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兵部衙門。


    李青囑咐道,“這次南民北遷功在千秋,然,此舉有損江南官紳利益,少不得會出一些亂子,你多加小心。”


    “下官明白。”於謙鄭重點頭,昨日朝會上,他已經充分見識到官場險惡,也對部分官員有了清晰認知,“尚書大人放心,下官定然不會讓這利國利民的國策,被人攪黃。”


    李青籲了口氣,認真道:“顧全國策的同時,也要顧全自己。”


    於謙不以為意,朗聲笑道,“難道他們還敢殺官不成?”


    “雖不敢明目張膽動你,但也不得不防。”李青苦笑道,“本官都遭受過兩次暗殺,他們未必敢,但你也得長個心眼兒。”


    於謙怔了一下,輕輕點頭,“下官謹記。”


    “這是國策具體施行方案,你好好看一下。”李青從懷裏取出明黃色錦緞書寫的中旨,“此物不亞於王命旗牌,有了它,無人可以壓製你。”


    於謙接過,逐字逐句地認真閱讀,許久,他收起中旨,神情難掩激動,嘴唇吸合半晌,感慨道:


    “皇上聖明啊!”


    其實,這裏麵的建設性策略,大多都是我提的……李青翻了個白眼,倒也沒有和朱棣爭功,“好好準備一下,這一次出差少說也得幾個月,甚至更久。”


    “嗯。”於謙鄭重地將中旨收入懷中,疑惑道,“尚書大人,既然皇上有了這麽周詳、利民的計劃,為何不直接頒發聖旨,昭告天下,反而用中旨呢?”


    他不理解,“這項國策,幾乎沒有任何疏漏,群臣便是心中不願,也無法提出反對意見。”


    李青笑道:“他們自然無法反對,但……有句話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提前公布出來,就給那些人準備的時間了,士紳在地方上影響力不容小覷,百姓淳樸,很容易被他們煽動;


    讓他們摸不準具體情況,到時候施行國策,能輕鬆不少。”


    於謙默默點頭,這麽好的國策,居然不能上下一心的推行,反而要偷偷摸摸,讓他內心五味雜陳。


    同時,他也對那些身居高位卻不作為,甚至拖後腿的官員頗為惱火。


    當官不為民做主,簡直枉讀聖賢書!


    ……


    數日後,六部郎中、都察院禦史、六科都給事中、錦衣衛、東廠,十數艘中型艦船沿著運河南下。


    千裏跋涉,若靠雙腿行走,遷徙過程中不知會死傷多少百姓,用船就不存在這種問題了,而且還能大大提高遷徙速度。


    京官出動後,李青、朱棣、小胖幾人開始規劃遷徙地點。


    經過商討,決定先從河.北入手,圈定的地點也都是離城鎮百裏內,離原住民村落五十裏內的區域。


    不至於讓百姓和城鎮嚴重脫鉤,又能一定程度上,保持他們的獨立性,讓他們安心耕作。


    南民北遷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數年乃至十數年的規劃,一點點進行,在此過程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細水長流才是正確的方式。


    萬事開頭難,但李青相信,隻要遷徙的百姓嚐到甜頭,後續施行將會輕鬆很多,甚至百姓會自發遷徙。


    晉唐宋元時,百姓遷徙是為了活下去,如今百姓遷徙是為了活得更好。


    李青有時也會想,這算不算改變了曆史。


    來大明這麽久,他好像沒什麽改變,卻又好像改變了許多。


    他沒能阻止朱允炆上位,沒能阻止靖難之役,沒能解決土地兼並的問題……


    但…他又好像改變了。


    捕魚兒海一戰,擒了北元皇帝,讓大明和北元有了一段時間的蜜月期,邊關安寧了挺長一段時間;


    靖難之役有了他的謀劃,少死了很多人;


    殺了馬哈木,致使瓦剌元氣大傷;


    土豆、玉米提前出現,並在他的推波助瀾下迅速推廣,從根本上解決了百姓溫飽的問題。


    還有攤丁入畝,還有南民北遷……


    看似沒有改變曆史,卻又實實在在的改變了。


    未來如何他不知道,但至少現在的大明,正在一點點越來越好。


    麵對數千萬黎民百姓,數以萬計的既得利益者,官員勾心鬥角,拉幫結派……如此複雜的局勢,個人力量實在太渺小了。


    躺椅上,李青怔怔出神,不禁又想起了道衍,想起了老和尚的國運論。


    ——王朝國祚不過三百年!


