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接著我又聽到了他近乎悲傷的惋惜:“幾乎控製了整個太平洋的鄭氏海上王國,再度因中國大陸的政治動盪而失去了堅實的根基。與滿清隔海對峙,銷蝕鄭成功的實力、也銷蝕了中華海權那燦爛而短暫的輝煌 ”
雪珥先生看似在寫海盜,實際是在舒展一種精神--我稱之為海盜精神,即進取精神和冒險精神。這種精神加諸個人,則充滿進攻和戰鬥性,極致則殺人越貨橫行霸道;化身國家,則開疆闢土,威震八荒,乃至稱王稱霸。不幸的是,雪珥先生是在寫中國海盜,寫他們被閹割、被砍頭、被徹底剿滅的故事。一部近代史,已經足夠中國的男兒把酒淩虛,而這杯苦酒,現在又被添進血腥的鹹味。
像一部悲情的交響樂,在歷史的悲聲沉落到穀底的時候,雪珥先生連續以“亮劍越戰”“中葡海盜戰寧波”等激越的章節,試圖在絕望中點亮某種激勵的火苗。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他以文史大家的點悟功力,緩緩抖出“包袱”底下珍藏的條幅:
“大國海盜:骷髏旗下建強國”!
雪珥先生意味深長寫道:擁有強大的“海盜”力量是大國崛起的前提條件之一,“海盜”不僅是拓殖擴張的先驅,也成為引領海軍以“反海盜”名義而進一步拓殖擴張的藉口。中國錯過了“當海盜”和“打海盜”的兩次歷史機遇 圖窮匕首見,書盡真意出!
雪珥先生順著那些海盜的血跡,不動聲色地揭開那些龍袍蟒帶裹蓋著的思想的殭屍,用他那看似漫不經心的評論,一下接一下地鞭笞著。
而他最後抖出的那七個字“骷髏旗下建強國”,在我看來既如歷史深處傳來的暮鼓晨鍾,又如響徹今世的霹靂絕響。雪珥先生說,“英國人並不用pirate(海盜)來形容德雷克,而是另一個與pirate很相似的單詞--privateer(私掠)。pirate(海盜)與privateer(私掠)的區別,在於後者持有國家頒發的劫掠許可證 私掠船,實際上就是海上民兵,是一國海上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私掠船製度,是英國人的一大發明。
這一發明的重要性,完全可以與蒸汽機的誕生相媲美。這台‘海權’蒸汽機,第一次以國家的名義為‘海盜’進行了正名,‘海盜’行為不再是邪惡的,而是愛國的、高尚的 從此,‘海盜”、’被製度性地納入了英國海權的拓展之中,海盜、海商、海軍的‘三位一體’,令曾經羸弱、貧困得無法供養一支正規海軍的大英帝國,迅速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這是多麽深刻的揭示!大宋隻知道“送”,最後“惶恐灘頭說惶恐”;大明昏昧不“明”,路過全球大帝國的桂冠而不取;大清方向不“清”,在演繹了遊牧民族最後的輝煌之後,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在北京八裏橋被英法排槍獵殺 一部萬馬奔騰的歷史,到此萬籟俱寂!中國在明朝失去成為世界大國的機會之後,事實上已永無可能再次成為世界大國--原因很簡單:地球上已經再沒有了無阻力擴張的基本空間。非僅如此,時至今日,中國在逃過歷史上的海嘯吞噬的驚險之後,依然麵臨著再次被海嘯撲擊的危機。
但是,時下的中國,正瀰漫著和雪珥先生的歷史感覺完全不同的情緒,海軍的一位將軍級歌唱家,以一曲《趕上了盛世咱享太平》,把幻想唱成了現實。當雪珥先生寫完這本書,在我在2011年初春寫著以上文字的時候,中國的海軍護航編隊,正在當年鄭和船隊曾經遠航的地方打擊一群在海上搶劫的農民和漁民;中國的航空母艦正在建造。
雪珥先生的書會讓那些自命不凡的人們感到慚愧,假如他們看到這部書,他們就會忽然發現,現今的中國還沒有人能夠創造出和本書中那些海盜相比的“殖民”業績。隻要我們還在將“殖民”視為貶義詞而口誅筆伐,我們的見識其實就和本書中那些可笑的、自斷民族命根的劊子手半斤八兩。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裏阿諾斯在寫到中國與海洋這一頁時仍然忍不住說:“如果當時的中國也像歐洲一樣對外開拓的話,今天中國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就不是1/6,而是1/2。”在這個世界級的歷史學家的筆下,“殖民”一詞的含義是“對外開拓”。
可惜的是,中國是一個從心底裏蔑視、在言語上譴責擴張的國家和民族,盡管它在歷史上許多次被擴張者掠奪和征服,現實中仍然被擴張者欺淩和壓迫。中國仍然隻是滿足於做反對者,永遠不去學習征服者的優點和長處。這從現在中國經濟的內向性可以看出來:中國的經濟就是內部爭奪,房地產是沒有外部掠奪性的,既賺不了日本、也賺不了美國的錢,而美國的飛機和日本的汽車卻可以賺全世界的錢。這背後,根本上說就是“海基因”的缺失。中國的戰爭史中內戰占了絕大部分,以漢族為正統的中國古代王朝,漢代以外幾乎沒有多少“對外開拓”的貢獻,一個文武雙全的孔子,被後人取掉寶劍,悄悄地進行了文化閹割。天安門廣場東邊的那尊雕像雙手作揖,慈眉善目低眉唱和,正是某些中國精英的自我寫照。
中國沒有人去真正思考民族未來問題,隻滿足眼前和腳下。中國已經重新鑽進歷史的黃土堆裏,在遮天蔽日的煙塵中迷失了現代化的方向。
雪珥先生看似在寫海盜,實際是在舒展一種精神--我稱之為海盜精神,即進取精神和冒險精神。這種精神加諸個人,則充滿進攻和戰鬥性,極致則殺人越貨橫行霸道;化身國家,則開疆闢土,威震八荒,乃至稱王稱霸。不幸的是,雪珥先生是在寫中國海盜,寫他們被閹割、被砍頭、被徹底剿滅的故事。一部近代史,已經足夠中國的男兒把酒淩虛,而這杯苦酒,現在又被添進血腥的鹹味。
像一部悲情的交響樂,在歷史的悲聲沉落到穀底的時候,雪珥先生連續以“亮劍越戰”“中葡海盜戰寧波”等激越的章節,試圖在絕望中點亮某種激勵的火苗。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他以文史大家的點悟功力,緩緩抖出“包袱”底下珍藏的條幅:
“大國海盜:骷髏旗下建強國”!
