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頁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1: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美軍後來將該珊瑚嶺稱作“要點”。“要點”正麵布滿蜂窩狀的珊瑚洞以及日本人用炸藥炸出的射擊掩體,而僅憑偵察機從空中拍攝的照片,也確實難以看出這些珊瑚洞和掩體的存在。
美軍剛剛登岸時,日軍一反常態地隱忍不發,等美軍進入近距離,“要點”和海灘上的其他日軍暗藏火力點才開始施虐,其中僅“要點”就裝備有一門反坦克炮和六門雙連機關炮,加之距離如此之近,自然具有非同一般的殺傷力。
五個先頭營中,位於最北麵的陸戰一團兩個營離“要點”最近,傷亡也最慘重。更糟的是,搭載大多數野戰電話設備和報務員的履帶車也在暗礁上被反坦克炮擊毀,在失去通信調度後,各營變得更加混亂。
位於登陸隊列最西麵的陸戰七團三營雖可避開“要點”的火力,可是側翼又遭到了海灘暗藏火力點的襲擊,很多履帶車還沒登陸就被幹掉了,從車輛中跳出的士兵成為日軍機槍的活靶子。機槍一遍遍地犁過去,三營的傷亡情況令人咋舌。
指揮船的無線電揚聲器裏響徹著“蜘蛛”的呼叫:“敵人有強大的火力,抵抗已經由中度轉為重度,暗礁上的一些兩棲履帶車輛正在燃燒!”
暗礁和灘頭上又升起幾十道黑煙柱,“蜘蛛”驚叫起來:“糟透了,敵人有一門巨炮正在發射,白色灘頭(陸戰一團所在的登陸灘頭代號)上大約有20輛兩棲履帶車輛在燃燒,在橙三灘頭(陸戰七團三營所在的登陸灘頭代號),我也可以看見有18輛在燃燒,巨炮的縱射可以達到這個灘頭……”
★最大號的日本佬
守備貝裏琉島的日軍主力為第14師團,下轄第二聯隊和第15聯隊第三大隊,加上海軍守備隊、勞工、地勤人員,總數確實隻有一萬多人,數量上與美軍掌握的情況出入不大,但作為從中國東北抽出的關東軍,日本僅剩的精銳部隊之一,第14師團的兵員經過精挑細選,且有許多參加過侵華戰爭的老兵,整體戰鬥力很強。
一個明顯的特徵是,當時的日本人普通個兒矮,然而第14師團卻有一些身高超過一米八的大塊頭兵,後來與之交戰的美軍士兵稱他們是自己生平見過的“最大號的日本佬”。
應該說,如果僅僅如此,其實並不可怕,在馬裏亞納戰役中,駐於提尼安島、關島的第29師團還不是被美軍陸戰隊三下五除二地鏟掉了,可怕的是日軍戰術思維的改變。
從瓜島戰役到馬裏亞納戰役,日軍防守時往往不顧美軍優勢火力,一味猛打猛衝,結果卻導致一敗再敗。隨著馬裏亞納戰役結束,日軍大本營終於痛定思痛,在戰術上做出了調整,決定採取縱深防禦、坑道工事的策略,和美軍大打消耗戰。
收到大本營所謂的“7月指示”後,第14師團長井上貞衛中將對部下說:“勝利取決於我們能否汲取最近幾次戰役,特別是塞班島之戰的教訓。美國人全靠他們的物質力量取勝,如果我們能用物質力量打敗他們的話,那將使他們受到難以想像的震動。”
