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用兵作戰原本屬於軍事將領的專責,武將的角色要求其精於兵略,勇於拚殺,正如同文臣既要通曉文翰,又要擅長行政管理一樣。也就是說,文武官員角色分工有別,而這種分工又不能彼此混淆。自古以來,還少見依靠毫無作戰經驗與軍事頭腦的文官取得勝利的。戰國時代,趙國書生趙括的“紙上談兵”葬送了四十萬大軍,即是教訓。然而在宋朝就設計出這樣的規矩。一切仿佛命中注定,劉平就要栽在這身武官的外衣上了。
話又回到開頭的三川口之戰。康定元年正月初,元昊遣人向延州知州範雍偽降,素無軍事經驗的範雍竟輕易相信了對方,他一方麵立即向朝廷匯報此事,另一方麵便放鬆了警惕。元昊利用範雍大意之際,親率十萬大軍從土門(在今陝西安塞縣西北70公裏與靖邊縣交界之處)一路南下,聲言進攻延州西北的保安軍,卻突然襲擊並攻陷延州城北麵的要塞金明寨,俘虜守將李士彬。這位曾私吞黨項降將寶貨的李士彬,原是當地部族豪酋,人稱“鐵壁相公”,手下部眾甚多,被朝廷委任為金明寨都巡檢使,負責守衛延州北麵的要塞。
元昊攻破金明寨後,隨之兵臨延州城下。事發過於突然,因為在西夏軍南下之初,範雍命令駐守慶州的劉平與駐紮保安軍的石元孫率軍急赴土門阻擊。眼見黨項大軍突然襲來,延州城麵臨危險,範雍驚懼之下又火速派人將劉平、石元孫從前線召回。劉平等人無法自主用兵,隻能服從命令返回。當他們冒雪晝夜跋涉,於正月二十二日抵達三川口時,便與西夏主力相遇。從有關記載來看,元昊用兵大膽精妙,常常採取圍點打援的靈活戰術。這一次,劉平率領的萬餘步騎便正中埋伏。
麵對強敵,劉平倒是膽氣不減當年,依舊敢打敢拚,他指揮軍隊在河邊以偃月陣迎戰,屢次打退對方進攻,殺傷黨項軍數千人。但宋軍到底是實力有限,招架不住騎兵連續圍攻和密集的弓弩射擊,親自督戰的劉平左耳、右頸都被流矢擊中。激戰兩日後,位於後陣的監軍宦官黃德和,竟率領部下千餘人臨陣脫逃,導致軍心動搖、陣營潰散。第三日清晨,元昊舉鞭指揮大批騎兵四麵合擊,遂全殲宋軍殘部,並俘獲劉平與石元孫。
三川口之役是宋朝對夏交戰後的第一次慘敗,損兵過萬,又連失兩員大將。消息傳到開封後,朝堂上一片唏噓之聲。以後該懲治的懲治了,該撫恤的也撫恤了,但天朝上國為何敗於一撮西戎之手,卻是朝野心頭揮之不去的疑問。
從傳世宋夏兩方支離破碎的文獻記載中,後世大致還是能理出個頭緒。細究宋軍敗績的原因,固然是實力對比懸殊,西夏軍不僅兵力占據優勢,其戰鬥力也十分驚人。當年元昊蓄謀反宋,故晝夜打造兵器、訓練士卒,組建了一支重裝甲騎兵,號“鐵鷂子”,行動迅捷,衝鋒陷陣,無堅不摧;元昊又是一代梟雄,用兵既大膽又老辣,善於集中力量在運動戰中殲滅對手。反觀宋朝,雖總兵力超過對方,但在漫長的防線上分兵固守,造成兵力分散;全麵防禦,使得主動權操於元昊之手,致使處處被動挨打;騎兵數量有限,軍隊缺乏快速反應和機動性。還要提到的是,此次戰役暴露出書生文臣指揮的失誤。素昧兵略又無戰場經驗的範雍指揮無方,臨陣便亂了方寸,先是派兵主動遠程阻擊,接著又撤回防守,全無縝密應對之策,最終將萬餘部下糊裏糊塗送上了死路。
