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宋人筆記稱:寇準的一次生日宴會,排場擺設幾近皇帝生辰。散席後,他還身穿黃色道服,頭頂花朵,縱馬行走。因其舉止頗有僭越之嫌,遂被駐防長安的監督官奏報給天子。真宗一聽寇準有反叛之舉,頓感驚異,當即將奏報出示給宰執大臣。好在宰相王旦了解寇準為人,看著報告笑道:寇準挺大的年齡,還癡迷騎馬,可勸誡他以後注意。幾句笑話,才輕鬆打消了天子的疑慮。
但說到底寇準還是寇準,逍遙隻是幌子,縱酒也僅是他生活的一麵,其誌根本不在於賦閑地方,最打動他的依然是念念不忘的權與勢。
照常理說,寇準少年得意,年紀不太大便已出入二府,先後做過宰相和樞密使的高位,位極人臣。尤其是在景德元年,獨領風騷,立下蓋世功業,又經歷過幾次大起大落,宦海的酸甜苦辣皆已嚐盡,若換作旁人早該知足了。但他卻並未知天命,依舊不甘寂寞,時刻關注朝政動向,不知所進退。
為了再度返回朝堂,重掌大權,寇準仔細觀察分析了朝廷的狀況與走向。從大勢來看,此時朝廷與遼朝通好,又招撫了西陲的黨項勢力,周邊環境大致平穩;就內部而言,雖因土地兼併、政府賦稅加重,引起下層百姓不滿,社會矛盾日積月累,不過局麵總體還算穩定。不用說,已近晚年的天子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樂見太平景象,因而臣僚們都投其所好,以圖進用。當然,像王欽若及後起的丁謂一類人,更因善於迎合,不斷製造祥瑞景象,滿足了君王的虛榮心,都分居要津。
揆諸朝政現狀,再回想起以往隨天子封禪泰山的情景,寇準意識到若要復出,自己也必須投身到這場熱鬧的潮流中去,以引起朝廷的注意,並打動皇帝。正是在此心態下,他竟糊塗地做出追隨天書祥瑞活動的決定。
天禧三年(1019)三月間,負責永興軍治安的巡檢使朱能向長官寇準報告特大喜訊:天書降臨終南山!此事原委十分蹊蹺,背後自有隱情。據文獻記載可知,朱能本是天子親信宦官周懷政薦舉之人,以旁門左道做官。朱能到長安後,糾集一批人於終南山修築道觀,製造神符咒命,無非是藉此討好當權者。寇準作為本地大員,應當也了解其人其事,天書降臨很可能就是在寇準的默許甚至指使下而來,隻是史書為尊者諱為賢者諱,將寇準參與其間的事隱去。
寇準得到喜訊後,立即向朝廷匯報。真宗皇帝接到來自寇準的奏書,頗感疑惑,怎麽搞的?這位以剛直出名的大臣也相信這一套?便詢問親近大臣,估計是王欽若對天子說:最早不信天書的人是寇準,現在天書降臨他的轄區,不如就令寇準公開獻於陛下,如此天下百姓必將信服天書確有其事。真宗覺得有理,不久便下詔宣寇準赴朝。
五月中,寇準接到入朝的詔命,便收拾行裝準備起程。他的門生聞聽後深感不妥,給他獻了上中下三策:東行到河陽(今河南孟州市)時,可稱病堅決請求外任,此為上策;中策是入宮覲見陛下時,揭發終南山天書實乃虛妄之事,尚可保全一世清名;下策則是重返中書拜相。
寇準並未採納弟子的好意,於該月底抵達京師。於是,時隔數年,君臣再次相見。此時,身體多病的真宗皇帝也在思考未來的國政。兩年前,王旦病重之際,天子曾詢問相位可託付給何人,王相公回答說:以臣愚見,莫若寇準。真宗不情願接受,又問道:寇準剛褊,可推薦另外人選。王旦答道:至於其他人,為臣就不知了。隨後,王旦病逝,王欽若進入中書,與向敏中同為宰相。
