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述5萬元外,如前所述,袁世凱還應江蘇都督程德全電請,特別允準每月再給應夔丞2000元,作為其擔任江蘇駐滬巡查長的津貼。關於這筆錢,應夔丞在北上前曾托在江蘇都督府擔任承政處長的張一麐之弟張一爵幫忙領取,張一爵為此於11月29日致電張一麐,請“即日匯交”,電曰:
北京總統府秘書處張仲仁君鑒:統密。應夔丞本擬北上,因冬防吃緊,暫令緩行。中央補助月費將近兩月,共該若幹,務希商明趙總理,即日匯交。請即電覆為盼。爵。艷。[207]
由於應夔丞並未告知張一爵“該費若幹”,張一爵也表示自己“無從查悉”,[208]因此他寄給張一麐的電報中並沒有提及領取津貼的具體數目,也因此,這件事直至應夔丞北上,仍沒有辦成。故而應夔丞到京後,接續辦理。但當他於1912年12月底準備領取津貼時,因為手續問題,在趙秉鈞那裏遇到了麻煩。[209]後在洪述祖居中協調,內務部次長言敦源幫助下,方於1913年1月9日領到1912年10月、11月、12月三個月共計6000元津貼。[210]應夔丞則在張一麐處留下3張領款收據,每張2000元。[211]此事直接關係到如何看待趙秉鈞與洪述祖及應夔丞的關係,是宋案研究中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將在下章詳論。至於言敦源,洪述祖在1913年1月5日給應夔丞的信中,曾特別叮囑他離京前要去言敦源處辭行,因“此次渠甚力也”。[212]言敦源與洪述祖有戚誼,洪述祖後來因刺宋案逃匿青島,袁世凱曾派其赴青島麵見洪述祖,言敦源由此成為宋案中的一個神秘人物,此是後話。
應夔丞成功領取第一筆津貼次日,即1913年1月10日,他又給副總統黎元洪上了一個呈文,除了報告自己與幫會的革命功績外,特別將袁世凱對他的支持搬了出來,說:“現蒙大總統以巡查之事相屬,月由公府撥費二千,江督亦月撥一千;其對於東南各會黨每有關係各省者,應由各省分任籌撥,以資辦理;其臨時發生特別事項,另籌濟用。”應夔丞並告訴黎元洪,他已派沈翔雲赴湖北陳述一切,請求湖北“按照江蘇成案,量予輔助每月公費千元,臨時特別另應隨時隨事呈報核撥,以資籌辦;如蒙俯允,懇乞先將認數電報中央,以期內外接洽,同條共貫,營警相聯,氣求聲應;將來上遊遇有事故發生,必資兵力者,再隨時隨電,請撥調應用,偵有消息,亦隨時馳陳”。[213]可以看出,應夔丞不隻把自己當成“江蘇駐滬巡查長”,還想利用共進會勢力蔓延長江上遊,開口向黎元洪索要經費,並欲插手長江上遊“巡查”事務,仿佛中央已經同意加委其職務。同日,應夔丞又以“現任駐滬巡查長兼江蘇巡查長”名義給大總統上一呈文,請求給會黨人士論功授職,或予獎恤。文雲:
伏思革故鼎新,國民天職,凡在同誌,初無他求,乃蒙大總統追錄微勞,以宏獎勵,下風引領,薄海同欽。(夔丞)從事革命越十餘年,出死入生,備嚐艱險。現幸共和成立,鹹登春台。同時戮力諸人,已邀大總統特獎者固多,而雨露未及者亦所不免,其中或已暴骨寒磷,未返於期之首,或且逃名窮穀,思潛子推之蹤。倘不據實直陳,實深負我大總統褒獎忠賢之至意。謹將從前任事效忠著績各人員,分別生死,繕開履歷,並酌其勞績,分別擬議清折,呈乞大總統俯賜照準,特予除授,令行陸軍部遵照,並請將已死各員清折,交稽勛局查案辦理。[214]
袁世凱將應夔丞呈文交稽勛局辦理。1月29日,稽勛局回復國務院,指出“應夔丞所呈革命人員正副冊折各件,除已故各員清折外,其餘開列各員均注重論功行賞,補授實官,非本局權限所在,未便越俎”,因此交陸軍部核辦。而陸軍部致函江蘇都督程德全,認為“個人及公私團體呈請補官,早經本部通告取締,並刊登公報”,“該巡查長既非地方行政首長,又非本部直轄軍隊司令長官,無匯送補官履歷之責任,且察核呈詞,其瀝敘各員事實,復多屬稽勛範圍,與按職補官之定章不符”,因此,要應夔丞“靜候稽勛局核辦”,並將原呈及清折、履歷等“相應粘鈔”,發還給應。[215]關於此事,後來報紙也有一些說法,如《亞細亞日報》說應夔丞“統一後曾來北京一次,謁袁總統,當開呈其同誌數十名,要求交稽勛局,並自求賞給少將,皆未得請,憤怒而去”。[216]《神州日報》則說:“應到京後,由洪述祖介紹,謁見趙總理,力言其南方之功及其勢力,始而要求勛四位,政府拒之,後又要求少將,政府又拒之。”[217]由於應夔丞所開清折至今未見,他究竟提出了何種具體要求不得而知,因此這些說法也就隻好存疑。
