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島戰役、尤其“隆慶開關”之後,葡萄牙人從中國“海盜”的合作者,演變成了追殺者,積極幫助明朝政府清理門戶。
在鎮壓曾一本的戰役中,葡萄牙人出人、出錢、出船、出槍,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我等毫無畏懼,奮不顧身殺敵” ((antonio bocarro《旬年史之十三》)他們得到的回報是十分豐厚的,明政府在澳門推出了所謂的“餉稅製”,“資貿易以餉兵”,按照船舶大小徵稅,“西洋船”(南海以西)分為九等,“東洋船”(南海以東)定為四等,“檄委海防同知、市舶提舉及香山正官,三麵往同丈量估驗。每一舶從首尾兩艕丈過,闊若幹,長若幹,驗其舶中積載,出水若幹,謂之水號,實時命工將艕刻定,估其舶中載貨重若幹,計貨若幹,該納銀若幹,驗估已定,即封籍其數,上海道,轉聞督撫,待報徵收”(《廣東通誌﹒外誌﹒番夷》)。葡萄牙商船等於獲得了合法的貿易地位。從1578 年、也即葡萄牙人自動請纓前往鎮壓林道幹這年,原本一年隻開放一次的“廣交會”,改為兩次,並形成了製度,直到崇禎四年(龍思泰anders ljungstedt《早期澳門史》)。
在明朝牽線組建柬埔寨、暹羅、葡萄人聯軍之前,福建巡撫耿定向曾派出使節陳漢升、陳廷寀前往柬埔寨,下令柬埔寨與暹羅一同出兵,攻打林道幹。但此事被楊四所得悉,楊四就秘密通知了林道幹。林道幹於是搶先動手,殺了陳漢升,將其餘數十人發配為奴。到了這時,明朝聯合暹羅、柬埔寨一起動手,明朝使節到了柬埔寨,陳廷寀等見了,“皆大喜過望”。柬埔寨寨主就將楊四捆綁,與陳廷寀等之前的明朝使節,一起送回明朝,並進貢金書一葉、象牙200斤、蜂蠟200斤。
各方夾擊之下,“腰斬幹”——顯然,這並非指“腰斬”林道幹本人,而隻是“腰斬”了他的勢力。
到了下一年春天(1581),殷正茂再度派遣使節周宗睦、王文琳到柬埔寨,命令他們與暹羅繼續夾攻林道幹,暹羅國王就派了郭六觀,結果被林道幹察覺,“乃格殺番眾,略其舟艫,往佛醜海嶼而去,竟莫知所終” 。
“二十分才,二十分膽”
其實,高層也注意到吏治不清造成了海患頻仍。“廣中數年多盜,非民之好亂,本於吏治不清,貪官為害耳。”
林道幹“莫知所終”,隻是《萬曆武功錄》的記載。這本書雖然比較權威,但記錄上多數十分含糊不清,各個事件的前後順序、因果關聯都語焉不詳。實際上,林道幹揚帆南下,率潮屬2000餘人,白艚船100隻,到了暹羅南邊的“大泥”國(北大年)。
根據泰國保存的《北大年年誌》(《大泥府誌》,phongsawadan mu’ang pattani)記載,林道幹到了北大年後,就紮根下來了,據說還被招為駙馬,率部墾殖大泥的濱海封地,興建了一個港口,後世人稱“道幹港”。“海盜”林道幹在北大年成了一個建設者,被尊奉為當地的“客長”,他甚至還積極地傳播伊斯蘭教,想在這裏建一個清真寺,但三次遭雷擊而放棄。
林道幹在北大年為華人開拓了一個新的家園,但在自己的祖國,依然被當做十惡不赦的“海賊”,隻有著名的學者李贄(李卓吾),在著名的《續焚書》一書中為他作了辯解,驚世駭俗,人們才開始認識到林道幹的意義,並反思這種對武裝商團的鷹派作風。
李贄的感慨源於一個玩笑,他在黃安時,朋友吳少虞戲問他:“公可識林道幹否?”當時,“林道幹”三字成了笑話福建人的稱呼。
李贄就反問吳少虞:“爾此言是罵我耶,是贊我耶?若說是贊,則彼為巨盜,我為清官,我知爾這大頭巾決不會如此稱讚人矣。若說是罵,則餘是何人,敢望道幹之萬一乎?”將林道幹抬到了非常高的地位上。
李贄說,盡管如今“聖明在上,刑罰得中,倭夷遠遁,民人安枕”,但林道幹“橫行海上三十餘年……猶然無恙如故矣。稱王稱霸,眾願歸之,不肯背離。其才識過人,膽氣壓乎群類,不言可知也” 。
李贄認為,如今的官員們“平居無事,隻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於泥塑,以為雜念不起,便是真實大聖大賢人矣。其稍學奸詐者,又攙入良知講席,以陰博高官,一旦有警,則麵麵相覷,絕無人色,甚至互相推委,以為能明哲” 。
其實,高層也注意到吏治不清造成了海患頻仍。萬曆六年(1578),林道幹率部從柬埔寨殺回潮州招兵買馬的當年,大明國的總理張居正在寫給劉堯誨的信中就說:“廣中數年多盜,非民之好亂,本於吏治不清,貪官為害耳。夫官貪,則良民不懷,奸民不畏,而盜賊利足以誘之,威足以懾之,何憚而不為盜!……節財用、察吏治、安民生,乃其要者也。” 次年再度致信劉堯誨:“根本切要,在精察吏治,使百姓平日有樂生之心,則臨變而作其敵愾之氣,惟高明圖之。” (《張太嶽全集》)
但是,國家卻一方麵“專用此等輩”貪官汙吏,另一方麵棄置林道幹“等輩有才有膽有識之者而不錄,又從而彌縫禁錮之,以為必亂天下,則雖欲不作賊,其勢自不可爾”。
