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手冊2003》;世界銀行網站:《國家一覽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2003.9》。
表3 1994-2002年中國貿易條件的國際比較(1995=100)
國家/地區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中國 105 100 92 96 92 89 83 81 78
印度 110 100 92 106 109 97 93 91 101
巴西 92 100 98 104 104 94 91 91 82
墨西哥 103 100 103 104 100 102 107 107 102
亞洲發展中國家 100 100 98 100 96 99 94 97 -
拉美 99 100 101 103 98 98 106 102 -
非洲 98 100 108 103 92 98 127 119 -
發展中國家 99 100 100 101 95 98 99 100 101
發達國家 99 100 99 99 100 100 97 98 99
另外,“出口至上”戰略和出口鼓勵政策也使中國中央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和政治包袱。“最明顯的例子是出口退稅給中央財政增加負擔,截至2003年年底,中央政府拖欠的應退未退稅款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註:http://finance.sina,2004年02月15日。)然而,這3000億元人民幣決不僅僅是中央政府的財政負擔,而且更加嚴重的是,也成為政府沉重的政治包袱。因為中央政府拖欠出口退稅款,意味著中央政府失信於企業。而缺乏誠信是目前中國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過程中麵臨的最大危機,也是各級政府近年來耗費巨大精力去著力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既然中央政府在出口退稅問題上都失信於企業,還奢談什麽企業誠信和市場誠信呢?當然,也不是中央政府在主觀上不講誠信,而是相反,中央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誠信問題,隻是受財政收入的限製不得已而為之。但是,中央政府因此付出的政治代價是十分慘重的。正因為新一屆中央政府已經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才下定決心在最短的時間裏來加以解決。這也促使我們不得不進行徹底的反思:長期推行“出口至上”戰略和出口鼓勵政策的代價是否太大了?而這樣大的代價我們又能否承受得起?
三、新貿易戰略應該重視進口和國內市場
表4 1997-2000年世界專利申請的分布 單位:件,%
1997 1998 1999 2000
數量 648093 679830 713112 839048
高收入國家 比重 81.2 86.6 88.0 92.4
數量 133202 96199 90268 61798
中等收入國家 比重 16.7 12.3 11.1 6.8
數量 16712 9200 7027 7271
低收入國家 比重 2.1 1.2 0.9 0.8
數量 798007 785229 810407 908117
世界總計 比重 100.0 100.0 100.0 100.0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1999-2003年。
由於長期受重商主義思想的影響,在許多人的觀念裏,似乎出口永遠是好的,而進口永遠是壞的。至少是出口越多越好,進口越少越好。人們在談及貿易的作用時,總是講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而把進口當作可有可無的東西甚至是壞東西。其實,從一般意義上講,無論大國還是小國,進口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其根本的作用就在於,它可以克服一國和地區的資源和要素瓶頸,從而實現最大限度的經濟發展。對資源貧乏(如日本、許多非石油國家等)的國家來說,沒有進口,甚至就沒有正常的經濟運行和發展。對資源相對豐富的大國來說,進口的作用也沒有多大程度的降低。因為無論一國的資源多麽豐富,總存在著資源瓶頸,根據木桶原理,如果這些資源瓶頸得不到克服,其經濟發展將受到嚴重限製。此外,進口所帶來的競爭效應也是一國經濟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進口的作用尤其重要。其根本原因在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一種外部輸入型的發展模式,沒有進口,就沒有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我們知道,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任務是實現經濟現代化,即建立現代化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製度結構等經濟結構。但是,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現代經濟結構不是“內生”的,必須從外部輸入。當然,發展中國家自身的創新也很重要,但首先必須從外部輸入基本的現代經濟結構,然後以此為基礎,再進行消化、吸收和進一步創新。而事實是,現代經濟結構幾乎都源自發達國家。僅以技術為例,如表4所示,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00年,低收入國家的專利申請占世界的比重為0.8%,中低收入國家的專利申請占世界的比重為7.6%,並且呈下降趨勢。顯然,國外先進技術的進口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日本、韓國等後起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外國先進技術的進口。中國也是如此。根據統計,1981-2003年,中國共簽訂技術引進合同58640項,合同金額1762.4億美元(註:外經貿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1996~2002年,商務部網站。)。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有力地促進了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整體的經濟發展。
即便從一般意義上講,中國現在也已經到了高度重視進口的時候了。由於人口眾多,中國人均資源的占有量本來就很低。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內資源短缺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例如,2003年我國原油進口9112萬噸,占國內總產量的53.6%;鐵礦砂進口14813萬噸,占國內總產量的56.9%;氧化鋁561萬噸,占國內總產量的92.1%。根據預測,在我國已探明的45種礦產中,到2010年,可以滿足國內需求的隻有21種,到2020年,則僅剩下6種。除煤之外,大部分關係到國民經濟命脈的大宗礦產不能保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表3 1994-2002年中國貿易條件的國際比較(1995=100)
