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頁
科涅夫元帥戰爭回憶錄 作者:[蘇聯]羅科索夫斯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政府”雖已死到臨頭,卻仍企圖竭力停止西線的軍事行動而繼續堅持東線的作戰。這也是鄧尼茨本人5月1日通過弗倫斯堡電台公開聲明的政策的基調。他說:
“元首任命我為他的繼承人。在德國命運的艱難時刻,由於意識到我所承擔的責任,我接受政府首腦的職務。我最重要的任務是將德國人從布爾什維克的進攻中拯救出來,使其免遭消滅。僅僅為了這個目的,我們才繼續進行軍事行動。目前,在完成這一使命過程中,經常遇到來自英國人和美國人方麵的障礙,我們被迫也要防禦他們……”
在鄧尼茨“政府”的一次特別會議上,通過了一項基本決定:
“必須用全部手段,繼續東線的戰爭。”
毫無疑問,鄧尼茨是希特勒的狂熱繼承人,他不顧現實情況,繼續執行希特勒的政策,這一政策本身就威脅著德國人民的生存。其實,他正是靠這個才上台的。希特勒就是要任命這樣一個繼承人。從他的觀點看,他選對了。
能夠用一切手段繼續在東線作戰的現實基本力量,當然是曾在多瑙河以北、捷克斯洛伐克領土上和奧地利北部地區作戰的德國法西斯集團。除“中央”集團軍群外,還包括“奧地利”集團軍群的部分兵力,以及當時簡直是遍布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量預備部隊、分隊和後備部隊、分隊。從西麵掩護該軍隊集團的是德軍第7集團軍,在一定情況下,它也可以轉過來對付我們。
鄧尼茨“政府”希望盡快向我們的西方盟國投降,以便使近一百萬人的軍隊集團轉過頭來對付蘇軍。我們必須挫敗他的這一計劃。
5月2日,希特勒的繼承人曾計算過,舍爾納集團不用三星期就能控製捷克斯洛伐克領土。但是,鄧尼茨本人卻堅持要舍爾納迅速將軍隊撤往西南,在那裏以後將比較容易向美國人投降。
凱特爾和約德爾表示反對,他們認為,隻要“中央”集團軍群一撤退,就會被擊潰,就會在蘇軍的打擊下瓦解。
如果要我說的話,我認為,這種反對意見是正確的。假如這幾天舍爾納匆忙從比較有利的陣地撤出其軍隊,無疑,會在追擊中被我軍擊潰,因此,他們就不見得能溜進美軍控製區。
舍爾納的參謀長納茨默爾將軍被召到鄧尼茨的府邸,向鄧尼茨報告了自己司令的看法:從牢固的陣地撤出是不適宜的。這些陣地是以蘇台德山脈和魯德內山脈,以及很大程度上還在戰前就修築的舊的捷克斯洛伐克工事為依託的。
正如我們看到的,他們的觀點是不一致的。而且,他們甚至還討論過由舍爾納集團掩護,將“政府”遷往布拉格的問題。
時至今日,我還遺憾不已,鄧尼茨沒有同意這一主張。如果當時他同意這樣做,那麽,毫無疑問,我方麵軍部隊就會將他們的“政府”連同舍爾納軍隊的主要部分一同俘獲。
這就是布拉格戰役前夕敵方的軍事政治形勢。
至於談到我們盟軍,那麽,恰在這時,邱吉爾給蒙哥馬利元帥下達了臭名昭著的目前己眾所周知的指示:“認真收集德軍武器,並整齊地放在一起,以便在蘇軍的進攻一旦繼續下去,我們不得不同德軍士兵合作時,能較順利地將它們重新分發給德軍士兵。”
蒙哥馬利後來在回憶錄中談到自己當時,即1945年春季的心情時寫道,如果西方的政治首領們適當地對作戰實施最高領導的話,那麽,“我們會先於俄國人奪取所有這三個中心。”這三個中心指的是柏林、維也納和布拉格。
但是,在烏克蘭第1方麵軍得到最高統帥部關於著手進行布拉格戰役的訓令之前,柏林已被我們占領,維也納也被我們占領。蒙哥馬利所說的三個城市中,隻剩下了布拉格。我們從當時一係列的文件中發現,我們的盟國是以極不愉快的心情,放棄先於俄國人奪取這“第三個中心”的希望的。
4月30日,盟國西歐遠征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在自己的信中,一方麵建議我們劃定一條分界線,我們原則上同意這樣做,並且後來實際上劃定了這條分界線;可是,另一方麵,艾森豪又不顧已經達成的協議,在5月4日寫給我們總參謀長安東諾夫的另一封信中,又完全是另一種說法:“如果形勢需要的話,我們準備在捷克斯洛戊克境內推進至伏爾塔瓦河和易北河一線,以肅清兩河西岸的敵人。”這種補充實際上將布拉格本身也包括進了美軍作戰區域。
看來,這封信反映了邱吉爾和剛上台接替羅斯福的杜魯門,向艾森豪以更強硬的手段施加的一種壓力。
次日,即5月5日,我軍總參謀長安東諾夫將軍以蘇聯最高統帥部的名義,給艾森豪將軍覆信。信中說,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軍隊混雜,請不要將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盟軍,向原商定的分界線以東推進。
在交換這些信件之後,在最初商定的分界線上,美軍暫停了向捷克斯洛伐克縱深的進攻。
互相交換外交信件,是在我方麵軍司令部和各集團軍實際上完成了布拉格戰役的準備工作,軍隊已占領出發地位後進行的。