第一次,在日軍的動員中,“物質力量”取代了“精神力量”和武士道,這意味著一個相當大的改變。
井上專門製訂了作戰方案,但在美軍登陸時,他已經到別的地方視察去了,接替井上任島上最高指揮官的是第二聯隊隊長中川州男大佐。中川曾參與侵華戰爭,後進入陸軍大學深造,具備較豐富的實戰經驗和戰術素養,井上不在島上,便由他來對作戰方案進行實施和檢驗。
按照新的作戰方案,每個日本兵都被要求固守在岩洞裏和峭壁上,憑藉險要地勢和錯綜複雜的防禦工事進行防守。這使先前子彈可以從島上對穿的計算完全落空,因為當美軍在地麵作戰的時候,日軍卻大多躲在地下或暗藏工事內——那些工事都經過良好的偽裝,與天然地形簡直難以區分,甚至當美軍士兵走到槍眼跟前時,都無法發現它們的存在。
要說中川在指揮上有什麽問題,就是他犯了日軍的一個通病,即不善於集中使用火炮,火炮都是各打各的,否則的話,暗礁和灘頭都將成為美軍難以逾越的一道天險。
即便如此,火炮阻擊還是使美軍蒙受了很大損失,炮彈在整個海岸線上激起大大小小的水柱,珊瑚碎片被炸得滿天飛舞。停泊於海上的指揮艇也遭到了炮擊,炮彈接連飛來,令小艇上的指揮官們大驚失色,好在連發的三發炮彈一發都沒命中目標,全從小艇上方掠過,在艇後爆炸了。
度過重重劫難,美軍終於迎來轉機。陸戰五團的兩個營處於登陸隊形的中央,離日軍的重型火炮最遠,以此為突破口,第一波陸戰隊員陸續登上了灘頭。
隨著一聲令下,第二波全副武裝的陸戰隊員沿著運輸艦的欄杆,分別走向指定位置,他們看到從岸邊返回的登陸艇上多數已載滿傷兵。傷兵一上大船,這些士兵即紛紛從網梯上爬了下去,然後再從登陸艇轉移到履帶車上去。
參加這次戰役的陸戰隊員裏麵,除萊基一類的老兵外,還有許多新兵,比如五團三營k連的迫擊炮手、外號“大錘”的斯萊奇,他當時就在第二波的隊列裏。
這是斯萊奇加入陸戰一師以來的第一場戰役。相比當年登上瓜島的萊基,現在的斯萊奇更為緊張,因為這時岸上的戰鬥已提前進入白熱化,各種武器的聲音響成一片,以至於他和隊友說話時,必須大聲喊叫對方才能聽得見。
美軍剛剛登岸時,日軍一反常態地隱忍不發,等美軍進入近距離,“要點”和海灘上的其他日軍暗藏火力點才開始施虐,其中僅“要點”就裝備有一門反坦克炮和六門雙連機關炮,加之距離如此之近,自然具有非同一般的殺傷力。
五個先頭營中,位於最北麵的陸戰一團兩個營離“要點”最近,傷亡也最慘重。更糟的是,搭載大多數野戰電話設備和報務員的履帶車也在暗礁上被反坦克炮擊毀,在失去通信調度後,各營變得更加混亂。
位於登陸隊列最西麵的陸戰七團三營雖可避開“要點”的火力,可是側翼又遭到了海灘暗藏火力點的襲擊,很多履帶車還沒登陸就被幹掉了,從車輛中跳出的士兵成為日軍機槍的活靶子。機槍一遍遍地犁過去,三營的傷亡情況令人咋舌。
指揮船的無線電揚聲器裏響徹著“蜘蛛”的呼叫:“敵人有強大的火力,抵抗已經由中度轉為重度,暗礁上的一些兩棲履帶車輛正在燃燒!”