1913年1月12日,應夔丞麵謁趙秉鈞,請求發給國務院密碼電本。兩天後,趙秉鈞派人將“應密電本”一冊交給他,麵頁書有“北京國務院應密 民國二年一月十四日”16字。趙秉鈞並寫一便函與應夔丞,謂:“密碼送請檢收,以後有電直寄國務院趙可也。”[218]這是如何看待此後趙、應關係的又一大關鍵問題,將在下章重點考察。1月14日,應夔丞再次呈文大總統,就消弭會黨隱患陳述意見。呈雲:
竊以為東南各會,昔為密黨,今為齊民,革命多資其力,群英半出其中。未議其勞,轉以為罪,似失事理之平。況黨雜人多,撫或可行,激則生變。愚以為宜以統一為鈐束,揚激為維持,再以生計為最後之解決,自可弭患無形,漸進於和平之治矣。策之約四:一、源流。查會黨起源,率皆明末孤臣因前此已有之民間黨會,與之結合,以排滿為主。……累次革命,犧牲會黨之生命固多,而此次成功,藉手會黨之力尤最。為今之計,聚殲既無此理,遣歸亦屬無方,再四孰籌,惟有先謀治標,徐圖治本,庶可循序程功。二、開放。……現宜由大總統酌定辦法,明發命令,如勒限繳銷票布,禁開山堂及收徒等事,特訂取締專章。……三、辦法。開放後由(夔丞)體察各會內狀,酌定統一專章,使其宗旨習慣默化潛移,偕之大道,並選各黨有權力而明幹者,分布各要地,偵查各黨行為,隨時懲勸。如有重要警信,立即密報中央。平時按旬報告,遇有事變發生,必須兵力製止者,隨時會商該省都督,指調營警,或偵緝人役,協力剿辦。由中央酌派一員,隨時查察,俾外情如何,得以深悉,便於遙製。自川、豫以迄閩、廣皆在範圍之內,而以上海為樞紐。應請大總統任命為中央特派駐滬巡查總長,以資控製。一切辦法,續擬專章,呈請核行。四、生計。……生計一事,於黨會上固為最後解決之方,於民生上亦為當然維持之事……擬請準由(夔丞)於國內可以經營實業之地,隨時酌宜,呈明中央,力為組織,以浚大利而裕民生。……民國二年元月十四日。[219]
北京總統府秘書處張仲仁君鑒:統密。應夔丞本擬北上,因冬防吃緊,暫令緩行。中央補助月費將近兩月,共該若幹,務希商明趙總理,即日匯交。請即電覆為盼。爵。艷。[207]
由於應夔丞並未告知張一爵“該費若幹”,張一爵也表示自己“無從查悉”,[208]因此他寄給張一麐的電報中並沒有提及領取津貼的具體數目,也因此,這件事直至應夔丞北上,仍沒有辦成。故而應夔丞到京後,接續辦理。但當他於1912年12月底準備領取津貼時,因為手續問題,在趙秉鈞那裏遇到了麻煩。[209]後在洪述祖居中協調,內務部次長言敦源幫助下,方於1913年1月9日領到1912年10月、11月、12月三個月共計6000元津貼。[210]應夔丞則在張一麐處留下3張領款收據,每張2000元。[211]此事直接關係到如何看待趙秉鈞與洪述祖及應夔丞的關係,是宋案研究中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將在下章詳論。至於言敦源,洪述祖在1913年1月5日給應夔丞的信中,曾特別叮囑他離京前要去言敦源處辭行,因“此次渠甚力也”。[212]言敦源與洪述祖有戚誼,洪述祖後來因刺宋案逃匿青島,袁世凱曾派其赴青島麵見洪述祖,言敦源由此成為宋案中的一個神秘人物,此是後話。
應夔丞成功領取第一筆津貼次日,即1913年1月10日,他又給副總統黎元洪上了一個呈文,除了報告自己與幫會的革命功績外,特別將袁世凱對他的支持搬了出來,說:“現蒙大總統以巡查之事相屬,月由公府撥費二千,江督亦月撥一千;其對於東南各會黨每有關係各省者,應由各省分任籌撥,以資辦理;其臨時發生特別事項,另籌濟用。”應夔丞並告訴黎元洪,他已派沈翔雲赴湖北陳述一切,請求湖北“按照江蘇成案,量予輔助每月公費千元,臨時特別另應隨時隨事呈報核撥,以資籌辦;如蒙俯允,懇乞先將認數電報中央,以期內外接洽,同條共貫,營警相聯,氣求聲應;將來上遊遇有事故發生,必資兵力者,再隨時隨電,請撥調應用,偵有消息,亦隨時馳陳”。[213]可以看出,應夔丞不隻把自己當成“江蘇駐滬巡查長”,還想利用共進會勢力蔓延長江上遊,開口向黎元洪索要經費,並欲插手長江上遊“巡查”事務,仿佛中央已經同意加委其職務。同日,應夔丞又以“現任駐滬巡查長兼江蘇巡查長”名義給大總統上一呈文,請求給會黨人士論功授職,或予獎恤。文雲:
