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祐二年(1035)二月,李迪終於被逐出相府。李迪事後對人說:我自以為宋璟,而以夷簡為姚崇,不料他待我竟是如此!這得說明,宋璟和姚崇是唐朝玄宗皇帝時的兩位賢相。李迪說此話,是以前人的賢能暗諷自己對手的刻薄。
王曾以前曾是呂夷簡的恩公,正是在他的屢次推薦下,呂夷簡才登上次相之位。想當年,呂夷簡對王首相甚為恭謹。李迪被貶之際,有人代表王曾向他表達了復相之意,並說:王公對你不薄,要善待之,不要再像對待李迪那樣。他不僅笑著答應,還表示要將首相之位讓於恩公。這當然純屬姿態,不會得到君王的首肯。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縱然是昔日恩人,隻要對自己的權勢構成威脅,呂丞相同樣不能容忍。直言敢為的王曾進入中書後,呂夷簡專斷大權,毫不謙讓,昔日的上下級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牴牾,最終兩人勢同水火。
兩年後的四月,王相公忍無可忍,便依據傳聞向仁宗控告呂夷簡“招權市恩”。但仔細調查一番,卻證據不足,惹得天子甚為不悅。事已至此,王曾隻得自請罷相。為了消除天子的疑心,並博得進一步的信賴,呂夷簡採取了暫時退讓之策,主動辭去首相之職,赴許州(今河南許昌市)做地方官。這一年,他已58歲。
呂夷簡之所以主動辭職離朝,是因為摸透了廟堂的門道,也琢磨透了仁宗的脾性,才敢於採取以退為進之策。當然,他不會一走了之,而是再施權術,通過薦用庸才的手法,為自己的復出鋪墊了道路。在他的密薦下,天子拜王隨、陳堯佐為相。
王隨和陳堯佐二人,既年老多病,又庸碌無才,絕非宰相合適人選。果不出呂夷簡所料,王、陳主政後,措置無方,又與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意見不合,經常發生爭吵。於是,王隨以養病為名,五日才去一趟中書,而陳堯佐年事已高,政事積壓,遷延難理,中書一時被嘲笑成“養病坊”。言官們遂上疏抨擊宰執的無能、徇私,要求罷免宰相,起用能臣,其中就提到呂夷簡。在此形勢下,時隔不到一年,中書大換班,但繼任首相的是同樣昏聵的張士遜。據說,這又是呂夷簡密薦的結果。
張士遜為政與前任大同小異,自然又遭到諫官的抨擊。張相公自知無力對付每日排山倒海般的政務,不得不數次上奏請老。至此,呂夷簡的精明強幹再度引起仁宗的思念。康定元年(1040)五月,張士遜尷尬退休,呂夷簡如願以償地第三度入為首相。
此時,呂夷簡61歲,已是爐火純青的政壇不倒翁,雖然非議不斷,卻是天子離不開、朝臣也無奈的重臣。若有不識相者,隻能是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
翌年,任布升任樞密副使。這位朝堂新人才學平庸,但好言事,多次與呂相公發生爭議,於是惹惱了這位重臣。為了將對手逐出朝,呂夷簡利用任布長子任遜既愚又狂、喜議朝政的特點,以諫官為誘餌,教唆其上書言事。任遜不知其中有詐,立馬上書歷數執政大臣的不是,並且指責自己的父親無能。任樞密事先發現了此事,便將奏書藏匿下來。呂丞相便再唆使任遜上書,並揭露其父藏匿奏書之事。於是,任布遭到天子的責問,禦史聞訊也上奏彈劾,指出任樞密的低劣,連兒子都看不慣。就這樣,任布被貶出朝。可笑的是,其不肖之子還逗留在京師,巴望著諫官到手,卻被呂夷簡借其他事為由一併驅逐出去。