也就在這幾天裏。我會見了歐洲美軍司令布雷德萊將軍。我想談一下這次會見,何況布雷德萊將軍在自己的《一個戰士的故事》中也寫了我們的會見。我並不認為有必要對他《故事》中對某些事件的論述同他辯論。但我認為,向讀者提供我對我們這次會見的看法是有益的。
“元首任命我為他的繼承人。在德國命運的艱難時刻,由於意識到我所承擔的責任,我接受政府首腦的職務。我最重要的任務是將德國人從布爾什維克的進攻中拯救出來,使其免遭消滅。僅僅為了這個目的,我們才繼續進行軍事行動。目前,在完成這一使命過程中,經常遇到來自英國人和美國人方麵的障礙,我們被迫也要防禦他們……”
在鄧尼茨“政府”的一次特別會議上,通過了一項基本決定:
“必須用全部手段,繼續東線的戰爭。”
毫無疑問,鄧尼茨是希特勒的狂熱繼承人,他不顧現實情況,繼續執行希特勒的政策,這一政策本身就威脅著德國人民的生存。其實,他正是靠這個才上台的。希特勒就是要任命這樣一個繼承人。從他的觀點看,他選對了。
能夠用一切手段繼續在東線作戰的現實基本力量,當然是曾在多瑙河以北、捷克斯洛伐克領土上和奧地利北部地區作戰的德國法西斯集團。除“中央”集團軍群外,還包括“奧地利”集團軍群的部分兵力,以及當時簡直是遍布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量預備部隊、分隊和後備部隊、分隊。從西麵掩護該軍隊集團的是德軍第7集團軍,在一定情況下,它也可以轉過來對付我們。
鄧尼茨“政府”希望盡快向我們的西方盟國投降,以便使近一百萬人的軍隊集團轉過頭來對付蘇軍。我們必須挫敗他的這一計劃。
5月2日,希特勒的繼承人曾計算過,舍爾納集團不用三星期就能控製捷克斯洛伐克領土。但是,鄧尼茨本人卻堅持要舍爾納迅速將軍隊撤往西南,在那裏以後將比較容易向美國人投降。
凱特爾和約德爾表示反對,他們認為,隻要“中央”集團軍群一撤退,就會被擊潰,就會在蘇軍的打擊下瓦解。
如果要我說的話,我認為,這種反對意見是正確的。假如這幾天舍爾納匆忙從比較有利的陣地撤出其軍隊,無疑,會在追擊中被我軍擊潰,因此,他們就不見得能溜進美軍控製區。
舍爾納的參謀長納茨默爾將軍被召到鄧尼茨的府邸,向鄧尼茨報告了自己司令的看法:從牢固的陣地撤出是不適宜的。這些陣地是以蘇台德山脈和魯德內山脈,以及很大程度上還在戰前就修築的舊的捷克斯洛伐克工事為依託的。
正如我們看到的,他們的觀點是不一致的。而且,他們甚至還討論過由舍爾納集團掩護,將“政府”遷往布拉格的問題。
時至今日,我還遺憾不已,鄧尼茨沒有同意這一主張。如果當時他同意這樣做,那麽,毫無疑問,我方麵軍部隊就會將他們的“政府”連同舍爾納軍隊的主要部分一同俘獲。
這就是布拉格戰役前夕敵方的軍事政治形勢。
至於談到我們盟軍,那麽,恰在這時,邱吉爾給蒙哥馬利元帥下達了臭名昭著的目前己眾所周知的指示:“認真收集德軍武器,並整齊地放在一起,以便在蘇軍的進攻一旦繼續下去,我們不得不同德軍士兵合作時,能較順利地將它們重新分發給德軍士兵。”
蒙哥馬利後來在回憶錄中談到自己當時,即1945年春季的心情時寫道,如果西方的政治首領們適當地對作戰實施最高領導的話,那麽,“我們會先於俄國人奪取所有這三個中心。”這三個中心指的是柏林、維也納和布拉格。
但是,在烏克蘭第1方麵軍得到最高統帥部關於著手進行布拉格戰役的訓令之前,柏林已被我們占領,維也納也被我們占領。蒙哥馬利所說的三個城市中,隻剩下了布拉格。我們從當時一係列的文件中發現,我們的盟國是以極不愉快的心情,放棄先於俄國人奪取這“第三個中心”的希望的。
4月30日,盟國西歐遠征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在自己的信中,一方麵建議我們劃定一條分界線,我們原則上同意這樣做,並且後來實際上劃定了這條分界線;可是,另一方麵,艾森豪又不顧已經達成的協議,在5月4日寫給我們總參謀長安東諾夫的另一封信中,又完全是另一種說法:“如果形勢需要的話,我們準備在捷克斯洛戊克境內推進至伏爾塔瓦河和易北河一線,以肅清兩河西岸的敵人。”這種補充實際上將布拉格本身也包括進了美軍作戰區域。
看來,這封信反映了邱吉爾和剛上台接替羅斯福的杜魯門,向艾森豪以更強硬的手段施加的一種壓力。
次日,即5月5日,我軍總參謀長安東諾夫將軍以蘇聯最高統帥部的名義,給艾森豪將軍覆信。信中說,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軍隊混雜,請不要將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盟軍,向原商定的分界線以東推進。
在交換這些信件之後,在最初商定的分界線上,美軍暫停了向捷克斯洛伐克縱深的進攻。
互相交換外交信件,是在我方麵軍司令部和各集團軍實際上完成了布拉格戰役的準備工作,軍隊已占領出發地位後進行的。
也就在這幾天裏。我會見了歐洲美軍司令布雷德萊將軍。我想談一下這次會見,何況布雷德萊將軍在自己的《一個戰士的故事》中也寫了我們的會見。我並不認為有必要對他《故事》中對某些事件的論述同他辯論。但我認為,向讀者提供我對我們這次會見的看法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