國家/地區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中國 105 100 92 96 92 89 83 81 78
印度 110 100 92 106 109 97 93 91 101
巴西 92 100 98 104 104 94 91 91 82
墨西哥 103 100 103 104 100 102 107 107 102
亞洲發展中國家 100 100 98 100 96 99 94 97 -
拉美 99 100 101 103 98 98 106 102 -
非洲 98 100 108 103 92 98 127 119 -
發展中國家 99 100 100 101 95 98 99 100 101
發達國家 99 100 99 99 100 100 97 98 99
另外,“出口至上”戰略和出口鼓勵政策也使中國中央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和政治包袱。“最明顯的例子是出口退稅給中央財政增加負擔,截至2003年年底,中央政府拖欠的應退未退稅款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註:http://finance.sina,2004年02月15日。)然而,這3000億元人民幣決不僅僅是中央政府的財政負擔,而且更加嚴重的是,也成為政府沉重的政治包袱。因為中央政府拖欠出口退稅款,意味著中央政府失信於企業。而缺乏誠信是目前中國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過程中麵臨的最大危機,也是各級政府近年來耗費巨大精力去著力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既然中央政府在出口退稅問題上都失信於企業,還奢談什麽企業誠信和市場誠信呢?當然,也不是中央政府在主觀上不講誠信,而是相反,中央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誠信問題,隻是受財政收入的限製不得已而為之。但是,中央政府因此付出的政治代價是十分慘重的。正因為新一屆中央政府已經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才下定決心在最短的時間裏來加以解決。這也促使我們不得不進行徹底的反思:長期推行“出口至上”戰略和出口鼓勵政策的代價是否太大了?而這樣大的代價我們又能否承受得起?
三、新貿易戰略應該重視進口和國內市場
表4 1997-2000年世界專利申請的分布 單位:件,%
1997 1998 1999 2000
數量 648093 679830 713112 839048
高收入國家 比重 81.2 86.6 88.0 92.4
數量 133202 96199 90268 61798
中等收入國家 比重 16.7 12.3 11.1 6.8
數量 16712 9200 7027 7271
低收入國家 比重 2.1 1.2 0.9 0.8
數量 798007 785229 810407 908117
世界總計 比重 100.0 100.0 100.0 100.0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1999-2003年。
由於長期受重商主義思想的影響,在許多人的觀念裏,似乎出口永遠是好的,而進口永遠是壞的。至少是出口越多越好,進口越少越好。人們在談及貿易的作用時,總是講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而把進口當作可有可無的東西甚至是壞東西。其實,從一般意義上講,無論大國還是小國,進口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其根本的作用就在於,它可以克服一國和地區的資源和要素瓶頸,從而實現最大限度的經濟發展。對資源貧乏(如日本、許多非石油國家等)的國家來說,沒有進口,甚至就沒有正常的經濟運行和發展。對資源相對豐富的大國來說,進口的作用也沒有多大程度的降低。因為無論一國的資源多麽豐富,總存在著資源瓶頸,根據木桶原理,如果這些資源瓶頸得不到克服,其經濟發展將受到嚴重限製。此外,進口所帶來的競爭效應也是一國經濟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進口的作用尤其重要。其根本原因在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一種外部輸入型的發展模式,沒有進口,就沒有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我們知道,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任務是實現經濟現代化,即建立現代化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製度結構等經濟結構。但是,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現代經濟結構不是“內生”的,必須從外部輸入。當然,發展中國家自身的創新也很重要,但首先必須從外部輸入基本的現代經濟結構,然後以此為基礎,再進行消化、吸收和進一步創新。而事實是,現代經濟結構幾乎都源自發達國家。僅以技術為例,如表4所示,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00年,低收入國家的專利申請占世界的比重為0.8%,中低收入國家的專利申請占世界的比重為7.6%,並且呈下降趨勢。顯然,國外先進技術的進口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日本、韓國等後起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外國先進技術的進口。中國也是如此。根據統計,1981-2003年,中國共簽訂技術引進合同58640項,合同金額1762.4億美元(註:外經貿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1996~2002年,商務部網站。)。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有力地促進了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整體的經濟發展。
即便從一般意義上講,中國現在也已經到了高度重視進口的時候了。由於人口眾多,中國人均資源的占有量本來就很低。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內資源短缺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例如,2003年我國原油進口9112萬噸,占國內總產量的53.6%;鐵礦砂進口14813萬噸,占國內總產量的56.9%;氧化鋁561萬噸,占國內總產量的92.1%。根據預測,在我國已探明的45種礦產中,到2010年,可以滿足國內需求的隻有21種,到2020年,則僅剩下6種。除煤之外,大部分關係到國民經濟命脈的大宗礦產不能保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