伏思革故鼎新,國民天職,凡在同誌,初無他求,乃蒙大總統追錄微勞,以宏獎勵,下風引領,薄海同欽。(夔丞)從事革命越十餘年,出死入生,備嚐艱險。現幸共和成立,鹹登春台。同時戮力諸人,已邀大總統特獎者固多,而雨露未及者亦所不免,其中或已暴骨寒磷,未返於期之首,或且逃名窮穀,思潛子推之蹤。倘不據實直陳,實深負我大總統褒獎忠賢之至意。謹將從前任事效忠著績各人員,分別生死,繕開履歷,並酌其勞績,分別擬議清折,呈乞大總統俯賜照準,特予除授,令行陸軍部遵照,並請將已死各員清折,交稽勛局查案辦理。[214]
袁世凱將應夔丞呈文交稽勛局辦理。1月29日,稽勛局回復國務院,指出“應夔丞所呈革命人員正副冊折各件,除已故各員清折外,其餘開列各員均注重論功行賞,補授實官,非本局權限所在,未便越俎”,因此交陸軍部核辦。而陸軍部致函江蘇都督程德全,認為“個人及公私團體呈請補官,早經本部通告取締,並刊登公報”,“該巡查長既非地方行政首長,又非本部直轄軍隊司令長官,無匯送補官履歷之責任,且察核呈詞,其瀝敘各員事實,復多屬稽勛範圍,與按職補官之定章不符”,因此,要應夔丞“靜候稽勛局核辦”,並將原呈及清折、履歷等“相應粘鈔”,發還給應。[215]關於此事,後來報紙也有一些說法,如《亞細亞日報》說應夔丞“統一後曾來北京一次,謁袁總統,當開呈其同誌數十名,要求交稽勛局,並自求賞給少將,皆未得請,憤怒而去”。[216]《神州日報》則說:“應到京後,由洪述祖介紹,謁見趙總理,力言其南方之功及其勢力,始而要求勛四位,政府拒之,後又要求少將,政府又拒之。”[217]由於應夔丞所開清折至今未見,他究竟提出了何種具體要求不得而知,因此這些說法也就隻好存疑。
1913年1月12日,應夔丞麵謁趙秉鈞,請求發給國務院密碼電本。兩天後,趙秉鈞派人將“應密電本”一冊交給他,麵頁書有“北京國務院應密 民國二年一月十四日”16字。趙秉鈞並寫一便函與應夔丞,謂:“密碼送請檢收,以後有電直寄國務院趙可也。”[218]這是如何看待此後趙、應關係的又一大關鍵問題,將在下章重點考察。1月14日,應夔丞再次呈文大總統,就消弭會黨隱患陳述意見。呈雲:
竊以為東南各會,昔為密黨,今為齊民,革命多資其力,群英半出其中。未議其勞,轉以為罪,似失事理之平。況黨雜人多,撫或可行,激則生變。愚以為宜以統一為鈐束,揚激為維持,再以生計為最後之解決,自可弭患無形,漸進於和平之治矣。策之約四:一、源流。查會黨起源,率皆明末孤臣因前此已有之民間黨會,與之結合,以排滿為主。……累次革命,犧牲會黨之生命固多,而此次成功,藉手會黨之力尤最。為今之計,聚殲既無此理,遣歸亦屬無方,再四孰籌,惟有先謀治標,徐圖治本,庶可循序程功。二、開放。……現宜由大總統酌定辦法,明發命令,如勒限繳銷票布,禁開山堂及收徒等事,特訂取締專章。……三、辦法。開放後由(夔丞)體察各會內狀,酌定統一專章,使其宗旨習慣默化潛移,偕之大道,並選各黨有權力而明幹者,分布各要地,偵查各黨行為,隨時懲勸。如有重要警信,立即密報中央。平時按旬報告,遇有事變發生,必須兵力製止者,隨時會商該省都督,指調營警,或偵緝人役,協力剿辦。由中央酌派一員,隨時查察,俾外情如何,得以深悉,便於遙製。自川、豫以迄閩、廣皆在範圍之內,而以上海為樞紐。應請大總統任命為中央特派駐滬巡查總長,以資控製。一切辦法,續擬專章,呈請核行。四、生計。……生計一事,於黨會上固為最後解決之方,於民生上亦為當然維持之事……擬請準由(夔丞)於國內可以經營實業之地,隨時酌宜,呈明中央,力為組織,以浚大利而裕民生。……民國二年元月十四日。[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