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雷克是我二十年前研究西洋軍事史時格外關注的人。我認為德雷克不僅僅是一個英國海盜出身的海軍將領,他更是現代英國的一個符號,是所有英國人思想、意誌乃至英國國家戰略的化身。走出去,打出去,拿回來,然後再走出去,循環往復如不息的海浪。
征服海,駕馭海,海國一體,人海一體;以海的精神、海的氣魄,沖刷世界。在殖民者、搶掠者的身份背後,誰都不能否認,大英帝國把許多近代文明的種子,播散在四麵八方。作為一個中國人,我不能不像一些普通的歷史學家那樣譴責它;但作為一個超然的歷史研究者,我又想說:一切征服者都是偉大的;隻有被征服才是可恥的。歷史永遠都跟隨征服者的腳步。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漢武大帝鐵騎馬踏匈奴黃沙漫捲的豪氣,但絕沒有百舸爭流乘風破浪的波瀾壯闊,驚天動地,驚心動魄。漢武帝的陸地遠征,是以漢族為正統的中華民族雄性的曇花一現,所以,悠悠兩千年,此等故事空前絕後;而西方的海上戰幕,卻綿延五百餘年,至今方興未艾。
方向決定著終點。西方誌在遠方,遠方就在腳下;中國隻關注眼前,最後隻能被別人踏在腳下。故,晚清以後,中國麵對海洋民族的進逼,將兩千年來文化圈中的藩屬國全部丟盡不說,還賠進了本土的五百多萬平方公裏陸地,東南方向數百萬平方公裏的海域。而在中國丟掉的這些地方,以今天工業化時代的眼光來看,其中蘊藏的煤礦、原油、森林和其他礦藏,足夠中國使用數百年。但是,現在中國想從這些原屬自己的地方買回礦產,都要費盡心力歷盡周折而依然不盡人意。
由於忽視海,中國丟掉了無法想像的財富,遭受了無法描述的苦難,很有可能,中國還將丟掉未來。
商人是國家利益的尖兵,海盜是國家的英雄。俄羅斯的擴張,西班牙的擴張,無不是他們國家和民族中冒險者的功勳。對待他們的態度,暗含著這個國家的品質和前途。
雪珥先生以他一貫的客觀、真實,展現了中國近代統治者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荒謬。當別人以舉國的財力和軍力,以無上的榮譽賦予他們民族尖兵的時候,中國給它自己的勇士,送上的是斷頭的酷刑。最後,這個民族迎來了歷史對它的酷刑報應。今天,中國人感受到馬六甲海峽的狹窄了;感受到澳大利亞鐵礦石的敲詐了;感受到海洋通道的不安全了,但是,你們感受到王直他們熱氣騰騰的頭顱被冰冷的刀鋒斬斷的痛楚了嗎?你們感受到那些中國的殖民者在歷史深處,為這個民族發出的痛哭了嗎?
