是日本人,便準備進行掃射。幸虧飛行員還不算魯莽,掃射前用無線電與地麵人員核對了一下。地麵人員知道麥克阿瑟可能在這條路上的某個地方,馬上通知飛機不要隨便攻擊,這才把麥克阿瑟從自家飛行員的槍口下給救了出來。
一輛無線電吉普車隨即出現在前方位置,它用布板向飛機指示目標,並且用無線電把目標的具體情形向飛機進行說明。為了準確起見,聯絡人員還向目標位置的上方發射了一發做記號用的白磷彈。
轟炸機中隊馬上行動起來。中隊長在不投彈的情況下,先駕機對準目標飛一遍,等到位置確認,才投下第一發炸彈。緊接著,整個中隊的轟炸機魚貫而進,照葫蘆畫瓢,紛紛把炸彈投在既定目標上。其間,飛機投彈的最大誤差不超過30碼。
日軍陣地頃刻被毀,趴在地上的陸軍士兵聞訊站起,繼續大踏步前進。前來參觀的那名師長目瞪口呆,對馬奇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希望自己的步兵師也能夠馬上獲得同樣的空中支援。
飛機的有效掩護,使得快速部隊的穿插速度達到了每小時48千米。2月3日,晚上7點,他們越過馬尼拉市界,成為盟軍進入馬尼拉的第一支部隊。
在菲律賓遊擊隊的配合下,快速部隊穿過大街,衝散了三五成群的日軍散兵,到達被當成監獄的聖托馬斯大學。一輛綽號為“戰鬥基礎”的坦克撞破前門,快速部隊由此進入,將關押在校園裏的5000名美軍戰俘和美國平民俘虜全部予以解救。
第二天,37師的先頭部隊衝進老比利比德監獄,又救出1500名戰俘,其中有800人都是在巴丹半島上被俘的,這些戰俘都經歷過恐怖的“巴丹死亡行軍”。在以後漫長的三年時間裏,日本人也隻給他們提供少得可憐的糧食定量,裏麵全是蛀蟲和鳥糞。當被解救出來時,每一個戰俘都已經骨瘦如柴,身上破爛不堪,腳上的鞋也早已磨成了碎片。
但他們仍然是戰士。當麥克阿瑟前來看望時,這些被折磨得憔悴不堪的戰俘無一例外地都站到自己的鋪位前,以立正的姿勢迎接著他們的老長官。
一個戰俘以低沉的聲音對麥克阿瑟說:“您回來了,上帝保佑您!”在那個時候,麥克阿瑟甚至感到了一絲羞愧,他立即答道:“我來遲了,但是,我們到底還是回來了。”
★王者歸來
到此為止,除突進市內的快速部隊,美軍三個師的大部隊已從外部將馬尼拉緊緊包圍,其中騎一師、第37師像一把掄起來的鐵錘,從北麵狠砸下來,第11空降師固守南麵,仿佛是堅固的鐵砧,使得日軍無法尋機退入南麵山區。
快速突進的打法,是遇飯吃飯、遇粥喝粥,隻要能夠快速插過去,其他均退到其次。城市攻堅戰就不同了,這裏的日軍全都據守在一幢幢大廈裏,很難把他們趕出來。同時出於保護菲律賓平民的考慮,麥克阿瑟禁止使用飛機轟炸日軍的據點或進行空中支援,甚至重炮也被要求盡量少用,這無疑又加大了攻堅的難度。
美軍不得不一幢樓一幢樓地進行攻擊和搜索,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代價。2月7日,第37師終於在堅硬的外殼上敲開缺口,突入馬尼拉市區,得以與前幾天營救戰俘的先頭部隊會合。麥克阿瑟不顧幕僚們的勸阻,搭乘第37師的一輛坦克跟了進來,並發表公報,宣布:“美軍已突入馬尼拉的城區,馬尼拉的秩序將會很快得到恢復!”
然而,戰鬥並沒有像麥克阿瑟說的那樣在短時間內結束,非但如此,還越來越難打了。2月12日,馬尼拉的兩萬日軍收縮至南部濱海地區。這裏有古老的舊城牆,城牆用厚厚的石頭壘起,非常堅固。美軍沖不進去,隻得用重炮和迫擊炮連續轟擊,城區被炸成一片火海。
當肅清馬尼拉殘敵的掃尾戰鬥還在繼續時,麥克阿瑟已經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巴丹半島和科雷希多島上。
科雷希多島扼守著馬尼拉灣,不奪回該島,美軍就無法安全地使用馬尼拉灣以及港口設施。除此之外,對麥克阿瑟來說,巴丹和科雷希多還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哪怕遲一天收回,心裏都會堵得難受。
第37師的兩名士兵在馬尼拉街頭。照片上的鐵絲網和士兵凝重的神情,都顯示著市內作戰的艱險
呂宋島上的日軍與外界的通信聯繫早已中斷,這使得美軍在情報收集方麵變得較為困難。當時認為日軍在巴丹建立了堅固陣地,並有6000~8000人駐守,就像當初美軍守巴丹一樣,所以麥克阿瑟判斷那裏將有一場惡戰。實際上,巴丹半島上隻有少數日軍,抵抗力也微乎其微。
眼見收復巴丹勝利在望,麥克阿瑟抑製不住喜悅之情。2月16日,在幾名參謀的陪同下,他決定親自到前線視察。
一行人乘兩輛吉普車,沿海岸公路行進。麥克阿瑟不斷地催促駕駛員:“向南,向南!”
駕駛員一直開一直開,結果開到了超出戰線8000米的地方,到了日軍的範圍內。如果不是一座橋擋住去路,車可能還會開得更遠。
一批美軍的p-38“閃電”式戰鬥機打這裏經過,還以為他們是日本人,便準備進行掃射。幸虧飛行員還不算魯莽,掃射前用無線電與地麵人員核對了一下。地麵人員知道麥克阿瑟可能在這條路上的某個地方,馬上通知飛機不要隨便攻擊,這才把麥克阿瑟從自家飛行員的槍口下給救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