三川口之戰後,範雍從吏部侍郎左遷戶部侍郎,失去節度使頭銜,被調往內地州郡任職,這隻能算是對其失職的薄懲,因為主政大臣們也無法在既定的框架下追究其責。
四
劉平和石元孫家人在蒙受無比傷痛之後,因朝廷的撫慰、贈典,也就漸趨平和。兩家雖身世背景不同,但子弟們倒是因禍得福,在仕途上更進一步。
先說石家的情況。這位石元孫身世非同一般,他乃是本朝開國第一元勛石守信的孫子,當年若非負責開封城防的石守信積極配合,後周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也不會順利“黃袍加身”。因此,本朝創建後石家滿門富貴,石守信之子石保吉還做了宋太祖的駙馬,官居節度使。真正是一人功成,全家享福。
石元孫年紀不大便因祖父緣故蔭補入仕,一出道就是從八品的東頭供奉官。到三川口戰前,已官居殿前都虞候、鄜延路副都部署,加觀察使銜。這次獻身疆場,又為家人帶來蔭福。當朝廷得知他戰死後,即追贈其定難軍節度使和隆高的太傅名號,並錄用其子孫七人為官。
再看劉家的情形,更是不同一般。劉平之弟劉兼濟,早年因兄長讓位,獲得蔭補機會,做了低級武官。劉平出事前,他的官銜才是正九品的左侍禁,差遣為前線的籠竿城(位於今寧夏隆德縣)守將。因朝廷撫恤乃兄緣故,特授正八品的內殿崇班,升任原州(今甘肅鎮原縣)知州。臨行前,宋仁宗召見並勉勵他說:國憂未除,家仇未報,卿不可不盡力啊!他日後歷涇原路鈐轄、雄州知州兼河北緣邊安撫副使等,官至正六品的西上閤門使,加刺史銜,這都是後話。
除劉兼濟外,劉平的其餘十五位子弟也都得到官職照顧,真是皇恩浩蕩。其中劉平次子劉貽孫蔭補從武,以後也官居西上閤門使,除長子從文職外,其餘五個兒子皆蔭補武職,後來大致做了下級至中級武官。
話又回到開頭的三川口之戰。康定元年正月初,元昊遣人向延州知州範雍偽降,素無軍事經驗的範雍竟輕易相信了對方,他一方麵立即向朝廷匯報此事,另一方麵便放鬆了警惕。元昊利用範雍大意之際,親率十萬大軍從土門(在今陝西安塞縣西北70公裏與靖邊縣交界之處)一路南下,聲言進攻延州西北的保安軍,卻突然襲擊並攻陷延州城北麵的要塞金明寨,俘虜守將李士彬。這位曾私吞黨項降將寶貨的李士彬,原是當地部族豪酋,人稱“鐵壁相公”,手下部眾甚多,被朝廷委任為金明寨都巡檢使,負責守衛延州北麵的要塞。
元昊攻破金明寨後,隨之兵臨延州城下。事發過於突然,因為在西夏軍南下之初,範雍命令駐守慶州的劉平與駐紮保安軍的石元孫率軍急赴土門阻擊。眼見黨項大軍突然襲來,延州城麵臨危險,範雍驚懼之下又火速派人將劉平、石元孫從前線召回。劉平等人無法自主用兵,隻能服從命令返回。當他們冒雪晝夜跋涉,於正月二十二日抵達三川口時,便與西夏主力相遇。從有關記載來看,元昊用兵大膽精妙,常常採取圍點打援的靈活戰術。這一次,劉平率領的萬餘步騎便正中埋伏。
麵對強敵,劉平倒是膽氣不減當年,依舊敢打敢拚,他指揮軍隊在河邊以偃月陣迎戰,屢次打退對方進攻,殺傷黨項軍數千人。但宋軍到底是實力有限,招架不住騎兵連續圍攻和密集的弓弩射擊,親自督戰的劉平左耳、右頸都被流矢擊中。激戰兩日後,位於後陣的監軍宦官黃德和,竟率領部下千餘人臨陣脫逃,導致軍心動搖、陣營潰散。第三日清晨,元昊舉鞭指揮大批騎兵四麵合擊,遂全殲宋軍殘部,並俘獲劉平與石元孫。