我想,雪珥先生是聽到了。而通過這部書,通過雪珥先生優美文字傳遞的真切的心聲,我相信更多的中國人也會聽到。
(2011年4月9日於北京西山)
第一章 與海為敵
鄭和艦隊大閹割
1407年九月初二(10月2日),大明國首都南京充滿了節日般的歡樂。
遠航歸來的鄭和,在這裏舉行了隆重的獻俘儀式。當著文武百官和各國使臣的麵,鄭和將其在舊港擒獲的海盜首領陳祖義等三人獻給朝廷。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下令即刻處斬,“諸夷聞之震懾,曰:‘真天威也。吾曹安意內向矣’”(《東西洋考》)。
舊港,就是現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巨港(palembang),此前名為三佛齊(samboja),在中國史書中又名渤林邦國,位於馬六甲海峽南端,是控製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要地。
在官方的史冊中,陳祖義伏誅被看作是大明王朝揚威異域的一大勝利。“帝大悅,爵賞有差”(《明史》)。在擒獲陳祖義戰役中有功的舊港僑領施進卿,被任命為宣慰使,“賜印誥冠帶文綺紗羅”。宣慰使,是大明帝國為了治理邊疆少數民族而設的官職,為從三品。而鄭和船隊的有功人員,按級別賞賜,“指揮鈔一百錠,彩幣四表裏;千戶鈔八十錠,彩幣三表裏;百戶所鎮撫鈔六十錠,彩幣二表裏;醫士番火長鈔五十錠,彩幣一表裏;校尉鈔五十錠,綿布三匹;旗軍通事軍伴以下鈔布有差”(《明成祖實錄》)。
在一片彈冠相慶之中,包括在後世的普遍稱頌聲中,大多數人都不曾注意到:劊子手的鬼頭刀,不僅斬下了陳祖義的腦袋,而且也斬下了海洋中華的命根。
舊港之戰
舊港之戰,完全是鄭和主動出擊。正史上描述的陳祖義詐降等,實際上是在為鄭和的主動攻擊尋找一個師出有名的理由。
陳祖義被擒,實在有些蹊蹺。
陳祖義是廣東潮州人,根據鄭和的助手馬歡在其回憶錄《瀛涯勝覽》中的記載,陳祖義全家在洪武年間“逃於此處(三佛齊)”。在隻關注王侯將相的中國歷史中,陳祖義作為一位小人物,並沒能留下為何“逃於此處”的記載。根據推測,最大的可能就是他違反了明太祖朱元璋所訂立的海禁措施,這也是當時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最容易觸犯的“罪行”,也是終明一代中國“海盜”被逼上波濤的主要原因。馬歡記錄說,三佛齊“國人多是廣東、漳、泉州人,逃居此地” 。
三佛齊不僅地理位置好,物產也很豐富。“地土甚肥,諺雲‘一季種穀,三季收稻’,正此地也”,因此,“人甚富饒”。此處“水多地少,頭目之家都在岸地造屋而居,其餘民庶皆在木筏上蓋屋居之,用樁纜拴係在岸,水長則筏浮,不能淹沒。或欲於別處居者,則起樁連屋移去,不勞搬徙” 。(《瀛涯勝覽》) 圖17
征服海,駕馭海,海國一體,人海一體;以海的精神、海的氣魄,沖刷世界。在殖民者、搶掠者的身份背後,誰都不能否認,大英帝國把許多近代文明的種子,播散在四麵八方。作為一個中國人,我不能不像一些普通的歷史學家那樣譴責它;但作為一個超然的歷史研究者,我又想說:一切征服者都是偉大的;隻有被征服才是可恥的。歷史永遠都跟隨征服者的腳步。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漢武大帝鐵騎馬踏匈奴黃沙漫捲的豪氣,但絕沒有百舸爭流乘風破浪的波瀾壯闊,驚天動地,驚心動魄。漢武帝的陸地遠征,是以漢族為正統的中華民族雄性的曇花一現,所以,悠悠兩千年,此等故事空前絕後;而西方的海上戰幕,卻綿延五百餘年,至今方興未艾。
方向決定著終點。西方誌在遠方,遠方就在腳下;中國隻關注眼前,最後隻能被別人踏在腳下。故,晚清以後,中國麵對海洋民族的進逼,將兩千年來文化圈中的藩屬國全部丟盡不說,還賠進了本土的五百多萬平方公裏陸地,東南方向數百萬平方公裏的海域。而在中國丟掉的這些地方,以今天工業化時代的眼光來看,其中蘊藏的煤礦、原油、森林和其他礦藏,足夠中國使用數百年。但是,現在中國想從這些原屬自己的地方買回礦產,都要費盡心力歷盡周折而依然不盡人意。
由於忽視海,中國丟掉了無法想像的財富,遭受了無法描述的苦難,很有可能,中國還將丟掉未來。
商人是國家利益的尖兵,海盜是國家的英雄。俄羅斯的擴張,西班牙的擴張,無不是他們國家和民族中冒險者的功勳。對待他們的態度,暗含著這個國家的品質和前途。
雪珥先生以他一貫的客觀、真實,展現了中國近代統治者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荒謬。當別人以舉國的財力和軍力,以無上的榮譽賦予他們民族尖兵的時候,中國給它自己的勇士,送上的是斷頭的酷刑。最後,這個民族迎來了歷史對它的酷刑報應。今天,中國人感受到馬六甲海峽的狹窄了;感受到澳大利亞鐵礦石的敲詐了;感受到海洋通道的不安全了,但是,你們感受到王直他們熱氣騰騰的頭顱被冰冷的刀鋒斬斷的痛楚了嗎?你們感受到那些中國的殖民者在歷史深處,為這個民族發出的痛哭了嗎?
