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插曲完美地嵌入了猶太人存在的“界線”中,他們已經預感到了即將來臨的大屠殺(正如“二戰”期間,猶太隔離區的居民幾乎總能提前預知德國人將要採取的“行動”[aktion])。猶太人認為,在這種情形下,政府應該安撫所有的世俗和宗教部門,並藉助它們的力量阻止危險的臨近,這些應該都是理所當然的。猶太人一直以來都在繳納一筆額外的稅款,就是為了能在這種時刻得到保護。而且,幾個世紀以來,克希拉(kehis,即猶太社團)也一直為了同樣的目的而存有一些特殊基金。8
“二戰”爆發之前,耶德瓦布內一直是一座安靜的鎮子,那裏的猶太人和波蘭其他地方的猶太人幾乎沒有區別。非要說區別的話,可能就是他們過得比其他猶太人更好。無論是國家的分裂,還是曠日持久的衝突,都沒有影響到這個猶太共同體。耶德瓦布內住著一些“哈西典”[3],而這個猶太社區中的成員都認可,他們的精神領袖是虔誠的、受人尊敬的拉比阿維格多·比阿洛斯托茨基。戰爭開始前幾年,一位新的教區神父馬裏安·舒莫瓦斯基(marian szumowski)被委派到這個小鎮,他支持民族主義黨派(nationalist party)。但直到那時,比阿洛斯托茨基拉比和耶德瓦布內的天主教神父都相安無事,相處和睦。9此外,當地的警察局局長也恰巧是一位得體又正直之人,他維持著這個小鎮的秩序,不遺餘力地追捕鬧事者,不論那些人的政治麵貌和種族背景是什麽,都一視同仁。而在此之後,戰爭爆發了。
* * *
注釋
1.城鎮特許狀,一種確認市政機關——如市或鎮——成立的文件。這個概念源自中世紀的歐洲。
2.授業座(yeshiva),一種猶太教育機構,主要教授傳統的宗教經文《塔木德》和《摩西五經》(《聖經》中的首五卷)。
3.哈西典(插sids),猶太教的虔敬派信徒。
蘇聯占據時期(1939—1941)
1939年8月23日,第三帝國的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裏賓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與蘇聯外交部長瓦切斯拉夫·莫洛托夫(vyachev molotov)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份條約史稱“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協議”,雖然實質上是希特勒和史達林之間的契約。這份條約是希特勒的“二戰之旅”的起點,簽訂了它,希特勒就能毫無顧忌地軍事入侵波蘭,不必擔心位處東方的蘇聯會成為抵禦德方侵略的“第二前線”。
在這份條約的秘密協議中,兩個獨裁者瓜分了蘇德兩國之間的土地。“如果波蘭領土發生土地和政治變動,”秘密協議的第二條這樣寫道,“蘇德雙方的利益範圍以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立陶宛北部邊界、波蘭的那累夫河、維斯瓦河和散河為分界線。”因此,1939年9月,超過一半的波蘭領土都被蘇聯軍隊占領了。1希特勒的軍隊於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蘇聯紅軍則在1939年9月17日跨過了波蘭的東部邊界。緊接著,蘇德雙方的勢力範圍就被最終劃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也於9月28日在莫斯科簽訂。
如此,我們可以從這個密集的日程看出,在最開始的時候,波蘭的哪塊地歸希特勒,哪塊地歸史達林,還不是最清楚。因此,在1939年的秋天,耶德瓦布內曾被德國國防軍短暫地占領過,緊接著,根據雙方劃定的勢力邊界,這個小鎮又由德方讓與蘇聯當局。
由於全鎮人口中一半以上都是猶太人,無疑他們也會在鎮上新成立的行政部門,或是由蘇聯當局設立的國營企業和製造業工廠中任職。東波蘭軍隊(所謂的“安德斯部隊”[anders army])的歷史辦公室曾讓125位沃姆紮區域內的證人做過調查問卷,以這125份問卷為基礎寫成了一份長報告,描述了蘇聯治下的沃姆紮郡的歷史,但這份報告中僅僅包含了三條關於耶德瓦布內猶太人的籠統評價,比如他們對蘇聯統治的熱衷和支持。2這份報告涉及了整個沃姆紮郡,即概括了大約17萬人的生活經歷。125份問卷中,隻有16份是由以前耶德瓦布內的居民填寫的。因此,很遺憾,我們無法真正從中了解有關當時耶德瓦布內鎮內生活的任何細節。3
不過,在蘇聯統治的20個月內,耶德瓦布內中猶太居民和其餘居民之間的敵對關係,並不是特例。在對這個小鎮最詳細的研究中,位於比亞為斯托克的波蘭國家檔案館的前主任、該地區的歷史學家亨裏克·梅耶茨基(henryk majecki)提供了當時在耶德瓦布內的蘇聯行政機關中任職的最重要的五位官員的姓名:“耶德瓦布內中,區(raion,蘇聯治下的最小行政地區單位)執行委員會的主席是丹尼爾·基雷耶維奇·蘇卡霍夫(danil kireyevich sukachov),一位知名的激進分子,屬於戰前的西白俄羅斯共產黨”;區黨委書記是馬克·季莫費耶維奇·裏達歇恩柯(mark timofeevich rydachenko);書記處的成員有彼得·伊萬諾維奇·貝斯特羅夫(piotr ivanovich bystrov)和迪米特裏·鮑裏索維奇·尤斯季洛夫斯基(dymitri borisovich ustilovski);最後還有亞歷山大·尼基弗洛維奇·馬雷舍夫(aleksandr nikiforovich maly射v),他是共青團(komsomol)的團委書記。4耶德瓦布內就位於最接近蘇德勢力邊界的區域,我們可以推測,蘇聯當局沒有雇用當地人員,而是委託了派遣自蘇聯國內的資深官員來管理當地的行政機關。