暗礁和灘頭上又升起幾十道黑煙柱,“蜘蛛”驚叫起來:“糟透了,敵人有一門巨炮正在發射,白色灘頭(陸戰一團所在的登陸灘頭代號)上大約有20輛兩棲履帶車輛在燃燒,在橙三灘頭(陸戰七團三營所在的登陸灘頭代號),我也可以看見有18輛在燃燒,巨炮的縱射可以達到這個灘頭……”
★最大號的日本佬
守備貝裏琉島的日軍主力為第14師團,下轄第二聯隊和第15聯隊第三大隊,加上海軍守備隊、勞工、地勤人員,總數確實隻有一萬多人,數量上與美軍掌握的情況出入不大,但作為從中國東北抽出的關東軍,日本僅剩的精銳部隊之一,第14師團的兵員經過精挑細選,且有許多參加過侵華戰爭的老兵,整體戰鬥力很強。
一個明顯的特徵是,當時的日本人普通個兒矮,然而第14師團卻有一些身高超過一米八的大塊頭兵,後來與之交戰的美軍士兵稱他們是自己生平見過的“最大號的日本佬”。
應該說,如果僅僅如此,其實並不可怕,在馬裏亞納戰役中,駐於提尼安島、關島的第29師團還不是被美軍陸戰隊三下五除二地鏟掉了,可怕的是日軍戰術思維的改變。
從瓜島戰役到馬裏亞納戰役,日軍防守時往往不顧美軍優勢火力,一味猛打猛衝,結果卻導致一敗再敗。隨著馬裏亞納戰役結束,日軍大本營終於痛定思痛,在戰術上做出了調整,決定採取縱深防禦、坑道工事的策略,和美軍大打消耗戰。
收到大本營所謂的“7月指示”後,第14師團長井上貞衛中將對部下說:“勝利取決於我們能否汲取最近幾次戰役,特別是塞班島之戰的教訓。美國人全靠他們的物質力量取勝,如果我們能用物質力量打敗他們的話,那將使他們受到難以想像的震動。”
第一次,在日軍的動員中,“物質力量”取代了“精神力量”和武士道,這意味著一個相當大的改變。
井上專門製訂了作戰方案,但在美軍登陸時,他已經到別的地方視察去了,接替井上任島上最高指揮官的是第二聯隊隊長中川州男大佐。中川曾參與侵華戰爭,後進入陸軍大學深造,具備較豐富的實戰經驗和戰術素養,井上不在島上,便由他來對作戰方案進行實施和檢驗。
按照新的作戰方案,每個日本兵都被要求固守在岩洞裏和峭壁上,憑藉險要地勢和錯綜複雜的防禦工事進行防守。這使先前子彈可以從島上對穿的計算完全落空,因為當美軍在地麵作戰的時候,日軍卻大多躲在地下或暗藏工事內——那些工事都經過良好的偽裝,與天然地形簡直難以區分,甚至當美軍士兵走到槍眼跟前時,都無法發現它們的存在。
要說中川在指揮上有什麽問題,就是他犯了日軍的一個通病,即不善於集中使用火炮,火炮都是各打各的,否則的話,暗礁和灘頭都將成為美軍難以逾越的一道天險。
即便如此,火炮阻擊還是使美軍蒙受了很大損失,炮彈在整個海岸線上激起大大小小的水柱,珊瑚碎片被炸得滿天飛舞。停泊於海上的指揮艇也遭到了炮擊,炮彈接連飛來,令小艇上的指揮官們大驚失色,好在連發的三發炮彈一發都沒命中目標,全從小艇上方掠過,在艇後爆炸了。
度過重重劫難,美軍終於迎來轉機。陸戰五團的兩個營處於登陸隊形的中央,離日軍的重型火炮最遠,以此為突破口,第一波陸戰隊員陸續登上了灘頭。
隨著一聲令下,第二波全副武裝的陸戰隊員沿著運輸艦的欄杆,分別走向指定位置,他們看到從岸邊返回的登陸艇上多數已載滿傷兵。傷兵一上大船,這些士兵即紛紛從網梯上爬了下去,然後再從登陸艇轉移到履帶車上去。
參加這次戰役的陸戰隊員裏麵,除萊基一類的老兵外,還有許多新兵,比如五團三營k連的迫擊炮手、外號“大錘”的斯萊奇,他當時就在第二波的隊列裏。
這是斯萊奇加入陸戰一師以來的第一場戰役。相比當年登上瓜島的萊基,現在的斯萊奇更為緊張,因為這時岸上的戰鬥已提前進入白熱化,各種武器的聲音響成一片,以至於他和隊友說話時,必須大聲喊叫對方才能聽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