三川口之役是宋朝對夏交戰後的第一次慘敗,損兵過萬,又連失兩員大將。消息傳到開封後,朝堂上一片唏噓之聲。以後該懲治的懲治了,該撫恤的也撫恤了,但天朝上國為何敗於一撮西戎之手,卻是朝野心頭揮之不去的疑問。
從傳世宋夏兩方支離破碎的文獻記載中,後世大致還是能理出個頭緒。細究宋軍敗績的原因,固然是實力對比懸殊,西夏軍不僅兵力占據優勢,其戰鬥力也十分驚人。當年元昊蓄謀反宋,故晝夜打造兵器、訓練士卒,組建了一支重裝甲騎兵,號“鐵鷂子”,行動迅捷,衝鋒陷陣,無堅不摧;元昊又是一代梟雄,用兵既大膽又老辣,善於集中力量在運動戰中殲滅對手。反觀宋朝,雖總兵力超過對方,但在漫長的防線上分兵固守,造成兵力分散;全麵防禦,使得主動權操於元昊之手,致使處處被動挨打;騎兵數量有限,軍隊缺乏快速反應和機動性。還要提到的是,此次戰役暴露出書生文臣指揮的失誤。素昧兵略又無戰場經驗的範雍指揮無方,臨陣便亂了方寸,先是派兵主動遠程阻擊,接著又撤回防守,全無縝密應對之策,最終將萬餘部下糊裏糊塗送上了死路。
三川口之戰後,範雍從吏部侍郎左遷戶部侍郎,失去節度使頭銜,被調往內地州郡任職,這隻能算是對其失職的薄懲,因為主政大臣們也無法在既定的框架下追究其責。
四
劉平和石元孫家人在蒙受無比傷痛之後,因朝廷的撫慰、贈典,也就漸趨平和。兩家雖身世背景不同,但子弟們倒是因禍得福,在仕途上更進一步。
先說石家的情況。這位石元孫身世非同一般,他乃是本朝開國第一元勛石守信的孫子,當年若非負責開封城防的石守信積極配合,後周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也不會順利“黃袍加身”。因此,本朝創建後石家滿門富貴,石守信之子石保吉還做了宋太祖的駙馬,官居節度使。真正是一人功成,全家享福。
石元孫年紀不大便因祖父緣故蔭補入仕,一出道就是從八品的東頭供奉官。到三川口戰前,已官居殿前都虞候、鄜延路副都部署,加觀察使銜。這次獻身疆場,又為家人帶來蔭福。當朝廷得知他戰死後,即追贈其定難軍節度使和隆高的太傅名號,並錄用其子孫七人為官。
再看劉家的情形,更是不同一般。劉平之弟劉兼濟,早年因兄長讓位,獲得蔭補機會,做了低級武官。劉平出事前,他的官銜才是正九品的左侍禁,差遣為前線的籠竿城(位於今寧夏隆德縣)守將。因朝廷撫恤乃兄緣故,特授正八品的內殿崇班,升任原州(今甘肅鎮原縣)知州。臨行前,宋仁宗召見並勉勵他說:國憂未除,家仇未報,卿不可不盡力啊!他日後歷涇原路鈐轄、雄州知州兼河北緣邊安撫副使等,官至正六品的西上閤門使,加刺史銜,這都是後話。
除劉兼濟外,劉平的其餘十五位子弟也都得到官職照顧,真是皇恩浩蕩。其中劉平次子劉貽孫蔭補從武,以後也官居西上閤門使,除長子從文職外,其餘五個兒子皆蔭補武職,後來大致做了下級至中級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