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美間結構性矛盾。主要是由意識形態不同而延伸出來的主權問題。美國“挾人權以令主權”。中國則是“主權高於人權”。中國近代飽受欺淩,主權屢失,於是主權成了中國人民心目中最神聖的東西,不能碰。這個矛盾解決不了,也不必解決。每位美國總統上台都要高舉人權這麵旗,而後又悄悄收起。歷史上美國總統入主白宮和離開白宮時對中國的看法總是不一樣的。東方不是西方的複印品。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印度尼西亞接受西方的援助,並接受了美國開出的“條件”,最終帶來的是暴亂和國家解體。馬來西亞則拒絕了美國的“藥方”,因此也拒絕了自由化。西方的自由化導致民主。東方的自由化總是導致暴亂。
中美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利益衝突。多極化並不意味與美國對抗。多極化雖然與美國的戰略利益有矛盾,但問題歸問題,合作歸合作。
一粒棋子
台灣獨立的危險是存在的,但不是今天。台灣問題目下陷入僵局,但不是死局。打破僵局的機遇還是存在的。戰爭是打破僵局的一種形式,和平也是。我們過早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什麽都可以談”,使台灣失去了進行談判的原動力。很多條件本來是應當在談判桌上給對方的,使他們有一種成就感。現在台灣對我們的做法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精神原子彈,手裏捏半個露半個,就比一整個還強。
世事如棋。大國是棋手,其它國家不過是被撥弄的棋子。大國有王霸之策,小國有存亡之術。有資格角逐於棋盤上的不過美、俄、中、日而已,即棋手,其它國家如印度、南北韓、東南亞都是棋子。台灣更是一粒小棋子。那草木,雖然是國民黨和民進黨的草木。那日月,遲早是共產黨的日月。我常想,中國文化真了不起。台灣和大陸隔絕一百年了。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隔絕了一百年還有這樣的認同?對於台灣人民而言,中國永遠是他們的家。家就是當你風光的時候想不起它,但你失落時,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它。
對台關係就是對美關係。但把台灣問題上升到中美關係中唯一的焦點,也是不符合現實的。台灣隻是美國對華關係中的一張牌,而不是參與牌局的牌手。美國把這張牌打得很出色。我們也應當學習美國打好台灣這張牌。國民黨為了麵子丟了裏子。民進黨為了裏子而不惜犧牲麵子。談總比打好。和平統一,遲比早更有可能。統一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當前的對台工作要特別警惕和防範新左派。極端民族主義和新左派都鼓吹“救亡”。輕賤造成了輕浮。新左派往往幻想自己站在民族的巔峰,像旗幟那樣,即使不飄揚,也具神聖之感。
作者:劉亞洲
大國策(下)
劉亞洲
對台軍事鬥爭準備的真正意義
對台軍事鬥爭準備的真正意義在於:
1) 從大戰略角度看,台灣問題既是中美關係的障礙,又是聯繫中美關係的媒介點。對台灣來講也是這樣。對台軍事鬥爭準備是把台灣拴在大陸身上的一條紐帶。1958年金門炮戰時,毛澤東說:打炮就是要拉住你。你別跑,內戰還沒有結束。這讓我想起長城。長城曾是把漢族和異族分開的工具,又是漢族與異族交往、融合的一個中介。
2) 國內政治的需要。台灣問題說到底是個政治體製問題。應當把它和大陸政治與國家體製的整個走向聯繫起來看。國家統一隻有放在政治層麵上解決,才是根本大計。江主席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台灣問題給我們提供了一麵憂患的鏡子,可以時刻警醒我們。當前,台灣與大陸的改革都進入了關鍵階段,這也給我們提供了契機。比如,台灣今日的政治環境要比往昔寬鬆得多。多黨製為我黨政治介入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不僅要與民進黨打交道,還要與島內所有的政治力量打交道。利用台灣“民主政治”的特點,把我黨的聲音在台灣島內表達出來。
3) 台海適度緊張對軍隊建設有利。美國幾乎每隔十年就有一個具有拉動力強、創新力大的重大軍事科研項目出台,激活軍隊,刺激國家的經濟增長。中國軍隊需要政治上的刺激點。真正的戰爭不在軍事,而在軍事之外。對台軍事鬥爭準備,醉翁之意不在台。台灣的歷史告訴我們,它從來沒有在軍事上成功地保衛過自己。李登輝曾寄希望於“一戰而獨”,陳水扁則寄希望於“不戰而獨”,二者都是由軍事上的絕望而派生出來的政治花招。我們尋求的是一種求戰的內在衝動。中國軍隊應當強盛、強盛、再強盛。一個國家的外交能力,取決於這個國家在戰時能給對手造成的破壞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軍事就沒有外交。我軍是著名的文明之師。文明之師並不等於是文質彬彬之師。隻有戰無不勝之師才稱得上文明之師。我們要像進口尖端武器一樣引進外國軍隊的合理的機製,尤其是創新機製和管理機製。我認為我軍不應當把美軍定位在對手位置上。“立足於強敵介入”不等於把美軍定為對手。隻有“立足於美國介入”,才能最後爭取美國不介入。隻有準備戰爭,才能避免戰爭。軍事是政治的繼續,安全是發展的結果。台灣問題是美國長期使用的籌碼。換個角度看,這個籌碼使用的時間越長,也就延長了中美兩國最終在台灣問題上攤牌的時間,及至可能不攤牌。目前在戰略上,我所不能承受於台灣的,也正是美國所不能承受於我的。這種戰略態勢也許需要時間來改變。