我想,雪珥先生是聽到了。而通過這部書,通過雪珥先生優美文字傳遞的真切的心聲,我相信更多的中國人也會聽到。
(2011年4月9日於北京西山)
第一章 與海為敵
鄭和艦隊大閹割
1407年九月初二(10月2日),大明國首都南京充滿了節日般的歡樂。
遠航歸來的鄭和,在這裏舉行了隆重的獻俘儀式。當著文武百官和各國使臣的麵,鄭和將其在舊港擒獲的海盜首領陳祖義等三人獻給朝廷。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下令即刻處斬,“諸夷聞之震懾,曰:‘真天威也。吾曹安意內向矣’”(《東西洋考》)。
舊港,就是現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巨港(palembang),此前名為三佛齊(samboja),在中國史書中又名渤林邦國,位於馬六甲海峽南端,是控製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要地。
在官方的史冊中,陳祖義伏誅被看作是大明王朝揚威異域的一大勝利。“帝大悅,爵賞有差”(《明史》)。在擒獲陳祖義戰役中有功的舊港僑領施進卿,被任命為宣慰使,“賜印誥冠帶文綺紗羅”。宣慰使,是大明帝國為了治理邊疆少數民族而設的官職,為從三品。而鄭和船隊的有功人員,按級別賞賜,“指揮鈔一百錠,彩幣四表裏;千戶鈔八十錠,彩幣三表裏;百戶所鎮撫鈔六十錠,彩幣二表裏;醫士番火長鈔五十錠,彩幣一表裏;校尉鈔五十錠,綿布三匹;旗軍通事軍伴以下鈔布有差”(《明成祖實錄》)。
在一片彈冠相慶之中,包括在後世的普遍稱頌聲中,大多數人都不曾注意到:劊子手的鬼頭刀,不僅斬下了陳祖義的腦袋,而且也斬下了海洋中華的命根。
舊港之戰
舊港之戰,完全是鄭和主動出擊。正史上描述的陳祖義詐降等,實際上是在為鄭和的主動攻擊尋找一個師出有名的理由。
陳祖義被擒,實在有些蹊蹺。
陳祖義是廣東潮州人,根據鄭和的助手馬歡在其回憶錄《瀛涯勝覽》中的記載,陳祖義全家在洪武年間“逃於此處(三佛齊)”。在隻關注王侯將相的中國歷史中,陳祖義作為一位小人物,並沒能留下為何“逃於此處”的記載。根據推測,最大的可能就是他違反了明太祖朱元璋所訂立的海禁措施,這也是當時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最容易觸犯的“罪行”,也是終明一代中國“海盜”被逼上波濤的主要原因。馬歡記錄說,三佛齊“國人多是廣東、漳、泉州人,逃居此地” 。
三佛齊不僅地理位置好,物產也很豐富。“地土甚肥,諺雲‘一季種穀,三季收稻’,正此地也”,因此,“人甚富饒”。此處“水多地少,頭目之家都在岸地造屋而居,其餘民庶皆在木筏上蓋屋居之,用樁纜拴係在岸,水長則筏浮,不能淹沒。或欲於別處居者,則起樁連屋移去,不勞搬徙” 。(《瀛涯勝覽》) 圖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