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好戰
三月,天氣轉暖。
青龍湖,湖心庭,休沐之日漢社核心在湖心庭激辯。
如今漢社成員以勳貴為主,除了馬城這個社首,李開元,柳自華兩個骨幹,還有幾位新加入的勳貴子弟,都是在京營任職的將領,算上還在山東剿滅叛亂的戚金,遠在貴州的秦邦屏等人,真正彰顯了漢社的本質,是一群勳貴,鐵血軍人組成的軍人社團,還有盧象升,倪元璐這般開明人士。
漢社激辯的內容無非是馬城的兵學主張,越發完善的兵學民本論。亭中,三個錦衣衛探子戰戰兢兢,頭也不敢抬的瑟瑟發抖,很想將耳朵捂住不聽這些大逆不道的言論。漢社中人卻無視了三個錦衣衛,越辯越激烈,熱議的內容是新鮮的,開明的,由馬城提出來的西方騎士精神。
這話題由馬城提出,精通西學的孫元化印證,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誠實,精神,公正八大騎士精神,確有其事。雖然孫元化言之鑿鑿,一幹進士出身的講官卻不願意相信,百般攻訐質疑。馬城自是侃侃而談,西人騎士精神,和漢唐商武精神不是一脈相承的麽。
漢朝尚武是盡人皆知的,漢朝人人好擊劍,配劍,對異族呈現的是碾壓之勢。
尚武,英勇,精神,這不是西人騎士精神的漢朝版本麽,馬城提出漢朝的武德,便等同於西方的騎士精神。一幹講官進士是何等人物,自然是心中不忿口水橫飛,抓著好戰必亡的老套路不放,反複攻訐,尚武便會好戰,好戰便會亡國,漢朝不正是亡於藩鎮割據麽,這也是無可爭辯的事實。馬城可也不是辯場菜鳥了,自然是反唇相譏,好戰未必亡,戰爭也是有紅利的。
戰爭紅利,這就與儒家仁治思想針鋒相對了,妥妥的大逆不道呀。幾位講官氣的滿紅耳赤,不歡而散,馬城麵不改色心不跳,想說服這群人難如登天,還太早了,等到這些人嚐到戰爭紅利的甜頭,馬城才不信這些人還會這樣死硬,內閣諸公,皇上,百官會跟朝廷的銀子歲入過不去麽,扯蛋。
戰爭紅利的妙用就在於利益均沾,從閣臣到百官人人都有俸祿拿,等到皇上內駑,戶部官倉因為戰爭紅利金銀堆積如山,便沒人會反對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將一個風情獨特的異族女奴推進盧大人懷紅,您盧大人會舍得推出去麽,不會吧。
沒人比馬城更懂得士大夫階層的虛偽,等到打贏了對外戰爭,被異族美女財帛滋養了起來,便會改口誇讚天子聖明,既壽永昌了。免不了有幾個頑固死硬派,一邊享受著戰爭紅利一邊大罵好戰必亡,多半會被當成煩人的蒼蠅。所以大明眼下最需要的便是勝仗,一場又一場連續不斷的勝利。
盧象升仍苦口婆心的勸道:“此言大謬,好戰必亡此乃古之明訓,不可為之。”
馬城也不生氣隻是一笑了之,擺一擺手,那三個錦衣衛探子如蒙大赦,施禮過後乖乖的走了。
盧象升冷聲哼道:“這位內相可是越發威風了。”
馬城仍是淡然一笑,天子家奴,何足道哉,前世魏忠賢能成為權傾朝野的九千歲,全是因為天子手中無人可用,隻得重用權閹對抗朝臣。今世內閣都是鐵杆的帝黨,人才濟濟,魏忠賢的權力便分散了,再也不可能成為九千歲。自然,馬城這個穿越眾也起了絕大的作用,十五六歲的少年天子正是崇拜英雄的年紀。
馬城的橫空出世,便極大的滿足了天子的成長需要,分走了魏忠賢一部分大權。
朝中有孫承宗,周永春,袁可立一幹老臣占據要職,魏忠賢這個內相隻剩下替天子斂財這一個功能。
麵目全非的曆史給了馬城極大的信心,將這漢人江山花花世界維持下去。
晚間,內城。
前首輔方從哲的宅院,如今送給了周永春做官邸,後園。
馬城經過清冷的假山,站在小橋上朝著周部堂,李侯爺,袁閣老拱了拱手,心中一時有些激蕩,兩年前也是此情此景,如今卻物是人非。一朝天子一朝臣,方從哲是不可能起複了,並且隨著東林黨的禁絕,亓詩教告老還鄉,神宗朝黨爭局麵不複存在,朝中清一色鐵杆的帝黨,閹黨。李承阼,張維賢一幹勳貴重掌軍權,重新形成了勳貴,內閣,權閹三方製衡的局麵。