中美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利益衝突。多極化並不意味與美國對抗。多極化雖然與美國的戰略利益有矛盾,但問題歸問題,合作歸合作。
一粒棋子
台灣獨立的危險是存在的,但不是今天。台灣問題目下陷入僵局,但不是死局。打破僵局的機遇還是存在的。戰爭是打破僵局的一種形式,和平也是。我們過早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什麽都可以談”,使台灣失去了進行談判的原動力。很多條件本來是應當在談判桌上給對方的,使他們有一種成就感。現在台灣對我們的做法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精神原子彈,手裏捏半個露半個,就比一整個還強。
世事如棋。大國是棋手,其它國家不過是被撥弄的棋子。大國有王霸之策,小國有存亡之術。有資格角逐於棋盤上的不過美、俄、中、日而已,即棋手,其它國家如印度、南北韓、東南亞都是棋子。台灣更是一粒小棋子。那草木,雖然是國民黨和民進黨的草木。那日月,遲早是共產黨的日月。我常想,中國文化真了不起。台灣和大陸隔絕一百年了。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隔絕了一百年還有這樣的認同?對於台灣人民而言,中國永遠是他們的家。家就是當你風光的時候想不起它,但你失落時,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它。
對台關係就是對美關係。但把台灣問題上升到中美關係中唯一的焦點,也是不符合現實的。台灣隻是美國對華關係中的一張牌,而不是參與牌局的牌手。美國把這張牌打得很出色。我們也應當學習美國打好台灣這張牌。國民黨為了麵子丟了裏子。民進黨為了裏子而不惜犧牲麵子。談總比打好。和平統一,遲比早更有可能。統一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當前的對台工作要特別警惕和防範新左派。極端民族主義和新左派都鼓吹“救亡”。輕賤造成了輕浮。新左派往往幻想自己站在民族的巔峰,像旗幟那樣,即使不飄揚,也具神聖之感。
作者:劉亞洲
大國策(下)
劉亞洲
對台軍事鬥爭準備的真正意義
對台軍事鬥爭準備的真正意義在於:
1) 從大戰略角度看,台灣問題既是中美關係的障礙,又是聯繫中美關係的媒介點。對台灣來講也是這樣。對台軍事鬥爭準備是把台灣拴在大陸身上的一條紐帶。1958年金門炮戰時,毛澤東說:打炮就是要拉住你。你別跑,內戰還沒有結束。這讓我想起長城。長城曾是把漢族和異族分開的工具,又是漢族與異族交往、融合的一個中介。
2) 國內政治的需要。台灣問題說到底是個政治體製問題。應當把它和大陸政治與國家體製的整個走向聯繫起來看。國家統一隻有放在政治層麵上解決,才是根本大計。江主席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台灣問題給我們提供了一麵憂患的鏡子,可以時刻警醒我們。當前,台灣與大陸的改革都進入了關鍵階段,這也給我們提供了契機。比如,台灣今日的政治環境要比往昔寬鬆得多。多黨製為我黨政治介入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不僅要與民進黨打交道,還要與島內所有的政治力量打交道。利用台灣“民主政治”的特點,把我黨的聲音在台灣島內表達出來。
3) 台海適度緊張對軍隊建設有利。美國幾乎每隔十年就有一個具有拉動力強、創新力大的重大軍事科研項目出台,激活軍隊,刺激國家的經濟增長。中國軍隊需要政治上的刺激點。真正的戰爭不在軍事,而在軍事之外。對台軍事鬥爭準備,醉翁之意不在台。台灣的歷史告訴我們,它從來沒有在軍事上成功地保衛過自己。李登輝曾寄希望於“一戰而獨”,陳水扁則寄希望於“不戰而獨”,二者都是由軍事上的絕望而派生出來的政治花招。我們尋求的是一種求戰的內在衝動。中國軍隊應當強盛、強盛、再強盛。一個國家的外交能力,取決於這個國家在戰時能給對手造成的破壞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軍事就沒有外交。我軍是著名的文明之師。文明之師並不等於是文質彬彬之師。隻有戰無不勝之師才稱得上文明之師。我們要像進口尖端武器一樣引進外國軍隊的合理的機製,尤其是創新機製和管理機製。我認為我軍不應當把美軍定位在對手位置上。“立足於強敵介入”不等於把美軍定為對手。隻有“立足於美國介入”,才能最後爭取美國不介入。隻有準備戰爭,才能避免戰爭。軍事是政治的繼續,安全是發展的結果。台灣問題是美國長期使用的籌碼。換個角度看,這個籌碼使用的時間越長,也就延長了中美兩國最終在台灣問題上攤牌的時間,及至可能不攤牌。目前在戰略上,我所不能承受於台灣的,也正是美國所不能承受於我的。這種戰略態勢也許需要時間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