呂夷簡城府極深,在他麵前對手們一個個敗下陣來。而對皇帝,他也經常以權謀應對。宋人筆記有段記載值得一提:他的夫人曾奉命入宮,仁宗皇後對她說:陛下喜食糟“淮白魚”,因祖宗舊訓不許到各地徵調美食,所以宮中缺乏此物。呂相公老家在淮河邊的壽州,當有此物吧!呂夫人回家後,馬上收拾了十笸籮的淮白魚,準備送進宮。呂夷簡得知此事,說送兩笸籮即可。夫人不解地問丈夫:這是送給天子的,為何捨不得?他感嘆道:皇宮裏都沒有的東西,人臣家裏怎能有如此之多呢!此屬小事,卻足見呂夷簡心機之縝密。
朋黨之爭
宰相,乃是位極人臣的百官之首,故為官僚們畢生奮鬥的最高目標。要想獲得這一官職,肯定是難上加難,可要長久保住,亦絕非易事。經過多年的磨鍊,呂夷簡深知宰相不好當,難做久,帝王從來喜新厭舊,稍不如其意,就隨時可能下台。但是人都有需求和弱點,天子也不例外,若這兩方麵被緊緊抓住,便能造成強烈的依賴感,自然不會輕易捨去。
呂丞相熟讀史書,看不上也不會做千夫所指的奸相佞臣,那是短視的行為。但為了穩固自己的權位,他要做很多的事情,既要永保治世良臣、忠臣的形象,還要善解君意,體察入微,贏得聖上的歡喜。此外,也要籠絡官場人心,包括與宦官搞好關係,有必要的話,犧牲原則也在所不惜。
因此,呂夷簡在大政上恪守成憲,不事更張,既避免了風險,也少了爭議。而這樣施政的結果,正符合仁宗皇帝的優柔寡斷。
對待天子,呂夷簡始終不敢稍有懈怠,總是竭盡所能以取得信任,重大事項不說,細微之處也不放過。
如慶曆初,仁宗因病多日不見朝臣,及至病癒,急召二府大臣入宮。接到詔命後,其他大臣都火速出發,唯獨呂夷簡卻有意拖延時間,緩緩而行。入宮後,他又不顧宦官和臣僚的催促,行走得更加緩慢。當天子不悅地問他何以姍姍來遲時,他答道:陛下久病,中外憂慮,傳言紛紛,一旦聞聽急召近臣,臣等若急迫奔馳而來,恐怕人心騷動,以為發生意外。仁宗聽罷大為感動,認為得宰臣之體。
王曾以前曾是呂夷簡的恩公,正是在他的屢次推薦下,呂夷簡才登上次相之位。想當年,呂夷簡對王首相甚為恭謹。李迪被貶之際,有人代表王曾向他表達了復相之意,並說:王公對你不薄,要善待之,不要再像對待李迪那樣。他不僅笑著答應,還表示要將首相之位讓於恩公。這當然純屬姿態,不會得到君王的首肯。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縱然是昔日恩人,隻要對自己的權勢構成威脅,呂丞相同樣不能容忍。直言敢為的王曾進入中書後,呂夷簡專斷大權,毫不謙讓,昔日的上下級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牴牾,最終兩人勢同水火。
兩年後的四月,王相公忍無可忍,便依據傳聞向仁宗控告呂夷簡“招權市恩”。但仔細調查一番,卻證據不足,惹得天子甚為不悅。事已至此,王曾隻得自請罷相。為了消除天子的疑心,並博得進一步的信賴,呂夷簡採取了暫時退讓之策,主動辭去首相之職,赴許州(今河南許昌市)做地方官。這一年,他已58歲。
呂夷簡之所以主動辭職離朝,是因為摸透了廟堂的門道,也琢磨透了仁宗的脾性,才敢於採取以退為進之策。當然,他不會一走了之,而是再施權術,通過薦用庸才的手法,為自己的復出鋪墊了道路。在他的密薦下,天子拜王隨、陳堯佐為相。
