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 《大國海盜》作者:[澳]雪珥【完結】
作品簡介:這是一部對中華海盜的全新解讀,也是一部華人殖民的悲壯詩篇。當西方的海盜們在國家力量的鼓勵和支持下,開疆拓土時,汪直、林道幹、林鳳、鄭芝龍、鄭成功……這些所謂的中國海盜卻不得不兩麵作戰:一麵迎擊遠道而來的西方同行們,爭奪生存的空間;另一方麵則必須繼續麵對來自政府的不斷圍剿。在皇權和西方同行的雙重打擊下,中國人雖然早在西方之前就開始移民海外,卻遲遲難以發展出成熟的海外殖民地,並不斷受到當地土著乃至後來者們的打壓。中國海盜雖然一方麵痛恨政府的打壓,另一方麵卻總是嚮往體製內的召喚,隻要有機會能上岸當官,他們幾乎可以立即捨棄海洋上的一切,反過頭來把矛頭指向昔日的同行。其實,與其說作者說的昔日海盜的歷史,不如說說的是當今世界各國的海上角逐,借古是為了諷今,在作者的字裏行間裏分明透露著海上中國的無奈和悲傖,也因此,作者大聲疾呼:凡是在海洋上無所作為的國家,註定是失敗的國家,贏得海洋必贏的陸地更為重要。
作者簡介:雪珥,澳大利亞華人,職業商人,非職業歷史拾荒者,有良心的歷史發明家,一直致力於收藏與晚清有關的海外文物,通過挖掘海外史料,運用國際關係理論,以國際化的嶄新視角、跨學科的寬闊思維重新審視中國近代史,尤其是中國改革史,不僅十分注重歷史研究的實證,更重視思想的理性和寬容,及歷史研究成果的大眾傳播效果。主要著作有、《絕版甲午:從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戰爭》,《國運1909:清帝國的改革突圍》。
沉默的海嘯
(《大國海盜——浪尖上的中華先鋒隊》序言)
戴旭
關於海,當代中國人中,我似乎是說得最多的一個,已經“說”累了。但沒想到,“讀”關於海的文章,也讓我感到無法釋懷的沉重。看到雪珥先生發來的《大國海盜:浪尖上的先鋒隊》,忍不住一聲長嘆!
我是軍人,雪珥先生是商人;我在大陸,他在海外。不同職業,不同視角,但對於海,雪珥先生竟和我有著同樣刻骨銘心的觀感:中華民族不懂海。它遊戲海、輕蔑海、疏遠海、畏懼海,最終遭受海的吞噬與卷擊;而同一時期,西方卻親近海、征服海,最終大海給他們奉獻了整個世界。
因為與海隔絕,與世隔絕,中國錯過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整整一個階段,一個從近代到現代的階段,直到今天,中國的整體戰略目標還是“現代化”。中國由此付出的進化代價磬竹難書--時至今日,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底,都有一塊屈辱近代史的傷疤,我8歲的女兒春遊圓明園,看到柳綠花紅之下的殘垣斷壁,竟然也“思緒萬千”!那是中國人的“哭牆”。
沒有海洋就沒有未來--當中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晚了:不僅屬於公海的部分已全部被別人占有和控製,天經地義屬於中國自己的海域,也被街坊四鄰掠奪得麵目全非。當代中國最多的外交煩惱,幾乎全部與海有關。這是一種報應,是我們在為歷史上的短見,繼續支付著的現實代價。
大約是出於和我一樣的焦慮和不甘,在繁忙的商務之外,在幽遠的海天之間,雪珥先生向他的同胞捧獻出了《大國海盜:浪尖上的先鋒隊》。
我的理解,這是一本說海的書,海盜隻不過是雪珥先生旁敲側擊的噱頭。和其他鉤沉歷史的著作一樣,雪珥先生一如既往,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在第一章的第一段,當他素描般地寫完朱棣斬殺鄭和獻上的華人海盜之後,筆鋒輕輕一轉:“在一片彈冠相慶之中,包括在後世的普遍稱頌聲中,大多數人都不曾注意到:劊子手的鬼頭刀,不僅斬下了陳祖義的腦袋,而且也斬斷了海洋中華的命根。”
說到海就有說不完的話題。中國輝煌的古代史是從海上突然結束,近代史又從海上一頁頁展開的--那是中華民族從未有過的漫長血淚史,它一直延伸到今天,並將繼續向未來展去。一步落後步步落後,當鄭和從海上空空歸來,世界第一的海上雄師疲憊地蜷縮在陸地上的時候,西方下海了;當我們被西方由海到陸一步步擠壓在本土,像老鼠一樣找食、挖煤的時候,他們又從海上起飛了。
中國落後西方,當年是從陸地到海上的一步;今天則是從陸地到海洋到天空的兩步。
海之上,國有殤。2005年,有感於全球華人都在紀念和歌頌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寫下這樣的感慨。在鄭和夢遊一般虛幻的光榮之後,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史簡直不忍卒讀。
由於遠離海洋蝸居黃土,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國人的文化和思維,無一不帶著黃黃的土色。僅以軍事論,中國漫長的戰史幾乎就是一部徹底的陸戰史,隻有現代一星半點的空戰點綴。海戰的篇章單調而悲愴,除鄭成功的“成功”之外,僅有的一次對外敵的大海戰,竟以全部海軍覆滅載入史冊。這一次失敗也直接導致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崩潰。
但是,五十年後民國海軍自沉長江,又第二次全軍覆沒。這樣的軍事遺產,讓今天中國軍隊無法擁有現代化的基因,也是十三億人數十年來魂牽夢縈呼喚航空母艦的前世情由。
