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時宜


    耶德瓦布內的猶太大屠殺讓我這個研究現代波蘭的歷史學家迷惑不解,試圖追問解釋。在學術文獻中,從未有過此類事件的記載。在我不顧一切想要釐清這些事件的過程中,許多來自遙遠過去的圖景湧入記憶,用似曾相識的感覺製造了一種假象:我們已經理解了我們獲悉的事情。也許拉茲沃夫和耶德瓦布內發生的大規模屠殺是不合時宜的,應屬於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人們無法擺脫這樣一種想法:那些邪惡的、不可思議的農民暴徒仿佛是亨利克·顯克維奇的17世紀戰爭“三部曲”[1]中的人物,他們從書頁中走了出來,在1941年的夏天踏上了比亞韋斯托克省的土地。自赫梅利尼茨基[2]領導的農民戰爭發生時起(在猶太人遙遠的記憶中,這場戰爭等同於一個可怕的詞彙“khurban”,意為災難,是“二戰”猶太大屠殺的前兆),猶太人就一直遭受著敵對一切“異類”的惡意勢力的折磨,後者埋伏在鄉間,時不時就突然出現,爆發一般地對猶太人施暴。顯然,屠殺者和掠奪者(rze? i rabacja)一直保留著在這種事件中集體行動的“傳統”,在19世紀到20世紀這段時間裏,不斷上演著同樣的把戲。1


    這種爆炸性的潛力從何而來?我們必須知道,反猶太暴力的大背景中,總是包含了對活人祭祀的懷疑:天主教徒相信猶太人會用無辜的天主教孩子的鮮血來製作猶太逾越節薄餅。這種成見在許多波蘭天主教徒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而且不限於偏遠地區的居民。即便是在“二戰”結束以後,關於猶太人參與這種祭祀儀式的謠言也能隨時將大批憤怒的民眾召集到波蘭城市的大街上。正是這種機製導致了兩起最臭名昭著的戰後集體迫害,分別發生於1945年的克拉科夫(cracow)和1946年的凱爾采(kielce)。2但不論是猶太委員會的活躍分子還是戰後的猶太倖存者都無所畏懼,哪怕是一位憂心忡忡的天主教父母不止一次到他們的社區去尋找自己失蹤的孩子!3


    在學術文獻中,猶太大屠殺被描繪為一種植根於現代性的現象。我們非常清楚,想要殺死幾百萬人,必須有一個極富效率的官僚係統,以及一套(相對)高級的技術。但對耶德瓦布內猶太人的殘殺揭示了整個計劃中更深、更古老的層麵。我指的不僅僅是殺人者的動機—畢竟,即便耶德瓦布內的居民和沃姆紮郡的農民殺人都是出於自願,且為作案做了充足準備,也不可能是因為他們受到了納粹的反猶太宣傳的洗腦——還是指原始的、古老的殺人方法和作案兇器:石塊、木棍、鐵棒、火、水,以及殺人組織的存在形式。顯然,發生在耶德瓦布內的事情促使我們必須將一般意義上的猶太大屠殺視為一個複雜的、異質的現象。一方麵,我們必須將其解釋為一個體係,它根據一個早有預謀的(盡管不斷演變的)計劃運作。然而,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視其為一個個分離事件的相互鑲嵌,由地方決策人即興發揮,在自然行為中運行,以天知道是什麽的動機為基礎,且當時所有在案發現場的人都參與其中。這種理解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對這起大屠殺的追責,以及計算猶太人存活概率的結果。


    * * *


    注釋


    1.亨利克·顯克維奇(henryk sienkiewicz ,1846—1916),波蘭19世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小說作品人物性格鮮明,情節引人入勝,語言優美流暢,深受群眾歡迎,素有“波蘭語言大師”之稱。其描述17世紀戰爭的歷史小說三部曲為《火與劍》《洪流》《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


    2.赫梅利尼茨基(khmielnicki,1595—1657),烏克蘭哥薩克首領,1648—1654年反抗波蘭統治的烏克蘭民族起義領袖。顯克維奇在他的小說《火與劍》中,把赫梅利尼茨基塑造成了一個奸詐不羈、倔強狂妄、野心勃勃、仇內媚外的混世魔王。


    人們記得什麽?


    現代希伯來文學的一位重要作家,阿哈龍?阿佩菲爾德(aharon appelfeld)在1996年回到了他的家鄉,一個在切爾諾維茲(czernovitz)附近的村莊,他曾在那裏度過了人生的前八年半,直到1941年6月離開。“一個八歲半的孩子記得什麽?幾乎什麽都不記得。但神奇的是,這個‘幾乎什麽都不記得’的想法多年來一直為我提供著養分。離開家後時間一天都沒有過去。在我移居的國家以色列,我寫了30本書,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取材於我童年時生活的村莊,一個在地圖上找不到名字的地方。‘幾乎什麽都不記得’就是我不斷汲取養分的源頭,它似乎永遠不會幹涸。”因此,55年後,當阿佩菲爾德重返故裏,鄉間景色之優美及其帶來的奇怪的熟悉感又一次喚起了他心中的幸福和無憂無慮的快樂。“誰能想像,在某個周六,我們的安息日,這個村莊的62條生命,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會在幹草叉和廚刀下喪生?而我,因為我當時在一間裏屋,才得以逃往玉米地,躲藏起來。”1


    阿佩菲爾德與他的妻子以及一個電影劇組一起回到了這個村莊,當時劇組在跟拍他的返鄉之旅。一群當地人聚集過來看這些陌生人。當阿佩菲爾德問及戰時被殺害的猶太人被埋葬何處時,似乎沒有人能回答他。但過了一段時間,當人們得知他幼時曾居住此地,接著,某個他曾經的同學也認出了他。最終,“一個高大的農民走上前來,村民們向他解釋我正打探的事情,仿佛一個古老的儀式。他舉起手臂指向某處:就在那裏,在山上。接著是一片寂靜之後爆發出的喧鬧和議論,我並不能理解眼前的狀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鄰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 楊·T.格羅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 楊·T.格羅斯並收藏鄰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