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編輯您的戰略文集時,記得您說過這樣一句話:由於空軍是戰時最活躍最機動的軍種,具有強大的作戰力量,使它成為平時最具威懾性的國家力量。它因此成為實現國家意誌的最佳工具。
這是從它戰役打擊能力的角度看它的戰略作用的。任何軍兵種、武器和思想都一樣,因為它的實用性,所以才有威懾性。因為有戰役能力所以有戰略作用。我們前麵說美國通過集中空中力量對伊拉克進行戰略威懾,主要就是以它後麵表現出來的戰役打擊能力為依據的。
說到空中威懾,我想起朝鮮局勢。朝鮮半島局勢最近愈加緊張。都說美軍有可能動手。但美軍卻從三八線大規模後撤。這是為什麽?
這正好說明美國不是靠它的陸軍進行威懾和準備戰爭的。實際上它的陸軍靠前部署,不僅不能威脅對方,還在對方的威脅之下。它這樣一撤,部隊離開了對方大炮的射程,這時候它的翅膀就開始威脅對方了。這個消息還可以表明,陸軍在今天是很容易受威脅的,而它自身卻無法對對方造成什麽威脅。
美國此次派出了大量地麵部隊,為什麽不在主要的戰役、戰鬥中使用它們?它們有製空權保障,完全可以發揮強大的火力,在地麵戰鬥中取勝。1979年我軍在擁有製空權的情況下,就完全使用陸軍進行了一場純粹的地麵戰爭。
作者:劉亞洲
我軍發展方向(3)
這就是戰爭思維方式的問題。
看美國人打仗,不要孤立地看某一場戰爭,要看它一貫的戰爭思維。美國軍隊的基本特點是:技術越來越先進、複雜,戰略戰術卻越來越簡單、原始。勝利,盡快勝利。在政治許可的情況下,無所不用其極。二戰後期,美國有各種各樣戰勝日本的辦法,但為什麽用原子彈?他完全可以不計軍人的傷亡登陸日本嘛。這次伊拉克戰爭,美軍當然可以依靠地麵力量取勝,但那不是最好的勝利方法。杜黑認為:一旦奪得製空權,必須能夠加以利用,摧毀敵人物質和精神上的抵抗。有了製空權而不加以利用,等於雙方都擁有製空權。那製空權還有什麽意義?美軍不使用地麵力量打主攻,是因為同樣追上一隻兔子,獵鷹比獵狗更有效。
至於我軍那場戰爭為什麽那麽打,我一直以為應該深刻反思。我寫過《金門戰役檢討》一文,但實際上我軍值得檢討的決不隻是一個金門戰役。
蘇30 可不可以這樣理解:美國人的戰爭思維是,到達一個目標有一千條道路,肯定有一條是最好的,美國要走的就是這一條。而根據簡單的數學原理,兩點之間,直線最近。空中又是唯一能夠劃直線的地方。
基本準確。飛機誕生一百年來,確切說美國軍隊自一戰開始,重視使用空中力量就是其最基本的特徵。理解這場戰爭外觀的空中化,先要看美國人這一百年的戰爭歷史。百年歷史裏隱藏著美國式的戰爭思維。
在過去的百年中,美軍對空中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最直接的詮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軍就在戰爭中重視使用空中力量。二戰後開始主要以空中力量參戰。一個世紀來,美軍參與了世界上所有的大規模戰爭,從來沒有遭受到比對手更重大的傷亡,而且傷亡越來越少,直至零傷亡。這是因為美軍始終緊扣軍事革命的脈搏,不敢絲毫落後。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在軍事革命中的作為,將會對它的興衰和命運產生巨大的影響。
我記得您說過美軍的成功得益於先進的軍事戰略。您在《百歲空軍》中說:“有什麽樣的理論,就有什麽樣的戰略;有什麽樣的戰略,就有什麽樣的軍隊。戰略是行動的先導。每個國家的軍隊都有自己的戰略,但這些戰略多數有措施而沒有境界,有細節但沒有全局。要麽不變,要麽多變。而美軍的戰略始終是清晰而堅定的。”正如全部二十世紀美國的外交政策基本都是圍繞中東石油以及石油運輸線而製定的那樣,美軍的發展戰略始終都是以航空力量為主線而進行的。
在當今世界各強國中,隻有美國發展空軍的戰略是連續的、完整的、清晰的。飛機誕生在美國。製空權理論誕生在歐洲,但美國立即拿過來為己所用。美國從來不拒絕好的東西,就象它從不拒絕人才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次馬恩河戰役,坦克首次登上戰爭舞台。可到了那次大戰的第二次馬恩河戰役時,美國人就使用飛機了。那次戰役,美軍出動了一千多架飛機。雖說戰果不象想像得那麽大,它自己也損失不小,但它已把全世界軍事家的目光從陸地引到了天上。打那以後,美國人再也沒有離開天空。天空之後是太空。太空之後是宇宙。美國人的目光深邃得不見底。歷史選擇了天空,天空成就了美國。地麵上得到的,從空中能得到;地麵上得不到的,從空中仍能得到。美國為天空付出了很多,然而它從天空得到的更多。讓我們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就明白了:戰爭中各國軍民傷亡一億以上:蘇聯兩千萬,中國三千萬,德國近千萬,日本六百萬。而美國隻有三十萬。但美國參與了除蘇德戰場外所有重要的戰役,並主導了其中決定性的戰役。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反差和懸殊的結果呢?就因為美國重視天空,爭奪天空,主宰天空。美國付出了最小的代價,得到的是整個歐洲和世界全部大洋。有一個事實誰都不能不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連美國海軍都在一直幹著空軍的事情。
這是從它戰役打擊能力的角度看它的戰略作用的。任何軍兵種、武器和思想都一樣,因為它的實用性,所以才有威懾性。因為有戰役能力所以有戰略作用。我們前麵說美國通過集中空中力量對伊拉克進行戰略威懾,主要就是以它後麵表現出來的戰役打擊能力為依據的。
說到空中威懾,我想起朝鮮局勢。朝鮮半島局勢最近愈加緊張。都說美軍有可能動手。但美軍卻從三八線大規模後撤。這是為什麽?
