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人指出,歡迎國會團之出現,其實是為了在選舉正式大總統時,議員能夠不受袁派之影響,自由投票。如共和黨《亞細亞日報》分析道:
各野心家知議員雖得多數,然於北京投選舉大總統票,欲舍袁而投他人,事亦不易,故特歡迎國會於南京,以便投票時無所顧慮。即令投票之後,大總統非袁而為他人,北方軍民不服,亦可以辦成南北分立,為最後之結果。且以為既已舉定非袁,亦不患北方軍民之不服,即袁亦不能於名義既去之後,別有何種方法以謀對待,其結果並不至於南北分立雲雲。[14]
組織歡迎國會團之議發起後,國民黨內溫和派人物、前安徽都督孫毓筠首先於1月3日通電反對,認為“斯議之發生,影響於民國前途安危者至巨”,“南北意見,自孫黃入都後,漸已消融,國民方相慶幸,以為國家政治從此可期統一……而斯說一倡,徒令南北人心,又生一重惡感,影響所及,大之則有全國分裂之憂,小之亦啟擾亂公安之漸”。他呼籲各省新選議員,“務以法定集會期限齊至北京,勿為此種非法之言論所愚,以破壞我新造之民國”。[15]孫毓筠之後,各省都督紛紛發表通電,“言詞激烈,群起反對”,“如奉、吉、黑三省及晉、汴、魯、陝、甘、新、鄂、湘、滇、浙等省均極端不以為然,請大總統迅籌解散辦法,以維大局,其中並多主張以武力對待者”。[16]直隸都督馮國璋之通電措辭尤為激烈,斥責該團人員“其罪既不容誅,其心尤不可問”,聲言“國璋嫉惡如仇,愛國若命,凡有敢鼓簧其僻辭邪說,冀以動搖國本、蠱惑人心者,惟有執法以隨其後”。[17]歡迎國會團方麵,何海鳴於1月5日發表《再論國會自行集會與另擇地點之理由》,答覆孫毓筠,強調指出:“本報往者之所主張,與夫上海歡迎國會團之倡議,第一屆正式國會當然自行召集,並自行擇定集會地點,先開預備會於上海,隨即開成立會於南京,以保持立法機關之安全,預防北京軍警之幹涉,使議員得自由議定憲法,選舉總統,以達真正共和之目的。”[18]接著又發表《三論國會自行集會》與《咄咄馮國璋之國法》兩文,反駁“老圃”(即楊蔭杭)對歡迎國會團違背《約法》的批評,並斥責馮國璋為“袁家之走狗”,其“口吻在在露出獰牙猙齒,啟幹涉立法之先聲,尤足征歡迎國會團之主張確有見解”。[19]尹仲材也發表文章,斥責孫毓筠“素有神經病”,又斥責孫毓筠與川督胡景伊之通電反對,是“盲心而不盲目”,“老圃”之反對則“並其目亦盲之”。[20]
歡迎國會團聲勢漸長之時,孫中山正在上海。到了1月下旬,黃興忽然堅辭漢粵川鐵路督辦職,也來到上海。[21]於是,“道路傳聞孫、黃與該團有何等之關係”,或謂該團表麵發起人為何海鳴等,“而內部主動者則為民國某偉人”。[22]《神州日報》甚至說:“聞該團係某黨徒所組織,因此次國會選舉,其黨徒仍欲繼任總統,不惜以金銀作代價,暗使一班無賴設歡迎國會團於法租界寶安裏,日來竟集有團員數十人,要挾各團體具函,分赴各埠,大肆運動,仍欲在南京自行召集國會,破壞《約法》第五十三條,經程都督切實勸諭,仍不肯實行解散。”[23]實則歡迎國會團乃國民黨中激烈派如何海鳴、尹仲材等“南方一部分人士所提倡”,孫、黃及國民黨本部“並未與聞”。[24]孫中山不但沒有參與歡迎國會團,而且據《大公報》報導,他對歡迎國會團的主張並不贊同,曾在1月中旬密電袁世凱,提出應對辦法,略謂:“此項團體並非有破壞現狀,實係特別注重將來之憲法起見,請大總統即以將來憲法問題訂明意見,預行宣布,則此項團體即可無形消減;若必強迫解散,則恐反對大總統之嫌疑愈深,風潮必益激烈。”[25]