說起來,寇準的能力魄力與品行,真宗都很清楚,所不滿的是不善解人意。但這次主動獻天書,表明他明白了事理,懂得順從君主。而王欽若一夥長期的溜須奉迎,已了無新意,也逐漸厭倦。因此,天子決定換人,傳詔寇準回到中書,同時罷免王欽若相職。政治就是如此反覆無常,兩個冤家一喜一悲。
這一年,寇丞相58歲,年歲不算很老,但心態卻已老矣。
這一回復相,是寇準的最後一次,並且僅做了一年有餘。此時,朝中的新貴已經崛起,尤其是以理財見長又心機極深的丁謂,深得天子賞識,與寇準拜相的同月獲任參知政事,半年後再升遷為樞密使。而舊臣中的樞密院首腦曹利用以及馮拯等許多人,都與他關係不睦。與這些新老官僚打交道,他還是不夠老辣,時常故態復萌。豈知世事變遷,他這位剛直有功的宰相,在政敵看來已是過氣老派之人。
寇準本不善於處理和同僚下屬的關係,這時又與副職丁謂搞僵了關係。據記載,最初丁謂對寇相公十分尊敬,但寇準倚老賣老,不把丁參政放在眼裏。其他的事不說,僅一件事便得罪了丁謂。一次,中書裏大臣會餐,寇準的大鬍子上沾了些湯汁,丁謂立即站起身用手替他仔細抹掉,這本是示好討好之舉,他卻不領情,竟當著多人麵取笑道:你也是大臣,如何能幹為長官擦鬍鬚的事!搞得丁參政十分尷尬。可想而知,深受天子寵信的丁謂哪能受如此之氣,遂就此忌恨在心。
翌年,因真宗患病日深,經常暈厥,權力欲極強的劉皇後遂於宮中操持權柄,並與兩位樞密使丁謂、曹利用及翰林學士錢惟演等人結成同盟,形成控製朝政的強大勢力,一時宮廷朝堂形勢詭譎多變。寇準看不慣,便向天子建議傳位太子,由可靠大臣輔政,還特別指出丁謂和錢惟演皆為佞人,不可輔佐未成年的少主。
但說到底寇準還是寇準,逍遙隻是幌子,縱酒也僅是他生活的一麵,其誌根本不在於賦閑地方,最打動他的依然是念念不忘的權與勢。
照常理說,寇準少年得意,年紀不太大便已出入二府,先後做過宰相和樞密使的高位,位極人臣。尤其是在景德元年,獨領風騷,立下蓋世功業,又經歷過幾次大起大落,宦海的酸甜苦辣皆已嚐盡,若換作旁人早該知足了。但他卻並未知天命,依舊不甘寂寞,時刻關注朝政動向,不知所進退。
為了再度返回朝堂,重掌大權,寇準仔細觀察分析了朝廷的狀況與走向。從大勢來看,此時朝廷與遼朝通好,又招撫了西陲的黨項勢力,周邊環境大致平穩;就內部而言,雖因土地兼併、政府賦稅加重,引起下層百姓不滿,社會矛盾日積月累,不過局麵總體還算穩定。不用說,已近晚年的天子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樂見太平景象,因而臣僚們都投其所好,以圖進用。當然,像王欽若及後起的丁謂一類人,更因善於迎合,不斷製造祥瑞景象,滿足了君王的虛榮心,都分居要津。
揆諸朝政現狀,再回想起以往隨天子封禪泰山的情景,寇準意識到若要復出,自己也必須投身到這場熱鬧的潮流中去,以引起朝廷的注意,並打動皇帝。正是在此心態下,他竟糊塗地做出追隨天書祥瑞活動的決定。