王隨和陳堯佐二人,既年老多病,又庸碌無才,絕非宰相合適人選。果不出呂夷簡所料,王、陳主政後,措置無方,又與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意見不合,經常發生爭吵。於是,王隨以養病為名,五日才去一趟中書,而陳堯佐年事已高,政事積壓,遷延難理,中書一時被嘲笑成“養病坊”。言官們遂上疏抨擊宰執的無能、徇私,要求罷免宰相,起用能臣,其中就提到呂夷簡。在此形勢下,時隔不到一年,中書大換班,但繼任首相的是同樣昏聵的張士遜。據說,這又是呂夷簡密薦的結果。
張士遜為政與前任大同小異,自然又遭到諫官的抨擊。張相公自知無力對付每日排山倒海般的政務,不得不數次上奏請老。至此,呂夷簡的精明強幹再度引起仁宗的思念。康定元年(1040)五月,張士遜尷尬退休,呂夷簡如願以償地第三度入為首相。
此時,呂夷簡61歲,已是爐火純青的政壇不倒翁,雖然非議不斷,卻是天子離不開、朝臣也無奈的重臣。若有不識相者,隻能是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
翌年,任布升任樞密副使。這位朝堂新人才學平庸,但好言事,多次與呂相公發生爭議,於是惹惱了這位重臣。為了將對手逐出朝,呂夷簡利用任布長子任遜既愚又狂、喜議朝政的特點,以諫官為誘餌,教唆其上書言事。任遜不知其中有詐,立馬上書歷數執政大臣的不是,並且指責自己的父親無能。任樞密事先發現了此事,便將奏書藏匿下來。呂丞相便再唆使任遜上書,並揭露其父藏匿奏書之事。於是,任布遭到天子的責問,禦史聞訊也上奏彈劾,指出任樞密的低劣,連兒子都看不慣。就這樣,任布被貶出朝。可笑的是,其不肖之子還逗留在京師,巴望著諫官到手,卻被呂夷簡借其他事為由一併驅逐出去。
呂夷簡城府極深,在他麵前對手們一個個敗下陣來。而對皇帝,他也經常以權謀應對。宋人筆記有段記載值得一提:他的夫人曾奉命入宮,仁宗皇後對她說:陛下喜食糟“淮白魚”,因祖宗舊訓不許到各地徵調美食,所以宮中缺乏此物。呂相公老家在淮河邊的壽州,當有此物吧!呂夫人回家後,馬上收拾了十笸籮的淮白魚,準備送進宮。呂夷簡得知此事,說送兩笸籮即可。夫人不解地問丈夫:這是送給天子的,為何捨不得?他感嘆道:皇宮裏都沒有的東西,人臣家裏怎能有如此之多呢!此屬小事,卻足見呂夷簡心機之縝密。
朋黨之爭
宰相,乃是位極人臣的百官之首,故為官僚們畢生奮鬥的最高目標。要想獲得這一官職,肯定是難上加難,可要長久保住,亦絕非易事。經過多年的磨鍊,呂夷簡深知宰相不好當,難做久,帝王從來喜新厭舊,稍不如其意,就隨時可能下台。但是人都有需求和弱點,天子也不例外,若這兩方麵被緊緊抓住,便能造成強烈的依賴感,自然不會輕易捨去。
呂丞相熟讀史書,看不上也不會做千夫所指的奸相佞臣,那是短視的行為。但為了穩固自己的權位,他要做很多的事情,既要永保治世良臣、忠臣的形象,還要善解君意,體察入微,贏得聖上的歡喜。此外,也要籠絡官場人心,包括與宦官搞好關係,有必要的話,犧牲原則也在所不惜。
因此,呂夷簡在大政上恪守成憲,不事更張,既避免了風險,也少了爭議。而這樣施政的結果,正符合仁宗皇帝的優柔寡斷。
對待天子,呂夷簡始終不敢稍有懈怠,總是竭盡所能以取得信任,重大事項不說,細微之處也不放過。
如慶曆初,仁宗因病多日不見朝臣,及至病癒,急召二府大臣入宮。接到詔命後,其他大臣都火速出發,唯獨呂夷簡卻有意拖延時間,緩緩而行。入宮後,他又不顧宦官和臣僚的催促,行走得更加緩慢。當天子不悅地問他何以姍姍來遲時,他答道:陛下久病,中外憂慮,傳言紛紛,一旦聞聽急召近臣,臣等若急迫奔馳而來,恐怕人心騷動,以為發生意外。仁宗聽罷大為感動,認為得宰臣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