似乎內閣,勳貴都意識到一個事實,製衡隻是為了分權而不是為了對抗。經曆了慘烈的萬曆黨爭之後,勳貴,朝臣方明白一個慘痛的教訓,製衡是為了協調合作,而不是為了搞對抗搞黨爭。諸位帝黨都是經曆過萬曆黨爭的,都嚇怕了,都是對黨爭深惡痛絕的元老。倘若製衡變成了黨爭,那便是一場大災難。
在場四人,代表著天啟朝最高級別的圓桌會議。
馬城才剛坐到下首,便被周老大人劈頭蓋臉罵了一通:“毛毛糙糙,你可知這幾天罵你的彈章堆了多高。”
暴脾氣的袁可立也重重哼了一聲,馬城尷尬賠禮道歉,謝過次輔大人維護之恩,心中警覺這幾日確實得意忘形了,說了許多大逆不道的言論,被人彈劾也在情理之中。心中警覺這大明朝仍是士大夫的天下,是該低調幾天了,那些大逆不道的言論若是激起內閣的反感,便十分不妙了。
心中不免有些唏噓,儒教,士大夫的勢力太強大了,根深蒂固。
李承阼笑著解圍:“兵家之言麽,倒也並非一無是處,本侯以為開城所言民本之論,倒也頗有可取之處。”
一句話便替馬城解圍了,勳貴自然是完全站在馬城這一邊的,巴不得馬城再炮製出幾篇兵家經典。吵嚷幾句也便罷了,這大明的文武是最不可能同一個鼻孔出氣,雖是同盟關係不免仍有些齟齬,實在難免。都是在官場了打滾一輩子的人,含糊過去便議正事,山東之亂,馬政之爭。
袁閣老是很沒麵子的,才剛離任後院就失火了,火暴脾氣的袁閣老發作,以雷霆萬鈞之勢剿滅了教亂。反思起來也知山東民力耗盡,一麵承受著旱災,一麵還要支撐東江鎮糧餉,發生教亂也是他的責任。如此,東江鎮走私一事便正大光明的提上議程,大明海禁早在神宗年間就名存實亡了,走私實在是稀鬆平常事,山東民力耗盡,東江鎮若能自給自足便再好不過了。如此,招安李旦便勢在必行,李旦在朝鮮,倭國麵子大,人脈廣,麾下又有強大船隊,實在是東江鎮貿易的不二人選。
東江鎮是袁可立極力支持的,絕不能眼睜睜看著斷了糧,葬送了大好局麵。
三月,天氣轉暖。
青龍湖,湖心庭,休沐之日漢社核心在湖心庭激辯。
如今漢社成員以勳貴為主,除了馬城這個社首,李開元,柳自華兩個骨幹,還有幾位新加入的勳貴子弟,都是在京營任職的將領,算上還在山東剿滅叛亂的戚金,遠在貴州的秦邦屏等人,真正彰顯了漢社的本質,是一群勳貴,鐵血軍人組成的軍人社團,還有盧象升,倪元璐這般開明人士。
漢社激辯的內容無非是馬城的兵學主張,越發完善的兵學民本論。亭中,三個錦衣衛探子戰戰兢兢,頭也不敢抬的瑟瑟發抖,很想將耳朵捂住不聽這些大逆不道的言論。漢社中人卻無視了三個錦衣衛,越辯越激烈,熱議的內容是新鮮的,開明的,由馬城提出來的西方騎士精神。
這話題由馬城提出,精通西學的孫元化印證,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誠實,精神,公正八大騎士精神,確有其事。雖然孫元化言之鑿鑿,一幹進士出身的講官卻不願意相信,百般攻訐質疑。馬城自是侃侃而談,西人騎士精神,和漢唐商武精神不是一脈相承的麽。
漢朝尚武是盡人皆知的,漢朝人人好擊劍,配劍,對異族呈現的是碾壓之勢。
尚武,英勇,精神,這不是西人騎士精神的漢朝版本麽,馬城提出漢朝的武德,便等同於西方的騎士精神。一幹講官進士是何等人物,自然是心中不忿口水橫飛,抓著好戰必亡的老套路不放,反複攻訐,尚武便會好戰,好戰便會亡國,漢朝不正是亡於藩鎮割據麽,這也是無可爭辯的事實。馬城可也不是辯場菜鳥了,自然是反唇相譏,好戰未必亡,戰爭也是有紅利的。
戰爭紅利,這就與儒家仁治思想針鋒相對了,妥妥的大逆不道呀。幾位講官氣的滿紅耳赤,不歡而散,馬城麵不改色心不跳,想說服這群人難如登天,還太早了,等到這些人嚐到戰爭紅利的甜頭,馬城才不信這些人還會這樣死硬,內閣諸公,皇上,百官會跟朝廷的銀子歲入過不去麽,扯蛋。