由於國民黨在其時正在進行的國會議員選舉中形勢大好,歡迎國會團忽然出現,引起袁世凱高度緊張,特別是“其勢力漸次擴充,重要人物加入該團者亦復不少,聲氣所加,有向北趨進之勢,總統睹之,如眼中刺,殊為注意”。[26]據《順天時報》報導,1月13日下午,“曾有重要人物麵謁大總統,關於此事覘大總統之意見”。[27]此“重要人物”很可能就是孫毓筠,因為根據《神州日報》所登《總統府日記》,當日“孫毓筠到府請謁,並呈條陳一封”。[28]同日,大總統“特召趙總理至府開密會議”,“參預者惟梁秘書一人”,所議大略:“一、對於該團體必須速即設法解散,以免有礙正式國會之成立;二、對於鼓吹遷都之激進者流,必須急行設法取締,免搖國本。”[29]1月16日,總統“以上海何海鳴、詹大悲、戴天仇諸人發起歡迎國會團,派人四出運動國會當選議員遷移開會地點,以避軍警幹涉,實為分離南北之危機,雖經孫少侯(即孫毓筠——引者)通電各省取消此議,然尚有大張旗鼓之勢”,故又約見趙秉鈞、梁士詒、段祺瑞諸人,“在府秘密會議”,商討應對辦法。[30]1月19日,袁世凱決定派人到各地方,採取“和平勸散辦法”,謂:“此項團體係純為反對本總統一人而發,若遽強迫解散,不惟愈增惡感,而本總統心跡益難表白,擬先由勸慰入手。”[31]1月20日,袁世凱電飭江蘇都督程德全,“秘密調查該會中人物,並如有異才,電召北京,任以重職;或先由軍警解散,倘伊等不肯解散,即當捕獲,以內亂罪論”。[32]
各野心家知議員雖得多數,然於北京投選舉大總統票,欲舍袁而投他人,事亦不易,故特歡迎國會於南京,以便投票時無所顧慮。即令投票之後,大總統非袁而為他人,北方軍民不服,亦可以辦成南北分立,為最後之結果。且以為既已舉定非袁,亦不患北方軍民之不服,即袁亦不能於名義既去之後,別有何種方法以謀對待,其結果並不至於南北分立雲雲。[14]
組織歡迎國會團之議發起後,國民黨內溫和派人物、前安徽都督孫毓筠首先於1月3日通電反對,認為“斯議之發生,影響於民國前途安危者至巨”,“南北意見,自孫黃入都後,漸已消融,國民方相慶幸,以為國家政治從此可期統一……而斯說一倡,徒令南北人心,又生一重惡感,影響所及,大之則有全國分裂之憂,小之亦啟擾亂公安之漸”。他呼籲各省新選議員,“務以法定集會期限齊至北京,勿為此種非法之言論所愚,以破壞我新造之民國”。[15]孫毓筠之後,各省都督紛紛發表通電,“言詞激烈,群起反對”,“如奉、吉、黑三省及晉、汴、魯、陝、甘、新、鄂、湘、滇、浙等省均極端不以為然,請大總統迅籌解散辦法,以維大局,其中並多主張以武力對待者”。[16]直隸都督馮國璋之通電措辭尤為激烈,斥責該團人員“其罪既不容誅,其心尤不可問”,聲言“國璋嫉惡如仇,愛國若命,凡有敢鼓簧其僻辭邪說,冀以動搖國本、蠱惑人心者,惟有執法以隨其後”。[17]歡迎國會團方麵,何海鳴於1月5日發表《再論國會自行集會與另擇地點之理由》,答覆孫毓筠,強調指出:“本報往者之所主張,與夫上海歡迎國會團之倡議,第一屆正式國會當然自行召集,並自行擇定集會地點,先開預備會於上海,隨即開成立會於南京,以保持立法機關之安全,預防北京軍警之幹涉,使議員得自由議定憲法,選舉總統,以達真正共和之目的。”