這正好說明美國不是靠它的陸軍進行威懾和準備戰爭的。實際上它的陸軍靠前部署,不僅不能威脅對方,還在對方的威脅之下。它這樣一撤,部隊離開了對方大炮的射程,這時候它的翅膀就開始威脅對方了。這個消息還可以表明,陸軍在今天是很容易受威脅的,而它自身卻無法對對方造成什麽威脅。
美國此次派出了大量地麵部隊,為什麽不在主要的戰役、戰鬥中使用它們?它們有製空權保障,完全可以發揮強大的火力,在地麵戰鬥中取勝。1979年我軍在擁有製空權的情況下,就完全使用陸軍進行了一場純粹的地麵戰爭。
作者:劉亞洲
我軍發展方向(3)
這就是戰爭思維方式的問題。
看美國人打仗,不要孤立地看某一場戰爭,要看它一貫的戰爭思維。美國軍隊的基本特點是:技術越來越先進、複雜,戰略戰術卻越來越簡單、原始。勝利,盡快勝利。在政治許可的情況下,無所不用其極。二戰後期,美國有各種各樣戰勝日本的辦法,但為什麽用原子彈?他完全可以不計軍人的傷亡登陸日本嘛。這次伊拉克戰爭,美軍當然可以依靠地麵力量取勝,但那不是最好的勝利方法。杜黑認為:一旦奪得製空權,必須能夠加以利用,摧毀敵人物質和精神上的抵抗。有了製空權而不加以利用,等於雙方都擁有製空權。那製空權還有什麽意義?美軍不使用地麵力量打主攻,是因為同樣追上一隻兔子,獵鷹比獵狗更有效。
至於我軍那場戰爭為什麽那麽打,我一直以為應該深刻反思。我寫過《金門戰役檢討》一文,但實際上我軍值得檢討的決不隻是一個金門戰役。
蘇30 可不可以這樣理解:美國人的戰爭思維是,到達一個目標有一千條道路,肯定有一條是最好的,美國要走的就是這一條。而根據簡單的數學原理,兩點之間,直線最近。空中又是唯一能夠劃直線的地方。
基本準確。飛機誕生一百年來,確切說美國軍隊自一戰開始,重視使用空中力量就是其最基本的特徵。理解這場戰爭外觀的空中化,先要看美國人這一百年的戰爭歷史。百年歷史裏隱藏著美國式的戰爭思維。
在過去的百年中,美軍對空中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最直接的詮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軍就在戰爭中重視使用空中力量。二戰後開始主要以空中力量參戰。一個世紀來,美軍參與了世界上所有的大規模戰爭,從來沒有遭受到比對手更重大的傷亡,而且傷亡越來越少,直至零傷亡。這是因為美軍始終緊扣軍事革命的脈搏,不敢絲毫落後。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在軍事革命中的作為,將會對它的興衰和命運產生巨大的影響。
我記得您說過美軍的成功得益於先進的軍事戰略。您在《百歲空軍》中說:“有什麽樣的理論,就有什麽樣的戰略;有什麽樣的戰略,就有什麽樣的軍隊。戰略是行動的先導。每個國家的軍隊都有自己的戰略,但這些戰略多數有措施而沒有境界,有細節但沒有全局。要麽不變,要麽多變。而美軍的戰略始終是清晰而堅定的。”正如全部二十世紀美國的外交政策基本都是圍繞中東石油以及石油運輸線而製定的那樣,美軍的發展戰略始終都是以航空力量為主線而進行的。
在當今世界各強國中,隻有美國發展空軍的戰略是連續的、完整的、清晰的。飛機誕生在美國。製空權理論誕生在歐洲,但美國立即拿過來為己所用。美國從來不拒絕好的東西,就象它從不拒絕人才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次馬恩河戰役,坦克首次登上戰爭舞台。可到了那次大戰的第二次馬恩河戰役時,美國人就使用飛機了。那次戰役,美軍出動了一千多架飛機。雖說戰果不象想像得那麽大,它自己也損失不小,但它已把全世界軍事家的目光從陸地引到了天上。打那以後,美國人再也沒有離開天空。天空之後是太空。太空之後是宇宙。美國人的目光深邃得不見底。歷史選擇了天空,天空成就了美國。地麵上得到的,從空中能得到;地麵上得不到的,從空中仍能得到。美國為天空付出了很多,然而它從天空得到的更多。讓我們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就明白了:戰爭中各國軍民傷亡一億以上:蘇聯兩千萬,中國三千萬,德國近千萬,日本六百萬。而美國隻有三十萬。但美國參與了除蘇德戰場外所有重要的戰役,並主導了其中決定性的戰役。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反差和懸殊的結果呢?就因為美國重視天空,爭奪天空,主宰天空。美國付出了最小的代價,得到的是整個歐洲和世界全部大洋。有一個事實誰都不能不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連美國海軍都在一直幹著空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