雪珥先生意味深長寫道:擁有強大的“海盜”力量是大國崛起的前提條件之一,“海盜”不僅是拓殖擴張的先驅,也成為引領海軍以“反海盜”名義而進一步拓殖擴張的藉口。中國錯過了“當海盜”和“打海盜”的兩次歷史機遇 圖窮匕首見,書盡真意出!
雪珥先生順著那些海盜的血跡,不動聲色地揭開那些龍袍蟒帶裹蓋著的思想的殭屍,用他那看似漫不經心的評論,一下接一下地鞭笞著。
而他最後抖出的那七個字“骷髏旗下建強國”,在我看來既如歷史深處傳來的暮鼓晨鍾,又如響徹今世的霹靂絕響。雪珥先生說,“英國人並不用pirate(海盜)來形容德雷克,而是另一個與pirate很相似的單詞--privateer(私掠)。pirate(海盜)與privateer(私掠)的區別,在於後者持有國家頒發的劫掠許可證 私掠船,實際上就是海上民兵,是一國海上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私掠船製度,是英國人的一大發明。
這一發明的重要性,完全可以與蒸汽機的誕生相媲美。這台‘海權’蒸汽機,第一次以國家的名義為‘海盜’進行了正名,‘海盜’行為不再是邪惡的,而是愛國的、高尚的 從此,‘海盜”、’被製度性地納入了英國海權的拓展之中,海盜、海商、海軍的‘三位一體’,令曾經羸弱、貧困得無法供養一支正規海軍的大英帝國,迅速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這是多麽深刻的揭示!大宋隻知道“送”,最後“惶恐灘頭說惶恐”;大明昏昧不“明”,路過全球大帝國的桂冠而不取;大清方向不“清”,在演繹了遊牧民族最後的輝煌之後,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在北京八裏橋被英法排槍獵殺 一部萬馬奔騰的歷史,到此萬籟俱寂!中國在明朝失去成為世界大國的機會之後,事實上已永無可能再次成為世界大國--原因很簡單:地球上已經再沒有了無阻力擴張的基本空間。非僅如此,時至今日,中國在逃過歷史上的海嘯吞噬的驚險之後,依然麵臨著再次被海嘯撲擊的危機。
但是,時下的中國,正瀰漫著和雪珥先生的歷史感覺完全不同的情緒,海軍的一位將軍級歌唱家,以一曲《趕上了盛世咱享太平》,把幻想唱成了現實。當雪珥先生寫完這本書,在我在2011年初春寫著以上文字的時候,中國的海軍護航編隊,正在當年鄭和船隊曾經遠航的地方打擊一群在海上搶劫的農民和漁民;中國的航空母艦正在建造。
雪珥先生的書會讓那些自命不凡的人們感到慚愧,假如他們看到這部書,他們就會忽然發現,現今的中國還沒有人能夠創造出和本書中那些海盜相比的“殖民”業績。隻要我們還在將“殖民”視為貶義詞而口誅筆伐,我們的見識其實就和本書中那些可笑的、自斷民族命根的劊子手半斤八兩。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裏阿諾斯在寫到中國與海洋這一頁時仍然忍不住說:“如果當時的中國也像歐洲一樣對外開拓的話,今天中國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就不是1/6,而是1/2。”在這個世界級的歷史學家的筆下,“殖民”一詞的含義是“對外開拓”。
可惜的是,中國是一個從心底裏蔑視、在言語上譴責擴張的國家和民族,盡管它在歷史上許多次被擴張者掠奪和征服,現實中仍然被擴張者欺淩和壓迫。中國仍然隻是滿足於做反對者,永遠不去學習征服者的優點和長處。這從現在中國經濟的內向性可以看出來:中國的經濟就是內部爭奪,房地產是沒有外部掠奪性的,既賺不了日本、也賺不了美國的錢,而美國的飛機和日本的汽車卻可以賺全世界的錢。這背後,根本上說就是“海基因”的缺失。中國的戰爭史中內戰占了絕大部分,以漢族為正統的中國古代王朝,漢代以外幾乎沒有多少“對外開拓”的貢獻,一個文武雙全的孔子,被後人取掉寶劍,悄悄地進行了文化閹割。天安門廣場東邊的那尊雕像雙手作揖,慈眉善目低眉唱和,正是某些中國精英的自我寫照。
中國沒有人去真正思考民族未來問題,隻滿足眼前和腳下。中國已經重新鑽進歷史的黃土堆裏,在遮天蔽日的煙塵中迷失了現代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