“二戰”爆發之前,耶德瓦布內一直是一座安靜的鎮子,那裏的猶太人和波蘭其他地方的猶太人幾乎沒有區別。非要說區別的話,可能就是他們過得比其他猶太人更好。無論是國家的分裂,還是曠日持久的衝突,都沒有影響到這個猶太共同體。耶德瓦布內住著一些“哈西典”[3],而這個猶太社區中的成員都認可,他們的精神領袖是虔誠的、受人尊敬的拉比阿維格多·比阿洛斯托茨基。戰爭開始前幾年,一位新的教區神父馬裏安·舒莫瓦斯基(marian szumowski)被委派到這個小鎮,他支持民族主義黨派(nationalist party)。但直到那時,比阿洛斯托茨基拉比和耶德瓦布內的天主教神父都相安無事,相處和睦。9此外,當地的警察局局長也恰巧是一位得體又正直之人,他維持著這個小鎮的秩序,不遺餘力地追捕鬧事者,不論那些人的政治麵貌和種族背景是什麽,都一視同仁。而在此之後,戰爭爆發了。
* * *
注釋
1.城鎮特許狀,一種確認市政機關——如市或鎮——成立的文件。這個概念源自中世紀的歐洲。
2.授業座(yeshiva),一種猶太教育機構,主要教授傳統的宗教經文《塔木德》和《摩西五經》(《聖經》中的首五卷)。
3.哈西典(插sids),猶太教的虔敬派信徒。
蘇聯占據時期(1939—1941)
1939年8月23日,第三帝國的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裏賓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與蘇聯外交部長瓦切斯拉夫·莫洛托夫(vyachev molotov)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份條約史稱“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協議”,雖然實質上是希特勒和史達林之間的契約。這份條約是希特勒的“二戰之旅”的起點,簽訂了它,希特勒就能毫無顧忌地軍事入侵波蘭,不必擔心位處東方的蘇聯會成為抵禦德方侵略的“第二前線”。
在這份條約的秘密協議中,兩個獨裁者瓜分了蘇德兩國之間的土地。“如果波蘭領土發生土地和政治變動,”秘密協議的第二條這樣寫道,“蘇德雙方的利益範圍以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立陶宛北部邊界、波蘭的那累夫河、維斯瓦河和散河為分界線。”因此,1939年9月,超過一半的波蘭領土都被蘇聯軍隊占領了。1希特勒的軍隊於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蘇聯紅軍則在1939年9月17日跨過了波蘭的東部邊界。緊接著,蘇德雙方的勢力範圍就被最終劃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也於9月28日在莫斯科簽訂。
如此,我們可以從這個密集的日程看出,在最開始的時候,波蘭的哪塊地歸希特勒,哪塊地歸史達林,還不是最清楚。因此,在1939年的秋天,耶德瓦布內曾被德國國防軍短暫地占領過,緊接著,根據雙方劃定的勢力邊界,這個小鎮又由德方讓與蘇聯當局。
由於全鎮人口中一半以上都是猶太人,無疑他們也會在鎮上新成立的行政部門,或是由蘇聯當局設立的國營企業和製造業工廠中任職。東波蘭軍隊(所謂的“安德斯部隊”[anders army])的歷史辦公室曾讓125位沃姆紮區域內的證人做過調查問卷,以這125份問卷為基礎寫成了一份長報告,描述了蘇聯治下的沃姆紮郡的歷史,但這份報告中僅僅包含了三條關於耶德瓦布內猶太人的籠統評價,比如他們對蘇聯統治的熱衷和支持。2這份報告涉及了整個沃姆紮郡,即概括了大約17萬人的生活經歷。125份問卷中,隻有16份是由以前耶德瓦布內的居民填寫的。因此,很遺憾,我們無法真正從中了解有關當時耶德瓦布內鎮內生活的任何細節。3
不過,在蘇聯統治的20個月內,耶德瓦布內中猶太居民和其餘居民之間的敵對關係,並不是特例。在對這個小鎮最詳細的研究中,位於比亞為斯托克的波蘭國家檔案館的前主任、該地區的歷史學家亨裏克·梅耶茨基(henryk majecki)提供了當時在耶德瓦布內的蘇聯行政機關中任職的最重要的五位官員的姓名:“耶德瓦布內中,區(raion,蘇聯治下的最小行政地區單位)執行委員會的主席是丹尼爾·基雷耶維奇·蘇卡霍夫(danil kireyevich sukachov),一位知名的激進分子,屬於戰前的西白俄羅斯共產黨”;區黨委書記是馬克·季莫費耶維奇·裏達歇恩柯(mark timofeevich rydachenko);書記處的成員有彼得·伊萬諾維奇·貝斯特羅夫(piotr ivanovich bystrov)和迪米特裏·鮑裏索維奇·尤斯季洛夫斯基(dymitri borisovich ustilovski);最後還有亞歷山大·尼基弗洛維奇·馬雷舍夫(aleksandr nikiforovich maly射v),他是共青團(komsomol)的團委書記。4耶德瓦布內就位於最接近蘇德勢力邊界的區域,我們可以推測,蘇聯當局沒有雇用當地人員,而是委託了派遣自蘇聯國內的資深官員來管理當地的行政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