作品簡介:這是一部對中華海盜的全新解讀,也是一部華人殖民的悲壯詩篇。當西方的海盜們在國家力量的鼓勵和支持下,開疆拓土時,汪直、林道幹、林鳳、鄭芝龍、鄭成功……這些所謂的中國海盜卻不得不兩麵作戰:一麵迎擊遠道而來的西方同行們,爭奪生存的空間;另一方麵則必須繼續麵對來自政府的不斷圍剿。在皇權和西方同行的雙重打擊下,中國人雖然早在西方之前就開始移民海外,卻遲遲難以發展出成熟的海外殖民地,並不斷受到當地土著乃至後來者們的打壓。中國海盜雖然一方麵痛恨政府的打壓,另一方麵卻總是嚮往體製內的召喚,隻要有機會能上岸當官,他們幾乎可以立即捨棄海洋上的一切,反過頭來把矛頭指向昔日的同行。其實,與其說作者說的昔日海盜的歷史,不如說說的是當今世界各國的海上角逐,借古是為了諷今,在作者的字裏行間裏分明透露著海上中國的無奈和悲傖,也因此,作者大聲疾呼:凡是在海洋上無所作為的國家,註定是失敗的國家,贏得海洋必贏的陸地更為重要。
作者簡介:雪珥,澳大利亞華人,職業商人,非職業歷史拾荒者,有良心的歷史發明家,一直致力於收藏與晚清有關的海外文物,通過挖掘海外史料,運用國際關係理論,以國際化的嶄新視角、跨學科的寬闊思維重新審視中國近代史,尤其是中國改革史,不僅十分注重歷史研究的實證,更重視思想的理性和寬容,及歷史研究成果的大眾傳播效果。主要著作有、《絕版甲午:從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戰爭》,《國運1909:清帝國的改革突圍》。
沉默的海嘯
(《大國海盜——浪尖上的中華先鋒隊》序言)
戴旭
關於海,當代中國人中,我似乎是說得最多的一個,已經“說”累了。但沒想到,“讀”關於海的文章,也讓我感到無法釋懷的沉重。看到雪珥先生發來的《大國海盜:浪尖上的先鋒隊》,忍不住一聲長嘆!
我是軍人,雪珥先生是商人;我在大陸,他在海外。不同職業,不同視角,但對於海,雪珥先生竟和我有著同樣刻骨銘心的觀感:中華民族不懂海。它遊戲海、輕蔑海、疏遠海、畏懼海,最終遭受海的吞噬與卷擊;而同一時期,西方卻親近海、征服海,最終大海給他們奉獻了整個世界。
因為與海隔絕,與世隔絕,中國錯過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整整一個階段,一個從近代到現代的階段,直到今天,中國的整體戰略目標還是“現代化”。中國由此付出的進化代價磬竹難書--時至今日,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底,都有一塊屈辱近代史的傷疤,我8歲的女兒春遊圓明園,看到柳綠花紅之下的殘垣斷壁,竟然也“思緒萬千”!那是中國人的“哭牆”。
沒有海洋就沒有未來--當中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晚了:不僅屬於公海的部分已全部被別人占有和控製,天經地義屬於中國自己的海域,也被街坊四鄰掠奪得麵目全非。當代中國最多的外交煩惱,幾乎全部與海有關。這是一種報應,是我們在為歷史上的短見,繼續支付著的現實代價。
大約是出於和我一樣的焦慮和不甘,在繁忙的商務之外,在幽遠的海天之間,雪珥先生向他的同胞捧獻出了《大國海盜:浪尖上的先鋒隊》。
我的理解,這是一本說海的書,海盜隻不過是雪珥先生旁敲側擊的噱頭。和其他鉤沉歷史的著作一樣,雪珥先生一如既往,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在第一章的第一段,當他素描般地寫完朱棣斬殺鄭和獻上的華人海盜之後,筆鋒輕輕一轉:“在一片彈冠相慶之中,包括在後世的普遍稱頌聲中,大多數人都不曾注意到:劊子手的鬼頭刀,不僅斬下了陳祖義的腦袋,而且也斬斷了海洋中華的命根。”
說到海就有說不完的話題。中國輝煌的古代史是從海上突然結束,近代史又從海上一頁頁展開的--那是中華民族從未有過的漫長血淚史,它一直延伸到今天,並將繼續向未來展去。一步落後步步落後,當鄭和從海上空空歸來,世界第一的海上雄師疲憊地蜷縮在陸地上的時候,西方下海了;當我們被西方由海到陸一步步擠壓在本土,像老鼠一樣找食、挖煤的時候,他們又從海上起飛了。
中國落後西方,當年是從陸地到海上的一步;今天則是從陸地到海洋到天空的兩步。
海之上,國有殤。2005年,有感於全球華人都在紀念和歌頌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寫下這樣的感慨。在鄭和夢遊一般虛幻的光榮之後,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史簡直不忍卒讀。
由於遠離海洋蝸居黃土,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國人的文化和思維,無一不帶著黃黃的土色。僅以軍事論,中國漫長的戰史幾乎就是一部徹底的陸戰史,隻有現代一星半點的空戰點綴。海戰的篇章單調而悲愴,除鄭成功的“成功”之外,僅有的一次對外敵的大海戰,竟以全部海軍覆滅載入史冊。這一次失敗也直接導致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崩潰。
但是,五十年後民國海軍自沉長江,又第二次全軍覆沒。這樣的軍事遺產,讓今天中國軍隊無法擁有現代化的基因,也是十三億人數十年來魂牽夢縈呼喚航空母艦的前世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