戰爭紅利的妙用就在於利益均沾,從閣臣到百官人人都有俸祿拿,等到皇上內駑,戶部官倉因為戰爭紅利金銀堆積如山,便沒人會反對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將一個風情獨特的異族女奴推進盧大人懷紅,您盧大人會舍得推出去麽,不會吧。
沒人比馬城更懂得士大夫階層的虛偽,等到打贏了對外戰爭,被異族美女財帛滋養了起來,便會改口誇讚天子聖明,既壽永昌了。免不了有幾個頑固死硬派,一邊享受著戰爭紅利一邊大罵好戰必亡,多半會被當成煩人的蒼蠅。所以大明眼下最需要的便是勝仗,一場又一場連續不斷的勝利。
盧象升仍苦口婆心的勸道:“此言大謬,好戰必亡此乃古之明訓,不可為之。”
馬城也不生氣隻是一笑了之,擺一擺手,那三個錦衣衛探子如蒙大赦,施禮過後乖乖的走了。
盧象升冷聲哼道:“這位內相可是越發威風了。”
馬城仍是淡然一笑,天子家奴,何足道哉,前世魏忠賢能成為權傾朝野的九千歲,全是因為天子手中無人可用,隻得重用權閹對抗朝臣。今世內閣都是鐵杆的帝黨,人才濟濟,魏忠賢的權力便分散了,再也不可能成為九千歲。自然,馬城這個穿越眾也起了絕大的作用,十五六歲的少年天子正是崇拜英雄的年紀。
馬城的橫空出世,便極大的滿足了天子的成長需要,分走了魏忠賢一部分大權。
朝中有孫承宗,周永春,袁可立一幹老臣占據要職,魏忠賢這個內相隻剩下替天子斂財這一個功能。
麵目全非的曆史給了馬城極大的信心,將這漢人江山花花世界維持下去。
晚間,內城。
前首輔方從哲的宅院,如今送給了周永春做官邸,後園。
馬城經過清冷的假山,站在小橋上朝著周部堂,李侯爺,袁閣老拱了拱手,心中一時有些激蕩,兩年前也是此情此景,如今卻物是人非。一朝天子一朝臣,方從哲是不可能起複了,並且隨著東林黨的禁絕,亓詩教告老還鄉,神宗朝黨爭局麵不複存在,朝中清一色鐵杆的帝黨,閹黨。李承阼,張維賢一幹勳貴重掌軍權,重新形成了勳貴,內閣,權閹三方製衡的局麵。
似乎內閣,勳貴都意識到一個事實,製衡隻是為了分權而不是為了對抗。經曆了慘烈的萬曆黨爭之後,勳貴,朝臣方明白一個慘痛的教訓,製衡是為了協調合作,而不是為了搞對抗搞黨爭。諸位帝黨都是經曆過萬曆黨爭的,都嚇怕了,都是對黨爭深惡痛絕的元老。倘若製衡變成了黨爭,那便是一場大災難。
在場四人,代表著天啟朝最高級別的圓桌會議。
馬城才剛坐到下首,便被周老大人劈頭蓋臉罵了一通:“毛毛糙糙,你可知這幾天罵你的彈章堆了多高。”
暴脾氣的袁可立也重重哼了一聲,馬城尷尬賠禮道歉,謝過次輔大人維護之恩,心中警覺這幾日確實得意忘形了,說了許多大逆不道的言論,被人彈劾也在情理之中。心中警覺這大明朝仍是士大夫的天下,是該低調幾天了,那些大逆不道的言論若是激起內閣的反感,便十分不妙了。
心中不免有些唏噓,儒教,士大夫的勢力太強大了,根深蒂固。
李承阼笑著解圍:“兵家之言麽,倒也並非一無是處,本侯以為開城所言民本之論,倒也頗有可取之處。”
一句話便替馬城解圍了,勳貴自然是完全站在馬城這一邊的,巴不得馬城再炮製出幾篇兵家經典。吵嚷幾句也便罷了,這大明的文武是最不可能同一個鼻孔出氣,雖是同盟關係不免仍有些齟齬,實在難免。都是在官場了打滾一輩子的人,含糊過去便議正事,山東之亂,馬政之爭。
袁閣老是很沒麵子的,才剛離任後院就失火了,火暴脾氣的袁閣老發作,以雷霆萬鈞之勢剿滅了教亂。反思起來也知山東民力耗盡,一麵承受著旱災,一麵還要支撐東江鎮糧餉,發生教亂也是他的責任。如此,東江鎮走私一事便正大光明的提上議程,大明海禁早在神宗年間就名存實亡了,走私實在是稀鬆平常事,山東民力耗盡,東江鎮若能自給自足便再好不過了。如此,招安李旦便勢在必行,李旦在朝鮮,倭國麵子大,人脈廣,麾下又有強大船隊,實在是東江鎮貿易的不二人選。
東江鎮是袁可立極力支持的,絕不能眼睜睜看著斷了糧,葬送了大好局麵。