[18]接著又發表《三論國會自行集會》與《咄咄馮國璋之國法》兩文,反駁“老圃”(即楊蔭杭)對歡迎國會團違背《約法》的批評,並斥責馮國璋為“袁家之走狗”,其“口吻在在露出獰牙猙齒,啟幹涉立法之先聲,尤足征歡迎國會團之主張確有見解”。[19]尹仲材也發表文章,斥責孫毓筠“素有神經病”,又斥責孫毓筠與川督胡景伊之通電反對,是“盲心而不盲目”,“老圃”之反對則“並其目亦盲之”。[20]
歡迎國會團聲勢漸長之時,孫中山正在上海。到了1月下旬,黃興忽然堅辭漢粵川鐵路督辦職,也來到上海。[21]於是,“道路傳聞孫、黃與該團有何等之關係”,或謂該團表麵發起人為何海鳴等,“而內部主動者則為民國某偉人”。[22]《神州日報》甚至說:“聞該團係某黨徒所組織,因此次國會選舉,其黨徒仍欲繼任總統,不惜以金銀作代價,暗使一班無賴設歡迎國會團於法租界寶安裏,日來竟集有團員數十人,要挾各團體具函,分赴各埠,大肆運動,仍欲在南京自行召集國會,破壞《約法》第五十三條,經程都督切實勸諭,仍不肯實行解散。”[23]實則歡迎國會團乃國民黨中激烈派如何海鳴、尹仲材等“南方一部分人士所提倡”,孫、黃及國民黨本部“並未與聞”。[24]孫中山不但沒有參與歡迎國會團,而且據《大公報》報導,他對歡迎國會團的主張並不贊同,曾在1月中旬密電袁世凱,提出應對辦法,略謂:“此項團體並非有破壞現狀,實係特別注重將來之憲法起見,請大總統即以將來憲法問題訂明意見,預行宣布,則此項團體即可無形消減;若必強迫解散,則恐反對大總統之嫌疑愈深,風潮必益激烈。”[25]
由於國民黨在其時正在進行的國會議員選舉中形勢大好,歡迎國會團忽然出現,引起袁世凱高度緊張,特別是“其勢力漸次擴充,重要人物加入該團者亦復不少,聲氣所加,有向北趨進之勢,總統睹之,如眼中刺,殊為注意”。[26]據《順天時報》報導,1月13日下午,“曾有重要人物麵謁大總統,關於此事覘大總統之意見”。[27]此“重要人物”很可能就是孫毓筠,因為根據《神州日報》所登《總統府日記》,當日“孫毓筠到府請謁,並呈條陳一封”。[28]同日,大總統“特召趙總理至府開密會議”,“參預者惟梁秘書一人”,所議大略:“一、對於該團體必須速即設法解散,以免有礙正式國會之成立;二、對於鼓吹遷都之激進者流,必須急行設法取締,免搖國本。”[29]1月16日,總統“以上海何海鳴、詹大悲、戴天仇諸人發起歡迎國會團,派人四出運動國會當選議員遷移開會地點,以避軍警幹涉,實為分離南北之危機,雖經孫少侯(即孫毓筠——引者)通電各省取消此議,然尚有大張旗鼓之勢”,故又約見趙秉鈞、梁士詒、段祺瑞諸人,“在府秘密會議”,商討應對辦法。[30]1月19日,袁世凱決定派人到各地方,採取“和平勸散辦法”,謂:“此項團體係純為反對本總統一人而發,若遽強迫解散,不惟愈增惡感,而本總統心跡益難表白,擬先由勸慰入手。”[31]1月20日,袁世凱電飭江蘇都督程德全,“秘密調查該會中人物,並如有異才,電召北京,任以重職;或先由軍警解散,倘伊等不肯解散,即當捕獲,以內亂罪論”。[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