在鎮壓曾一本的戰役中,葡萄牙人出人、出錢、出船、出槍,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我等毫無畏懼,奮不顧身殺敵” ((antonio bocarro《旬年史之十三》)他們得到的回報是十分豐厚的,明政府在澳門推出了所謂的“餉稅製”,“資貿易以餉兵”,按照船舶大小徵稅,“西洋船”(南海以西)分為九等,“東洋船”(南海以東)定為四等,“檄委海防同知、市舶提舉及香山正官,三麵往同丈量估驗。每一舶從首尾兩艕丈過,闊若幹,長若幹,驗其舶中積載,出水若幹,謂之水號,實時命工將艕刻定,估其舶中載貨重若幹,計貨若幹,該納銀若幹,驗估已定,即封籍其數,上海道,轉聞督撫,待報徵收”(《廣東通誌﹒外誌﹒番夷》)。葡萄牙商船等於獲得了合法的貿易地位。從1578 年、也即葡萄牙人自動請纓前往鎮壓林道幹這年,原本一年隻開放一次的“廣交會”,改為兩次,並形成了製度,直到崇禎四年(龍思泰anders ljungstedt《早期澳門史》)。
在明朝牽線組建柬埔寨、暹羅、葡萄人聯軍之前,福建巡撫耿定向曾派出使節陳漢升、陳廷寀前往柬埔寨,下令柬埔寨與暹羅一同出兵,攻打林道幹。但此事被楊四所得悉,楊四就秘密通知了林道幹。林道幹於是搶先動手,殺了陳漢升,將其餘數十人發配為奴。到了這時,明朝聯合暹羅、柬埔寨一起動手,明朝使節到了柬埔寨,陳廷寀等見了,“皆大喜過望”。柬埔寨寨主就將楊四捆綁,與陳廷寀等之前的明朝使節,一起送回明朝,並進貢金書一葉、象牙200斤、蜂蠟200斤。
各方夾擊之下,“腰斬幹”——顯然,這並非指“腰斬”林道幹本人,而隻是“腰斬”了他的勢力。
到了下一年春天(1581),殷正茂再度派遣使節周宗睦、王文琳到柬埔寨,命令他們與暹羅繼續夾攻林道幹,暹羅國王就派了郭六觀,結果被林道幹察覺,“乃格殺番眾,略其舟艫,往佛醜海嶼而去,竟莫知所終” 。
“二十分才,二十分膽”
其實,高層也注意到吏治不清造成了海患頻仍。“廣中數年多盜,非民之好亂,本於吏治不清,貪官為害耳。”
林道幹“莫知所終”,隻是《萬曆武功錄》的記載。這本書雖然比較權威,但記錄上多數十分含糊不清,各個事件的前後順序、因果關聯都語焉不詳。實際上,林道幹揚帆南下,率潮屬2000餘人,白艚船100隻,到了暹羅南邊的“大泥”國(北大年)。
根據泰國保存的《北大年年誌》(《大泥府誌》,phongsawadan mu’ang pattani)記載,林道幹到了北大年後,就紮根下來了,據說還被招為駙馬,率部墾殖大泥的濱海封地,興建了一個港口,後世人稱“道幹港”。“海盜”林道幹在北大年成了一個建設者,被尊奉為當地的“客長”,他甚至還積極地傳播伊斯蘭教,想在這裏建一個清真寺,但三次遭雷擊而放棄。
林道幹在北大年為華人開拓了一個新的家園,但在自己的祖國,依然被當做十惡不赦的“海賊”,隻有著名的學者李贄(李卓吾),在著名的《續焚書》一書中為他作了辯解,驚世駭俗,人們才開始認識到林道幹的意義,並反思這種對武裝商團的鷹派作風。
李贄的感慨源於一個玩笑,他在黃安時,朋友吳少虞戲問他:“公可識林道幹否?”當時,“林道幹”三字成了笑話福建人的稱呼。
李贄就反問吳少虞:“爾此言是罵我耶,是贊我耶?若說是贊,則彼為巨盜,我為清官,我知爾這大頭巾決不會如此稱讚人矣。若說是罵,則餘是何人,敢望道幹之萬一乎?”將林道幹抬到了非常高的地位上。
李贄說,盡管如今“聖明在上,刑罰得中,倭夷遠遁,民人安枕”,但林道幹“橫行海上三十餘年……猶然無恙如故矣。稱王稱霸,眾願歸之,不肯背離。其才識過人,膽氣壓乎群類,不言可知也” 。
李贄認為,如今的官員們“平居無事,隻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於泥塑,以為雜念不起,便是真實大聖大賢人矣。其稍學奸詐者,又攙入良知講席,以陰博高官,一旦有警,則麵麵相覷,絕無人色,甚至互相推委,以為能明哲” 。
其實,高層也注意到吏治不清造成了海患頻仍。萬曆六年(1578),林道幹率部從柬埔寨殺回潮州招兵買馬的當年,大明國的總理張居正在寫給劉堯誨的信中就說:“廣中數年多盜,非民之好亂,本於吏治不清,貪官為害耳。夫官貪,則良民不懷,奸民不畏,而盜賊利足以誘之,威足以懾之,何憚而不為盜!……節財用、察吏治、安民生,乃其要者也。” 次年再度致信劉堯誨:“根本切要,在精察吏治,使百姓平日有樂生之心,則臨變而作其敵愾之氣,惟高明圖之。” (《張太嶽全集》)
但是,國家卻一方麵“專用此等輩”貪官汙吏,另一方麵棄置林道幹“等輩有才有膽有識之者而不錄,又從而彌縫禁錮之,以為必亂天下,則雖欲不作賊,其勢自不可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