    或許吧,或許到時候大明會亡,但在此過程中,卻可以讓百姓過得更好……李青心中湧起一種無力感。


    旋即,他眼神又堅定下來,“它可以亡,但隻能亡在漢人手裏,他娘的,真到那時候,先宰了野豬皮再說。”


    ~


    “先生喝茶。”婉靈遞上清茶,笑意盈盈。


    佳人青春不再,最小的婉靈也有了白發。


    李青抬手接過茶杯,抿了口,溫和道,“今兒怎麽這麽開心啊?”


    “先生忘啦,今兒咱搬家呢。”婉靈笑嘻嘻道,“東西都準備好了,午飯後咱們就搬過去吧?”


    李青啞然失笑,搖頭道:“我竟把這茬給忘了。”


    伸了伸懶腰,起身道:“讓下人搬吧,去叫上紅袖、憐香,今兒中午下館子,吃完飯直接回新家。”


    “嗯,好。”婉靈笑著點頭,“妾去叫兩位姐姐。”


    ……


    酒樓小搓一頓,一家人來到新永青侯府。


    新家比金陵的小上一些,但建築風格並未改變,極大程度上還原了金陵的侯府。


    新家新氣象,李青給下人們發了個紅包,並招收了些下人,前後院各提拔了個管家,讓三女少操心。


    讓她們安心享受生活。


    ~


    日子一天天過著,李青擔心的事情並未發生,南民北遷國策,進行的很順利。


    秋去冬來,第一批遷徙的百姓在河.北各地落了腳,人數不算太多,共五萬餘人。


    朝廷發錢發糧,讓百姓更有動力開墾荒地,並保證,不管開出多少荒地,朝廷都會提供相應的種子、農具、耕牛,全部免費。


    來年春天就是播種的季節了,百姓們幹勁兒滿滿,開墾出的耕地越多,他們占得便宜就越大。


    耕地不僅歸自己所有,而且還免稅三年,這麽好的事兒,百姓自然不願錯過。


    當然,這裏的發放耕牛並不是把耕牛送給百姓,而是開荒期間供百姓使用。


    農耕社會,耕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豈能白白送人。


    但能這樣,百姓就感激涕零了。


    河.北在天子腳下,沒幾個官員敢玩花樣兒,又有東廠番子、錦衣衛、監督禦史、都給事中看著,國策落實的很到位。


    河.北開荒熱盛行,耕牛、犁具、耬、耙、鋤、钁等器具,朝廷大量供應。


    為了提高開荒效率,百姓們自發組隊,三五人一組,撿石頭的撿石頭,鋤草的鋤草,犁地的犁地……


    千百年來百姓過得一直苦,他們早已習慣,他們不怕吃苦,就怕沒吃苦的機會。


    相比吃苦,他們更怕挨餓。


    尤其是這些遷徙來的百姓,他們都是沒有耕地的人,對耕地有著無與倫比的渴望。


    有了耕地就有了根兒,日子也有盼頭。


    他們很知足,十分珍惜這次機會,沒有人鬧事,更沒有人喊苦喊累。


    冬天來了,下雪了,他們就挖個窯洞,鋪上幹草,在窯洞裏暫時安家。


    日子過得將就,他們卻一點也不在乎。


    冬天萬物蕭索,但河.北這裏卻是生機勃勃,他們扶犁耕地,他們汗灑如雨。


    開荒很苦,但他們心裏甜……


    李青抽空來看過,百姓臉上那種洋溢著對未來的憧憬,讓他備受觸動。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大明長生者,曆經十六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紅並收藏我,大明長生者,曆經十六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