天禧三年(1019)三月間,負責永興軍治安的巡檢使朱能向長官寇準報告特大喜訊:天書降臨終南山!此事原委十分蹊蹺,背後自有隱情。據文獻記載可知,朱能本是天子親信宦官周懷政薦舉之人,以旁門左道做官。朱能到長安後,糾集一批人於終南山修築道觀,製造神符咒命,無非是藉此討好當權者。寇準作為本地大員,應當也了解其人其事,天書降臨很可能就是在寇準的默許甚至指使下而來,隻是史書為尊者諱為賢者諱,將寇準參與其間的事隱去。
寇準得到喜訊後,立即向朝廷匯報。真宗皇帝接到來自寇準的奏書,頗感疑惑,怎麽搞的?這位以剛直出名的大臣也相信這一套?便詢問親近大臣,估計是王欽若對天子說:最早不信天書的人是寇準,現在天書降臨他的轄區,不如就令寇準公開獻於陛下,如此天下百姓必將信服天書確有其事。真宗覺得有理,不久便下詔宣寇準赴朝。
五月中,寇準接到入朝的詔命,便收拾行裝準備起程。他的門生聞聽後深感不妥,給他獻了上中下三策:東行到河陽(今河南孟州市)時,可稱病堅決請求外任,此為上策;中策是入宮覲見陛下時,揭發終南山天書實乃虛妄之事,尚可保全一世清名;下策則是重返中書拜相。
寇準並未採納弟子的好意,於該月底抵達京師。於是,時隔數年,君臣再次相見。此時,身體多病的真宗皇帝也在思考未來的國政。兩年前,王旦病重之際,天子曾詢問相位可託付給何人,王相公回答說:以臣愚見,莫若寇準。真宗不情願接受,又問道:寇準剛褊,可推薦另外人選。王旦答道:至於其他人,為臣就不知了。隨後,王旦病逝,王欽若進入中書,與向敏中同為宰相。
說起來,寇準的能力魄力與品行,真宗都很清楚,所不滿的是不善解人意。但這次主動獻天書,表明他明白了事理,懂得順從君主。而王欽若一夥長期的溜須奉迎,已了無新意,也逐漸厭倦。因此,天子決定換人,傳詔寇準回到中書,同時罷免王欽若相職。政治就是如此反覆無常,兩個冤家一喜一悲。
這一年,寇丞相58歲,年歲不算很老,但心態卻已老矣。
這一回復相,是寇準的最後一次,並且僅做了一年有餘。此時,朝中的新貴已經崛起,尤其是以理財見長又心機極深的丁謂,深得天子賞識,與寇準拜相的同月獲任參知政事,半年後再升遷為樞密使。而舊臣中的樞密院首腦曹利用以及馮拯等許多人,都與他關係不睦。與這些新老官僚打交道,他還是不夠老辣,時常故態復萌。豈知世事變遷,他這位剛直有功的宰相,在政敵看來已是過氣老派之人。
寇準本不善於處理和同僚下屬的關係,這時又與副職丁謂搞僵了關係。據記載,最初丁謂對寇相公十分尊敬,但寇準倚老賣老,不把丁參政放在眼裏。其他的事不說,僅一件事便得罪了丁謂。一次,中書裏大臣會餐,寇準的大鬍子上沾了些湯汁,丁謂立即站起身用手替他仔細抹掉,這本是示好討好之舉,他卻不領情,竟當著多人麵取笑道:你也是大臣,如何能幹為長官擦鬍鬚的事!搞得丁參政十分尷尬。可想而知,深受天子寵信的丁謂哪能受如此之氣,遂就此忌恨在心。
翌年,因真宗患病日深,經常暈厥,權力欲極強的劉皇後遂於宮中操持權柄,並與兩位樞密使丁謂、曹利用及翰林學士錢惟演等人結成同盟,形成控製朝政的強大勢力,一時宮廷朝堂形勢詭譎多變。寇準看不慣,便向天子建議傳位太子,由可靠大臣輔政,還特別指出丁謂和錢惟演皆為佞人,不可輔佐未成年的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